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兵制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风操第六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版 % 第 *" 页 )
# 关 于 唐 代 *士 大 夫 + 的 含 义 % 可 以 参 见 黄 正 建 + (
,唐 代 *士 大 夫 + 的 特 色 及 其 变 化 $% ,中国史研究$
# 钱穆 ! & ! &+" 页 &
" 国 史 大 纲 $% 商 务 印 书 馆 )""* 年 版 % 第 "史 学 月
!" #$%&’()*+’(,-. /
唐宋社会变化或曰社会变革最集中的体现是 什么 " 学者们已经有而且应该有不同的认识和表 述 " 笔者认为应该是等级森严的身份性社会有了 某种程度的松弛和社会成员处于国家严格控制下 的人身关系 & 尤其是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的人 身依附关系 ’ 有了某种程度的松动 $ 而这一点同 样可以通过唐宋兵制的变化来加以说明 $ 本文所说的唐宋兵制变化 " 与通常所说的唐 宋社会变化一样 " 并非指唐宋两个朝代之间的严 格区分和比较 " 而是指整个唐宋时期依其演进过 程可以划分为若干前后有别的历史阶段之间的区 分和比较 $ 当然 " 区别历史阶段的界标未必就是 朝代 " 同样可以包括朝代内的历史事件 & 如有的 学者主张唐宋 变 革 以 安 史 之 乱 为 界 标 ’% 历 史 时 期 & 如有的学者主张唐中期或唐后期为界标 ’ 和 朝代之际 &如有的学 者 主 张 唐 宋 之 际 为 界 标 ’ 等 $ 本文所说的唐宋兵制变化即是着眼于将唐前 期和唐后期至宋作为两大历史阶段进行比较 " 唐 后期至宋虽然又可以划分若干小阶段 " 但唐后期 至宋兵制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大致类同 " 唐后期与 唐前期相比" 兵制的变化明显且对比强烈" 因 此 " 我们主要通过唐代前 % 后期的变化来说明整 个唐宋兵制变化 $ 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 我们知道 " 唐代前期所有兵员实际上分别属
并且在隶属关 系 方 面 " 府 兵 和 子 弟 的 差 别 很 大 " 府兵自成体系 " 以卫统府 " 是中央直接控制的兵 员 ( 子弟则是州刺史统领的兵员 " 属于地方兵的 范畴 $ 兵募和团结兵的政治身份相同 " 都是差自 编户百姓 " 而二者的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同 $ 兵募 是由中央下令" 州县征发而参加征镇戍防的兵 员 " 是组成唐代行军和边防军的主要兵源 ( 团结 兵则是由州刺史统领 " 主要在当地服役 " 不正式 登入军籍 " 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兵员 " 属于地方兵 的范畴 " 二者在隶属关系和服役地点方面明显不 同 $ 四种兵员的相异点反映了他们征发范围和隶 属关系的差别 " 而相同点体现了征发制兵员以强 征为前提的共同特征 $ &" ’ 在召募制兵员内部 " 健儿和彍骑也是既有相同点 " 又有相异点 $ 相同 点表现在他们都是召募制的兵员 " 都是来源于诸 色征行人 % 客户和编户百姓 " 拣选的准则都是强 调 #情 愿 ! 和 #丁 壮 !" 以 个 人 的 意 愿 为 前 提 " 以应募人员的身体素质为基础 $ 相异点是他们服 役的系统和地点不同 $ 健儿属于在边防军系统服 役的兵员 " 彍骑属于在中央禁军服役的兵员 $ 健 儿和彍骑拣选准则的相同点体现了召募制兵员自 愿应募的共同特征 $ 将征发制诸兵员与召募制诸兵员两类兵员的 来源及其拣选准则进行比较 " 可以发现两大类兵
及党派分野 $% 三联书店 !"#$ 年版 & 之 关 系 $% 原 载 香 港 " 新 亚 学 报 $ 第 # 卷 第 % 期 % 收 入 " 中 国 学 术 思 想 史 论 丛 $ 第 & 卷 %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 年版 &
# 颜之推撰( 王利器集解! * (
"颜 氏 家 训 集 解 $ 卷 ,
