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 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第九章病毒性肝炎 PPT
![第九章病毒性肝炎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cdd9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a.png)
(三)血常规
有助于并发症诊断,有无脾亢、贫血、溶 血、感染等。
(四)尿液检查
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可鉴别黄疸性质与妊 娠急性脂肪肝。
八、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体征 3、实验室生化与病原学检测
九、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效得药物治疗 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 但在不同得肝炎阶段,治疗措施侧重点不同
恢复期 (1~3月) - 症状逐渐消失。
(二)慢性肝炎
病程: 超过半年 症状: 常无明显症状
急性发作时:急性肝炎样症状 慢性肝病体征 血浆蛋白改变:清蛋白 球蛋白
根据HBeAg状态分为:
1、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 血清HBsAg、HBV DNA与HBeAg阳性,抗-HBe阴 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炎症病 变。
急性肝炎病人应实施早期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肝重点预防消化道传播,加强粪便管 理,保护水源,加强水、食品卫生与食具消 毒。
乙、丙、丁肝重点预防血液与体液传播 (3)保护易感者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及乙肝疫苗 高滴度抗-HBV-IgG
2、 疾病知识指导
慢性病人与无症状携带者应做到: (1)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戒烟酒 (4)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 (5)实施适当得家庭隔离
母婴传播 - 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与喂养等 方式传播。
(三)丙型肝炎
1、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 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与乙型肝炎相似
3、 易感人群
各个年龄组均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2、人类对HDV普遍易感,
病毒性肝炎讲课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b0ff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6.png)
国际肝炎联盟 (IASL):促进 全球肝炎防治合作 与交流
世界肝炎日:每年 7月28日,提高公 众对病毒性肝炎的 认识和重视
国际合作项目:如 “全球肝炎消除计 划”,加强各国之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PART SEVEN
医疗费用:治疗病毒 性肝炎需要大量的医 疗费用,给患者和家 庭带来经济负担
劳动力损失:病毒性 肝炎可能导致患者丧 失劳动能力,给社会 带来劳动力损失
公共卫生支出:政府需 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病 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增加公共卫生支出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 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如胸腺素、免疫球蛋白等
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护肝 片、肝泰乐等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 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饮 酒和辛辣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运动等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
社会心理影响:病毒 性肝炎可能导致患者 和家庭产生心理压力,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病毒性肝炎是全 球性的公共卫生 问题
病毒性肝炎可能 导致肝硬化和肝 癌等严重疾病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途径多样,包括血 液、母婴、性接触 等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和治疗需要投入大 量的公共卫生资源
世界卫生组织 (WHO):全球 范围内推动病毒性 肝炎防治工作
母婴传播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产道、哺乳等方式传播给婴儿 母婴传播的肝炎病毒类型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孕期筛查、疫苗接种、母乳喂养等
PART FOUR
接种时间:新生儿、儿童、成 人等不同人群的接种时间不同
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精选文档
![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2a12dc081c758f5f61f679b.png)
2.中度慢性肝炎:
(1)坏死明显: 灶状坏死,中度碎片坏死及桥接 坏死
(2)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
(3)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
肝细胞坏死较严重: 重度碎片坏死及大范围桥 接坏死;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呈星芒状向小叶内伸展,形成 纤维间隔分割小叶结构; 炎 细 胞 浸 润
汇管区及病变的小叶内程度不等
的炎细胞浸润,淋巴、单核细胞为主, 少量中性、浆细胞。
(三)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 • •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反应。 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及坏死区内。 肝细胞再生:双核、胞浆嗜碱性。 再生的肝细胞可沿原有网状支架排列。 肝细胞坏死严重,原肝小叶内的网状支架塌陷,再生 的肝细胞呈团块状排列,称结节状再生。
急性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
viral hepatitis
急性普通型肝炎
病理临床联系
• 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 黄疸 • 肝功能异常
结局
• 多在半年内治愈,但乙型、丙型肝炎往往恢复 较慢,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二) 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1 .轻度慢性肝炎: (1)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坏死 (2)汇管区纤维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3)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肝 炎 及病毒
病毒 核酸 RNA DNA RNA RNA RNA
命名 时间
传染 方式
潜伏期
常见 病型
肝硬 变
肝 癌
甲型肝炎HAV 乙型肝炎HBV 丙型肝炎HCV 丁型肝炎HDV 戊型肝炎HEV
1973 粪-口 1963 血源 1989 血源 1986 血源 1990 粪-口
2~7周 急性肝炎 无 无 8~26周 急、慢 5%~10% 有 7~8周 急、慢 >50% 有 4~7周 急、慢 <5%,80% 有 2~9周 急 无 无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fdd6f97c1cfad6195fa720.png)
