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
国际战略学 国家大战略理论导论

一.大战略的研究状况及概念
在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一书中,鲁特瓦克明确地将战 略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次,其最高层面即为大战略层次,而各个层次相互渗透,并最终交 汇于大战略这一终结层次上,并专门论述了大战略问题,提出“为了更好地抓住大战略的 动态性质,我们可以把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想象成贯通于各层次的垂直方向的水流, 把国际间的相互作用想象成水平方向的水流,垂直水流构成战略的纵向,水平方向的水流 构成战略的横向,它们在最高层次交汇,构成大战略。我们可以想象国际交往的河流和支 流都来源于中央的一个纵向水流口,但其运动方式是双向的,违背了流体力学的规律。因 为,军事上的准备和行动,一方面影响着国家的非军事活动,另一方面亦受国家非军事活 动的影响”。同时“, 不论我们从静态角度把大战略想象为一座头重脚轻的大厦也罢, 或从动态角度想象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流水源泉也罢,大战略都是最终层次。纵向和横向 中发生的一切都汇集在这一最终层次上,并在这里获得明确的意义。在技术、战术、战 役或战区各层次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外交上的严重失误,在大战略这个交汇点上或仍 直接表现为辉煌的成就,或表现为惨重的失败,或者无足轻重”。另外“, 制定和执行可 协调各个层次上的政策的大战略, 这个目标可谓雄心勃勃, 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掘智慧的 潜力,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发挥政治上的创造力,那就有可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然而, 这种出色的成就时刻受到不祥凶兆的威胁。在制定任何实质性的大战略计划的过程中, 必然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能够顺利制定和执行大战略计划也必然会带来 失误成堆的极大可能性。政府日常行为中表现的鼠目寸光的实用主义决定和不协调的 草率行事定会导致许多错误。但可以说,这些大都是小错误,而且幸运的是许多错误可以 相互抵消。成功应用规范的大战略会大大降低经常犯不和谐的小错误的可能性,但只有 敢于集中精力不怕冒犯更多更大错误的风险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揭示大战略层次 上逻辑的内在实质。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
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
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
[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
“大战略”来源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的政治目标”⋯。
_大战略_释义

□王玲李桂峰“大战略”释义一、国外有关大战略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战略或者大战略思想或许古已有之,但作为概念的“大战略”却可以说是“舶来品”。
最早提出大战略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
哈特把大战略看作“一种最高层次的战略,其功用在于运用、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者连同其盟国的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达到由其基本政策所规定的战争之政治目的。
”〔1〕不过,也有人认为美国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史家爱德华·米德·厄尔比哈特更早使用了“大战略”一语,并给出了大致正确的概念。
〔2〕哈特之后,西方众多的学者、专家对大战略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地看来,西方关于大战略概念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强调大战略是对战争的谋略,可以把它看作军事战略的一种延伸。
除上面提到的哈特的定义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196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
它认为大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与和平)的目的而动员一国或将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所有资源的艺术。
”〔3〕此外,美国学者罗伯特·肯特在其新近的著作中也强调了大战略的军事方面。
他们认为,“一项大战略要告诉国家领导人应该采取何种目标,应该如何最成功地运用国家军事力量实现这些目标。
大战略类似于外交政策,他们面对的均为国家在外交事务中的重大选择。
”大战略不同于外交政策在于,“国家为了确定其外交政策,需要设计出国家在世界上追求的一系列对外目标,并决定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国家机器以实现这些目标。
大战略同样涉及国家应当追求的一系列目标,但它集中关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军事工具的使用方式。
大战略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应当怎么样通过运用军事力量来实现外交政策目标。
”〔4〕其二把大战略看作综合运用国家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的策略与艺术。
如约翰·科林斯认为,“大战略即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实力的一门艺术和学问,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计谋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种程度、各种各样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
王戴林:《公共外交》课堂笔记汇总解析

国际政治系2014级《公共外交》课堂笔记汇总国际政治系1401班王戴林20132115第一讲导论一、外交的基本内涵1、外交的内涵演变(1)外交=谈判(2)外交=和平处理国家关系(3)外交=官方外交+非官方外交(1.5轨外交)2、外交的内涵(1)外交是由国家首脑直接或者通过委任的代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驾驭国际谈判的艺术;从事这种谈判的技巧。
(2)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3)外交的代表性、官方性。
(4)外交涉及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外交主要是国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代表以及其他行为者,运用通信、个别的会谈、交换观点、说服、访问、威胁和其他相关的行动来阐明、协调和维护特殊的和更广泛的利益的手段。
3、“外交”的共识(1)外交是独立主权的对外行为。
(2)外交是手段,而非目的。
(3)外交在形式上是和平手段,而非武力手段。
(4)外交在行动上主要是国家代表的行为,是科学、艺术与技巧的统一。
