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前期老舍文艺思想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0年代前期老舍文艺思想的研究
摘要:贯穿老舍1930年代前期生涯的是他的高校经历。

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教授“文学概论”。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文艺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

刚刚回国并在英国接受现当代外国文艺思潮熏陶的老舍,回到国内虽自称只会写作,然而从现存的《文学概论讲义》以及他的一些其它课程资料,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他的文学观点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有着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艺未来有着自己的冷静审视。

关键词:老舍文学概论讲义唯美主义美
老舍在《我的创作经验》中说:“二十七岁,我到英国去。

设若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个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

到了英国,我就拼命的念小说,拿它做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1]在去英国之前,老舍只是在南开中学等地教书,但是留洋英国的经历,不仅让老舍归国之后成为了大学教师,而且正是海外的经历使得他接触了大量的英文原典性著作,受到了整个英语文学和欧美文化的熏陶。

这个自言不在五四运动里的大家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将中西文化融汇一身的典型。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次年7月起,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在执教4年之后,于1934年6月辞去教职。

期间,他开设了《文学概论》课程,后据此编成了《文学概论讲义》。

在远赴上海做职业作家的愿望落空之后,他接受了当时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
从1934年9月开始直到1937年8月结束,总共在青岛呆了3年的时间。

前两年他在国立青岛大学担任教职,第一年开设了《小说作法》、《文艺批评》、《高级作文》等课程,第二年讲授《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

[2]可以看出,他的大学教书生涯与他本人的文艺思想息息相关,正是在学院自由的氛围使他可以冷静地审视当时的文学主潮,并对外国现代文学思潮进行了合理吸收,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点。

一、《文学概论讲义》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本间久雄的两本文学理论著作《新文学概论》和《文学概论》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学概论》是《新文学概论》的修订本,是作者在对后者增删补改的基础上写就的,因此被当时许多中国学者引为范本。

从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新文学概论》到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重版,这期间已经再版过12次。

1930年,老舍在齐鲁大学教课,为给课程做准备他参考了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写就了《文学概论讲义》,后来在国立山东大学期间这门课程也一直继续。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将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和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做一个对比:
本间久雄《文学概论》老舍文学概论讲义
第一编文学的本质
绪言
第一章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文学的特质
第三章美的情绪及想象
第四章文学与个性
第五章文学与形式
第二编作为社会的现象的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起源
第二章文学与时代
第三章文学与国民性
第四章文学与道德
第三编文学各论
第一章诗
第二章戏剧
第三章小说
第四编文学批评论
第一章批评泛论
第二章客观的批评与主观的批评
第三章科学的批评与新裁断批评
第四章鉴赏批评与快乐批评第一讲引言第二讲中国历代文说(上)
第三讲中国历代文说(下)
第四讲文学的特质
第五讲文学的创造
第六讲文学的起源
第七讲文学的风格
第八讲诗与散文的区别
第九讲文学的形式
第十讲文学的倾向(上)
第十一讲文学的倾向(下)
第十二讲文学的批评
第十三讲诗
第十四讲戏剧
第十五讲小说
两本著作除了表格中显示的名称相同的各章节外,整个内容和精神上以及对外国文艺思想的吸收上都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老舍并不是单纯地参照本间久雄的文艺思想,而是结合以中西文论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文学概论讲义》的前三讲按照老舍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对中国历代文说进行了评述,这一批判延续了五四以来对旧文化旧文学进行清理的传统。

他指责中国文论中存在的文学与道德不分的毛病,尤以韩愈、柳宗元明显。

他们的“文以载道”说,将艺术置于道德之下,诗置于散文之下,将文学和说教混为一谈,严重破坏了文学的独立性。

老舍反倒欣赏严羽的“妙悟说”。

这与他吸收的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纯文学观不无关系,如唯美主义对艺术美的极端推崇,w·blake说:“不揭示出赤裸裸的美,艺术即永不存在。


但是,他并不主张美与道德的对立,比如唯美主义思潮的末流甚至拿“淫丑的东西当作美的。

”[3]《文学概论》第一编第三章的题目是《美的情绪及想象》,而《文学概论讲义》第四讲中老舍所说的文学特质即是感情、美、想象。

由此可见,老舍也认为美是文学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美的价值是比道德的价值更久远的。

”[4]
中华书局1927年出版了田汉的《文学概论》,随即被中华书局列为“abc”丛书,到1932年9月就出至第四版,这本书即在参考《新文学概论》的基础之上而写就的。

