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说明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6
目录
0 导言 (3)
1 基本情况 (3)
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3)
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4)
1.3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5)
1.4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12)
1.5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16)
2 发展条件评价 (19)
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19)
2.2地震前后地质灾害状况 (21)
2.3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功能与受损情况 (22)
2.4防灾建议 (23)
3 规划目标和任务 (23)
3.1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23)
3.2后10年总体目标(2011-2020) (23)
4 村镇规模预测 (24)
4.1人口规模调整 (24)
4.2用地规模调整 (26)
5 灾后空间布局调整和规模、等级结构思路 (27)
5.1规划目标 (27)
5.2灾前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28)
5.3灾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 (28)
5.4灾后城镇发展等级序列的调整 (31)
5.5灾后城镇发展职能安排 (32)
5.7规划调整思路 (32)
5.8灾后聚源新区发展思路调整论证专题 (33)
5.9灾后村镇住宅建设规划 (34)
5.10主体功能区划和空间管制 (38)
6 灾后产业布局调整 (39)
6.1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39)
6.2产业空间布局 (40)
7 灾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1)
7.1近期重建及规划原则 (41)
7.2规划方案 (42)
8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46)
8.1利用灾后修复之机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46)
8.2都江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修复与保护 (47)
8.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修复与保护原则 (48)
9 灾后旅游初步设想 (48)
9.1都江堰旅游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 (48)
9.2都江堰市域旅游分区 (49)
10 灾后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51)
10.1交通系统 (51)
10.2给水和排水 (53)
10.3供电工程 (55)
10.4燃气工程 (57)
10.5通信工程 (57)
10.6环卫工程 (58)
10.6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58)
11 近期(2010年)规划及实施 (60)
11.1目标与任务 (60)
11.2近期安置灾民人口和用地需要 (60)
11.3近期城镇重点区域 (60)
11.4近期住宅建设 (60)
11.5近期公共设施配套 (60)
11.6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及防灾设施 (61)
12 政策建议 (61)
13 都江堰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专题 (61)
13.1基本情况 (61)
13.2村庄恢复重建布局规划 (63)
13.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布局规划 (68)
13.4恢复重建投资估算 (69)
附录:近期重点项目建设及投资估算 (71)
0 导言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截止到目前,全市震灾死亡3000多人,失踪400余人,市域1442.1万平方米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道路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项市政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自然、人文遗产遭遇浩劫,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20亿元,社会经济受到重创。
在地震的惊痛过后,灾后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但以辩证的眼光来看,重创的背后存在否极泰来的巨大生机,因此此次灾后重建设不应当是匆促的恢复,而是灾后的重建与复兴。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5月25日)),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城镇布局、人口和用地规模、居民住房和公用设施建设与优化方案,为国家进行灾区重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灾区居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并以重建为契机,实现都江堰市的良性发育与繁荣复兴。
1 基本情况
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南部,距成都48公里,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全市域共辖19个乡镇,市区包括幸福和灌口两镇。
至2007年末,全市户数22.6万户,户籍人口6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农业人口43.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
改革开放以来,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568元。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以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13.2:36.9:49.8。
市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
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419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
(1)农业
灾前现状概况: 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6.6%。
实现粮食总产量17.34万吨,油料总产1.35万吨,肉类总产8.35万吨。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末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10个,有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19个,重点龙头企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42个。