4、外交:界定外交是主权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官方执行者或经授权的非官方执行者,以国际惯例和国际法为基础,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执行对外政策,通过和平方式和手段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二、外交的功能1、代表国家2、沟通意图3、谈判协议4、情报搜集5、危机管理(减少国际摩擦)三、外交的历史发展1、古代西方外交(1)古希腊外交(地中海体系)①城邦外交准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经宣战不能开战、使节不可侵犯、在神庙中避难的人不能杀害等。
②演说家(2)古罗马外交万民法(3)古代外交的特点①出现了某些公认的外交规范②地域性外交,跨地域外交十分少见③外交延续性不够,多为间隙性外交④制度化水平低,属于非制度化外交,体现在有使节制度,但没有职业化;有结盟制度,但没有长效化⑤服务战争的辅助性手段,权宜之计2、中世纪外交(476~1453)(1)中世纪初期的绝对主义外交(西欧:王权衰弱,封建领主;东方:拜占庭帝国)①外交掌握在国王手中,呈现为秘密外交的特点②外交仍然是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③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④外交具有欺骗、狡诈风格(2)中世纪中后期的二元外交①11世纪初开始,教权、王权冲突尖锐②1096~1291年,十字军东征,确立教皇权威③14世纪,教权衰弱,王权兴起(3)中世纪晚期①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②1455年,米兰公国,热那亚,第一个常驻使节,意大利共和国至西欧普遍化③继承拜占庭风格④由于常驻使节制度的发明,意大利通常被认为是西方近现代外交的鼻祖,拉丁文为通用语言总结:中世纪外交也被成为“意大利风格”外交,外交以搞阴谋著称,继承了罗马,有着欺骗和狡诈的风格3、近现代外交:国家职业外交范式(1494)(1)现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2)主权国家外交成型,特别是现代民族国家(3)“法式外交”模式(法兰西体系)及其扩展:大国比小国更重要,谈判的保密(4)一战前近现代外交(传统外交)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贵族外交倾向②强烈的“欧洲中心论”和“大国中心论”③职业化、等级化、法制化的体制和机制④秘密外交(5)一战后近现代外交的特点:①科层化的金字塔形组织体制和职业外交官的确立②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的价值原则③法制化和专业化的职业外交运行机制④公开外交4、全球化时代外交:社会多元外交范式(1)主客体多元化(2)议程多样化(3)国际制度化外交(4)科技和信息革命导致的外交公开化、公众化、即时化、高层化(5)现代外交的民主化趋势,双层博弈理论(6)核武器改变了外交与武力的理性联系四、公共外交1、传统外交主要是国家之间通过专门的外交机关——大使馆和外交官——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和争端,达成一些共同认可或遵守的协议或约定,主要是双方政府的互动行为。
大战略的演进、机理及其中国意义

大战略的演进、机理及其中国意义作者:葛汉文来源:《国际展望》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大战略是一个大国避免卷入国际政治经济之纷乱、由强大成长为伟大的关键。
作为战略概念的重要衍生理论,现代大战略研究源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勃兴于20世纪70年代,并对主要大国的政策行为产生重要且持续的影响。
狭义的大战略主要关注国家对武力的运用或威胁运用如何与国家总体政治目标相协调,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广义的大战略概念则强调国家应当如何较为平衡地运用战争与和平手段,调节和调动本国甚至其盟国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实现一个明确、适度和总体可行的宏大战略目标。
现代大战略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历史经验中分析昔日大国、强国兴衰起伏的案例,以期明确作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的大战略之内在机理及实践意义。
中国拥有大战略思维与大战略缔造的深厚历史根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行将结束之际,中国大战略研究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重大,大战略研究者肩负重要使命。
未来,中国大战略研究应注重聚焦当下情势、注重历史检讨和发掘中国智慧。
【关键词】战略大战略大战略理论中国大战略中国外交【作者简介】葛汉文,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江苏邮编:210039)【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18)05-0001-17【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1805001“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的出现,主要源于对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忧虑。
当然,自现代国家出现以来,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确保国家在一个无政府状态所支配的环境中生存、延续乃至兴起,一直是诸多国务家尤其是那些在特殊历史时刻和复杂安全环境中亟须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的国务家思考的首要问题。
然而,由于现代战争规模急剧扩大、破坏力大幅提高及其对国内社会特别是国家决策的冲击力空前增大,20世纪以来的诸多政治或军事天才不得不承认战争仍是也必将是国家确保生存的关键方式,同时他们开始考虑改变近现代以来军事战略时常干扰、改变甚至主导国家总体政策的倾向,使战略决策(特别是考虑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回归到克劳塞维茨的经典归纳,构建一种具有明确和长效的政策目标,以军事、经济、外交等各类手段相互协调的国家战略,以维持国家在愈发紧张危险、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的生存。
国家安全战略6.7

威胁的划分有了新的分类标准。除了传统 的外部威 胁和内部威胁外,增加了新的威 胁种类——跨境威胁。 所谓跨境威胁是指“兼有内部威胁和外部 威胁的特征,表现形式为内部威胁,而实 质上(从其根源、刺激因素和参与者看) 是外部威胁”。
