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

【摘要】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也称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是米尔顿•弗雷德曼。他的三大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自然率假说理论为现代货币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货币主义,消费函数,货币数量论,通胀与失业率,经济政策

(一)货币主义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思想渊源则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供给量变化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其基本观点包括: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和名义收入增长率之间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如果货币数量增长过快,则名义收入也会很快增长;反之亦然。

2、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和价格,在长期,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而产量往往取决于一系列实际因素。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不快于产量的增长,则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发生。

5、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最初影响的不是收入。在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开始阶段,人们会将手中持有的多余的现金部分用来购买其他资产,以扭转所拥有的现金与其他各种资产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6、虽然在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开始阶段,利率会下降,但是随着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又会上升—货币量和利率之间存在步调不一致的关系,这意味着利息率不是货币政策的一个好的导向。

7、对于制定政策而言,货币政策实属重要。明智的货币政策就是让货币量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增长,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至于使货币成为出现混乱的根源。

(二)消费函数理论

弗雷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它既不是关于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针对凯恩斯主义),也不是关于物价水平的理论(针对旧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由财产数量决定,因财产不易度量,可用收入来代表。可用一个多元的收入函数来表示:

M/P = ƒ(Y,w;rm,rb,re,1/p ·dp/dt,u)

在上式中, M/P:实际货币需求Y:实际收入W:非人力资本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rm: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rb :预期债券名义报酬率re :预期股票名义报酬率 1/p ·dp/dt:预期价格变动率 u :其他变量弗雷德曼在分析消费函数理论时,把收入分为: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恒久性收入是人们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获得的经常性的、有规则的收入流量;暂时性收入是人们在短期中获得的非连续性的和偶然的收入。货币需求主要受恒久性收入影响,据此得出两点结论:①由于各种恒久

性收入是稳定的,故货币需求也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弗里德曼还用经验分析来支持这一观点:恒久性收入变动对货币需求变动的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为1.8;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其弹性系数为-0.15。②从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概念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4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三)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

弗里德曼指出,他的货币数量分析是一种“简单名义收入货币理论”。这一理论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均衡分析,在长期中,所有实物变量都是由非货币因素或者说实际因素来决定的。货币的作用只是决定物价水平,决定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收入和名义利息率等。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通过何种途径传导给经济体系的呢?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

(1)弗氏认为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央行增减货币供应量而对经济发生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方式——央行货币供给的变化首先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化,然后逐步传导到产量上。

(2)弗氏还进一步指出,他和凯恩斯主义在货币传导机制方面的分歧,主要是在所考虑的资产范围上。凯恩斯主义只是考虑相当狭窄范围的金融资产及利息率——只包括了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当人们发现自己手中货币增加时,只能去购买债券。事实上,这时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不仅是债券,还有股票、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多种资产。这样,名义收入增加的降息作用远不及凯恩斯主义解释的那么大。此外,弗里德曼在研究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时,还研究了传导的“时滞”。他认为,在央行增减货币供应量后6—9个月才会引起名义收入和产量的变化,要再过6—9个月才传导到物价上。

(四)通胀与失业率

1976年,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获诺奖的讲演(题目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学的新领域》)中,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总结与阐述。他认为在二战后经济学界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50—60年代)

人们普遍接受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通胀率)之间交替变化的关系。但货币主义者始终怀疑存在这样一种稳定的关系,因这与用经验方法测算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货币主义已注意到,这时旨在降低失业率的政策伴随着通胀率的提高,即使降低一点失业率都要付出更大的通胀代价。(二)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中)

货币主义引入了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概念,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将演变为一条垂线。其机理是在央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后一段时间,雇主利润增加,他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失业率会因此下降;但一段时间后物价会因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上升,这时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因通胀而下降,要求增加工资,使雇主的利润回到原来水平,雇主便会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失业回到自然率水平。

这里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分别做了短期和长期分析:他不否认短期内曲线所描述的交替关系可能存在,但在长期中却不存在。基于同样道理,弗氏还批评了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政策。在实施政策之初,名义利率会有所下降,会刺激投资、增加产量;一段时间后资本供给者发现实际利率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