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第3节科学探究中的安全与健康。
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生物的特征,第3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3节人体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方法和安全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运动、消化等系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特征、人体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重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2)生物的五大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
(3)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运动、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消化腺、消化道等。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2.掌握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2.生物学知识:生物的细胞结构、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3.化学知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等。
4.物理学知识:力、运动、声音、光、能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
2.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第一章:科学探究(1)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
(2)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
2.第二章:生物学(1)教学内容:生物的细胞结构、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活环境。
(2)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观察。
3.第三章:化学(1)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
(2)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探究。
4.第四章:物理学(1)教学内容:力、运动、声音、光、能量。
(2)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
2.学生能掌握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应用。
3.学生热爱科学,具有探究真理的情感。
六、教学资源1.教材: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2.实验器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实验器材。
3.教学辅助材料:PPT、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章:2周2.第二章:4周3.第三章:4周4.第四章:4周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热爱科学,具有探究真理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科学学习保驾护航。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第一章:科学探究(1)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状态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换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成与结构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科学探究过程。
2.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
3. 掌握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理解能量的形式与转换。
4. 了解地球的构成与结构,认识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的认识能量的形式与转换地球与宇宙的知识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与实践生物特征的理解与运用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地球与宇宙的探索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温度计、能量转换器等教学课件:PPT、视频、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科学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称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实例,讲解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内容: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过程生物世界:生物特征、分类、多样性物质与能量:物质状态、变化、能量形式、转换地球与宇宙:地球构成、结构、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生物分类与多样性填空题物质与能量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简答题2. 答案:参照教材、课堂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拓宽知识面。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探究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述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3.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现象5.第五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1课:科学与科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科学探究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2.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
3.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概述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2.讲解地球的地理分布,如陆地、海洋、山脉等。
3.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4.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
第2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过程:1.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3.分析水的重要性,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1课:物质的组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3.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科学探究本章主要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2.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掌握物质的分类、性质、变化等基本概念。
3.第三章:能量与work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掌握能量与功的关系。
4.第四章:matter结构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5.第五章:力的作用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和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相互性等基本原理。
6.第六章:简单机械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掌握杠杆、滑轮等基本机械的工作原理。
7.第七章:压强与浮力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掌握压强和浮力的影响因素。
8.第八章:光学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9.第九章:电学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电路的连接和电流的方向等基本原理。
10.第十章:化学物质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实验、演示、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的观察与测量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察与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尺子、温度计、天平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温度计、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的科学入门,介绍科学的观察与测量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活动:活动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进行观察。
活动2:学习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进行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观察与测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操作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观察与测量科学探究方法2. 实践活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用直尺测量长度并记录。
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天平进行测量并记录。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结果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科学观察与测量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第一章探索生物的分类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分类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2.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分类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提问: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吗?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分类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生物分类实践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案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与星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参观动植物园、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等。
2. 教学新课:(1)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举例说明实验设计方法。
(2)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讨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4)地球与宇宙: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展示宇宙的探索与星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实验设计要点。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图、生态系统平衡图。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微观结构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对比表。
4.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图、宇宙星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设计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实验。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第1节《走进科学》,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1节至第3节,详细内容为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难点:科学探究的实施步骤,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挂图。
学具:科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科学探究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4.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方法3. 科学思维与创新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答案: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砖、激光笔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资料分析等。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 生命科学与健康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人体结构与功能健康生活方式3. 物质科学与技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掌握生物的特征、分类,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以及健康生活方式。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与结构,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生物的特征、分类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与结构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命科学与健康知识的掌握。
物质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酒精灯、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1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 内容:科学探究方法生命科学与健康物质科学与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练习题。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与组织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认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原理。
4. 了解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初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实践运用细胞与组织的微观结构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抽象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的区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模型与示教具(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学习指导书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演示实验或展示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逐步解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包括各章节核心内容。
3.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和字体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填空题: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区分。
选择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理解。
计算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2. 答案: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科学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知识面。
详尽版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详尽版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第一课《科学入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难点: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给出科学的定义。
2.学习科学的分类(1)介绍科学的三种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2)举例说明各类科学的特点。
3.学习科学方法(1)讲解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科学方法。
(2)举例说明科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1)提出问题: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5.课堂小结(2)强调科学方法的运用。
6.课后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析其所属的科学分类。
(2)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举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课后作业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畏难情绪,需要教师在课后给予个别辅导。
第二课《观察与实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
2.难点:观察和实验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观察和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习观察方法(1)讲解观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举例说明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学习实验方法(1)讲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举例说明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4.小组活动(1)提出问题:如何运用观察和实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24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24一、课程概述七年级科学上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开端,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培养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教案集涵盖了“科学入门”“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的特性”等多个单元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区分不同的物质状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生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设计科学探究实验。
理解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性。
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科学入门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如魔术表演、自然奇观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科学的概念。
2、科学探究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和评价。
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介绍长度和体积的基本单位,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如刻度尺、量筒等。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科学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2.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探究活动:(1)让学生用手拍桌子,观察桌子发出声音的原因。
(2)让学生拿一根弦,拨动弦,观察弦发出声音的原因。
(3)让学生用嘴巴吹气球,观察气球发出声音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1.思考: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实践:回家后,尝试用手拍桌子、拨动弦、吹气球等方法,观察声音的产生。
教案二:物理学——力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探究活动:(1)让学生用手拉弹簧,观察弹簧的伸长现象。
(2)让学生用手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形现象。
(3)让学生用脚踢足球,观察足球的运动状态改变。
四、课后作业1.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力的作用?2.实践:回家后,尝试用手拉、压、踢等方法,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教案三:化学——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及分子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水的组成2.分子概念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特点。
2.探究活动:(1)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思考水蒸气的产生原因。
(2)让学生进行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3)让学生了解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四、课后作业1.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实践:回家后,尝试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现象,了解水的组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完整版
3、天平和砝码 (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 (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
5、显微镜 (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
6、酒精灯 (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1、鸡蛋上浮实验
P4思考,然后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他们的原理。
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
提问: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呢?