俄罗斯是以传统安全观为指导制定国家安全 战略的,因此强调外交及军事是保障国家安 全的主要手段。 强调对外政策的基础是 “务实,经济效益, 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宗旨为“国内目标 高于国外目标”。 俄罗斯的军事战略在总体保持延续性 的同 时,在原有“现实遏制”框架内,出现了一 些更为积极、更为进取的趋势,其核心是通 过强化反制能力来加强军事战略的升,建设强大 稳固的国防,以适度有效的武装力量,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参与国际战略制衡,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政治安全目标是确保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 军事安全目标是以积极防御为宗旨,建设攻防兼备的现代化武装力 量,增强战略威慑力,保证具备第二次战略打击能力;建立健全寓 军于民、全民支援战争的动员体制,能够从容抵御和反击强敌的干 涉和挑衅。 经济安全目标是确保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改善可持续发展的 外部环境,把握加入WTO后的主动的后发优势。 科技安全目标是实现自主创新,扩大在高科技领域的份额,减少受 制于人的因素;贯彻人才兴国的战略,树立专利意识和情报意识, 防止高精尖的人才和科技情报流失,加大科研管理力度,降低科技 成果失窃风险。 社会安全目标是实现民族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证人民 群众在重大内政外交问题上的理解与支持;维护法律尊严,有效地 打击危害人民和平劳动的犯罪活动。 文化安全目标是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主导传播媒介,继承与发展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敌对势力的“文化殖民扩张”。以上六个 方面,以政治安全为前提,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保障, 以文化安全为先兆,统合为国家整体安全。
关于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

后来关羽、刘备等违背了诸 葛亮提出的“联孙抗曹”的根本 大计,因此,刘备最终没能够实 现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未能统一 天下。但是,“隆中对”仍不失 为中国战略思想史上精彩的案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 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 “再战必亡” ,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 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 败退使大片国土沦丧,也使人们对抗 战产生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 亲英美派则鼓吹“速胜论” ,幻想依 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 内,也出现了思想混乱的情况。
根据美式战略思维,它不会允许在 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出现能够对美国 主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国家,即便该国 并没有对其挑战的意愿。甚至不允许 世界上出现一个足以与其抗衡的国家, 反对世界的多极化。
一、战略与战略思维 • 关于战略思维的理论实际上 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即:
• 战略 • 战略思想 • 战略思维
《孙子兵法》也是一个着眼于战 略全局谋划的典范。
明确腐败危害 严厉打击腐败 国家作出反腐 打 增加腐败成本和风险 败承诺 击
预 防 分析防治腐败 的重点部门和 关键领域 反腐败
独立的反 腐败机构
公众参与 舆论监督
经济改革 市场开放 打破行业垄断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公务员制度改革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三大有利条件:天时——荆州之王刘 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刘备 可图之。地利——“荆州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刘备取 此战略要地,定能处于有利地位;“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也应作进一步发展的 基地。人和——刘备乃“帝室之胄,信义 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刘 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对刘备取而代之 极为有利。
国家战略理论浅析

国家战略理论浅析摘要:国家战略问题作为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得以良好发展运行的核心问题,国家战略理论研究因此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家战略学的广泛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场关于国家战略理论研究的浪潮,对于国家战略理论研究发展起到巨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江玉莹(1992—),女,吉林省延吉市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东北亚各国关系。
一、国家战略的起源与内涵如果想研究国家战略,那么首先就要明确战略的起源。
当今广大学术界对于战略这一概念的起源看法较为一致,最早记载于《孙子兵法》,即使书中并没有出现明确的战略二字,但“计”、“谋”、“策”等字都体现出了古人关于战略研究的内涵要义。
而在遥远的西方,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战略,用于军事领域。
直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制造业得到了大幅度发展,西方战略学家对于战略的研究开始不只局限于军事范围,更多的是涉及到政治领域,因此产生了大战略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他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著作中指出: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一切力量以实现政治上的目标,他认为所谓的“大战略”,就是对战略的应用,根本在于调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整体资源,来达到战争的最终政治目的。
他对大战略内涵的概述拓展开来,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含义,而是强调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整体意义,进而使大战略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
而肯尼迪与加迪斯则对大战略的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大战略是基于大目标和手段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关系的全面行动规划。
美国针对国家战略概念给大战略定义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权力的艺术和科学,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和其他可以想象的手段,对敌人行使所需的程度和种类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
美国官方把国家战略解释为:在平时和战时利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二、国内对于国家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国内部分相关领域研究学者认为国家战略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国家的战略,即国家层面的战略,国家来作为谋划的主体;第二层含义则是指国家总体战略。
我国国家大战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我国国家大战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是筹划指导发展国家的实力和潜力,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方略。
