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成长共同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趣向视角的课程选用
必修领域、选修领域、个性领域→主体实践→课程实施 3.内省视角的课程反思 学业观测、信息整合、专业考量→价值理解→课程评价 4.变易视角的课程改进 群体评估、自我效能、专属学习→逻辑分析→课程重建
六、自我超越的教学研究模型
• 2012——2014:自我超越的研究 • 超越他人算不上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 超越过去的自己 • 我们率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创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一、重新认知的发展境界
(一)我们的教师如何成长?
• 假设一:教师是在活动中成长 求证:大多数教师在“静心”后才前行 • 假设二:教师是在指导中成长 求证:教师往往经由“自省”选择未来 • 假设三:教师会因专业而成长 求证:教师因其“公共”身份而示范 • 假设四:教师会因规律而成长 求证:大多数教师是“重混”的价值 • 假设五:教师因年龄而衰减成长 求证:大多数教师“励志”非在年轻
的心智的完善程度,在于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时
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和自由状态。(《教育言无言》开篇)
确立行动理念
• 研究是一种经历,代表一种过程,正如教
育也是一个过程一样,我们在探索教育的
过程也在实现着对自我的教育,求得发展
的唯一路径是进行你所选择的事情去做。
你和你的成果与你的生产是一致的。
操作要义:
跟进测评: 就一个问题检测到底
说写结合: 留下研究资料(一个主题10万字)
五、理解与改进的校本课程模型
• 2011——2014: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 • 学生课程的三级管理在学校是一个价值实现过程 • 在课程权力的回归中开始教育价值思考与自我改变 应答
• 改变思维视角
国家标准 专业视角的 课程开发 学生需要 信息组织 资源评估 理论听证 必修领域 趣向视角的 课程选用 选修领域 主体实践 课程实施 课程产生
(二)学习另解
• 学天时习之,不亦说乎! • 述天不作,信天好古。
(三)先师自我成长 学习成果 不知老之将至 乐以忘忧 发愤忘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学天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阶段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 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 三十而立 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儿童中国未来
• 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
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 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2016-04-18:《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
(五)“国学”新启发
• 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这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 历史的学问,是国故学,简称国学。(胡适) • “国学”过程: • 清末民初章太炎为代表的国学研究,在学问方法上延续了清 代的考据学、训诂学,在观念上导入近代的文化意识。 • 以北京大学胡适等代表的国学研究,强调实证方法和疑古思 潮,同时也强调科学地整理古代文化。 • 以清华国学院王国维、梁启超等代表的跟当时世界学术的中 国研究河流的国学研究。
作,我们却常常很快地做了决定。
迈克尔· 雷,“人生是道选择题”: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
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人在低处走”
1.教师人生规划:价值定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教师职业规划:阶段构成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教师专业规划:开始行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我们一起的选择题: • 成长的三重境界 • 学科改进的校本研修模型 • 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型 • 教学改进的自我超越模型 • 教师经典读写模型 • 教师成长专业规划
七、教师经典读写模型
• 2013—2014:教师经典读写模型 • 学习构成人生的尊严与幸福之路 • 让我们成为经典
自善其身的读写模型
“日常”: 日有所诵 周有所悟 月有所研 年有所依 生涯所属
“专业”: 循着“书标” 映射“我需” 切入专业 读无“定法” 读写附会
八、教师发展规划模型
•我们很多人可以为了买一件衣服从款式、质地到价钱琢磨 个遍,为了中午究竟是中餐还是西餐而踌躇不前,但是,爱 一个人,和什么人在一起,或者读什么专业,在什么地方工
• 超越自我的力量
这是“自我超越的教学研究模型”
教学Leabharlann Baidu象 反思
问题分析
教 学 实 践
目标归因 研究
理论考察
改进路向 超越 思想建构
研究中的超越要义
1.让教室里站立另一个自己
2.让问题指引行为目标 3.永远关注我们的事实材料 4.从接受理论到寻找理论 5.让今天超越昨天
6.让风格得到自我确认
7.开启“自领导”人生模型
• 1.做一次专业的模仿
• 2.以科研的方式关注教学
• 3.以教学的名义投身科研
• 4.永远眷恋我们的事实材料 • 5.行为的背后并非有用
四、自组织的成长模型
• 2010——2014:自组织的校本研修
• 人们都想改变这个世界,却鲜有人想到改
变自己
• 让我们成为学校内涵领导者
• 改变行走方式
个人设计
(三)名师成长的三重境界
——由技术到思想:心灵的深度
——由思想到道德:影响力程度
——由道德到审美:生命的向度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 篇)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形而上学》开篇) •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 善为目的。(《尼各马克伦理学》开篇) • 人格是性格、道德、能力等综合体,其发展核心在于一个人
组织设计
改进设计
有效设计
说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组织学习 组织研讨
分工观课 专家指导
同课异构 异课同构
教学评估 组织反思
思考学生 设计研讨文本 学习反思报告
观察学生 设计授课文本 观课反思报告
观察学生 设计授课文本 个性教学报告
促进学习 发展学生
整体反思文本 课例研究报告
这是自组织的“非制度性校本研修模型”
研修的九个操作要点:
多次设计: 个人设计、组织设计、改进设计、有效设计 反复授课: 2次到多次
同课异构: 同一教学内容承载不同课程目标
异课同构: 不同教学内容培养同一课程目标
专业观课: 带着问题、带着角度去教室
专业评课: 从自己的观察角度来写成观课报告
有据反思: 不同视角的反思,一个循环20000字的反思
4.教学现场规划:学科深度
“以学术为志业”
• 2016,我们选择关注一位学生(从1个月到1个学期)
• 2016,我们选择破解一个问题(以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 2016,我们选择建构一门课程(“1+1+1”的课程体系) • 2016,我们选择影响一个家庭(结构性的教育切入) • 2016,我们选择跟进一位大师(与经典系列同步) • 2016,我们选择承载一个课题(还是回到研究者来) • 2016,我们选择建构一种思想(成就自我品牌) • …… • 新的路径:选择3-5个学生,指导家长开发一门学生成 长教育课程。
• 我们的专业发展: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学术、西方 的学术应用
• 成长的过程:
• 我把认识的全过程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 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所以哲理 境界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既要凭借对天道、 人道、认识过程之道的辩证综合,又要求在自 己的德性培养中获得自证。(冯契)
• 三重境界的价值观——成为一名研究者——自组织校本研修 模型——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型——教学改进的自我超 越模型——教师经典读写模型——教师专业规划模型。
二、三重境界的核心价值观
(一)成长需要自组织,改变教育从改变自我入 手
• 无限伸展的“创新共同体”
• 生命中有一种力量是“信仰”
• 惟有“超越”永无止境
• 你必须把自己作为“经典”
• 终究是一场“人格”历练
(二)成长在于行动,改变自我从改变行为方式入手
• 与学生一起成长
• 与研究一起成长 • 与课程一起成长 • 与教学一起成长 • 与经典一起成长 • ……
个性领域
学业观测 内省视角的 课程反思 信息整合 专业考量 群体评估 价值理解 课程评价
变易视角的 课程改进
自我效能
逻辑分析
课程重建
专属学习
这是“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型”
课程在中国: 教书(执行)—开发(权利)—整合(理解)
1.专业视角的课程开发
国家标准、学生需要、资源评估、理论听证→信息组织→课程 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