于两大类 " 一类是以强征为前提的义务兵 " 一类 是以自愿应募 为 基 础 的 志 愿 兵 $ 前 者 包 括 府 兵 % 兵募 % 团结兵 % 子弟 ( 后者包括健儿 % 彍骑 % 义 征 & 义征比较特殊 " 以下对征发制诸兵员与召募 制诸兵员的分 析 比 较 不 包 括 义 征 在 内 ’$ 将 征 发 制诸兵员与召募制诸兵员的来源及其拣选准则进 行比较 " 可以发现两大类兵员内部各自具有如下 的特点 ) &! ’ 在征发制兵员内部 " 府兵 % 兵募 % 团结兵和子弟既有相同点 " 又有相异点 $ 相同点 表现在他们都 是 征 发 制 的 兵 员 " 拣 选 准 则 同 一 $ 对经济条件 % 人身条件和丁口状况三个方面的要 求完全一致 " 都是户殷 % 力强 % 丁多 " 要求家庭 经济相对宽裕 " 身体素质达到健康 " 丁口数量相 对较多 $ 相异点表现在他们的来源不同 $ 这种不 同又主要是他们的政治身份有高低之别 " 征发范 围有大小之分 $ 此外还有隶属关系的差异 $ 这种 不同和差异在各个兵员以及各个方面又有所差 别 $ 府兵和子弟在政治身份上比较接近 ( 征发范 围都包括官员子弟 " 但子弟纯由官员子弟和部分 勋官所组成 " 府 兵 则 有 三 卫 和 普 通 卫 士 的 不 同 " 三卫须是五品以上高官的子孙 " 普通卫士既有六 品以下官员的 子 孙 " 又 包 括 白 丁 无 职 役 的 编 户 $
!"
万方数据
!"#$%&’$ ()"*+$,
-../01
员之间 各 自 具 有 如 下 的 特 点 !
"! # 在 兵 员 的 来
的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注脚 % 广而言之 $
& 但取材力 ’ 并非只是
源方面 $ 征发制诸兵员非常强调兵役承担者的政 治身份 % 府兵的三卫要求最高 $ 也最严格 $ 充任 者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 普通卫士则要求 充任者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编户百姓 % 子弟 的充任者是官员子孙和部分勋官 $ 兵募和团结兵 都是差自编户百姓 % 尽管在征兵制范围之内它们 的身份有高低之分 $ 但无一例外都强调各个兵员 必须具有相应的身份 % 正因为征发制诸兵员强调 政治身份的限定 $ 因此各自兵员都以一定范围内 的群体为征发兵员的对象 $ 征发对象的范围相对 于召募制兵员而言狭窄 % 与此相反 $ 召募制诸兵 员 & 不问所从来 ’( & 不简色役 ’( & 不论色役 ’$ 不强调兵员的政治身份 $ 来源的范围较之于征发 制的兵员广泛得多 % 征发制诸兵员面向的最大的 群体是编户百姓$ 召募制兵员则不仅有编户百 姓 $ 还包括有数量众多的客户 $ 这无疑拓宽了它 的兵源 基 础 % )" # 在 拣 选 准 则 方 面 $ 征 发 制 诸 兵员有两个特点 ! 第一 $ 对兵员的全面条件要求 严格 $ 必须同时具备经济条件 ( 身体条件和丁口 状况三个方面的要求 $ 如府兵的拣选是 & 财均者 取强 $ 力均者 取 富 $ 财 力 又 均 $ 先 取 多 丁 ’$ 兵 募的拣选是 & 取 户 殷 丁 多 $ 人 材 骁 勇 ’$ 团 结 兵 的拣选是 & 选 丁 户 殷 赡 ( 身 材 强 壮 者 充 之 ’$ 子 弟也是家庭经济条件 ( 身体条件和丁口状况全面 要求 % 与召募制的兵员相比 $ 征发制兵员的要求 无疑全面而严 格 % 第 二 $ 在 全 面 要 求 的 基 础 上 $ 突出强调家庭的经济条件 % 如前所述 $ 谷霁光先 生已经指出府兵拣选准则的顺序是 & 首先考虑资 财 $ 其次材力 $ 再 其 次 丁 口 ’$ 在 财 ( 力 ( 丁 三 项条件中 $ 资财居于首位 % 兵募拣选的准则也是 将 & 户殷 ’ 置 于 & 丁 多 ’ 和 & 人 材 骁 勇 ’ 之 前 % 团结兵同样是 将 & 丁 户 殷 赡 ’ 放 在 突 出 的 地 位 % 子弟的三项条件如何排列顺序 $ 因缺乏文献记载 而不详 $ 相信它同府兵 ( 兵募 ( 团结兵一样 $ 也 应是将经济条件摆在首位 % 召募制兵员的特点只 有一个$ 这就是以身体健壮作为唯一的拣选准 则 % 健儿虽是 & 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住边军者 ’$ 将 & 情愿 ’ 与 & 丁壮 ’ 并列 $ 然而 & 情愿 ’ 实是 召募的前提$ 严格说不属于拣选的准则$ 所以 & 丁壮 ’ 是健儿 拣 选 的 唯 一 准 则 % 彍 骑 虽 有 身 高 的要求 $ 须在 & 五尺七寸 ’ 以上 $ 然而它实质上 是身体条件的附属内容或具体要求之一 $ 并非一 项独立的拣选准则 $ & 召募强壮 ’( & 召募壮士 ’ 才是拣选彍骑的直接目的 $ * 邺侯家传 + 的所谓