• 3、接触传播
–唾液传播、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 –性传播 尤其男性同性恋传播HBV。 –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乙型肝炎
• 3易感人群 •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 新生儿, HBsAg阳性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 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吸毒接触血液的医务工 作者。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免疫力。
3.母婴传播: 方式: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分娩后传 播。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血、 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乙型肝炎和 丙型肝炎,丁型肝炎较少见。)
甲型肝炎
• 3.易感人群 抗HAV阴性者。人类对HAV普遍易感。 初次接触HAV的儿童最为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发 病率最高,其次为青年人。在我国,大多在幼儿、 儿童、青少年期获得隐性感染,成年抗HAVIgG 检出率达8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甲肝流 行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有关。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周(2-6周)。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
个月,以甲型、戊型为主。黄疸型的“三期”有 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黄疸前期(1~21天):主要表现为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 道症状,以及肝区胀痛,低热等,体征不显著, 部分患者有浅表性淋巴结肿大。
预防
• 一.控制传染源 患者的隔离。 • 二.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 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个 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 群都应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肝活疫苗), 半年后加强1针。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保护率 为65.5%。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的密切接 触的易感者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以防止发 病。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 后7—10 天。免疫效果可维持35天。 •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 病毒性传染病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 病毒性传染病](https://img.taocdn.com/s3/m/403241e777232f60dccca117.png)
丁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四)HEV
1.单股正链RNA病毒
(1)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 肝细胞内复制后经胆汁排出。
(二)HBV
4.Dane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 心组成
(1)包膜内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 质 (2)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 酶和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二)HBV
(3)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 (4)四个开放读码框及其编码蛋白:
➢ S区:前S1、S2蛋白、HBsAg ➢ C区:HBeAg、HBcAg ➢ P区:DNA聚合酶,DNA复制 ➢ X区:X蛋白
(四)HDV
1.单链环状闭合负链RNA病毒
(1)一种缺陷病毒
➢ HDV RNA单链能自行复制; ➢ 但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病毒颗粒的装配、释放、
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2)可和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或者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3)病毒标志:HDAg,抗-HD,HDV RNA
使之灭活,对紫外线、氯、甲醛敏感。
(二)HBV
1.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2.HBV的三种形态
Dane颗粒(完整病毒,唯一具感染性)。
3.抵抗力很强
(1) 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 均能耐受。
电子显微镜下的三种颗粒
(2) 100℃10分钟、高压蒸气、0.2%新洁尔灭、 0.5%过氧乙酸可被灭活。
1.微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
2.球形,内含单股线状RNA,无包膜,
32壳粒组成20面对称体颗粒。
3.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甲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学教学ppt演示课件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学教学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59521db52acfc789ebc9b9.png)
• • • • • 我国目前感染率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传 染病。 总体人群HBV流行率57.63%。 HBsAg携带率约7.18%,其中10%为慢性肝炎, 3%将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 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万人,其中50%死于原发 性肝癌,后者90%以上缘于病毒性肝炎。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甲、乙型肝炎可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 20
淤胆型肝炎
毛细胆管炎型肝炎,症状轻 而黄疸深久。
.
21
肝炎肝硬化
• 活动性、静止性 • 代偿性、失代偿性 • 肝炎肝纤维化
.
22
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蛋白、胆色素、PT、血氨。 意义有别。 • 肝炎病毒标记物 现症状感染标志有: 乙型:HBsAg、HBeAg、HBcAg、 HBVDNA(P)。“二对半” 的 意 义。
. 23
丙肝:抗HCVIgM、IgG。HCVRNA。 丁肝:HDAg、抗HDVIg查
肝活检: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超声波:形态桔构 三大常规:血、尿、大便常规
.
25
并发症
乙肝并发症较多:肝外损害。 肝硬化与肝癌为乙、丙肝的重要后 果。 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出血, 肝肾综合征,感染。
• HCV感染浓度很低,未检到病毒性颗 粒及血清抗原。
• 抗HCV与HCVRNA检出特点、意义。
. 8
丁肝病毒HDV
• 缺陷RNA病毒,需HBV等存在才能 成熟。 • HDAg,抗HDIgM,IgG,HDVRNA均 为感染指标。
.
