文言文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非我也,兵也。

(一)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非死,则徙尔。

⑧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其常见类型有:(一)有标志词的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一、“……者,……也”译为:……是……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二、“……者……也”译为:……的是……1、族秦者秦也。

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三、“……者也”译为:……是……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四、“……也”译为:……是……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鱼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3、环滁皆山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3、必为窃疾矣。

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4、项燕为楚将。

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1、斯是陋室。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非……”译为:……不是……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非……也”译为:……不是……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文言特殊句式2——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於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 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於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 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於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 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於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又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 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蓄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 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 并兼之路。盐铁皆归於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於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於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贵阝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 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 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 益辟,颇有蓄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又 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从其计。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值二万万馀,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 寿昌习於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上不听。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至大官。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 齐地饑,谷石三百馀,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成帝时,天 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永始二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 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 顷。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平帝崩,王莽居摄,遂篡位。王莽 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府库百官之富,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满,狭小汉家制度,以为疏阔。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同,而西南夷钅句町称王。莽乃遣使易单于印,贬钅句町王为侯。二方始怨,侵犯边境。莽遣兴师,发三十万众,欲同时 十道并出,一举灭匈奴。募发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转委输兵器,自负海江、淮而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海内扰矣。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分裂州郡,改职作官,下令曰“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十税五也。富者骄而为邪, 贫者穷而为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错。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后三年,莽知民愁,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卖买,勿拘以法。然刑罚深刻,它政誖 乱。边兵二十馀万人仰县官衣食,用度不足,数横赋敛,民俞贫困。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於外。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入 关者数十万人,置养澹官以廪之,吏盗其廪,饑死者什七八。莽耻为政所至,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饑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岁为此言,以至於亡。[标签:标题]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圆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於金,利於刀,流於泉,布於布,束於帛。太公退,又行之於齐。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 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贾游於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饑饿者,谷有所臧也。民有馀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 平。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澹焉。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其后百馀年,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降灾戾, 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於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於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於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绝 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潢洿也,竭亡日矣。王其图之”弗听,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以劝农澹不足,百姓蒙利焉。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 而轻重无常。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孝文五年,为钱益多 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 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众。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井,孰积如此。曩禁铸钱,死罪积下。今公铸钱,黥罪积下。为法若此,上何赖焉。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 壹之歑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歑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 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於天下,其为祸博矣。今博祸可除,而七福可致也。何谓七福。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采铜铸作者反於耕田,三矣。铜毕归 於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五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七矣。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今久 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粤之害,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 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人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夷, 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而始。其后,卫青岁以数万骑出击匈奴,遂取河南地,筑朔方。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饷,率十馀钟致一石,散币於邛、僰以辑之。数岁而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 入粟县官,而内受钱於都内。东置沧海郡,人徒之费疑於南夷。又兴十馀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乃募民能人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於此。此后四年,卫青比岁十馀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而汉军士 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於是大司农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馀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王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军功 多用超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道杂而多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授人以渔——以渔授人 率马以骥——以骥率马 死于非命——于非命死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 无动于衷——于衷无动 无济于事——于事无济 喜形于色——喜于色形 相濡以沫——以沫相濡 晓之以理——以理晓之 重于泰山——于泰山重
2.宾语前置。 (1)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不亡何待——不亡待何 辞不意逮——辞不逮意 莫予毒也——莫毒予也 情不自禁——情不禁自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2)疑问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何患无辞——患何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 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小心谨慎 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东西。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形)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介 1、动词+以+宾语(名/代) 宾 短 语 后 2、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 置 小 结 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3、“……者,……”式只在句末用“者”表判断。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直接用主语和谓语组合表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6、用“是”表判断在文言文中,“是”一般不表判断,而是指示代词“这”。

但在汉魏以后,“是”逐渐用作判断词。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用“为”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

例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4、“见”字式用“见”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见……于”式“见”和“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某些成分被省略掉的句子。

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1.“……者,……也”格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也”表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6.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二、被动句(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对象
3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 ……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宋国笑。
为……所…… (或……为所……)
……为……
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无标志
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四、省略句
①永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⑦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⑧今以钟罄置水中。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二)、状语后置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 不负戴于道路也。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虽董之后置 以“之”或“者”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4.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 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 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 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古文特殊句式

古文特殊句式


用副词“乃、则、皆、诚、”等表判断。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 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残的。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2.翻译下列句子
(1)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 为之下。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 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2)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 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 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 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 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判断句:2、3、4、6、8、9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课堂练习
1.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C.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后患。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
• 4.省略介词 •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 •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当堂练习
廉颇
为乐
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之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一、引言在文言文写作中,句式的运用对于文章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对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优雅、准确、精练的写作方式。

二、对比句对比句是一种通过对比两个事物或概念来强调其中差异或相似之处的句式。

通过运用对比句,作者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1:明日之事,吾已知之;而昨日之事,吾亦可知矣。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将明日与昨日进行对比来强调自己已经了解了明天要发生的事情,并且也可以回顾昨天发生过的事情。

