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SAH: 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入SA
继发性SAH: 脑出血穿过脑组质入SA
h
40
临床与病理
• 病因
1.颅内动脉瘤破裂
占90%以上 Willis环分叉 2.脑血管畸形
大脑前.中A皮质支供血区 3.高血压脑A硬化 颅底A主干 4.其它血管病和血液病
h
41
• 病理
– 无菌性脑膜炎 – 脑血管痉挛 – 脑积水 – 血肿压迫
h
60
CT表现 部位: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可跨越颅缝;
各期形态、密度:
急性(3d以内):新月形,广泛的均匀高密 度区;
亚急性(4d~21d):新月形,高或混杂或等 密度;
慢性(3w以上): 梭形,高、混杂、等或 低密度。
占位效应:显著
h
61
MRI表现
1) 急性(3d):T1WI呈等信号,血肿 内缘可见低信号的硬膜; T2WI呈低信号;
后枕部头痛.频繁呕吐 眩晕.眼震.小脑性共济 运动失调
出血量大者(即重型): 可突然昏迷去脑强直 (桥脑受压枕骨大孔疝 表现)
h
17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外侧型
h
18
右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2周后血肿吸收(图)
左侧丘脑血肿(图)
左侧豆状核血肿2周后吸收(图)
右侧基底节区血肿 破入脑室系统(图)
h
4
• 脑深部基底节、丘脑等部位的血供主要由
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深部穿透支供 应,这些细小的穿透动脉呈垂直方向从主 干分出,容易受血压波动的影响形成微型 动脉瘤而破裂出血。微型动脉瘤的形成和 高血压有密切联系。
• 此外,高血压也造成小动脉硬化,导致坏
死性血管变性引发出血。
h
5
临床表现
h
6
特点
周边水肿减轻
亚急性期血肿
h
37
左侧丘脑血肿 1年后(图)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ahage)
•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 病因
– 动脉瘤破裂(51%) – 高血压(15%) – 血管畸形(6%) – 外伤
h
3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
h
9
桥脑出血(10%~15%)
• 起病即出现昏迷。一侧少量桥脑出血可出
现偏瘫,但多数累及两侧桥脑,除深昏迷 外,双侧瞳孔针尖般缩小,但对光反应存 在。四肢瘫痪或呈去脑强直,伴中枢性高 热及呼吸困难,预后很差。
h
10
小脑出血(10%~30%)
• 突然发病,通常神志清楚,首发症状为后枕部痛,
伴严重的反复呕吐及眩晕,继之行走不稳或不能 行走、手部动作笨拙等共济失调症状。
超急性血肿(图)
含氧Hb T1WI等,T2WI略高
急性出血
h
32
急性期血肿
h
33
亚急性早期血肿(图)
脱氧Hb (中心) 细胞内 MetHb (周边)
亚急性早期血肿(图)
外周细胞外MetHb,中心脱氧Hb T1WI、T2WI周高中低信号
亚急性晚期 血肿(图)
细胞外、稀释MetHb T1WI、T2WI均高信号
典型的临床表现:昏迷—清醒—再昏迷
h
51
影像学表现
平片(现在少用): 脑血管造影根据对比剂由血管破裂处
外溢,脑膜中动脉或上矢状窦受血肿压迫 而离开颅骨内板和由于血肿推挤脑血管分 支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局限性梭形或半 月形无血管区等表现可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h
52
CT表现
形态:急性期呈梭形或双凸透镜形,一般 不跨越颅缝,张力高,边界清楚。
颅内出血
h
1
颅内出血
★脑实质出血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非创伤性脑出血,包括:高血压、动脉 瘤、血管畸形和脑梗死或脑栓塞后在关注 所致的出血性脑梗死等,其中以高血压性 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最常见
h
2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理与临床
• 微小动脉瘤、玻璃样变性 • 80%发生在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丘脑最常见;20%
1、双侧侧脑室对称性变小,体部呈长条状; 2、双侧侧脑室前角内聚,夹角变小,呈“兔耳 征” 3、脑白质变窄塌陷(白质挤压征) 4、皮层脑沟消失
h
67
– 水吸收仅残留含铁血黄素、铁蛋白:T1和T2均为 低信号,以T2明显