它的广泛传播反映了当时左翼文学思潮在1930年代的风起云涌。

同是借鉴本间久雄的著作,老舍却走了一条与田汉迥异的道路。

他将美作为文学特质的关键之处,指责左翼文学家往往是为了普罗忘了文艺。

这就好比五四以来两股为政治而文学和为文学而文学两种走向一样。

(二)纵观《文学概论》,可以看出本间久雄着重强调的是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老舍则是要求文学保持艺术的独立性,文学本身才是文学特质的唯一寄存之处。

因此,他认为中国没有艺术。

老舍不认同泰纳提出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文学的观点。

他先见性地认识到了文学唯物论存在的弊端,即时代与背景、传记与家族只是为文艺批评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绝对的。

然而,他并不主张取消文学家与社会的关系。

他提出:“人是社会的动物,艺术家也不能离开社会。

社会的正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艺术家不但是不比别人少一些关切,而是永远站在人类最前面的;他要从社会中取材,那么,我们就可以相信他的心感决不会比常人迟钝,他必会
提到常人还未看见的问题,而且会表现大家要嚷而不知怎样嚷出的感情。

”[5]由此可见,他只是反对文学单纯成为政治传声筒,缺乏作家个人感情。

对于当时文学的政治化企图,老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一种警惕的心态,强烈批判这种功利性的做法。

(三)第八讲《诗与散文的分别》是老舍于1934年10月3日于青岛山东大学科学馆礼堂作过的一次演讲,题目是《诗与散文》。

核心观点便是诗歌是有律动的文字,而散文却不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区别是诗是创造的。

他摘录了一系列《英国散文风格》的论述,并通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过的:“诗是比历史更郑重更哲理的,因为诗是言普遍真理的,不是述说琐事的,”[6]证明了自己的结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学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文学体裁。

在讲义中,老舍反复地提到诗歌,再次点明了自己对文学之美的强调。

诗歌之美在于他灵动的形式,在于它喷薄的感情,在于它飞扬的想象。

二、《文艺思潮》讲义和《世界文学史》讲义及其他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老舍全集》第十六卷《文论一集》中存有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期间开设的《文艺思潮》课的自编讲义第三十一《立体主义及其他》的讲稿。

老舍在分析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时,强调了这些文艺思潮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

每一种文艺思潮的出现都是一种社会欲求的体现。

老舍的创作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相当了解。

在讲完每一种文艺思潮的思
想主张,老舍在结尾做了一个总结。

“这是资本主义,物质生活,与个人主义的混战时代;在这时只能有混沌,而艺术家们以个人所具有的世界观想冲破这个混沌,可是大家都没能成功。

他们的失败即是因为把物质主义与精神主义妥协起来,把个人主义与社会生活妥协起来,而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办法。

他们一部分的成功只是把艺术的束缚打破而开辟了一些新的道路,那更伟大一些的建设还要呆待诸后来了。

”[7]
不管是对待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老舍都保持了一种理性辨证的态度,不是青年来的狂热反倒是中年人的世故。

他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新事物的出现,看到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强大性,又害怕它们的破坏性。

三、结语
著名学者余虹在《“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中说:“意识到学科独立与学术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是学术现代性意识之
根本。

”[8]作为新文学作家,老舍显然受西方美学和现代学识意识的影响而关注文学存在本身,由此将美作为衡量文学的最重要尺度。

一方面,这与老舍本身留洋海外,接受西方文艺思想熏陶有关,暂时站在中国时局之外有关系。

另一方面,这也和他的创作者身份不无关系。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审美创造。

1930年代前期,他长期滞留大学的经历使得他相对地趋向于学院派、专业化,与他抗战后走向政治现实迥然不同。

国立山东大学相对自由的学术风
气,齐鲁大学远离政治现实的封闭环境,使得他从纯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学的未来,能够对当时社会上如火如荼的左翼文学运动加以清醒地认识,看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功利主义的“新瓶装旧酒”。

而且,左翼学生运动逐渐在大学校园里开始蔓延,也使得他对文学成为政治传声筒的做法充满了反感。

总之,老舍在193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想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他对西方十九世纪以来唯美主义思潮的合理吸纳,对中国政治现实地隐喻批判,使得他的文艺思想在当时30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参考文献:
[1]老舍:我的创作经验(讲演稿)[j],载《老舍全集:文论一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0页。

[2]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期间所教课程可参考由国立山东大学出版课发行的《民国二十四年国立山东大学一览》和1934年8月20日第83期至1936年6月29日第159期《国立山东大学周刊》。

[3] [4] [5] [6]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载《老舍全集:文论一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6、58、81页。

[7] 老舍:《文学思潮》讲义[m],载《老舍全集:文论一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页。

[8]余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j],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陈帅,文学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比
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陈媛媛,女,山东淄博人,现为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