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_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_谷继建
_儒道互补_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130 朴、 淳厚和纯真的自然本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8卷
哲学和我国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 , 结合国内外 临床经验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 知观念和应对方法来达到调节情绪、 矫正不适行 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的原则为,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少私寡欲 , 知足知止 ; 知和处 下 , 以柔克刚 ; 清静无为 , 顺其自然
推崇教化 , 儒家的 乐群 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乐 于合群 , 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 具有维护群体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 具有道德理性 , 因而倡导 群居和 一 , 反映了人有一种强烈的 归属心态; 所谓 贵 和 , 就是 主张 和为贵 , 以 和 为准 则, 做 到 和乐如一 , 和谐相处
[ 5]
。儒家既崇尚 中 , 又
[ 2] 109- 111
。具体就是不要 妄
。而 道 、 无 , 实 质 上不 是 存在 概
行 和有 私心 。实际上, 道家意义上的自由归
收稿日期 : 2006- 03- 21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5B0027) 作者简介 : 张静 ( 1976 - ) , 女 , 黑 龙江 哈尔 滨人 , 讲 师 , 吉 林大 学哲 学社 会 科学 学院 博 士研 究 生 , 从 事 理论 心 理学 研究 ; 张 琳琳 ( 1980- ) , 女 , 吉林长春人 , 博士研究生, 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
第 8卷
第 5期
2 0 0 6年 9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H IT ( SOCIAL SCIENCES ED ITION )
V o.l 8 N o . 5 Sep t . , 2006
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 作 者 简介 ]张 子 玉 , 山 东艺术 学 院 艺术 管理 学 院 2 0 1 3级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为 艺术 美 学 。
2 8
文 化 传 承
会 的关 注 和 重 视 。
的游戏 ,而是有取 于具体游戏 中所呈现 出的 自由 活动 ,因而把它 升华 上去 ,以作 为精神状态得 到 自由解 放的象 征。不要求 政治上 的杰出成 就 ,也
不 要 求 事 业 上 的进 步 ,只 是 力 求 一 种 自然 无 为 , 世 外 桃 源 般 的 生 活 环 境 。从 某 种 角 度 上 说 ,也 具 有 了一 定 的 消极 避 世 的态 度 。 人 生 态度 是 人 生 观 的体 现 ,同 时 也 决 定 了人 的 处 世 方 式 。儒 家 强 调 实 践 理 性 ,提 出 以道 德 规
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和基本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更确切地说正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所指出的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了主要作用墨子30老庄也从不同方面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反映了原始氏族传统的某种因素或问题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 . 共 同构成 的完 整人 生 观
范和指导人们 的 E t 常生活 ;而道家则强调 “ 逍遥 游” ,提出精神 自由,无拘无束 ,自然无为 ,超然 物外 的人生态度 。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 了约 束和 自由 ,理性 和非理性 的鲜 明对 比。然而 ,到 底应该持有哪种态度 ,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 , 任何一方也都无法独立存在 ,这也就必然存在儒
影 响最 大的是儒家学 派 ,道 家学 派则是起 到了补 充 的效果 ,两者 相辅 相成 ,共 同构成 了完整的人 生观 、价值 观以及 艺术观 ,与儒家一道 ,起到 了
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
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
张梅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文人的心理结构产生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张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文人山水画形成的潜在心理结构分析 [J], 王洪伟
2.中国士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场--也论儒道互补 [J], 梁建民
3.试论唐代文人城市情结的心理结构 [J], 闻洋
4.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J], 崔雪茹;李明睿
5.中国社会团体发展尊儒与个体生活重道的儒道互补人格心理结构探论 [J], 张海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哲学方法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科研热词 方法论 中国文学史 五言诗 词作 词体 研究范式 毛泽东 古诗十九首 冯契 马克思主义 辩证逻辑方法论 辩证法 调查研究 词史 认识论 解放思想 群众路线 经济学方法论 省思 理论意义 演变史 文学史研究 张先 实践哲学 大众化 复杂性研究 唐宋词 危机 人类发展指数 中国哲学史 个人主义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 预测 阶级理论 阶级斗争 问题式 钱学森 金融物理学 都江堰 邓小平 道德悖论 道德原则 逻辑联系 逻辑结构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 辩证逻辑,方法论 辩证法和谐维度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劣性遗产 创新链 分析马克思主义 关系 公共理性 全球风险社会 儒学 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 价值论 人性与主体性 人在环境 互补性 主体教育 主体与人 中庸 中国文化创新 个人主义方法论 世界历史性 "还原" "观" "无为而治" "不要过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春秋战国,礼崩乐环,诸子百家,学派纷争,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
诸子百家在思想上的空前活跃,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岁月流转,大浪淘沙,在诸多学派当中,真正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留存下来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只有儒家和道家。
儒、道以及自东汉传入我国的佛教在中国文化上呈三足鼎立之势,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和互补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脉。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时构成的。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提出,儒道两家仍然是中国人思想的两大主流。
本文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和哲学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人性是什么?虽然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但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