.
显著的演变 3% 但 认 为 这 些 变 化 属 于 4 量 变 过 程 中的局部质变 3% 两 个 朝 代 显 示 出 的 只 是 4 某 些 阶段性的特点 3/
0
在 ,++, 年浙江大学召开的 4 唐
宋之际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3 上 % 王曾瑜先 生在谈到慎用 4 唐宋变革论 3 时也说过 % 唐宋时 期的社会变化远未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那 种程度 / 这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老一辈学者 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所在 / 进入本世纪以来 % 我国唐 ( 宋史学界一改以 往的回避态度 % 开始直面 4 唐宋变革论 3 的学术 挑战 % 就这一学术命题展开多角度 ( 多层次 ( 多 学科 ( 多专题的研究和探讨 % 除已经发表有相当 数量的文章之 外 - 其 中 不 乏 真 知 灼 见 之 作 .% 有 关的研究课题 ( 网络论坛 ( 研究生专业课程 % 甚 至高考试题 % 也开始或多或少 ( 或直接或间接与 4 唐宋变革论 3 联系起来 % 例如 ,++& 年度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课题 - 法史相关类 . 中的历 史类一般项目有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先生的 4 唐 宋变革时期的法律与社会3 一 书 -学 术 专 著 .5 4,++( 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征稿选题范围 3 的 4历 史 学 分 论 坛 3 的 主 题 是 4历 史 的 继 承 与 创 新 3% 该部分有 " 个论题 % 其中之一是 4 中国三 至九世纪历史 发 展 与 唐 宋 变 革 35 河 北 大 学 宋 史 研究中心研究 生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有 4唐 宋 变 革 研 究 3 等 / 至于最能反映学术风气转移的学术研讨 会 % 近年与唐宋变革论 3 有关的会议更是高密度 地频频召开 % ,++, 年 .+ 月 % 厦门大学召开 4 唐
/ 业师唐长孺先生 *论 南 北 朝 的 差 *唐
在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 一书中提出的 * 三 论 + 是 * 论魏 晋 时 期 的 变 化 +( 异 + 和 * 论唐 代 的 变 化 +% 他 在 论 述 唐 代 的 变 化 00 南朝化 % 认为 ! 时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 0 代经济 ( 政治 ( 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 %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 的转变 / 但这些变化 % 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 要部分 % 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 % 我们姑且称之为 1 南 朝 化 23/
# 陈寅恪 ! " ! #! $ ! # 钱穆 ! %
"唐 代 政 治 史 述 论 稿 # 中 篇 "政 治 革 命 ’略 论 魏 晋 南 北 朝 学 术 文 化 与 当 时 门 第
# 对此 % 阎步克 " 士 大 夫 政 治 衍 生 史 稿 $ 一 书 已 经 ) (
指出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版 % 第 ($$ 页 &
! !"#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石家庄
+-++-..
