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
西汉 刘向编
一、《战国策》的基本资料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 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 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 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 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 490 年智伯灭范氏, 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文章形成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 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 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 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 得,初步成形。 刘向整理: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所见之 《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 书》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编订为 33篇,497章, 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横家 书搜集并非全部。
深受蒙蔽
蔽
家蔽 妻之美我者私我 国蔽 客之美我者求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广开言路
三等奖赏
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议于市朝者,受下赏
三个阶段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纵横策士
高才秀士 朝秦暮楚 奇策异智 唯利是图
爱子之道
①中心议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媪之爱燕后,念悲其远,祝祷必勿使反。 ③赵主之子孙,诸侯之子孙,皆后继无人。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无能承大业。 ⑤今爱长安君,令有功于国,使自托于赵。 ⑥人主之子孙,不能恃先人,而况人臣乎!
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战国士人,美男。以 鼓琴言政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国 相,封为成侯。劝说齐威王奖励 进谏,广开言路。邹忌与将军田 忌不睦,用公孙闬(hàn)反间之 计,迫使田忌出走之楚。
变法革新
公元前382年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86年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376年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田氏列侯 齐国田氏代姜 晋国三家为侯 晋国三家分晋
战国学术
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 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 轸、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刘向《战国策书录》)
高行义士
不畏权势 推贤进士 不慕富贵 排难解纷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战国时期赵国的左师 公,《战国策》作触詟,《史记》 作触龙,马王堆帛书亦作触龙。 唯以劝说赵太后令长安君到齐国 做人质一事而名传古今。
表情变化
——→太后盛气而胥之 老人生活:行走 饮食 ——→太后之色少懈 后人安置:请托 关爱 ——→太后笑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小人行径
①吴王阖闾与公子庆忌的权位之争没有是非。 ②要离与吴王阖闾公子庆忌之间不存在恩仇。 ③要离杀戮妻子自断右臂取信庆忌非常残忍。 ④要离的刺杀行为源于形象丑陋的自卑心理。 ⑤要离之事与专诸衔接,《史记》不载要离。 ⑥警世之处在于人与人之间绝不可存在歧视。
报恩刺客豫让
始事范氏中行氏,后事知伯受到尊宠。 赵襄子最怨知伯,漆其头骨以为饮器。 豫让谋刺赵襄子,以报知伯知遇之恩。 变易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行刺。 漆身为厉去须眉,吞炭为哑桥下行刺。 请君之衣而击之,伏剑而死报答知己。
纵约离散
①秦使犀首欺齐魏,共伐赵,赵王让苏秦。
②苏秦请去赵,使燕,报齐,纵约遂尽解。
③齐宣王伐燕,取十城,燕易王责让苏秦。 ④苏秦以勿食乌喙说齐王,齐归燕之十城。 ⑥贱妾覆毒酒,忠信事主,而不免于鞭笞。
苏秦败亡
燕以苏秦为无信之臣,复十城而不与官。
曾参孝,伯夷廉,尾生信,但于事无补。
妾覆毒酒以存主,鞭笞五十,忠信获罪。 苏秦与燕易王母私通,燕易王事之加厚。 苏秦佯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为齐客卿。 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使人刺杀苏秦。 车裂苏秦徇于市,诱贼人出,齐王诛贼。
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以赤裸裸的利害关 系取代仁义道德说教。主观上追求富贵,客观 上安定社稷。如苏秦、张仪、苏代、苏厉、陈 轸、范睢、蔡泽等,具有政治、经济、军事、 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言善辩,忍辱 负重,追求富贵,化解战争,促进社会安定。
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 之徒见贵于俗。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 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苏秦结 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 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皆高 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 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游说诸侯