– 周围水肿消退,占位效应消失
h
28
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
含氧Hb
T1WI 等或低
脱氧Hb

细胞内MetHb(高铁血红蛋白) 高
T2WI 高 极低 极低
细胞外、稀释MetHb


含铁血黄素、铁蛋白


超急性血肿(图)
含氧Hb,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 周边可见少量脱氧Hb呈低信号
h
14
源自文库囊区出血:
外侧型较轻: 三偏征及病侧凝视 内侧型(重型)
意识障碍重.丘脑 受压征,继而颞叶 沟回疝→
枕骨大孔疝
h
15
桥脑出血:
轻:交叉瘫(病侧面. 展周围性瘫和对侧肢 体中枢性瘫)及病侧 凝视 重:四肢瘫.去脑强直. 针尖样瞳孔.高热,呼 吸改变→严重后遗(闭 锁)或死亡
h
16
小脑出血
h
12
吸收期
• 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融冰征) ,边缘模糊 • 血肿根据大小、部位和治疗情况可完全吸收 • 一般为2个月
囊变期
• 形成囊腔(脑脊液样密度影) • 局限性脑萎缩 • 偶尔钙化
h
13
增强检查
• 急性期不需要增强检查,即使也无强化 • 吸收期:完整或不完整环状强化(3天-2月)
原因血脑屏障破坏或毛细血管丰富肉芽组 织形成有关
• 临床
– 剧烈头疼、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h
42
影像学表现(CT)
• 脑池、脑沟密度增高,铸型
– 部位:提示出血动脉
• 间接征象
– 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 – 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脑疝
h
43
h
44
h
45
h
46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般CT和MRI诊断明确 • 鉴别诊断
纵裂池出血应与大脑镰钙化鉴别
密度:均匀高密度,CT值约40~100Hu 占位效应:轻微
h
53
MRI表现
1)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血肿内缘可见 低信号的硬膜;T2WI呈低信号;
2)亚急性期或慢性期:T1WI和T2WI呈高信 号;
h
54
h
55
病史摘要:男性,45岁。头部外伤后1小时。 受伤后意识丧失,10分钟后清醒。
h
56
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嗜睡或进入昏迷。 当血肿扩大并累及到内囊时,会出现病灶 对侧偏瘫及中枢性面瘫,同向偏盲和两眼 向病灶同向凝视,不能看向偏瘫侧。
h
8
丘脑出血(10% ~ 15%)
• 发病早期常有意识丧失,但在清醒者常可
发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早于对侧偏瘫。常 伴有对侧同向偏盲。丘脑出血可造成两眼 向上凝视障碍,但不会出现两眼侧向凝视 障碍,这是和壳核出血的鉴别点。
h
57
硬膜下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 为硬膜下血肿
h
58
病理和临床表现
常为减速性头外伤所致,无颅骨骨折或骨折 仅位于暴力部位。其血源多为脑对冲伤处的静脉、 小动脉或由大脑向上矢状窦汇入的桥静脉撕裂出 血。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血肿好 发于额、额颞部,居于脑凸面硬膜与蛛网膜之间, 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结合不紧密,故血 肿范围较广,可掩盖整个大脑半球。
CT:可反映脑内血肿形成、吸收、囊变三个 阶段的病理演变过程
• 平扫:急性期 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CT值50-80Hu,外周可见一圈低密度 水肿带围绕
• 占位效应:脑池、沟,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
明显时可产生脑疝
• 多为单发,偶尔多发,壳核最常见,其次为丘脑 • 血肿可破入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
在小脑、脑干和脑叶
• 病理分期
– 急性期(1周内) – 吸收期(第2周~2月) – 囊变期(>2月)
h
3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于下列部位:
⑴外囊—壳核(35%~50%) ; ⑵内囊—丘脑(10% ~ 15%); ⑶桥脑中央(10%~15%) ; ⑷小脑(10%~30%); ⑸皮层下白质(少数),例如在额叶、颞 叶及枕叶的极区。