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的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俄国家安全保障领域最高层次指导性文件。
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某些已经丧失领先地位的国家,试图通过不正当竞争、单方面制裁、公开干涉其他主权国家内政等手段,对其他国际社会成员施压。
这样的举措破坏了国际准则和外交共识、动摇国际法基础、使军事对抗升级并降低了国际交往中的政治互信。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内容提要:大战略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战胜敌人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
《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庙算‛、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大略‛等概念含义与之相近。
孙子大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以‚伐谋‛、‚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和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
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
其大战略思想对处理现代国际关系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出版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中提出了‚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
他认为,‚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即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
此后,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关于‚大战略‛的不同定义,有些定义把大战略的含义泛化了。
笔者认为,本义性的大战略应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战胜敌人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
所谓‚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是指以军事力量准备、军事力量威慑、军事力量使用等为主要手段,同时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综合手段。
这样形成的总战略主要用于敌我之间的斗争,指导用战争手段或非战争手段战胜敌人。
换言之,‚大战略‛是由‚对敌斗争‛的‚政治目标‛所决定,并以实现这一目标为目的。
这是其与泛化了的大战略最根本的不同点。
大战略从层次上分,有国家联盟的大战略、国家战略、政治集团的大战略,而不仅仅是指‚国家战略‛。
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是,它规定、指导和决定着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而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又影响甚至决定着大战略的施行和结果。
大战略并非如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所说,此前‚基本上是一片未被认识的处女地‛①,而是早有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今人所说的大战略与我国孙子在2500年前所说‚庙算‛含义相近,孙子的‚庙算‛,就是指最高决策者从道(政治)、天、地(自然条件)、①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
将、法(军事)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预测、决策和执行,从而达成‚王霸‛政治目标的总战略。
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

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 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战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或国家利益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不同国家对于国家战略的定义各不相同,国家战略就是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是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
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
国家战略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为军事用语。
国家战略概念来源于大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大战略概念传入美国,到战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战略,并将其正式列为美国军事术语。
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使用军事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许多国家对国家战略的研究正在开展之中,学术界对它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日本给国家战略下的定义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特别是保证国家安全,平时和战时,综合发展并有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心理等方面力量的方策。
"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不使用国家战略的概念。
有的把它等同于大战略;有的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在于大战略是运用国家力量,达成军事目标,而国家战略则是运用国家力量,达成国家总体目标。
80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也开始了对国家战略的探讨,主要是从区别于大战略的意义上来认识和使用国家战略概念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虽然中国未在正式文件中使用国家战略这一概念,但它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之中。
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有的认为,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
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
中国的战略体系不使用"国家战略"的称谓。