他说,和日神与酒神的关系一样,生本能与死本能也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就是两者的目的与作用截然相反,生本能富有建设性,它的目标就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极力地维护它们。
死本能富于破坏性,目标是取消联结,故而带来毁灭。
弗洛伊德关于生与死的本能主要是解释人的动机问题,但我却从中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人的心理具有两面性,生与死、爱与恨、积极与消极、建设性与破坏性等等。
这一人性规律也正符合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从这一点再进一步出发,看看儒家与道家的精神,是不是正恰恰契合了一个人心理上的两面性?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务实与求虚等等,林语堂先生说,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结合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儒道两家就象征着生与死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同时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说,人生问题,为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要了解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哲学成就,都必须从这方面去看。
但人生问题最为复杂,儒家主张游方于内,要积极入世去匡俗救弊,回复王道,而道家却主张游方于外,叫人远离尘嚣,保性全真,不以物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让人该何去何从?儒道互补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泼,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
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那么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根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根本特征是:疑心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根底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到达了最顶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疑心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开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那么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答案:①核心思想:仁,有爱心、有同情心。②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观看图片和阅读表格内容(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
答案: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答案:①为何“争鸣”: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周朝旧制度的崩溃等),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②如何“争鸣”: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③局面: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3.阅读教材内容,列表归纳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答案: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儒家
孟子
战国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荀子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道家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教法
学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再传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科研热词 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 电子政务 民族传统体育 "气质类型" "反英雄" 马克思均衡理论 风险社会 非均衡发展 陕西 问题 郑愁予 道德教育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控制 近代 迂回发展 边疆 转型 转变 跟踪系数 赶超战略 贝弗利·法默 调解 诚信危机 词间关系识别 词表自动构建 词表编制 西藏 行政性社区 著作权 荷兰工党 自由与创造性叛逆 自动构建 自主创新 脱域 耕地 翻译研究 经验 纪弦 纠纷解决 第三条道路 科学精神 社会资本 社会民主主义 知识产权 相邻关系 男性化标尺 生存本体论 理智方法 现状 现代派 现代主义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共利益 版权登记 父权制 爱 济贫 法律规则 法律属性 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地区 杜威 村民 村庄 村干部 机理 文学 文化适应 文化认同 教育改革 快感文化 快感化 市场基础 左翼女性 工艺 工业化 家族观念 家庭纠纷 审美文化 实践哲学 实用主义方法 实用主义 宗教改革 女权主义 天水木雕 增长 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 城镇化 圩田模式 土地纠纷 四川 和而不同 否定性别身份 合作社法 合作社 台湾新诗 叙词表 十三世达赖喇嘛 区域经济 区域科技 农民工群体 公示 公民自治性社区 全球化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目录第一章现代工业社会的固有顽症1.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能同步2.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彼此对立第二章医治现代社会顽症的处方1.当代教育家的处方棗教育的四大支柱2.心理学家的处方--情商(EQ)3.经济学家的处方--可持续发展战略4.物理学家的处方--热力学第二定律5.哲学家的处方--天人合一6.综合性处方--孔子教育思想第三章儒家学说与孔子教育思想1.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2.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棗“仁”学3.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棗天人合一世界观和中庸思想方法论4.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棗道德修养理论5.先秦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6.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第四章孔子教育思想--医治现代工业社会顽症的有效处方1.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2.孔子教育思想与情商(EQ)3.孔子教育思想与天人合一第五章孔子教育思想--当前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改革新方案2.教育改革新方案的三大特色3.教育改革新方案与应试教育的“转轨”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第一章现代工业社会的固有顽症人类从农业社会的初级阶段(新石器时代)发展到中级阶段(青铜器时代)和高级阶段(铁器时代)共经历了若干万年[1],而从18世纪发明蒸汽机开始的工业社会从其初级阶段(蒸汽时代)发展到中级阶段(电气时代)和高级阶段(核子时代),目前又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才总共不过200多年。
