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的基础就是思维的转换,在东方与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着久远的思维差异。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翻译也存在着必然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理性思维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要跟原文的意思保持者一致,让人易懂。而翻译,也可以说当任了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化的桥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历史的宝贵财富。但是,完全不同的思维的方式,也会对翻译,而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影响。

一、中西国家文化语言形态的演变

我们的华夏文明是始于了三皇五帝时期,经理了漫长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等一系列的历史,距离到现在有60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国度中其中的一个。

然而,英国跟中国确切不同,不存在世袭制,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大概的kingdom of england(在那个时候只有英格兰),可以算作是1284年。是一个没有我国年代久远的国度。(一)中国语言历史的演变

中国早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学说就已经兴起了。孔子学说在秦朝广为流行,虽然此后的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但是儒家文化,语言的学说已经深入了人心。当时,学说的语言,简练,意味

深长,讲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可以言明重要的思想:可以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古时期认为,在言辞,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想法中必须要讲究一个礼字。好的思想必须要靠语言来传达,没有借助到精炼,易懂的语言,再好的思想文化,也都得不到传播。可见,中国语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浮现出,精简,易懂,礼训等特点。

而读过文言文的人,肯定知道,比如《论语》之类的文言文,跟中国现代的文字语言,实在是千差万别。中国语言在进化的过程中,慢慢的依据古代语言,进行了一个简化。更加让人容易懂,而且在名词方面,不会产生歧义。而现在,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文言文的语言了。

(二)英国语言历史的演变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到最多国家的语言,由于地理,风俗,文化等特点,英语已经演化到了一种世界的语言。而在早期的英语,在思维,语法,词义等方面,跟现在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它保存着一种守旧性,极大程度的保留伊丽莎白时期的语言。比如,国际化的英语,保留了很多古老,描述生动的词语,比如:秋天:fall,其实是来源于应归的诗歌:the fall of leaves,而且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英语当中,还有一个词语可以替代:autumn。所以,英国

在使用新型词语的同时,也使用古时期的语言,没有很大的差别。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奠定了语言,而语言又是自身思维的展现,不同的国家的思维的展现是不相同的,而语言的展现就更大相径庭了。当表现为虚幻的空间信息的时候,这种差异也就被放大。

(一)思维的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1.专有名词的区别

汉语主要采用的逻辑顺序,比如:先因后果,从大的范围到校的范围,从重要到不重要等等。比如说:中国,湖北,武汉。英语的翻译却成了:“hubei wuhan china”.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大的地名,事物习惯于放在最前面,表示自己的尊敬,也都习惯于由大到小的顺序。

2.倒装句的区别导致英译的误差

在英语中,如果,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逐渐的译过来,有时候会语句不通顺,尤其是英语里面的倒装句,比如说:“only after he had spoken out the word did he realize 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当他在说了这个字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在英语里面,倒装句在翻译时候,需要和强调最后一句成分的需要,也就是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

在翻译的过程里,英国人喜欢用一些虚拟的词语,这些虚拟的词

语,不是中国语言里面的呢,啊这种虚拟语气词,而是冠词,定冠词,“the”,“a”,“an”之类没有实际意思的词语。而英国虚拟的语气:“we wouldn’t lose courage even if wo

should fail again.”在这里,“should”也都表示一种虚拟语气词,表示将来,在这种if从句里面,“should”译为如果,万一的话。

3.思维结构的不同

对待事情表示肯定或者否定态度的时候,都有相关的词语,比如:“是的”,“好的”。“不是的”,“并非”。但是英国跟中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同,受生活习惯跟环境影响的多重因素,常常一种语言的肯定意思其实是另外一种语言的否定意思。相反的话也是这样。不小心就会进入到翻译的误区。比如“yes ,i do”,不是的,我想。恰好“yes”跟“不”也是意思是相反的。

(二)思维的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1.英国的直线思维中国的曲线思维

英国人的思维是独立的,是一个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则是“顾全大局”,综合性的思维。比如说,在英语上,说的方式:“say ,speak”等,意思其实差不多,准确而生动,但是中国的语言里面,往往会在说的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开心的说,伤心的说等等。所以,中文在表达上就更加的严谨,更加具体。这也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

学者苗锡璞所指出,“英民族重视直线思维,而汉名族重视曲线的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想更加的直接了当,他们习惯于先交代要点,而汉民族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文是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翻译成英文是: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这样的翻译,存在了一个主语,就是i。一段话很顺畅的描述清楚了,没有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直接而简单。但是这一首大家都众所周知的诗词,作者所阐述的就是一种给人自己慢慢品味的味道,在“宫阙”“明月”中的“明”“青天”中的“青”,便可得知。而翻译之后,只用了“moon”,“sky”这些名词,没有任何修辞的来转换。就更加显得直白很简练了。

2.英国的理性思维中国的感性思维

抽象思维的哲学定义,简单点说是:思考自身意识里难以理解的东西。英语民族重视于抽象的思维,而中华民族比较注重于具体的思维。在历史长河的衍变过程中,英国语言更喜欢用一些比较虚幻,抽象的词语代替理性的东西,相反的是,中华语言喜欢用具体一点的词语来代替理性的感觉。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也造就了在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