国家战略物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家物资储备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正司局级机构,负责拟订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战略和规划,组织国家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日常管理。
中国大战略的四个阶段

中国大战略的四个阶段以中华性格建设"王道中国"1924年11月28日,孙中山在日本出席神户商业会议所等五团体举行的欢迎会发表《对神户商业会议所等团体的演说》中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
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王道"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
就是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原则,坚持平等、公正、诚信、大度的态度,运用仁义道德的力量去感化人,而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而不是要人畏威;是服之以理,而不是治之以力。
21世纪,我们所要建设的"王道中国",就是一个不搞霸权、不压迫人、道德高尚、可亲可敬的强大中国。
二、中国大战略的四个阶段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无论它的兴与衰、崛与仆,都对世界有巨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救国大战略和兴国大战略,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中国大战略的世界性--与世界联系紧密;二是中国大战略的阶段性--是一个发展过程。
中国大战略的演进,有四个战略阶段,呈现四种战略形态。
如何"自立于世界":生存战略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大战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个阶段的中国大战略,实际上是中国的救亡战略、保种战略,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战略。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中国的革命战略。
在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里,实际上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延续,即在被孤立被封锁的战略环境里,如何维护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问题。
在这一战略阶段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大战略的基本理论形态。
如何"融入世界":发展战略"文革"之后,中国的大战略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就是实行改革开放战略。
改革开放战略,实际上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战略,是中国由自立于世界的战略向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战略的一次转变,是中国由生存战略到发展战略的一次提升。
我国国家大战略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我国国家大战略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我国国家大战略包括政治和军事重要方面。
一个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如果选择了一种战略,公司即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作出了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略选择表明了这家公司打算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
当一家公司实施的战略,竞争对手不能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时,它就获得了竞争优势。
只有当竞争对手模仿其战略的努力停止或失败后,一个组织才能确信其战略产生了一个或多个有用的竞争优势。
构建国家战略体系

构建国家战略体系百科上对国家战略的定义是这样的:国家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国家战略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为军事用语。
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日本给国家战略下的定义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特别是保证国家安全,平时和战时,综合发展并有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心理等方面力量的方策。
"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有的认为,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
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
中国的战略体系不使用"国家战略"的称谓。
华彩咨询专家是这样定义管控的:完整的国家管控体系,由国家机器、国家大战略、五个管控平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横向管控机制、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等五个层面构成。
在不同国家、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五个管控平台运用组合与侧重点会有不同。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管控平台是国家管控体系的基石,横向管控机制和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都是基于五个管控平台进行设计与运作的。
对了,你所问的“国家战略”恐怕就是华彩咨询集团提出的“国家大战略”吧!华彩提出的国家大战略其本质上要为国家的生存和永续发展服务,其主要由国家生存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扩张战略等部分构成。
国家大战略的四大原则为:不战而胜原则(大战略的本质)、全局性原则(一切战略的共同规则)、目标与手段相适应原则(实施大战略的基础)、掌握主动原则(大战略实施关键)。
华彩人力资源管理1、坚持高度重视的原则。
企业的主管领导者要把人才问题当成一种战略来考虑,授权人力资源管控部门成立由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专才和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专门评选机构,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严格的评选标准和要求,由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严格按照程序来执行。
国家安全战略PPT课件

战略:原指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 的方略。
战略的基本要素有三:
一是目标,它是 制定和实施战略 的基本目的或标 准,其它要素都 是围绕实现目标 而筹划和运用的;