• ⑴多见于50岁以上高血压病人。 • ⑵常在白天活动、或在过分兴奋或情绪激
动时发病。
• ⑶脑出血发生前常无预感,个别人在出血
前数小时有短暂的手脚行动不便,言语含 糊或短暂意识模糊。
• ⑷绝大部分病人突然起病,在数分钟到数
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
h
7
壳核出血(35%~50%)
• 为最常见出血部位。大的壳核出血病人在
外囊血肿破入脑室
h
23
脑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
h
24
丘脑血肿破入脑室
h
25
影像学表现(MRI)
• 超急性期(24小时)
– 含氧Hb不影响T1、T2弛豫时间;富含蛋白的血浆 – T1低、等信号;T2高、混杂信号
• 急性期(3天)
– 脱氧Hb – T1等;T2低信号
h
26
影像学表现(MRI)
• 亚急性期(3天~4周)
• 比较影像学
h
47
影像学表现(MRI)
• 急性期:T1稍高T2稍低信号 • 亚急性期:T1高信号 • 慢性期:T2低信号 • 敏感性不如CT
h
48
创伤性脑出血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 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通常幕上出血 >20ml,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 位性病变,而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的 症状 ,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 内血肿。
2) 亚急性(4d~3w)、慢性(3w以上) : T1WI和T2WI呈高信号
h
62
病史摘要:男性,70岁。头部外伤后2天。 现感头痛,伴呕吐。
h
63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h
64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h
65
慢性硬膜下血肿
h
66
根据典型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硬膜下血肿的诊 断不难,但双侧等密度的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 肿较为隐蔽,密度变化不明显,而占位效应又互 相抵消,故容易漏诊,以下征象可提示硬膜下血 肿存在:
• 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小脑
体征。通常肢体瘫痪症状不明显,也无浅感觉障 碍。随着病情进展,当血肿增大压迫脑干或破入 第四脑室,可引起对侧偏瘫及枕大孔疝,病人很 快进入昏迷,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 因些,凡拟为小脑出血或有可能者应尽快作头颅
MRI予以证实,并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之
h
11
影像学表现(CT)
(急性、亚急性常因皮层动静撕裂引起,多伴 有脑挫裂伤,好发于额、颞 及大脑凸面;慢性中 老年常见,多由于桥静脉断裂所致。)
临床表现:持续性昏迷,无中间清醒期
h
59
影像学表现
平片: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颅骨内板下方的无
血管区,无血管区在急性与亚急性血肿较 广泛,较薄,切线位呈新月状或镰状,表 现特殊。慢性硬膜下血肿较厚,多呈梭形 或半月形。
h
49
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
h
50
病理和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多发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常为 加速性头颅损伤所致,损伤局部多有骨折(占 90%),骨折线常越过硬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 其血源以动脉性出血为主,也有静脉窦损伤出血 或骨折处板障静脉出血。血肿常见于颞、额顶和 颞顶部。多不伴有脑实质损伤。因硬膜与颅骨粘 连紧密,故血肿的范围较局限
– 细胞内MetHb(周边),脱氧Hb(中心):T1周高中 低,T2低信号
– 细胞外稀释MetHb(周边),脱氧Hb(中心):T1和 T2均周高中低信号
– 细胞外稀释MetHb: T1和T2均高信号
h
27
影像学表现(MRI)
• 慢性期(≥4周)
– 软化灶(水)+含铁血黄素、铁蛋白:T1低,T2 高信号,黑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