例2:君子之行也:深思熟虑而后行;行而后思。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将思考与行动进行对比来强调君子应该在行动前深思熟虑,在行动后再进行反思。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通过并列列举多个事物或概念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句式。

通过运用排比句,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德而不议。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并列列举天地和四时的美与德来强调它们都是默默存在而不言不议的。

例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并列列举生命和知识的边界来表达自己对于知识无穷无尽的追求。

四、反问句反问句是一种通过反问来表达自己观点或强调某种事实或情况的句式。

通过运用反问句,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共鸣。

例1:人之初,性本善吗?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反问来引发读者对于人性本善与否的思考,并以此探讨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例2:天下之大道,可道也?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反问来质疑是否有一条可行之道存在,并以此探讨人们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认识。

五、设问句设问句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思考或引发读者兴趣的句式。

通过运用设问句,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例1:孔子曰:“君子何以不重,重之以命。

”君子何以不命,命之以仁。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一、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疑问句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
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
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
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
举例子讲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 2、君何以知燕王?(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豫州今欲何至?( )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6、会于西河外渑池( )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3.王曰:“何为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文言文特殊句式20130410

文言文特殊句式20130410
二轮复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使……无宁……:与其……不如…… 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比我先死。 2、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奈之何:对……怎么办,怎么办 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7、何以伐为? 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疑问或反问)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亦……乎:表委婉发问,译为“不也是……吗” 人们与他攀比,不也是可悲吗? 5、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表委婉的商榷语气) 恐怕要责备你们吧?
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耶(乎): 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句
1、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东阿,是你的东阿了。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3、此亡秦之续耳 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
4、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这就是登上岳阳楼观赏到的最美的景象。
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被动句 1、为仲卿母所遣 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 2、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俘虏。 4、渐见愁煎迫。 渐渐地被忧愁煎熬逼迫。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7、戍卒叫,函谷举。 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破。

文言特殊句式(全)

文言特殊句式(全)
颢弟凯,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 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 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 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 也。” 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 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 曰: “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 戏乎?”
( 《资治通鉴》)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⑷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⑸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
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这
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两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 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 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 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君何以知燕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豫州今欲何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翻译为“„„是„„”)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是.阳城人。)

2、“„„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这里的“者”不用翻译,只在主语和谓语间加上判断词“是”。 例: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是扬州地区的泰州人,本来姓曹。) 3、“„„,„„也”这种判断句式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李斯,相也.。(李斯是.一个丞相。)

4、“„„,„„者也。”在句末连用“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的“国家没有规律法则时就愚蠢”是.有

智慧的人装做愚蠢。) 5、“„„,„„”“者”“也”都不用,无判断标志,只需在主谓间加上“是”。 例: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6、“为”或“是”表判断。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询问今天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7、用“乃、则、即、皆、耳、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今天公子有急难,这是我效命的时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是岳阳楼的大胜景。) 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六个国家和秦国都是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不是。六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战术不好。)

(二) 省略句 文言语句中,省略现象是很突出的。古人写文章力求简洁不罗嗦,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或者是句子,一定会尽可能避免。所以句子中是否有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省略句时,关键要根据上下句,尤其是上句来补出被省略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谓语(动词)+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③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见(受)……于……”表示被动,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见+谓语+ 于”。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虚词“者”字的几种用法与例析: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 (人、东西、事情)”。 例如: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几样)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种)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 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 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 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 …也”式。
6、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来判断。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 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 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 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 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 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 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作判断动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 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
断。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 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 者, … …也。”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构 成“… …者也”式。
三、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 (一)、用副词“乃”表示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副词“则”表示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公孙丑下》 (三)、用副词“即”表示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 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 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琵琶行》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 况下,是指示代词,应译为“这”或“正 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 退秦师》 ②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怀古》 ③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④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 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三)【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 多有感叹》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3、用介词“……见……” 的形式表被动;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 表被动,构成“……为…和为„„所„„” 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二、何谓被动句?
如果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 发出者,而是承受动作的受事者,那主语就 是被动的。这样的句子就叫被动句。
析:ACD都是判断句;B是感叹句,“也”用在句 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4、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析:BCD都是判断句;
C.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D.滕,小国也
A是一般陈述句,“者” 附在时间名词后作助 词,无义。
知识点链接:
相关知识点链接:
※虚词“则”字的几种用法与例析: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 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 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之四
郎溪中学 汪君
文 言 文 常 见 的 句 式
判 断 句 被 动 句
倒 装 句 省 略 句
疑 问 句
一、何谓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
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
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 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 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虚词“也”字的几种用法与例析: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水龙吟· 京 口北固亭怀古》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 墓碑记》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 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①戍卒叫,函谷举。《鸿门宴》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六)、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相关知识点链接:
※虚词“乃”字的几种用法与例析: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用副词“皆”表示判断。
①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五)、在主谓之间加“诚、本、亦、素” 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予本非文人画士。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05年广东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