发现 % 从唐中叶到宋代 % 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而
$% &’ ()*+, -./
唐 宋 变 革 论 首 先 由 日 本 学 者 在 ,+ 世 纪 初 提 出并引起争论 %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论著当属内 藤湖南及其 , 概 括 的 唐 宋 时 代 观 #/ 过 去 % 中 国 学者一般避免 * 唐宋变革 + 一语 % 例如陈寅恪先 生就不使用该语 % 他类似的论述是 * 唐代之史可 分前后两期 % 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 后 期开启赵宋以 降 之 新 局 面 +
,++- 年 第 & 期 ) 然 该 文 对 于 士 大 夫 内 涵 的 论 述 与 笔 者 的
理解仍有所不同 )
# 参 见 张 国 刚 " 汉 唐 家 法 观 念 的 变 迁 $% ’ !
刊 $ ,’’- 年第 - 期 &
#( , ( # , 贞观政要 $ 卷 $ , 礼乐 $) -
唐 宋 兵 制 变 化 与 唐 宋 社 会 变 化
/
,三 论 $ 是 唐 先 生 一 生 学 术 研 究
的总括性巨著 % 他避谈 4 唐宋变革论 3 显然不是 偶尔疏忽 / 老一辈学者对 4 唐宋变革论 3 的谨慎 态度 % 固然有历史观的差异和 4 变革 3 阶段划分 - 如唐中期 ( 唐后期 ( 唐 宋 之 际 ( 唐 宋 时 期 等 .( 4 变革 3 内容 等 主 张 的 分 歧 % 但 相 当 程 度 上 恐 怕 是对 4 变革 3 程度的基本估计不同 % 例如胡如雷 先生就认为 ! 4 唐朝和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 个重要朝代 % 在社会性质上 % 没有发生什么根本 的变化 % 但放眼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全过程 % 就会
万方数据
江汉论坛
!""#$%
!"
宋 制 度 变 迁 与 社 会 经 济 学 术 研 讨 会 ! " 同 年 !! 月 " 浙江大学召开 # 唐宋之际社会变迁国际学术 研讨会 !" "##$ 年 % 月 " 中国唐史学会与云南大 学召开 # 中国唐史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唐宋社会变 迁国际学术研 讨 会 !" 同 年 & 月 " 武 汉 大 学 召 开 # 中国三至九 世 纪 历 史 发 展 暨 唐 宋 社 会 变 迁 国 际 学术研讨会 !$ 可以这样预期 " 与 # 唐宋变革论 ! 有关的研究很有可能或者说已经成为本世纪初 唐 % 宋史学界的学术热点和亮点 $ 无论是学者们赞同 # 唐宋变革 ! 说 " 还是赞 同 # 唐宋变化 ! 说 " 抑 或 赞 同 # 唐 宋 变 迁 ! 说 " 也无论学者们对唐宋变化程度的理解 % 对唐宋变 化阶段的划分如何千差万别" 但有一点是共同 的 " 那就是都承认唐宋时期的社会确实发生了重 要变化或变动 " 在 # 变 ! 这一点上大家具有高度 的共识和默契 $ 而这一点恰恰构成我们今天讨论 的基础 " 也是 # 唐宋变革论 ! 学术命题历久弥新 的原因之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