面对21世纪的曙光,在将要跨入信息社会之际,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越来越陷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伴随“多媒体”和“Internet”到来的信息社会而欢欣鼓舞,为人类能享受更加高级、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而兴奋和骄傲;另一方面则为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各种挑战而蹦紧全部神经,为应付各方面潜伏的种种沉重危机而忧心忡忡。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百家争鸣(20题)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百家争鸣(20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安徽模拟)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
荀子从批判孟子“人性本善论”入手,以“人性本恶”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观点,认为“至道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2.(2024•重庆模拟)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
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3.(2024•唐山模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4.(2024•山东二模)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A.创立儒家学说B.编定“六经”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5.(2024•重庆模拟)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说他们是“暴君污吏”,高唱“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
由此可知,他们都()A.以仁爱之心看待社会B.力图重建社会秩序C.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6.(2024•湖南模拟)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7.(2024•重庆模拟)如表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部分)表格。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研究生考试试题及解答参考
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选择题:下列关于教育学专业基础的表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掌握教育研究方法。
B.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变化的科学。
C.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D. 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2.选择题: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中,哪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收集和分析教育事实资料?A. 定性研究B. 定量研究C. 混合研究D. 质性研究3.选择题: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B.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
C. 教育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力量。
D. 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4.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思想强调“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①孔子②亚里士多德③卢梭④康德A. ①孔子B. ②亚里士多德C. ③卢梭D. ④康德5.关于教育的社会属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具有生产性③教育具有永恒性④教育具有平等性A.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B. ②教育具有生产性C. ③教育具有永恒性D. ④教育具有平等性(此说法不完全正确)6.关于教育学中的“课程”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仅指课堂内容③课程是一种教学活动④课程是一种教育系统A.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B. ②课程仅指课堂内容(此说法过于狭隘)C. ③课程是一种教学活动(此说法较为宽泛)D. ④课程是一种教育系统(此说法较为全面)7.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这在《论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请问《论语》属于哪一个教育文献类别?A. 教育哲学类B. 教育心理学类C. 教育历史类D. 教育实践类8.下列哪位教育家的理论强调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观念?A. 夸美纽斯B. 杜威C. 赫尔巴特D. 凯兴斯坦纳9.关于教育目的,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 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高分B. 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 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D. 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好工作10、教育学中的教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什么?A. 知识传授的过程B. 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C.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D. 上述所有选项都是11、下列哪项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学习策略的研究B. 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C.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研究D. 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12、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个人的职业技能C.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D.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推动社会进步13.选择题:下列关于教育学专业基础的论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 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B. 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C.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是从模仿外国教育理论到结合中国实际14.选择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论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B. 毛泽东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C. 朱熹主张“性善论”D. 陶行知提倡“教育救国”15.选择题:下列关于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论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 教育统计是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教育数据的过程B. 教育测量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C. 教育统计与测量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 教育统计与测量没有关系16.下列关于教育学专业基础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 教育学专业基础主要研究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电大网上作业社会心理学网上形成性考核题库1
