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20年的历史发展,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挫折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表现,深刻理解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阶段取得的理论成就和经济成就。
分析正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四、教学时间:2学时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提出建设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列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没有现成的道路可选,历史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新的课题。
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初步的建设经验,这就给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可能。
同时,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苏联的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
这就更加坚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了,怎样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针对苏共20大后的形势。
提出怎样结合的两条原则: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是实现第二次结合的根本前提。
第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这是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当然要求。
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样才能少走了一些弯路。
提出“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意义:
首先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不畏苏联的挫折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其次,为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以避免重犯苏联的错误,同时告诫我们探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不犯错误。
(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为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国人民
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为此党中央公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鼓舞了人民,特别是农民。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
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向知识分子提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空白,激发了探索精神。
三、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十大关系的内容:前五个是经济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后五个是政治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个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也成了随后党的八大召开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如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方面,指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粮食产量一直达不到战前水平,提出今后我国要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调整重、轻、农的投资比例。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提出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在党与非党的关系上,提出了共产党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集中探索。
八大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对社会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探索。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大会还采纳了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
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这个思想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1956
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
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无策,或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2、主要内容:4个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
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3、重大意义
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它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一个伟大理论成果。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了各种意见,其中绝大多数是诚恳的、有益的。
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同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
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正如邓小平指出: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
有些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
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
斗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击是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约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
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
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发动的原因:
1.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增强了信心;(激发人民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斗志。
)
2.因为胜利,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3.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4.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估计不足。
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纠正
1.大跃进由发动到高潮阶段(1957.11-1958.11)三面红旗、人民公社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阶段(1958.11-1959.7.22)
队为基础、分级管理、三级核算、各计盈亏、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
薄一波:如果不是毛主席从纷繁的事务中,找出人民公社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的事业就可能被“共产风”所葬送。
3.反右倾、持续跃进阶段(1957.7.23-1960.11)
4.国民经济调整阶段(1960.11-1966.5)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三)评价
主要是在经济战线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取得很大成就(还清了全部外债;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3倍;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0年的石油大会战迅速建成了大庆油田等)。
1981年历史决议肯定:十年中积累了经验、我国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此时期建立,经济文化建设骨干力量也在其时期培养起来的。
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正当我国克服严重经济困难,胜利完成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1、文革的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发动。
这两次会议先后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以及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重大改组,使长期以来的“左倾方针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十六条》等决定,在党内完成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法定程序,会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2、文革的三个阶段
(1)1966年5月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
左倾错误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还在组织上在党内占据了完全支配地位。
A红卫兵的活动
文革初期,走在最前列的主要是红卫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组织,倡导“造反有理”的口号,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来自全国的红卫兵。
此后全国纷纷开始建立红卫兵组织。
由于林彪在讲话中号召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走上街头,对他们认为封资修的事物进行大破坏,对所谓阶级敌人进行殴打、抄家等。
随后兴起了得到毛泽东支持的大串联运动,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的统治》,由国家提供交通和生活补助费,从此学校停课闹革命,各地学生蜂拥到北京,北京的学生也散向各地,开始了全国大串联。
B冲击党政机关
按照中共中央的原定部署,文革的重点是文教部门和党政领导机关,文革发动后,随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展开,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以及党政各级领导干部,陶铸、彭德怀、贺龙等被迫害致死。
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党政领导干部受到批斗,各级党政机关工作普遍陷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文革运动迅速扩展到工厂、农村、无政府主义狂潮泛滥,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
C二月抗争
文革混乱的不断加剧引起广大群众、各级干部特别是包括老帅们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忧虑。
1967年1月下旬和2月中旬,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等在党的和军队的高级会议上,抵制文革的错误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特别是2月“大闹怀仁堂”影响很大,故称“二月抗争”。
但是这次抗争还是被压制下去了,之后,全国革命委员会建立,无政府主义更加高涨。
(2)九大召开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四人帮”的形成
A九大召开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林彪做政治报告,报告把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说成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发展,“九大”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大大加强了林彪、江青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B九·一三事件
由于九届二中全会以及会后中央和毛泽东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林彪集团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叛逃外国,飞机坠毁在外蒙古的温都尔汗附近,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C“四人帮”的形成
九·一三事件后,中共中央没有清算左倾错误,致使在中央政治局形成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组成的“四人帮”,成了继林彪集团后党内又一个阴谋集团。
(3)从十大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九·一三事件之后,“四人帮”在全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江青一伙大搞影射史学,攻击重病中的周恩来。
毛泽东虽然坚持肯定文革,但是不允许出现文革初期的大动乱,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为以后党和国家粉碎“四人帮”作了舆论准备。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后,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中共中央当机立断,采取措施,于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在实践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
(一)错误的性质
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的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它是一种探索中的失误。
(二)犯错误的原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的失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违背经济建设规律,发动“大跃进”,并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追求所谓“一大二公三纯”;二是将阶级矛盾当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一,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第二,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
第三,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第一,尽管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自己发现错误、正视并勇于改正错误。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犯错误的同时,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第三,尽管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邓小平:“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员。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
‘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是整个来说,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一)较快的发展速度
1、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率
1953-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率11.4%。
“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该增长率。
”——莫里斯•迈斯纳[美]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明显提前
(二)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建成一批门类较为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了飞跃
1949年1976年增长倍数
钢(万吨) 15.8 2046 129.49
发电量(亿度)43 2031 47.23
原油(万吨)12 8716 726.33
原煤(万吨) 3200 48300 15.09
3.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三线”建设大规模的开展
一线:从黑龙江到广西沿海各省市区是一线,一线是前线。
三线:西南三省,西北大部分地区,除了新疆、内蒙部分地区,湘西、鄂西、豫西、山西等地区。
中间地带是二线。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镇长的确物质和文化需要。
粮棉生产水平提高,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726.1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316市斤。
棉花总产量从888.8万担增加到4110.9万担,亩产量从22市斤增加到56市斤。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949年,全国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兴办教育和开展扫盲识字运动等,使90%以上的民众摘下了文盲的帽子。
1949-1976年,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的人数均大幅度增加。
2、文学艺术工作取得重大的成就
文学艺术工作尽管不断受到“左”的干扰,但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戏剧、音乐、舞蹈、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都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
3、医疗、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
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4岁,上升到1975年的68.18岁。
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
(三)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1、新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建设与外交工作的支持、援助。
2、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
抗美援朝战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
1、阐明了必须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3、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
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仍然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六又”(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