9
戊肝病毒HEV
• 单股正链RNA病毒,2亚型。经胆 汁从粪中排出。 • 血清抗体抗HEVIgG、IgM。
病毒性肝炎
.
1
概述
. 20
淤胆型肝炎
毛细胆管炎型肝炎,症状轻 而黄疸深久。
.
21
肝炎肝硬化
• 活动性、静止性 • 代偿性、失代偿性 • 肝炎肝纤维化
.
22
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蛋白、胆色素、PT、血氨。 意义有别。 • 肝炎病毒标记物 现症状感染标志有: 乙型:HBsAg、HBeAg、HBcAg、 HBVDNA(P)。“二对半” 的 意 义。
. 23
丙肝:抗HCVIgM、IgG。HCVRNA。 丁肝:HDAg、抗HDVIg查
肝活检: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超声波:形态桔构 三大常规:血、尿、大便常规
.
25
并发症
乙肝并发症较多:肝外损害。 肝硬化与肝癌为乙、丙肝的重要后 果。 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出血, 肝肾综合征,感染。
• HCV感染浓度很低,未检到病毒性颗 粒及血清抗原。
• 抗HCV与HCVRNA检出特点、意义。
. 8
丁肝病毒HDV
• 缺陷RNA病毒,需HBV等存在才能 成熟。 • HDAg,抗HDIgM,IgG,HDVRNA均 为感染指标。
.
9
戊肝病毒HEV
• 单股正链RNA病毒,2亚型。经胆 汁从粪中排出。 • 血清抗体抗HEVIgG、IgM。
病毒性肝炎
.
1
概述
病毒性肝炎ppt医学课件
![病毒性肝炎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202b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3.png)
产后水平感染 新生儿通过母乳、母亲唾液感染。HBsAg (+)、HBeAg(+)、HbcAb(+)阳性母亲乳汁、唾液 HB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45.4%和21.05%。
为预防和减少孕妇胎儿间HBV垂直传播,应对孕妇及新生儿制定完善的围生期管理 措施。目前我国推行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和新生儿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接种联合免疫,使新生儿既能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又能随后获得主动免疫,产 生HBsAb持续保护,有效的阻断HBV垂直传播。常规用法是:HBsAg阳性孕妇娩出 的新生儿,需在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时,分别在在上臂三角肌肌注基因工程 乙肝疫苗10ug~20ug。HBsAg阴性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剂量为 10ug,注射时间相同。国内资料显示,单纯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暴露前免疫 (预防产后感染)效果达100%,对暴露后免疫(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分娩过程中 感染)效果可达90%,但对于HBeAg和HBV HBV都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仍有5%~ 10%的婴儿免疫失败。这部分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即便出生后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 苗联合使用HBIG也不能完全阻断。最近有学者报道对HBsAg(+)孕妇于妊娠20、 24、28、30、32、34、36周及37周后每周1次HBIG)200u)肌内注射直至分娩,结 果90%以上新生儿血清HBsAb(+),提示产前多次肌肉注射HBIG对预防宫内感染有 较好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必须对HBsAg(+)孕妇血液及乳汁进行HBeAg和HBV DNA测定,对HBeAg和HBV DNA均阳性的母亲应停止母乳喂养,而对HBsAg(+)而 HBeAg和HBV DNA均阴性的母亲,应在婴儿接受联合免疫后才可以母乳喂养。乙肝 疫苗初种3~5年后,应加强注射1针,以使HbsAb持续≥10mIu/ml,才能达到有效的 免疫效果。
为预防和减少孕妇胎儿间HBV垂直传播,应对孕妇及新生儿制定完善的围生期管理 措施。目前我国推行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和新生儿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接种联合免疫,使新生儿既能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又能随后获得主动免疫,产 生HBsAb持续保护,有效的阻断HBV垂直传播。常规用法是:HBsAg阳性孕妇娩出 的新生儿,需在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时,分别在在上臂三角肌肌注基因工程 乙肝疫苗10ug~20ug。HBsAg阴性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剂量为 10ug,注射时间相同。国内资料显示,单纯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暴露前免疫 (预防产后感染)效果达100%,对暴露后免疫(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分娩过程中 感染)效果可达90%,但对于HBeAg和HBV HBV都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仍有5%~ 10%的婴儿免疫失败。这部分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即便出生后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 苗联合使用HBIG也不能完全阻断。最近有学者报道对HBsAg(+)孕妇于妊娠20、 24、28、30、32、34、36周及37周后每周1次HBIG)200u)肌内注射直至分娩,结 果90%以上新生儿血清HBsAb(+),提示产前多次肌肉注射HBIG对预防宫内感染有 较好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必须对HBsAg(+)孕妇血液及乳汁进行HBeAg和HBV DNA测定,对HBeAg和HBV DNA均阳性的母亲应停止母乳喂养,而对HBsAg(+)而 HBeAg和HBV DNA均阴性的母亲,应在婴儿接受联合免疫后才可以母乳喂养。乙肝 疫苗初种3~5年后,应加强注射1针,以使HbsAb持续≥10mIu/ml,才能达到有效的 免疫效果。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58cd3a561252d381eb6e04.png)
----IgM为近期感染和标志(8-12周) ----IgG为过去感染的标志(长期存在) 6、一般只有急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而无慢性感染 7、可终生免疫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9
二、HBV
1963年Blumberg
• 三种病毒颗粒:小球形、柱形、
大球形(Dane)—完整HBV。
• 42 nm,有囊膜(HBsAg),核心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X