说周显王(左右少之)→秦惠王(方诛商鞅) →赵肃侯(奉阳君阻)→燕文侯(安乐无事) →赵肃侯(安民无事)→韩宣王(鸡口牛后) →魏襄王(事秦则奸)→齐宣王(甚富而实) →楚威王(横秦纵楚)→赵肃侯(封武安君)
苏秦得志
苏秦依凭赵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拟于王者。 周显王闻之恐惧,使人除道郊劳。 昆弟妻嫂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 千金赐宗族朋友,贷百钱偿百金。 使有负郭田二顷,岂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行为艺术
①行为艺术是典型的具有表演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②豫让与赵襄子并无仇怨,谋刺注重过程忽略结果。 ③漆身为厉,灭须去眉,吞炭为哑,自刑变容行乞。 ④舍易从难:委质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 ⑤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则大乱君臣之义。 ⑥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容,国士待之,国士报之。
相魏欺魏
张仪去秦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 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 之曲沃、平周,阴厚张仪益甚。相魏四岁而 魏襄王卒,复说哀王事秦,哀王不听。张仪 阴令秦伐魏,魏败。复说哀王,哀王乃背纵 约,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使楚欺楚
张仪说楚王闭关绝齐,请献商於之地六百 里。楚绝齐,使人受地。张仪不朝三月。楚王 以为绝齐未甚,使人北骂齐王,齐王遂折节下 秦。秦齐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曰:臣有奉 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攻秦,秦齐共攻 楚,再战再败,损兵折将,亡其六郡。
荆轲,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恐秦祸至。 太傅鞫武引荐田光,田光引荐荆轲。 田光以死激荆轲,丹尊荆轲为上卿。 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车骑美女。 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以为觐见之资。 图穷匕首见,夏无且以其药囊提轲。 秦王剑击荆轲,断其左股,凡八创。
②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隐于屠间,是为母姊而隐。
③严遂欲得聂政以死相报,故先敬重聂母,以感其心。
④聂政不贪其利,但感其诚,而母亲健在,绝不许人。
⑤无须车骑壮士羽翼,独行仗剑至韩,上阶直刺韩傀。 ⑥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毁容灭名,皆为其姊。 ⑦不为仇怨,不为金钱,不为扬名,只为严遂敬其母。
大牌刺客荆轲
战国画卷
口舌之劳 集腋成裘 长短之说 集文成书
战国时代
东周起于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 770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凡550年,包括春秋295年和战国255年。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为战国时代。
吴起(?—前381年)战国初期 卫国人,曾经在鲁国、魏国为将。 依靠楚悼王实行变法,楚悼王死时 遭受贵族报复,被乱箭射死。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战 国早期卫国人。依靠秦孝公实行变 法,执政二十余年。孝公死后遭受 贵族报复,被车裂而死。
庖厨刺客专诸
专诸,吴人。伍子胥如吴,知专诸之能。 诸樊、余祭、夷眜、季札兄终弟及肇乱。 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举荐专诸。 吴王僚使其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 公子光善客专诸,专诸进鱼炙刺杀王僚。 光自立为吴王阖闾,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吴越春秋·阖闾 内传》
百度文库
冷血刺客要离
要离捕鱼为业,瘦小丑陋,身长五尺。 庆忌走逾奔马,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阖闾欲杀庆忌,消除后患,苦于无人。 要离断臂灭家,投奔庆忌,取得信任。 将渡江于中流,要离上风,因风行刺。 要离罪孽深重,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衡 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 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 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 真倾危之士哉! (《史记·张仪列传论赞》)
刺客勇士
立意较然 已诺必诚 不欺其志 不爱其驱
六大刺客
曹沫 专诸 要离 豫让 聂政 荆轲 劫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之侵地 为吴公子光争位刺杀吴王僚 为吴王阖闾刺杀吴公子庆忌 为报答知伯知遇刺杀赵襄子 受严仲子请托刺杀韩相侠累 受太子丹请托刺杀秦王嬴政 (春秋前期) (春秋后期) (春秋后期) (战国初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出道见辱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楚相 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 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 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 也。仪曰:足矣。
苏秦阴助