学生:桌子有几个手长;用脚步量教室长度,有几步;甚至到家里乘车有10分钟的路,用时间表示。
上节课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感官对长度判断可靠吗?(个人有差异,上面两个例子因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测量需要一个标准……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四、课堂练习:P7 课堂里做,如果来不及让学生回家去做。
五、课后作业:
1、作业本第1节第三题的实验做简单的说明:没有铁块可以用橡皮代替,假设是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的。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走进科学实验室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中的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物展示(如生态系统模型、动植物标本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践情景,如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态系统?”2.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全面的认识。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系统,找出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系统。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身边的生态系统,描述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并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与环保活动,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的现状和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3 简单机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及其应用;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及其应用;科学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滑轮等);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尺子等)。
2. 学具:课堂练习本;笔、尺子、圆规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如剪刀、杠杆等,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杠杆为例,讲解杠杆原理及其应用;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分享学习心得,相互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2. 内容:1.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1.3 简单机械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并说明它们的作用;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简单机械原理。
2. 答案:常见的简单机械有剪刀、杠杆、滑轮等,它们可以省力、改变力的方向等;举例:杠杆原理在撬棍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合作程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简单机械的例子,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作用;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或实验室,深入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2. 生物圈3. 生态系统4. 生物的多样性5.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6. 物质的性质7. 物质的变化8.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圈的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 认识生物圈的构成,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3.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 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微观结构,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物质的结构与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新闻、故事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a.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圈、生态系统、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现象。
b.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新课内容:a. 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b.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c.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框架:列出各章节主题,标注重点、难点。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字体突出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选择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b. 填空题:巩固基本概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c. 简答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答案:详细解答,方便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教案科学入门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第一节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1:教学目标入手。
、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2如何鼓励学生观察、:重点难点激发探究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 教学过程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是《科学》1.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对各种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科学》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2. ,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
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1(交通工具的变化1○ 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2○ 3○ 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4○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1○ 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2○ 1走进实验室第二节一、从观察到实验重视实验1. 的过程中,《科学》在学习同学们会发现,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而更多的是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
学会观察2. 很多同学看到一些感兴趣的仔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认真操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最终只是看看热闹,往往就容易忽略掉要观察什么,实验时非常开心,建议大家最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意义。
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仔细,数据,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确这个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人的感官判断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借助一些仪器和工具3. 不仅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还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实验仪器、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1 、停表23 (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天平和砝码、电流表电压表4 、显微镜5 (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酒精灯6第三节科学观察引入: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人们为了寻找一把标准的尺子,几千年来,;罗马帝国度单位。
比如,古罗马恺撒大帝时规定,以罗马士兵步行二千步为“一罗马尺”“一古埃及则用国王的肘拐至中指尖的距离为;“一罗马尺”的查理曼一世规定以他的脚长为;英王埃德加规定,以他拇指的关节长度为“一英寸”腕尺”多变的尺子,给制造精密的。
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使科学家去寻找能保18机器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持经久不变的国际统一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即用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1. 位。
比如,长度的国际单位就是米。