单项选择题(50分)第1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DA.警察B.法官C.外交官D.挚友本题得分:0第2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BA.问卷法B.调查法C.试验法D.视察法本题得分:0第3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的创始人。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CA.罗斯B.鲍德温C.奥尔波特D.卢梭本题得分:0第4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人们普遍认为老师应当为人师表,医生应当救死扶伤,军人应当肯定听从命令属于()。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BA.规定性角色B.志向角色C.领悟角色D.实践角色本题得分:0第5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C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初级社会化本题得分:0第6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CA.再社会化B.初级社会化C.基本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本题得分:0第7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记着社会心理学最终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AA.罗斯B.塔尔德C.奥尔波特D.鲍德温本题得分:0第8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AA.再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初级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本题得分:0第9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样的, 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儒家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价值
探求2022年第3期(新212期·总275期)·社会治理·□陈侨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1]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世界迎来范式级的剧变,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现代文明冲突与交汇的十字路口前。
现代文明蕴含着古代文明的历史基因传承,演化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碰撞,形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认识世界。
可以说,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古典文明的精神源头息息相关且一脉相承。
现代欧美文明融合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和工业文明的精髓为一体,事实上,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2]。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初始形态与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量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的融合积淀为基础的。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3],全球治[收稿日期]2022—03—2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GD16XDS01)。
[作者简介]陈侨予,女,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港澳制度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广州,510070)。
儒家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价值[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量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融合积淀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
本研究从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治国理政思想出发,以早期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形态、治理版图、人口规模等限制性因素做对比,从文明根源性不同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当代文明冲突的关系。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的阅读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的阅读答案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
第六章
儒道互补的乐观 心理思想未来发 展展望
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前景
心理调适:帮助人们面对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心态 教育领域:融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的乐观心理素质 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士气,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互补性: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 可以平衡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和内心平 静,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的压力和 焦虑。
启示: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可 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幸福感。
儒道互补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 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 表,强调仁爱、礼义、 忠诚等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 战国时期,以老子、庄 子为代表,强调无为、 自然、顺应等哲学观念
儒道互补:儒家和道家 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相互 影响、融合,形成了儒 道互补的思想体系
乐观心理:儒道互补思 想强调积极面对人生, 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形成了乐观的心理思想
儒道互补思想在乐观心理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强调 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追求道德 修养和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强调 顺应自然,无为 而治,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超脱
儒道互补:将儒 家的积极进取与 道家的顺应自然 相结合,形成一 种乐观的心理状 态
乐观心理:在面 临困难和挫折时, 能够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勇于 面对挑战,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超 脱