苏秦患秦攻赵,使人微感张仪,使之 游赵求见苏秦。苏秦诫门下不为通,又使 不得去。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 食。因而数让之,激怒张仪入秦。使人微 随张仪,奉以车马金钱,阴助张仪晋见秦 惠王为客卿,使者临别以实相告。
(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形势图
苏秦合纵
苏秦(?-前284),东周洛阳人。 东事师于齐,与张仪俱事鬼谷先生。 张仪自以悟性不及苏秦。前334年游说 六国合纵,次年成功,并相六国,赵 封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318年纵约离散,苏秦为齐客卿,鼓 动齐湣王厚葬以明孝,大兴土木以明 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死后事泄。
多元价值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呈多元价值观: ①儒家孟子: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②道家庄子:顺应自然,逍遥无为。 ③法家韩非: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④杨朱为我,墨翟兼爱,无君无父。
三类士人
《战国策》描述和欣赏的三类士人: ①纵横策士:屈首受书,以取尊荣。 ②高行义士:排难解纷,不求回报。 ③刺客勇士: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 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 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 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 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 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 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 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孝义刺客聂政
严遂(仲子)与韩傀(韩相侠累)有卻。 严遂惧诛逃亡,游求刺客欲向韩傀寻仇。 严遂奉黄金百镒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辞。 聂政母死,既葬除服,独行仗剑刺韩傀。 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以死,以报知己。 政姊聂荣(嫈)抱尸而哭,为其弟扬名。 (《战国策•韩策二》《史记•刺客列传》)
注重实效
①聂政与严遂、韩傀素无仇怨,严遂、韩傀难辨是非。
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 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焉。
(《史记·苏秦列传》论赞)
张仪连横
张仪(?-前309)魏人,与苏
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学术不 及张仪。前329年入秦,秦惠王任为 客卿,并首任相国。一度任魏相。 前317年再任秦相国。散六国之纵, 使之西面事秦,前311年封为武信君。 秦武王时去秦之魏,卒于魏。
将军刺客曹沫
曹沫又作曹沬、曹翙,曹刿、疑即曹刿。 庄公以为将,与齐三战三败,割地求和。 柯之盟,曹沫劫迫齐桓公归还鲁之侵地。 齐桓公许尽归鲁地,曹沫投其匕首下坛, 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史记·刺客列传》)
并非行刺
曹沫劫迫齐桓公之事不见于《左传》的记载。 曹沫劫迫齐桓公不以杀人为目的,并非行刺。 盟会劫迫不是将军行为,极有可能葬送国家。 唐且、蔺相如均有类似行为,威胁并未行刺。 《史记》记载曹沫之事,是为刺客寻根溯源。 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汉 刘向编
一、《战国策》的基本资料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 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 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 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 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 490 年智伯灭范氏, 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文章形成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 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 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 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 得,初步成形。 刘向整理: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所见之 《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 书》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编订为 33篇,497章, 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横家 书搜集并非全部。
深受蒙蔽
蔽
家蔽 妻之美我者私我 国蔽 客之美我者求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广开言路
三等奖赏
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议于市朝者,受下赏
三个阶段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纵横策士
高才秀士 朝秦暮楚 奇策异智 唯利是图
爱子之道
①中心议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媪之爱燕后,念悲其远,祝祷必勿使反。 ③赵主之子孙,诸侯之子孙,皆后继无人。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无能承大业。 ⑤今爱长安君,令有功于国,使自托于赵。 ⑥人主之子孙,不能恃先人,而况人臣乎!
