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中考复习《桃花源记》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②古义:_与___人___世__隔___绝___的__ 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
(4)无.论.魏晋
古义:___不___要__说___,___(_更__)_不_ 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不__值___得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3.一词多义
(1)舍①②便屋舍舍..船俨然__动__名______词__词____,__,______舍__房_ 弃屋
(2)寻①②寻寻..向病所终志____副__动______词__词____,__,______随__寻___即_找___,___不___ 久
(3)志①②处寻处向志所.之志.
__动___词____,___做____标__ 记 _名____词___,____标___记_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 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 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 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 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 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 一种空想。
课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 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 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 怎么评价?
③林尽.水源
原意为:尽头,句中意为:__消___失_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向___前___。_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_沿__着___ (2)林尽.水源 尽:__完__,___没___有___了 (3)初极狭,才.通.人 才:_仅___ 通:通___过___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类___ (5)屋舍俨.然. 俨然:整___齐___的___样___子___ (6)悉.如外人 悉:全___,___都_____ (7)怡.然自乐 怡:_快___乐__的____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_详___细____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 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 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 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 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 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 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 暗社会批判。
_要___通__邀__,意思为:___邀__请__
2.古今异义 (1)豁然开.朗.
古义:__宽___阔___明__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2)阡陌交.通.
古义:____交__错___相___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古义:_妻__子___和___儿__女_____
(4)出①②不皆复出.出酒.焉食
___出___去 __拿__ 出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渔人甚异.之
原意为:奇异,句中意为:_以___…___…___为___异___,___对___…___…__ 感到诧异。
②欲穷.其林
原意为:贫困,句中意为:__走___到___…___…___的___尽___头___。___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9)咸.来问讯 咸:__都__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复:又___ 延:请___,___邀___请_
(11)停数日,辞去. 去:_离___开__
(12)此中人语.云 语:告__诉___,___后___面___省___略___“渔人” (13)既出,得.其船 得:_找___到___
(14)便扶.向.路 扶:_沿___、___顺__着_ 向:从___前___的___、___旧___的 (15)及.郡下 及:_到___了___,__等___到____ (16)诣.太守 诣:____拜___见_________ (17)寻向.所志 向:_以___前___,___从__前_____
2017年中考复习《桃花 源记》
一 熟读课文、注解和译文
1.课文读2遍 2.注解读2遍 3.译文读2遍
复习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注解、 译文是唤醒记忆的最好方式!
【中心概括】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 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 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 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 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 宁,确是一个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作 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 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 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古义:_与___人___世__隔___绝___的__ 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
(4)无.论.魏晋
古义:___不___要__说___,___(_更__)_不_ 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不__值___得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3.一词多义
(1)舍①②便屋舍舍..船俨然__动__名______词__词____,__,______舍__房_ 弃屋
(2)寻①②寻寻..向病所终志____副__动______词__词____,__,______随__寻___即_找___,___不___ 久
(3)志①②处寻处向志所.之志.
__动___词____,___做____标__ 记 _名____词___,____标___记_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 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 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 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 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 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 一种空想。
课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 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 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 怎么评价?
③林尽.水源
原意为:尽头,句中意为:__消___失_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向___前___。_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_沿__着___ (2)林尽.水源 尽:__完__,___没___有___了 (3)初极狭,才.通.人 才:_仅___ 通:通___过___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类___ (5)屋舍俨.然. 俨然:整___齐___的___样___子___ (6)悉.如外人 悉:全___,___都_____ (7)怡.然自乐 怡:_快___乐__的____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_详___细____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 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 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 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 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 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 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 暗社会批判。
_要___通__邀__,意思为:___邀__请__
2.古今异义 (1)豁然开.朗.
古义:__宽___阔___明__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2)阡陌交.通.
古义:____交__错___相___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古义:_妻__子___和___儿__女_____
(4)出①②不皆复出.出酒.焉食
___出___去 __拿__ 出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渔人甚异.之
原意为:奇异,句中意为:_以___…___…___为___异___,___对___…___…__ 感到诧异。
②欲穷.其林
原意为:贫困,句中意为:__走___到___…___…___的___尽___头___。___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9)咸.来问讯 咸:__都__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复:又___ 延:请___,___邀___请_
(11)停数日,辞去. 去:_离___开__
(12)此中人语.云 语:告__诉___,___后___面___省___略___“渔人” (13)既出,得.其船 得:_找___到___
(14)便扶.向.路 扶:_沿___、___顺__着_ 向:从___前___的___、___旧___的 (15)及.郡下 及:_到___了___,__等___到____ (16)诣.太守 诣:____拜___见_________ (17)寻向.所志 向:_以___前___,___从__前_____
2017年中考复习《桃花 源记》
一 熟读课文、注解和译文
1.课文读2遍 2.注解读2遍 3.译文读2遍
复习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注解、 译文是唤醒记忆的最好方式!
【中心概括】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 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 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 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 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 宁,确是一个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作 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 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 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