二是力量,它是 实现战略的基本 手段,是实现目 标所进行的各项 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是途径,它是 战略谋划的主要 内容,是人的主 观思维作用于客 观物质的具体体 现。
12
2020/1/13
13
第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依然是美国国家安全 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威胁。
鉴于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的破坏性,美国尤其担心这 些武器落入与之为敌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手中。因此, 新的 国家安全报告中,列出了伊朗、叙利亚、津巴 布韦、白俄罗斯、朝鲜、缅甸、古巴等7 个所谓 “专制国家”,其中伊朗成为当前美国外交面临的 最大的威胁。
国家安全需要
在具体的国家安全 环境中认定具体的
国家安全需要
对国家安全利益 的认定
4
2.基本思路 (1)国家安全战略基点要从关注生存转移到
关注发展上来。 (2)构建与国家安全战略相适应的国家安全
防卫体系。 (3)国家安全战略必须着眼于创造良好的国
际和周边环境。 (4)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仍然依赖于军事安
以文化安全为先兆,统合为国家整体安全。
9
(1)军费开支应从“忍耐时期”转为“补偿时 期”。
(2)以联合作战需求为龙头架构军队的质量建设。 (3)在中央统筹之下实施国家统一大计。 (4)用“屯海制”的方法加强中国海洋防务。 (5)拉起防范经济风险的“防壁网”。 (6)不惜代价积蓄人才优势。
10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以概括为15个 字,即“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 谋合作、促发展”。
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

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周丕启【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大战略的概念进行了廓清。
认为大战略不同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
战略是讲求原则的,认为大战略的原则主要有四条。
指出大战略重视间接战略,实施大战略首选的是间接战略。
大战略领域是一片“处女地”。
(注: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转引自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正因为此,关于大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极为混乱。
特别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大战略概念,即使在美欧等国家也没有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的、统一的定义,更何况我国。
这种概念的不统一,造成大战略理论研究的多样,也可以说是某种困境,这实质上也是大战略理论尚未系统化的根本原因。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要真正对国家大战略实践进行指导,就必须从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入手,做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能泛泛而论。
理论的系统化有赖于概念的明晰。
要提出系统的大战略理论体系,首要的是明确大战略概念,这是大战略研究的基础。
一、大战略的含义要明确大战略的含义,首先要明确战略的含义。
“战略”一词在英文中为“Strategy”,在法文中为“Stratégie”,在德文中为“Strategie”。
其语根出于希腊语,希腊语中有“stratos”一词,意为军队。
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以及“strategeia”,其意可以分别为战役或将道。
约公元580年,东罗马皇帝毛里斯著Strategikon一书以教育其将领,意为“将军之学”。
自从罗马衰亡、西方进入中世纪后,所有这些发源于希腊的名词和观念都已为人所遗忘,直到千余年后才又出现。
1770年,法国人梅齐乐在翻译毛里斯的Strategikon一书时,根据其书名创造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国际战略学

国际战略学1、战略概念及其演变战略:战略最早源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指综合运用一切国家资源力量来维护国家生存和繁荣。
演变三阶段:古典战略阶段:(古希腊-18世纪)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战争的艺术》。
观点:军事权力是政治的基础;进攻性军事政策有助于国家生存;军事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是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因素。
近现代战略阶段:(18世纪-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克劳塞维茨、约米尼。
约米尼观点:战略是在地图上研究战争的基础,是研究整个战争的艺术;强调经济对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后勤供应;军事与社会互动,政治动员维持国家生存,号召建立预备役;系统提出国防建设思想。
克劳塞维茨观点: 深入认识非军事因素对战争影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继续,政治是目的;考察精神力量(统帅,军队的美德如集体荣誉感,民众的民族精神)对战争的影响。
当代战略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哈特、富勒。
富勒认为战略是对战争风险的管理以求得最后和平;重视科学技术作用对战争的作用。
哈特观点:提出大战略、间接战略概念,提出了核时代的战略思考。
2、大战略、特点大战略:关注战争以外的政治因素,由哈特提出,作为高级战略其任务是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部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
执行主体为民族主权国家,反映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手段多样性、综合性。
特点:1全局性:对较长历史时期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事件的策划和思考2前瞻性:制定战略要有远见3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关注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一经确定,具有稳定性,如遏制战略4手段性和工具性: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和工具5对抗性和竞争性:为了在对抗和竞争中战胜对手使用的策略6艺术性与科学性:依靠艺术家的天赋,战略有自身规律通过科学思考可获得。
3、国际战略: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
指主权国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方略,主要表现形态是国家的对外战略。
其要素包括六个:战略思维、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形势、国际战略目标、国际战略决策、国家实力、战略决策者以其战略思维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作出判断,并根据此制定战略目标,再制定战略决策,并依靠国家实力实现战略目标,构成一个国家再某时期的国际战略。