提升道德修养:儒 道互补的乐观心理 思想强调道德修养, 有助于提升人类命 运共同体成员的道 德水平,促进社会 和谐。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10月联合调研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处于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2021年第3期(总第106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年 6 月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l.21 NO.3 Jun.2021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崔雪茹1李明睿2
(1.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2.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同时,这种儒道互补也给中国古代文人指了一条异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之路。
重庆第九十四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重庆第九十四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参考答案:D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延续2000多年,并不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佛家为中国部分人接受,但并没有广泛接受,故C项错误;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道教创立于东汉,儒学形成于春秋战国,三者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在宋代形成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思想,故D项正确。
2. 2011年2月11日,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四国联盟”高级外交官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主张安理会同时增加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新增常任理事国应包括这四个国家。
在四国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
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①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参考答案:B3.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
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A.《诗经》B.《离骚》C.《窦娥冤》D.《儒林外史》参考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A正确;《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排除;《窦娥冤》是元朝时期关汉卿的作品,排除;《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的小说,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儒家伦理的解构与重构--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思考
儒家伦理的解构与重构--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思考
高钟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王统、道统、族统三维共构,制度化的儒家道统在其中起着关键的纽带联结作用,西学东渐,中国文化首当其冲,开始蜕变,1 905年废科举,三维共构被釜底抽薪,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社会开始全面转型,至改革开放而加速,新的文化道德重建成为全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而仁智互见.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高钟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2
【相关文献】
1.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评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 [J], 李慧子
2.儒家伦理学复兴何以可能——张君劢现代新儒家伦理学片论 [J], 欧阳询
3.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解读——评《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韦政通伦理思想研究》[J], 李吉;何杉
4.儒家伦理与现代化--兼评韦伯《中国的宗教》与《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
书中的儒家伦理观 [J], 毕经坤
5.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伦理危机及伦理重建 [J], 曹典顺;贾贵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大多数教科书中阿罗悖论是根据阿罗对于社会福利函数的应用发现的: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慰藉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阿罗用比较高深的数学证明了这个悖论,首先它假设每个人在各种社会状态上的偏好是严格的,即没有人在任意两个状态之间感到无差异,每个人的偏好都具有“传递性”。
他假设1、2、3代表三个人,a 、b 、c 代表三种社会状态,其次按照偏好对每一对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投票,社会的偏好次序则按“大多数规则”进行推理,结果整个社会的投票结果是:社会偏好a 优于b 、偏好b 优于c 、偏好c 优于a![1]高鸿业也论述了可以不受阿罗悖论限定的“独裁”社会,最后的结论是阿罗所说的“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姑且不论阿罗的推理和结论,笔者就从重大自然灾害的些许案例出发寻求阿罗悖论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改进和修补。
阿罗悖论产生以来受到很多质疑,原因在于阿罗证明其悖论成立时就限定了一系列假设:每一个选民的影响力都一样,票票同价,不可独裁,社会的偏好不可只反映一人或少数人的偏好;选民是理性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排序的限制,例如不能排除多峰偏好者;对个人偏好要有回应,如果每位选民都认为A>B ,选举结果也要显示A>B ;选举结果对于A和B 的排序,只由A 和B 的相对顺序决定,与任何第三者无关,此假设特称为不相干议案的独立(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选举结果须前后一致,具递移性,如已投出A>B 及B>C ,则须有A>C ,此即为理性假设;所有选举结果都应依排序得出[2]。
鉴于此,本文对人们偏好选择论述的方面性,拟采取以下结构形式,把阿罗的六个假设条件浓缩为四个,即三个条件合并为:偏好在回报性的基础上可以传递且排序。
依照阿罗的假设条件,这里借以重大自然灾害的有关案例进行论证,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国人偏好选择的认知,并非见到哪个特定的江苏女孩、莎朗斯通之流和“范跑跑”的生命渴望论就要骂骂咧咧,但从儒家文化构造内核上看,她们的行为和言论不可原谅,然而冷静下来,以偏好选择的理论来逐步分析国人偏好选择的问题,对于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行为和言论也许会多几分理性认识。
一、阿罗悖论假设前提与社会发展状态阿罗论证社会福利函数的社会发展状态条件是什么,还没有多少学者给予准确的探究。
阿罗(Arrow )1921年生于美国、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1951年出版了《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产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被后人称之为“阿罗悖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高度繁荣的社会状态,无论是信息化、个人生存意识还是国家的治理信息渠道是比较完备的,阿罗处的社会状态是完全信息,只要个体稍微对社会信息浏览就能做到,所以它假设“没有人在人以两个状态之间感到无差异、社会偏好次序按照‘大多数规则’和每个人的偏好具有‘传递性’”,暂时把后两个假设条件放在后边详细论述,它们比第一个条收稿日期:2008-11-04作者简介:谷继建(1980—)男,讲师。