HBxAg
pre-c X
HBsAg
pre-S2 pre-S1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1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eAg HBcAg Pre S1 Pre S2
HBsAb (抗-HBs) HBeAb (抗-HBe) HBcAb (抗-HBc ) 抗Pre S1 抗Pre S2
1、基因组: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 HDV-RNA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2、核衣壳:HDVAg。 3、包膜:HBsA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22
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 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 表达及引起肝损害。
5、HDV抗原抗体系统:
(1)HDVAg是唯一的一种抗原成分, 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8
• 2、HCV抗原抗体系统:HCVAg阳性表示
HCV感染,抗-HCV阳性不是保护性抗体, 是感染标志。
• 3、HCV基因型:目前分为6个基因型,中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9
二、HBV
1963年Blumberg
• 三种病毒颗粒:小球形、柱形、
大球形(Dane)—完整HBV。
• 42 nm,有囊膜(HBsAg),核心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X
HBxAg
pre-c X
HBsAg
pre-S2 pre-S1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1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eAg HBcAg Pre S1 Pre S2
HBsAb (抗-HBs) HBeAb (抗-HBe) HBcAb (抗-HBc ) 抗Pre S1 抗Pre S2
1、基因组: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 HDV-RNA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2、核衣壳:HDVAg。 3、包膜:HBsA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22
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 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 表达及引起肝损害。
5、HDV抗原抗体系统:
(1)HDVAg是唯一的一种抗原成分, 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8
• 2、HCV抗原抗体系统:HCVAg阳性表示
HCV感染,抗-HCV阳性不是保护性抗体, 是感染标志。
• 3、HCV基因型:目前分为6个基因型,中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 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b3aec03169a4517623a3dd.png)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有输血、静脉吸毒、血液透析、 多个性伴侣、母亲感染HCV。
2.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 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3.病原学诊断
治疗
目前也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临床
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
一.急性肝炎 除采用抗病毒治疗外,其他治疗同 乙肝。
二.慢性肝炎 同乙肝。
(2)亚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 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 欲不振、呕吐、腹胀、黄疸进行性加深。肝性脑 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后期。本型病程较长, 可达3周至数月,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坏死后肝 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 能损害。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HBsAg阳 性母亲的新生儿, HBsAg阳性家属、反复输血及 血制品、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吸毒接触血液 的医务工作者。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免疫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为3个月(1-6月)。 分类 1.急性肝炎 临床表现同甲肝,但约10%转慢性
肝炎。
10、+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1、+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 带者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患病史,特别是 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输血、不洁注射 史。
二.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
(2)合理饮食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高热量饮 食,高维生素,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
(3)心理平衡 使病人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 有耐心和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BeAg :免疫耐受因子,HBV复制活跃指标之一 ➢ 抗-HBe:HBeAg转阴后出现,可长期存在
(8)HBcAg与抗-HBc
➢ HBcAg:HBV复制活跃指标之一 ➢ 抗-HBc:IgM型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IgG型在感染后持续阳性
(二)HBV
(9)HBV DNA
➢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灵敏指标 ➢ 病毒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32壳粒组成20面对称体颗粒。
3.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甲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1)抗-HAV IgM 感染后早期产生,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图续8~12周。