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

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
周丕启
【期刊名称】《现代国际关系》
【年(卷),期】2003()7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战略的概念进行了廓清。
认为大战略不同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
战略是讲求原则的,认为大战略的原则主要有四条。
指出大战略重视间接战略,实施大战略首选的是间接战略。
【总页数】6页(P56-61)
【关键词】国家大战略;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全局性原则;间接战略
【作者】周丕启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3
【相关文献】
1.国家大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利益 [J], 周建明;王海良
2.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和创新--评《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 [J], 胡鞍钢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七) [J], 守光;张姬
4.概念框架体系的建构路径——建构策略与特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
质量国家标准》“三原则”解析视角 [J], 杨德生;
5.国家大战略理论与中国的大战略实践 [J], 时殷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周丕启【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大战略的概念进行了廓清。
认为大战略不同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
战略是讲求原则的,认为大战略的原则主要有四条。
指出大战略重视间接战略,实施大战略首选的是间接战略。
大战略领域是一片“处女地”。
(注: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转引自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正因为此,关于大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极为混乱。
特别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大战略概念,即使在美欧等国家也没有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的、统一的定义,更何况我国。
这种概念的不统一,造成大战略理论研究的多样,也可以说是某种困境,这实质上也是大战略理论尚未系统化的根本原因。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要真正对国家大战略实践进行指导,就必须从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入手,做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能泛泛而论。
理论的系统化有赖于概念的明晰。
要提出系统的大战略理论体系,首要的是明确大战略概念,这是大战略研究的基础。
一、大战略的含义要明确大战略的含义,首先要明确战略的含义。
“战略”一词在英文中为“Strategy”,在法文中为“Stratégie”,在德文中为“Strategie”。
其语根出于希腊语,希腊语中有“stratos”一词,意为军队。
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以及“strategeia”,其意可以分别为战役或将道。
约公元580年,东罗马皇帝毛里斯著Strategikon一书以教育其将领,意为“将军之学”。
自从罗马衰亡、西方进入中世纪后,所有这些发源于希腊的名词和观念都已为人所遗忘,直到千余年后才又出现。
1770年,法国人梅齐乐在翻译毛里斯的Strategikon一书时,根据其书名创造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这即为“战略”一词现代军语的起源。
(注:参见: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9页。
)19世纪末,日本人将西方的“Strategy”一词翻译成汉语“战略”,后由中国留日学生传回国内。
在我国,“战略”一词最早出现是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以此为书名所著的《战略》,这部书后来散逸。
公元4世纪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引用了《战略》一书的内容,说明在南北朝时《战略》一书是流行的。
后来又出现过几部以战略为书名的著作,但大多亡佚。
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只有明代茅元仪的《廿一史战略考》。
除了书名外,战略作为概念使用,最早出现在《宋书》“授以兵经战略”中。
检索二十五史,可以发现战略作为一个词汇,共出现8次。
其中,《宋书》1次,《宋史》1次,《明史》1次,《清史稿》5次。
当然,战略一词出现较晚,并不代表我国的战略理论出现晚。
就中国历史而言,孙子第一次完整提出了战略理论。
(注:参见: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战争与战略问题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以及李少军:“论战略观念的起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5—6页。
)战略概念从其产生至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我国古代和西方18世纪以前的古代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战略和战术尚未区分,战略作为“作战的谋略”、“将道”,主要是指当时空间范围较小的军事斗争。
第二阶段为18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近代战略时期。
随着战争物质基础的变化和军事行动规模的扩大,战略概念从战斗范畴扩展到战争全局范畴,战略概念内涵与外延出现了全新的变化。
普鲁士人海因里希·迪特里希·比洛首先将战略与战术作了区分,认为战术是战略的补充并从属于战略,并第一次对战略进行了界定,“战略是关于在视界与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注:M·A·米尔施泰因等著,黄良羽等译:《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
此后,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分别对战略也作了界定。
若米尼将战略定义为“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区的最重要点上去的一种艺术”。
(注:A·H·若米尼著,刘聪等译:《战争艺术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7、346页。
)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
(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3页。
)可以说,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概念基本上奠定了西方军事战略概念的基础。