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战国士人,美男。以 鼓琴言政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国 相,封为成侯。劝说齐威王奖励 进谏,广开言路。邹忌与将军田 忌不睦,用公孙闬(hàn)反间之 计,迫使田忌出走之楚。
变法革新
公元前382年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86年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376年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田氏列侯 齐国田氏代姜 晋国三家为侯 晋国三家分晋
战国学术
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 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 轸、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刘向《战国策书录》)
高行义士
不畏权势 推贤进士 不慕富贵 排难解纷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战国时期赵国的左师 公,《战国策》作触詟,《史记》 作触龙,马王堆帛书亦作触龙。 唯以劝说赵太后令长安君到齐国 做人质一事而名传古今。
表情变化
——→太后盛气而胥之 老人生活:行走 饮食 ——→太后之色少懈 后人安置:请托 关爱 ——→太后笑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小人行径
①吴王阖闾与公子庆忌的权位之争没有是非。 ②要离与吴王阖闾公子庆忌之间不存在恩仇。 ③要离杀戮妻子自断右臂取信庆忌非常残忍。 ④要离的刺杀行为源于形象丑陋的自卑心理。 ⑤要离之事与专诸衔接,《史记》不载要离。 ⑥警世之处在于人与人之间绝不可存在歧视。
报恩刺客豫让
始事范氏中行氏,后事知伯受到尊宠。 赵襄子最怨知伯,漆其头骨以为饮器。 豫让谋刺赵襄子,以报知伯知遇之恩。 变易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行刺。 漆身为厉去须眉,吞炭为哑桥下行刺。 请君之衣而击之,伏剑而死报答知己。
纵约离散
①秦使犀首欺齐魏,共伐赵,赵王让苏秦。
②苏秦请去赵,使燕,报齐,纵约遂尽解。
③齐宣王伐燕,取十城,燕易王责让苏秦。 ④苏秦以勿食乌喙说齐王,齐归燕之十城。 ⑥贱妾覆毒酒,忠信事主,而不免于鞭笞。
苏秦败亡
燕以苏秦为无信之臣,复十城而不与官。
曾参孝,伯夷廉,尾生信,但于事无补。
妾覆毒酒以存主,鞭笞五十,忠信获罪。 苏秦与燕易王母私通,燕易王事之加厚。 苏秦佯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为齐客卿。 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使人刺杀苏秦。 车裂苏秦徇于市,诱贼人出,齐王诛贼。
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以赤裸裸的利害关 系取代仁义道德说教。主观上追求富贵,客观 上安定社稷。如苏秦、张仪、苏代、苏厉、陈 轸、范睢、蔡泽等,具有政治、经济、军事、 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言善辩,忍辱 负重,追求富贵,化解战争,促进社会安定。
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 之徒见贵于俗。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 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苏秦结 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 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皆高 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 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游说诸侯
说周显王(左右少之)→秦惠王(方诛商鞅) →赵肃侯(奉阳君阻)→燕文侯(安乐无事) →赵肃侯(安民无事)→韩宣王(鸡口牛后) →魏襄王(事秦则奸)→齐宣王(甚富而实) →楚威王(横秦纵楚)→赵肃侯(封武安君)
苏秦得志
苏秦依凭赵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拟于王者。 周显王闻之恐惧,使人除道郊劳。 昆弟妻嫂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 千金赐宗族朋友,贷百钱偿百金。 使有负郭田二顷,岂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行为艺术
①行为艺术是典型的具有表演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②豫让与赵襄子并无仇怨,谋刺注重过程忽略结果。 ③漆身为厉,灭须去眉,吞炭为哑,自刑变容行乞。 ④舍易从难:委质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 ⑤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则大乱君臣之义。 ⑥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容,国士待之,国士报之。
相魏欺魏
张仪去秦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 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 之曲沃、平周,阴厚张仪益甚。相魏四岁而 魏襄王卒,复说哀王事秦,哀王不听。张仪 阴令秦伐魏,魏败。复说哀王,哀王乃背纵 约,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使楚欺楚
张仪说楚王闭关绝齐,请献商於之地六百 里。楚绝齐,使人受地。张仪不朝三月。楚王 以为绝齐未甚,使人北骂齐王,齐王遂折节下 秦。秦齐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曰:臣有奉 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攻秦,秦齐共攻 楚,再战再败,损兵折将,亡其六郡。
荆轲,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恐秦祸至。 太傅鞫武引荐田光,田光引荐荆轲。 田光以死激荆轲,丹尊荆轲为上卿。 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车骑美女。 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以为觐见之资。 图穷匕首见,夏无且以其药囊提轲。 秦王剑击荆轲,断其左股,凡八创。
②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隐于屠间,是为母姊而隐。
③严遂欲得聂政以死相报,故先敬重聂母,以感其心。
④聂政不贪其利,但感其诚,而母亲健在,绝不许人。
⑤无须车骑壮士羽翼,独行仗剑至韩,上阶直刺韩傀。 ⑥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毁容灭名,皆为其姊。 ⑦不为仇怨,不为金钱,不为扬名,只为严遂敬其母。