(2)抗-HAV IgG 保护性抗体,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标志。
4.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在贝壳类动物、水中能生存数月;100℃1分钟能
使之灭活,对紫外线、氯、甲醛敏感。
(四)HDV
1.单链环状闭合负链RNA病毒
(1)一种缺陷病毒
➢ HDV RNA单链能自行复制; ➢ 但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病毒颗粒的装配、释放、
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2)可和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或者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3)病毒标志:HDAg,抗-HD,HDV RNA
数年。
HEV 病毒颗粒电镜图
三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1.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起病前2周至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衰竭
Liver failure
一
概述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传染病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5)分A~I基因型,中国最常见的是B和C型
HBV DNA基因结构图
HBV在肝细胞中复制周期图
(二)HBV
(6)HBsAg与抗-HBs
➢ HBsAg:感染后1~2周出现,急性感染持续1~6周,可长达20周,慢性感染持续存在多年 或终生
➢ 抗-HBs:保护性抗体,急性感染恢复期出现,持续时间长
(7)HBeAg与抗-HBe
(三)HCV
(1)HCV Ag与抗-HCV
➢ HCVAg:HCV现症感染标志; ➢ 抗-HCV:非保护性抗体,IgM型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般持续1~3个月。若持续阳性
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IgG型可长时间存在,提示感染慢性化。
(2)HCV RNA
➢ 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 定量可助于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等。
--孙思邈
第2章 病毒性肝炎
授课人:XX XX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 五、病理生理
目录
六、临床表现 七、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重点词汇中英对照及缩写
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丁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四)HEV
1.单股正链RNA病毒
(1)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 肝细胞内复制后经胆汁排出。
(2)病毒标志:
➢ HEV RNA:发病早期短时间存在于粪便和血液; ➢ 抗-HEV IgM:发病初期产生,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多数3个月
内转阴; ➢ 抗-HEV IgG:急性期滴度高,恢复期滴度下降,可持续数月至
(六)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呈急性过程,但乙、丙、丁型可转化 为慢性感染,发展为肝硬化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七)治疗上采取对症支持基础上的综合措施。 (八)规范的甲型、乙型和戊型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疾病。
二
病原学
(一)HAV
1.微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
2.球形,内含单股线状RNA,无包膜,
4.Dane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 心组成
(1)包膜内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 质 (2)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 酶和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二)HBV
(3)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 (4)四个开放读码框及其编码蛋白:
➢ S区:前S1、S2蛋白、HBsAg ➢ C区:HBeAg、HBcAg ➢ P区:DNA聚合酶,DNA复制 ➢ X区:X蛋白
3.编码区: 编码多聚蛋白前体,进而裂解成各种病毒蛋白 4.非编码区
(1)5’NCR:基因组中最为保守的区段,作为HCV基因诊断的靶位点。 (2)3’NCR:对维持HCV RNA结构稳定性及病毒蛋白翻译有重要功能。
HCV RNA基因结构示意图
5.HCV基因分型
➢我国以1型为主
(三)HCVபைடு நூலகம்
6.抗原抗体系统
(二)HBV
1.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2.HBV的三种形态
Dane颗粒(完整病毒,唯一具感染性)。
3.抵抗力很强
(1) 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 均能耐受。
电子显微镜下的三种颗粒
(2) 100℃10分钟、高压蒸气、0.2%新洁尔灭、 0.5%过氧乙酸可被灭活。
(二)HBV
(10)cccDNA
➢ 目前无药物能清除该结构 ➢ 是乙肝复发的根源
(11)HBV DNA多聚酶(HBV DNAP)
➢ 具有反转录酶活性 ➢ 活力是判断病毒复制、传染性高低的指标之一
(三)HCV
1.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2.球形颗粒,核心
核壳蛋白包被内含 单股正链RNA基因组
HCV 结构图
(三)HCV
(一)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二)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经确定的有甲、乙、丙、丁、戊型。 (三)除外HBV为DNA病毒,其余四型均为RNA病毒。 (四)甲、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 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五)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8)HBcAg与抗-HBc
➢ HBcAg:HBV复制活跃指标之一 ➢ 抗-HBc:IgM型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IgG型在感染后持续阳性
(二)HBV
(9)HBV DNA
