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及教学目标
二、教学安排
三、课程考核方案及评价依据
(一)考核方案
本课程在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的课程教学中,强调实施过程考核,注重考核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同时注重学习态度和最终成绩的关联,以全面综合地评定学生的能力。

1. 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即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即为过程考核,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给出成绩;二是通过对学生提交的项目文档及期末考核作品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

2. 考核评价内容
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具体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相关方案设计实施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等。

(二)评价办法及依据
(1)期末作品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1 期末作品考核标准
表2 期末考核作品评分标准
期末作品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2)作业及实操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3 线上作业考核标准
表4 上机操作考核标准
线上作业和上机操作按照学生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点的的掌握情况评分,标准如表5所示。

表5 作业及实操考核评分标准
(3)课堂表现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表6 课堂表现考核标准
表7 课堂表现考核评分标准
四、教学资源参考
1.教材:云计算技术基础与实践[M].
2.学习指导书:云计算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M].
3.实训指导书:Docker容器技术实战项目化教程。

《环境信息系统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信息系统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信息系统及实验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上机:16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环境科学基础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自编讲义(教材)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信息系统是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主要利用所学的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环境遥感、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保护系统的开发,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

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环境信息系统概论、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这四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获取环境信息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认识环境数据库、环境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开发过程。

进而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进行环境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建立利用环境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环境管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并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环境信息系统概述(4学时)(1)掌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的概念(2)熟悉: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与区别;系统的特征(3)理解:信息的本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内容、功能和分类(4)了解:信息的分类、功能重点: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征;信息的本质难点: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与区别2.数据库(8学时)(1)掌握: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模型的分类和特征,ER模型,运用ACCESS创建数据库;(2)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3S的概念,联系类型,关键码,环境数据获取的几种方法;环境信息标准化;(3)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参照完整性、实体完整性;环境空间数据库的设计;(4)了解:数据模型的发展过程,数据库的设计内容,分布式数据库的特点、体系结构及其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运行与保护,数据仓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的含义和内容;重点: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模型的分类和特征;ER模型;参照完整性;实体完整性难点:ER模型;参照完整性;实体完整性3.地理信息系统(14学时)(1)掌握:地理数据的输入与处理,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查询与输出,地图的基本特征与数学基础(2)熟悉:空间拓扑关系及关联表达,各种视觉变量及其与视觉感受的对应关系,地图概括的四步法(3)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功能及其在环境科学、大气环境中的作用;地图三要素;(4)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特征、来源,地理变换的意义重点:地理数据的输入与处理,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地图的基本特征与数学基础难点: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空间拓扑关系及关联表达,各种视觉变量及其与视觉感受的对应关系,地图概括的四步法4.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6学时)(1)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环境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划分及其功能设计;(2)熟悉:环境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内容和需求调查的组织实施,生命周期法设计思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集成;污染源信息管理GIS;环境污染事故应急GIS。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一、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为基础,融合相关学科,重点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理论、方法、系统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机械、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的高级人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专业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通晓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信息系统设计、安全防护、科学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机械、电子、通信、信息、控制等方面的开发和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过程
本专业的教学过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阶段,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数字逻辑、计算机及其结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系统程序设计、系统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科学计算等课程。

四、教学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环境要求: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实验室设施和软件设备,以及良好的实训环境。

五、学生要求。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原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编码:12024022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54 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订日期:2005年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任选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2.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3.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4.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大纲260438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Compu ter Science App lied in En vir onment Science专业选修课 27 1.5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 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

《计算机公共基础》,《Auto CAD 》,《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用计_ 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详细讲述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 用;辅助教学软件的利用;数据处理、管理中的应用;工程计算的应用;工程设_ 辻及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环境领域中涉及的应用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功 能、操作方法,并利用大量的应用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述,便于学生理解 掌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

其目的是 为了提高本科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信 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的介绍:数据处理、管理中的应用;工程计 算的应用:工程设计及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等。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计算 机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中的应用,了解各种计算机软件在二次开发及其在 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和发展方向,并培养学生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

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打下较扎 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了解计算机与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情况, 熟悉计算机在环境方面的、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 学 时: 学 分: 适用对象: 考核方式: 先修课程:应用情况。

(二)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发展概况 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展概况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概况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 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024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2024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2024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2024学年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熟悉
和掌握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利用相应的计算
机程序来解决问题。

2、认识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体会其丰富多彩的、独特的
知识内容,并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应用:带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
历史,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让学生更清楚明白计算机技术在日
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发展多义的重大影响。

2、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管理,以及软件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3、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
技术的应用,能够正确识别网络环境中的设备,掌握网络结构和拓扑结构
的构造。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环境科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环境科学概述环境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地球环境系统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3、环境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土壤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4、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点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5、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6、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7、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措施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行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保护对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例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验教学:安排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5、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X%):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pplied in Environment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分: 1.5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Auto CAD》,《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详细讲述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的利用;数据处理、管理中的应用;工程计算的应用;工程设计及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环境领域中涉及的应用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功能、操作方法,并利用大量的应用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的介绍;数据处理、管理中的应用;工程计算的应用;工程设计及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等。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计算机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中的应用,了解各种计算机软件在二次开发及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和发展方向,并培养学生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