大牌刺客荆轲
战国画卷
口舌之劳 集腋成裘 长短之说 集文成书
战国时代
东周起于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 770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凡550年,包括春秋295年和战国255年。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为战国时代。
吴起(?—前381年)战国初期 卫国人,曾经在鲁国、魏国为将。 依靠楚悼王实行变法,楚悼王死时 遭受贵族报复,被乱箭射死。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战 国早期卫国人。依靠秦孝公实行变 法,执政二十余年。孝公死后遭受 贵族报复,被车裂而死。
庖厨刺客专诸
专诸,吴人。伍子胥如吴,知专诸之能。 诸樊、余祭、夷眜、季札兄终弟及肇乱。 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举荐专诸。 吴王僚使其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 公子光善客专诸,专诸进鱼炙刺杀王僚。 光自立为吴王阖闾,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吴越春秋·阖闾 内传》
百度文库
冷血刺客要离
要离捕鱼为业,瘦小丑陋,身长五尺。 庆忌走逾奔马,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阖闾欲杀庆忌,消除后患,苦于无人。 要离断臂灭家,投奔庆忌,取得信任。 将渡江于中流,要离上风,因风行刺。 要离罪孽深重,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衡 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 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 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 真倾危之士哉! (《史记·张仪列传论赞》)
刺客勇士
立意较然 已诺必诚 不欺其志 不爱其驱
六大刺客
曹沫 专诸 要离 豫让 聂政 荆轲 劫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之侵地 为吴公子光争位刺杀吴王僚 为吴王阖闾刺杀吴公子庆忌 为报答知伯知遇刺杀赵襄子 受严仲子请托刺杀韩相侠累 受太子丹请托刺杀秦王嬴政 (春秋前期) (春秋后期) (春秋后期) (战国初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出道见辱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楚相 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 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 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 也。仪曰:足矣。
苏秦阴助
苏秦患秦攻赵,使人微感张仪,使之 游赵求见苏秦。苏秦诫门下不为通,又使 不得去。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 食。因而数让之,激怒张仪入秦。使人微 随张仪,奉以车马金钱,阴助张仪晋见秦 惠王为客卿,使者临别以实相告。
(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形势图
苏秦合纵
苏秦(?-前284),东周洛阳人。 东事师于齐,与张仪俱事鬼谷先生。 张仪自以悟性不及苏秦。前334年游说 六国合纵,次年成功,并相六国,赵 封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318年纵约离散,苏秦为齐客卿,鼓 动齐湣王厚葬以明孝,大兴土木以明 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死后事泄。
多元价值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呈多元价值观: ①儒家孟子: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②道家庄子:顺应自然,逍遥无为。 ③法家韩非: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④杨朱为我,墨翟兼爱,无君无父。
三类士人
《战国策》描述和欣赏的三类士人: ①纵横策士:屈首受书,以取尊荣。 ②高行义士:排难解纷,不求回报。 ③刺客勇士: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 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 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 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 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 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 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 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孝义刺客聂政
严遂(仲子)与韩傀(韩相侠累)有卻。 严遂惧诛逃亡,游求刺客欲向韩傀寻仇。 严遂奉黄金百镒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辞。 聂政母死,既葬除服,独行仗剑刺韩傀。 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以死,以报知己。 政姊聂荣(嫈)抱尸而哭,为其弟扬名。 (《战国策•韩策二》《史记•刺客列传》)
注重实效
①聂政与严遂、韩傀素无仇怨,严遂、韩傀难辨是非。
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 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焉。
(《史记·苏秦列传》论赞)
张仪连横
张仪(?-前309)魏人,与苏
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学术不 及张仪。前329年入秦,秦惠王任为 客卿,并首任相国。一度任魏相。 前317年再任秦相国。散六国之纵, 使之西面事秦,前311年封为武信君。 秦武王时去秦之魏,卒于魏。
将军刺客曹沫
曹沫又作曹沬、曹翙,曹刿、疑即曹刿。 庄公以为将,与齐三战三败,割地求和。 柯之盟,曹沫劫迫齐桓公归还鲁之侵地。 齐桓公许尽归鲁地,曹沫投其匕首下坛, 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史记·刺客列传》)
并非行刺
曹沫劫迫齐桓公之事不见于《左传》的记载。 曹沫劫迫齐桓公不以杀人为目的,并非行刺。 盟会劫迫不是将军行为,极有可能葬送国家。 唐且、蔺相如均有类似行为,威胁并未行刺。 《史记》记载曹沫之事,是为刺客寻根溯源。 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