E-mail :gumuran2006@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谷继建(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重庆402160)摘要:阿罗悖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有六个,把它拿过来放到中国实际中来分析和应用,可以归纳为四点;文章用阿罗悖论分析一些中国化的事件,并着重(大部分)用重大自然灾害展示的典型案例对阿罗悖论的应用范畴和条件假设作些许修正。
关键词:胁迫偏好;社会状态;社会心理结构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70(2009)03-0120-05第11卷第3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No.32009年6月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09件更为复杂。
1.同类社会发展状态是否让人感到差异周海鸥关于《揭开社会选择的神秘面纱》中论述的很详细,其内涵条件就是论述的同类社会甚至同类地域情况下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的关系,并且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偏好的时候全部定义在同类社会发展状态,没有突破这个限度,所以我们力求有新的思维。
这就是完全信息、能力信息和盲点信息这三种信息下对应的偏好问题:胁迫偏好,霸王条款下的物品和交易,或者商场里不能拆分的水果组等;中性偏好,对物品不存在明显选择偏好或者偏好随时变化即见一个爱一个式的选择女人;幻想偏好,玩笑说:若买彩票中了500万,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又道:一个四川农民感慨道:狗×的地震好凶吆,老子出来的时候看到几个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呢。
“范跑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对生命渴望到达一个极点,但忘却了、抑或是抛弃了他身份的大众意识和权力公众道德心理制衡,更没有体会到社会权利、自由、道德和政治的关联性,把自我个体看成是孤立的、绝对利己的理性经济人,他的做法就是一个完全信息下的胁迫偏好问题,很多事情他无法做主,但他却没有尊重社会大众的道德观,人们可以指责部分不合乎大众要求的行为和观点,却不能简单的一骂一打,否则,灾难之后就不会有新的进步。
同种状态社会甚至同样的处境和信息源竟然差别很大,的确需好好思考。
不管阿罗悖论正确与否(适用于此),有人认为在不伤害别人的条件下,生命至高无上,事故突然来临就要顾及自己的安全,动物世界如此,人类也如此;有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的大小,即牺牲生命换来的社会效益,拿自己的生命与产生的社会效益作比较。
上述两种观点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在一个个体主体意识形态上。
灾难中则不同,虽然不是主体的主动选择偏好,但胁迫偏好逼迫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地震中被撤职的绵阳北川县片口乡党委书记、安县塔水镇龙安社区支部书记、广元市商务局长和副局长、青川县小荆村党支部书记、茂县公安局长、车管所所长等,让后来人做事情的时候都要思考非主体意识问题,要考虑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力的胁迫偏好给自己行为规范带来的影响。
部分民众、官员甚至外国友人本来处于能力信息范畴之内,但因为这个时候的社会是一个认知高度统一、信息高度通畅、情绪非常高涨的端口,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人们发现自己从一个不太关心或不关心社会事件的人,忽然变得与地震密不可分,灾难场面的情绪化推动全社会认同感无形中提升了一个档次:部分官员在灾难中的表现值得肯定,他们在完全信息下转化了自己能力信息的行动范围,将灾难的损失最小化;与他们对应的是一部分临阵脱逃、忘记职责能力信息官员甚至是盲点信息官员(只有生存本能,没有职责和社会价值信息概念)被开除公职,实际上就是在社会形成一种心理,人除了生存还要有对社会(职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负责的心理,社会发展历程逐渐告知人们,社会人处在一定时期要学会把自己的能力信息转化成完全信息,“随着个人获得信息的增加,人们对持续获益的途径会有更清楚的理解,达到社会理性选择的可能性也会不断增加。
”[4]社会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对待这部分官员,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心理,这种作用力根本无法用规范衡量;国外友人(包括这次支援灾区的军队)从在自己所认知的、能力范围内获得的信息变得豁然开朗,发现中国形象和社会状况有别于原信息,在自己的能力信息内重新组合,变成了相对于以前能力信息(代表一种不足和缺陷)的完全信息;所有电视台尤其是央视铺天盖地、无所不包的传递着灾难信息,拥有电视机、收音机等接收设备的地区,不存在对灾难认知的盲点,人们从盲点信息转化为能力信息甚至完全信息,他们的偏好选择在无形中受到了胁迫(在此是很有意义的),上述例子中幻想偏好仍然存在,中性偏好则显得比较弱化。
简而言之,同类社会状况下,人们对选择的偏好仍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和未知,阿罗悖论在这一点上几乎失去作用,尤其是这次大灾难中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来到汶川后的偏好变向。
2.不同社会发展状态是否让人感到无差异这个标题重点论述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对无差异的感觉,基本上不重构无差异曲线,原本无差异曲线就是西方经济学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的学术水平还达不到对其重构的能力,也不打算对其进行重构。
发达的西方社会其社会心理结构是离散性的,并且还比较稳定,信息差别较小。
我们说信息差别是指信息的获取、体验、存量等,很大程度上符合偏好假设的完全性、可传递性和非饱和性等,这是阿罗所在的社会状态现实,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内在逻辑推理“依据”,他判断社会偏好的假设是无可厚非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社会状态的人具有完全信息,但是回过头来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状态,对偏好的假设不能视为社会个体的信息完备、序数偏好人际比较和严格单峰条件,那个“可乐男孩”被压在石头底下,看到救他的人张口就说:“叔叔,我要可乐,冰镇的。
”看似玩笑的话,为什么能在这么严肃时说出?他所处的一个正常社会突然变成一个废墟,而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他在生存的刹那间很可能没有丢掉自己的完备信息①,认为可乐还是大量存在的,并且依照自己的偏好选择可乐且是冰镇的,这个时候的偏好选择是不是单峰的,他当然不知道。
实际上,这个时候是无峰状况。
这是同一个社会状况下的不同境遇。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同各时代、不同社会状态的社会进行偏好选择探讨的时候就是另一番情景。
与我们同步生存、发展的有完备资本主义、非完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向资本主义或其他社会形态过渡且带有原始、封建因素的社会形态,在这个信息化的地球村,不同地域却存在掌握信息的不同状态:完全信息,就是除大众信息能够获得外,还要包括部分不公开的内部消息;能力信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典型表现,高校存在这种案例;盲点信息,封闭山区村民把发免费发放的安全套吞下去或者套在鼻子上。
在此,需要对这三个概念一一加以解释,以免有生造概念之嫌,也是吸取黄有光先生“一元就是一元原则”之“悲惨遭遇的教训”。
完全信息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下,利用自己信息获取渠道的所有可能性得到最大信息量和被动接受的信息量的总和。
能力信息只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信息获取渠道的所有可能性得到最大信息量,而不受被动信息的干扰。
盲点信息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下,哪怕是信息社会,但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信息获取渠道的信息量相当有限,形成很多盲点。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信息状况全部在一个社会生存状态之下、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地域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