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概述(一)目的与要求了解计算机与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情况,熟悉计算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情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科学与计算机的发展概况1.主要内容1.1.1环境科学的发展概况1.1.1.1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1.1.1.2发展概况1.1.2计算机的发展概况1.1.3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概况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概况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掌握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1.主要内容1.2.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1.2.2计算机在环境科学科研与管理中的应用1.2.3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计算中的应用1.2.4计算机在环境工艺过程中的应用1.2.5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1.2.6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机在环境科学科研与管理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机在环境科学科研与管理中的应用。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1.试述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

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一)目的与要求本章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以及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2信息资源和互联网上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的检索进行了介绍,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互联网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和互联网上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的检索,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基础1.主要内容2.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1.1.1 网络的组成与分类2.1.1.2 网络的拓扑结构2.1.1.3 互联网技术2.1.1.4 网络协议2.1.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1.2.1资源共享2.1.2.2数据通信2.1.2.3分布式处理2.1.2.4电子商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互联网技术,资源共享以及网络的有关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掌握互联网的有关技术,能熟练运用网上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1.主要内容2.2.1国内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2.2.1.1行政机关2.2.1.2环境监测2.2.1.3清洁生产2.2.1.4科研机构与院校2.2.1.5在线刊物和出版物2.2.2国外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2.2.2.1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2.2.2.2在线期刊和出版物2.2.2.3公司网站2.2.2.4环境污染2.2.2.5环境法2.2.2.6其它环境网站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国内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国外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国内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如:环境监测的信息、科研机构与院校关于环境的基本信息以及在线刊物和出版物的查阅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外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第三节互联网上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的检索1.主要内容2.3.1搜索引擎检索2.3.1.1 Yahoo搜索引擎检索2.3.1.2 Hotbot搜索引擎检索2.3.1.3 Infoseek搜索引擎检索2.3.1.4 搜狐搜索引擎检索2.3.1.5 网易搜索引擎检索2.3.1.6新浪搜索引擎检索2.3.1.7 Google搜索引擎检索2.3.1.8 Alta Vista搜索引擎检索2.3.1.9 baidu搜索引擎检索2.3.2数据库检索2.3.2.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其检索2.3.2.1.1数字化期刊子系统2.3.2.1.2科技信息子系统2.3.2.2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site2.3.2.3 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2.3.2.4 维普数据库检索2.3.2.4.1中文期刊数据库2.3.2.4.2外文期刊数据库2.3.2.4.3维普资讯2.3.2.5 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检索2.3.2.6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搜索引擎检索:Yahoo搜索引擎检索、Hotbot搜索引擎检索、Infoseek搜索引擎检索、搜狐搜索引擎检索、网易搜索引擎检索、新浪搜索引擎检索、Google搜索引擎检索、Alta Vista搜索引擎检索、baidu搜索引擎检索;数据库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其检索、数字化期刊子系统、科技信息子系统、Elsevier Science DirectOnsite、中文期刊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4熟练掌握各搜索引擎检索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运用不同的数据库来检索有关的环境信息资源。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1.试通过适当的网络资源查阅和总结来分析中国能源的供求信息、能源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2.试通过网络查阅,收集并整理国际上不同国家对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的电子废弃物的管理、立法等提出政策建议。

3.通过网络查阅,讨论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热核避免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讨论生态旅游的标准?如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

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三章计算机在环境工程研究与管理中的应用(一)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对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能熟练掌握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了解Origin软件的基本使用情况,同时掌握Access软件和Visual FoxPro 的基本操作。

并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环境科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主要内容3.1.1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3.1.1.1公式与函数3.1.1.2图表3.1.1.2.1创建图表3.1.1.2.2图表编辑3.1.2 Origin软件简介3.1.2.1工作环境3.1.2.1.1工作界面3.1.2.1.2菜单栏3.1.2.2 简单二维图3.1.2.3数据管理3.1.2.4建立多层图形3.1.2.5非线性拟合3.1.2.6 数据分析3.1.2.7绘制三维图形3.1.2.8数据的输入输出3.1.2.9 Lab Talk编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如公式与函数、图表、创建图表以及图表编辑在环境科研方面的应用;Origin软件简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Origin软件,掌握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计算机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技术1.主要内容3.2.1Access软件3.2.1.1数据库和表3.2.1.2数据编辑和浏览3.2.1.3使用查询3.2.1.3.1查询概述3.2.1.3.2选择查询3.2.1.3.3操作查询3.2.1.3.4交叉表查询3.2.1.3.5参数查询3.2.1.4Access窗体3.2.1.5Access报表3.2.2Visual FoxPro软件3.2.2.1Visual FoxPro基本操作3.2.2.2Visual FoxPro的配置3.2.2.3表的使用3.2.2.4使用数据库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Access软件和Visual FoxPro软件的有关知识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Access软件和Visual FoxPro软件的使用情况。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某小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进水TP的平均分光值为:0.081,经过三个并联的人工湿地处理后,测得其出水TP平均分光值分别为:0.09、0.062和0.041,其中,进水取1ml测定,出水取5ml 进行测定,实验所测得的标准曲线如下:标0:0,标2.5:0.051,标5:0.101,标10:0.192,标15:0.261,标20:0.331,试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计算进出水TP的平均浓度和三个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

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四章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计算中的应用6(一)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对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编制过程——visual basic软件、matlab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工程中的模型及其计算的介绍,使学生对visual basic软件和matlab软件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中的模型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计算机求解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