➢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灵敏指标 ➢ 病毒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32壳粒组成20面对称体颗粒。
3.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甲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1)抗-HAV IgM 感染后早期产生,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图续8~12周。
(2)抗-HAV IgG 保护性抗体,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标志。
4.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在贝壳类动物、水中能生存数月;100℃1分钟能
使之灭活,对紫外线、氯、甲醛敏感。
(四)HDV
1.单链环状闭合负链RNA病毒
(1)一种缺陷病毒
➢ HDV RNA单链能自行复制; ➢ 但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病毒颗粒的装配、释放、
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2)可和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或者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3)病毒标志:HDAg,抗-HD,HDV RNA
数年。
HEV 病毒颗粒电镜图
三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1.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起病前2周至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衰竭
Liver failure
一
概述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传染病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5)分A~I基因型,中国最常见的是B和C型
HBV DNA基因结构图
HBV在肝细胞中复制周期图
(二)HBV
(6)HBsAg与抗-HBs
➢ HBsAg:感染后1~2周出现,急性感染持续1~6周,可长达20周,慢性感染持续存在多年 或终生
➢ 抗-HBs:保护性抗体,急性感染恢复期出现,持续时间长
(7)HBeAg与抗-HBe
(三)HCV
(1)HCV Ag与抗-HCV
➢ HCVAg:HCV现症感染标志; ➢ 抗-HCV:非保护性抗体,IgM型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般持续1~3个月。若持续阳性
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IgG型可长时间存在,提示感染慢性化。
(2)HCV RNA
➢ 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 定量可助于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等。
--孙思邈
第2章 病毒性肝炎
授课人:XX XX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 五、病理生理
目录
六、临床表现 七、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重点词汇中英对照及缩写
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丁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四)HEV
1.单股正链RNA病毒
(1)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 肝细胞内复制后经胆汁排出。
(2)病毒标志:
➢ HEV RNA:发病早期短时间存在于粪便和血液; ➢ 抗-HEV IgM:发病初期产生,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多数3个月
内转阴; ➢ 抗-HEV IgG:急性期滴度高,恢复期滴度下降,可持续数月至
(六)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呈急性过程,但乙、丙、丁型可转化 为慢性感染,发展为肝硬化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七)治疗上采取对症支持基础上的综合措施。 (八)规范的甲型、乙型和戊型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疾病。
二
病原学
(一)HAV
1.微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
2.球形,内含单股线状RNA,无包膜,
4.Dane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 心组成
(1)包膜内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 质 (2)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 酶和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二)HBV
(3)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 (4)四个开放读码框及其编码蛋白:
➢ S区:前S1、S2蛋白、HBsAg ➢ C区:HBeAg、HBcAg ➢ P区:DNA聚合酶,DNA复制 ➢ X区:X蛋白
3.编码区: 编码多聚蛋白前体,进而裂解成各种病毒蛋白 4.非编码区
(1)5’NCR:基因组中最为保守的区段,作为HCV基因诊断的靶位点。 (2)3’NCR:对维持HCV RNA结构稳定性及病毒蛋白翻译有重要功能。
HCV RNA基因结构示意图
5.HCV基因分型
➢我国以1型为主
(三)HCVபைடு நூலகம்
6.抗原抗体系统
(二)HBV
1.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2.HBV的三种形态
Dane颗粒(完整病毒,唯一具感染性)。
3.抵抗力很强
(1) 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 均能耐受。
电子显微镜下的三种颗粒
(2) 100℃10分钟、高压蒸气、0.2%新洁尔灭、 0.5%过氧乙酸可被灭活。
(二)HBV
(10)cccDNA
➢ 目前无药物能清除该结构 ➢ 是乙肝复发的根源
(11)HBV DNA多聚酶(HBV DNAP)
➢ 具有反转录酶活性 ➢ 活力是判断病毒复制、传染性高低的指标之一
(三)HCV
1.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2.球形颗粒,核心
核壳蛋白包被内含 单股正链RNA基因组
HCV 结构图
(三)HCV
(一)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二)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经确定的有甲、乙、丙、丁、戊型。 (三)除外HBV为DNA病毒,其余四型均为RNA病毒。 (四)甲、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 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五)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