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2. 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 测量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于测量工具我们需要了解: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物理量① 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②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③测量工具的调节和使用方法④ 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4. 不同的测量工具准确程度不同,根据被测对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① 测量前先估测,根据估测值选择一定测量范围的测量工具,以便于测量②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可以选择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或进行多次测5. 2量取平均值。
一、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2. 使用前,应仔细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① 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即量程,最小刻度决定一把刻度尺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使用时,要②(若零刻度线已磨损,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尺的刻度面紧贴被测物。
则应另选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读正确:,(估计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准确值)即测量值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注意:测量值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测量值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特殊的测量方法3. 根据地图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①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3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② “卡尺法”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 ③ 二、体积的测量 (P11) 体积的单位1. 量筒(量杯)的正确使用: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2. (俯视导致结果偏大,仰视导致结果偏小)量杯与量筒的比较3. 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① (区别是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你觉得如果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② 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4. 4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① 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② 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③ 】典型例题【若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厘米。
下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 例。
则测量值应为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一定要清楚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使用刻度尺时,解题分析:(被测物长度应为末端刻度和起始末位置度;读数时,一定要明确被测物在刻度尺上的始、毫米,测量结果的1,且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本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刻度之差)若末端刚好对准某一即最后一位为估计值。
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准确值可以达到毫米位,厘米厘米;,不能省略,为估计值。
此空应填0刻度线,则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为请你给他记录的数据填写一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忘记了写单位,2. 例上适当的单位 165 )某同学的身高是2()教室的门的高度是1()一只普通新铅笔的长度是4()一张卡片的厚度是3(解题分析:,2m-3m有多长。
一般教室的门高1m,1dm,1cm,1mm要注意观察刻度尺上;一张卡片的厚度不足165cm,合;同学的身高应为dm)应填1,故(20dm-30dm合20;而一只铅笔的长度与直尺长差不多,为mm,应填1mm 。
m,故应填厘米左右,合)米,最小刻度值是(用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所得的结果为 3.例C. 1 分米 B. 1 米A. 1 毫米D.1 厘米,准确到了厘米位,故最小刻度6是准确值,估计值是在这个数据中,解题分析:厘米。
1值为有下列器材:刻度尺、铅笔、细铜丝,怎样测得细铜丝的直径4. 例由于被测物体(铜丝直径)很小,而测量工具精确度不够时,可将同类待测解题分析:物体集中,测出总长度后,再求每个单一物体的长度,这种方法称为“测多算少法” n 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若干圈答案:)mm(L圈的总直径n②用刻度尺量出)mm(d=L/n ③计算铜丝直径小明家里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5. 例因为如果相装玻璃要求精确一些,装玻璃和窗帘对准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解题分析:而装窗帘相对来说要求没那么高,差几毫米都会导致玻璃和窗框不吻合,所以选择的刻度尺装窗帘选择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皮卷装玻璃可以选择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钢卷尺,也有所不同。
尺。
某同学用“排水法”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体积,他发现木块不能完全浸没在6. 例“排水法”失灵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水中,而是浮在水上面,解题分析:法一:用体积很小的物体将木块压入水中,如针或牙签法二:可以用一个已知体积的重物和木块系在一起,把木块拉下水。
5法三:用细沙代替、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规定和测量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1教学目标:、知道质量的单位,知道质量的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3 、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4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1. 重点难点:如何大致的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2. 如何正确的使用托盘天平3. 科学测量第四节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1. 温度的感觉2.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光凭感觉会产生错觉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P15从书中、夏天从室外进入室内很多,比如相同温度下对不同质地的物体的感觉、井水“冬暖夏凉”要准都能说明我们对温度的感觉并不可靠。
几分钟后走出空调房的感觉等,再进入空调房、确知道温度需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 ,实验室常用的水银、酒精等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如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时,水银柱会上升;玻璃泡内的水银遇冷时,水银柱则会下降,通过观察水银柱长短的变化就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温度计上的刻度4. 教学过程。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温度单位及读法:5. ℃分别读作什么-10℃、0℃、5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6. 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②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④ 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用两支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一样吗如果不① 6一样,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对不准的温度计进行纠正② 体温计7. 体温计与温度计在构造和功能上的比较①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测量范围能否测量开水温度一般能否测量室温最小刻度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无细小的弯曲为什么体温计能拿出来读数②上面的水银就退不回来,在细小的弯曲处断开,水银变冷收缩,因为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所以可拿出来读数。
体温计在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什么③ 在下一次使用前先甩一甩,使水银柱回落质量的单位:千克1. 千克,某千克,一鸡蛋的质量约千克,一苹果的质量约4一铅球的质量是510×千克,一头蓝鲸的质量约45同学的质量约千克。
大家可以估计一些你熟悉的物体的质量,比如一本科学书或一杯水。
克=1000千克1单位换算:。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用质量表示质量的含义:2. 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位置,不随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质量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 3. 思考:宇航员在太空处于悬浮状态,他有质量吗(有)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托盘天平4. 1-45 图P21:托盘天平的结构(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前而后)5. ,指针,分度盘,砝码,托盘(左右)底座,标尺,游码,横梁,平衡螺母(左右)天平是依靠横梁平衡的原理来测物体质量的6. 托盘天平的使用7.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使用期间应注意:使用前: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① 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