例如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注:小阿瑟·莱克:“军事战略的含义”,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
第三阶段是一战特别是二战后至今的现代战略时期。
随着战争实践的日益复杂,战争问题空前复杂,政治、经济、科技和精神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日益重要。
由此,战略开始包括战争准备、战争实施、战争结束等各个阶段,以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力量等各个方面。
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首先指出“战略所研究的,不只限于兵力的调动”,而“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
(注:利德尔·哈特:《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38页。
)他是第一次直接用军事与政治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来界定战略的,并提出了“大战略”概念,对西方战略概念的发展影响巨大。
战略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战略概念。
1972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了“国家战略”的定义,将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区别开来。
战略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了。
(注:参见: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战争与战略问题研究》,第91页。
) 上面我们已指出“大战略”是一种现代战略概念,是一种对单纯军事战略概念的超越。
“大战略”英文为“Grand Strategy”,最初来源已不可考,最早予以较为系统阐述的是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
在其1929年出版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一书中,他使用了大战略概念,他认为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正如战术是军事战略在较低一级的运用一样,(军事)战略是‘大战略’在较低一级的运用”,他指出“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即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
大战略既要算计又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人力,以便维持作战部队。
对精神力量也应如此,因为培养、加强(国民)取胜和忍耐的意志,同掌握有形的实力一样重要。
这还不够,因为作战力量只不过是大战略的手段之一。
大战略还要估计和运用财政压力、商业压力以及并非最不重要的道义压力来削弱敌人的意志。
……更有甚者,(军事)战略只看见战争本身,而大战略则越过战争看到未来的和平。
大战略不仅把各种手段结合起来,而且协调运用,以免有损于未来稳定而繁荣的和平状态”。
(注: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转引自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第29—30页。
还可参见:利德尔·哈特:《战略论》第439页。
)按照利德尔·哈特的观点,大战略是对军事战略的统领,军事战略从属和服从于大战略。
其后,大战略概念进一步发展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之前强调军事主导作用的时期。
这一阶段,大战略概念突出了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例如利德尔·哈特的定义。
1941年剑桥大学研究员萨金特和韦斯特合著《大战略》一书。
在序言中,作者称该书是论述这个主题的第一部著作。
但该书对大战略本身研究并不深,影响也不大。
(注: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第31页。
)1941年美英两国华盛顿会议的备忘录就以“美英大战略”作为总标题。
这个文件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两国遵循“德国第一”或“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方针。
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把两国军事力量的使用、国民经济的动员、海上交通的维护、对苏联的援助、对敌宣传等各条战线联系起来,争取首先打败德国、继而打败日本,结束战争。
显然,这个大战略定义突出了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
1943年,美国学者艾·厄尔出版了他主编的名著《近现代战略制定者:从马基雅维利到希特勒的军事思想》。
在书中,他指出大约到18世纪以前,所谓战略是指将军们用以欺骗敌人赢得战争胜利的一整套谋略和诡计。
随着战争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战略必须考虑经济、心理、道义、政治和技术等非军事因素。
他认为,所谓战略是控制和利用一个国家和国家联盟的资源(包括武装力量)的艺术,目的在于有效地保障其生死攸关的利益,使之不受现实的、潜在的或假设的敌人侵犯。
(注: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第33页。
)他还指出,最高形态的战略有时被称为大战略,是指把国家的政策和军备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必要诉诸战争,如果诉诸战争则确保有最大把握的胜利。
不言而喻,他的大战略定义依然强调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
第二阶段是战后时期以军事领域为辅助作用的阶段,这一时期大战略强调实现的目标从赢得战争向其他方面扩展。
这样,就出现了关于大战略理论的三个学派:一是军事论学派。
该派理论仍然坚持前一阶段的观点,强调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和军事手段的目的是夺取战争的胜利,如196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将大战略定义为:为了达到战争(与和平)的目的而动员一国或联合起来的几个国家的所有资源的技术。
(注:参见:伊藤宪一:《国家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二是国家安全论学派。
该派学者强调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目标不仅仅是赢得战争胜利,应该拓展包括战争胜利在内的国家安全。
该派学者实质上将大战略等同于国家安全战略,这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的《大战略》一书为代表。
约翰·柯林斯认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它可以想象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种程度和各种样式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
(注: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43页。
)多数美国学者持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