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行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我校新课程实施即将进入第六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和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未得到转变,主要表现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体验的获得;重教师的单向传输,轻学生的主体探索;重考试成绩,轻学生兴趣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出题,学生练习。
今天的教育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的生命体,构建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多感官投入学习活动,以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我提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行动研究”,就是想研究如何来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创新,构建数学学科新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这里的“数学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化强调“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那就要创设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自主活动模式,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载体,以及达到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和活动条件。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研究设计
研究内容:数学活动化教学学习内容的研究;数学活动化教学的模式研究;数学学科“课外自主活动”的研究。
研究目标:新课程改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必须转变现有学习方式,而“数学活动化教学”就是较好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从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并将这些方法穿插结合运用。
三、行动策略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捕捉生活中地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地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而且乏味、抽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学生融入了情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生活化是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空间去思考问题,灵活地处理问题。
(二)活动空间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外,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及充分活动的时间,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增加他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途径合作化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在互相启发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交流,体验了多种方法的策略性。把课堂搬到公园里去,使学生在游戏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四)活动思维问题化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发展要求的,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释疑解惑”并非将全部问题都“冰释”,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协助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打破课堂40分钟的界限,不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四、研究成果
(一)数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确立要体现“生活化”、“实践化”
通过大量的课例,我认为以下内容可以成为数学活动化教学: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能自主选择、主动思索(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后进行反思)的内容;学生质疑相对集中的内容;学习材料的重点内容;学习材料中易于迁移的内容;学习材料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1、挖掘活动素材,提升操作能力。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极好的“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挖掘,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显性活动较为明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只要有可能,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而对于一些概念、计算、应用题类型隐性活动明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观察、猜测、联想、质疑、辩驳、交流、概括等的思维性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学生活动的素材。
2、创设应用情境,延伸活动空间。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建立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的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境,通过社会的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有利地拓宽学生活动空间,提供创新机会,并能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3、重组拓展教材,促进活动内需。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编排的,有的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们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即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趣,且真实的问题,对教材进行改编。
◎【案例1】“统计”活动化教学简要过程(人教版第七册)
1、播放录像:食堂负责人为搞好学生营养配餐,向同学们了解对菜肴口味喜好情况。
2、提供材料,本校学生营养午餐一周菜单。
3、分组调查:以6-8人为一组,按上述菜单调查本组每位同学最喜欢吃的菜肴,按荤菜类、素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将三类菜肴调查记录张贴在各自的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