地震灾害影响:
◆因此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崩塌与滑坡共造成7241.1亩农用地损毁,水电、
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损毁,需要投入财力、物力与精力恢复生产。
◆灾后居民安置点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农用地,造成现有农用地面积一定程度
上减少,临时安置点拆除后面临农用地恢复问题。
◆地震造成3000多人口死亡,400多人失踪,1万多人受伤,给农业生产带
来一定影响。
(2)工业和建筑业
灾前现状概况: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同比增长21.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利税总额达6.15亿元,同比增长50.2%,其中利润比重达35.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8%。
2007年完成建筑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27.1%。
地震灾害影响:
◆地震造成厂房、管网等设施大量损毁,影响工业发展进程。
◆灾后工程地质等条件的重新评估、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将影响现有工
业布局。
◆地震造成市域范围内56.19万m2房屋倒塌,776.24万m2房屋损毁,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364715.12万元,灾后重建将客观上推动建筑业的
发展。
(3)旅游业
现状概况: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5%,其中:境外游客17.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3亿元,景区门票收入达1.6亿元。
地震灾害影响:
◆地震造成青城山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严重损毁,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后山中
度损毁,旅游资源受到中度或轻度不同程度的损毁,在较短时期内旅游业
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遭受打击。
◆地震在一定程度上为都江堰旅游业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灾后重建为景区周
边环境整治、景观风貌改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质量
提高等创造有利条件。
(4)其他
灾前都江堰市科技事业发展步伐稳步加快,教育事业蓬勃兴旺,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取得良好成效。
受地震灾害影响,市域内因地震造成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孤残儿等弱势群体增加,社会发展负担增加。
另外,灾后就业成为乡镇、农村居民面临的突出问题。
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根据各村镇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统计数据,结合现场调研情况,按照受灾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全损:龙池、虹口、向峨。
如龙池城镇基本夷为平地。
较严重损毁:紫坪铺、中兴、青城山。
如紫坪铺,农村灾毁较为严重,镇区还有部分房屋仍在使用,政府建筑损毁严重。
部分损毁:都江堰城区、聚源、翠月湖、大观。
中心城区:旧城区一环路内6平方公里居住5.17万户、约13.98万人。
按照将旧城区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区的思路以及防震减灾对建筑间距的要求和国家居住区规范要求,一环路内纯住宅用地宜为1.2平方公里左右,净容积率1.3,户均100平方米,宜居住1.56万户、5万人,约8.98万人须向外疏解。
村镇人口受灾情况
1、镇区人口指建制镇镇区(建制乡集镇)建成区人口,该人口数一般小于镇
域人口数量
2、面积数据统计年份统一为2007年底数据,灾前人口数据统一为2007年底
数据,灾后为“5.12”地震后数据
3、人口灾后数据龙池、虹口、青城山、向峨、紫坪铺、玉堂、蒲阳、聚源、
大观、中兴、安龙、崇义、翠月湖、石羊、胥家等受灾镇乡填报,其余乡镇仅需填报灾前数据.
1.3 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1.3.1道路交通设施
都江堰市交通发达,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有成灌高速与成都相连,建设中的都汶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13、317和省道106穿境而过。
(1)公路
都江堰公路县道以上里程已大336公里。
国道213和国道317线横贯市境东西,省道106线纵穿南北,十字交叉形成公路的主骨架,与市区向往辐射的多条公路连接成网络。
市域有多条县道,连接市内各镇。
都江堰现状道路及受损情况
(2)铁路
成都青白山-—都江堰的铁路属于四川省的地方铁路,是宝成线的支线,在境内长15.11公里,并在境内中止。
在都江堰市的车站是四级站,距城区4公里,站内有到发线三条,轨道吊台、座吊一台,主要承运长途进出境物资。
线路设计能力700万吨/年,实际能力500万吨/年。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灾损情况不明。
1.3.2其它市政设施
都江堰电网覆盖市域全部地区,市域内所有乡、镇、村均已通电。
网内有220kV 变电站一座,主变一台,总容量150000kVA ;110kV 变电站三座,主变6台,总容量223000kVA ;35kV 变电站16座。
全市域灾前有自来水厂3座——自来水一厂、自来水二厂、城西水厂、配气站1座、电信局2座、污水处理厂3座——青城山污水处理厂、蒲阳污水处理厂、都江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1座——都江堰垃圾处理厂。
市政设施灾前情况一览表
1.3.3 学校
灾前都江堰市全市共有公办学校92所,学生7.8万人,校舍面积60万平方米
都江堰学校受此次地震影响较为严重,其中:
校舍完全倒塌的学校共有5所,倒塌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
校舍遭受严重破坏的学校43所,严重破坏,不能使用的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
部分校舍中度损毁,部分校舍严重破坏的学校29所,此类学校校舍面积10.7万平方米;
校舍轻度破坏和基本完好的学校15所,此类学校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
损坏比较严重的学校多位于北部山区的学校,其中龙池、虹口的学校损毁比较严重。
市域学校的情况及具体受灾情况见下表:
灾前学校及受灾情况
1.3.4 医院
地震后,都江堰共有25处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建筑严重损坏的医院18座,总损毁面积79400m 2 。
下表为严重受灾的医院的情况:
严重受灾医院表
另外,建筑遭受中度损坏的医院有7座,下表为7所医院的具体情况:
中度受灾医院表1.4 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1.4.1 历史遗迹灾损状况总体分布
都江堰市重要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核心区域内,故古迹灾损较为集聚地发生在此圈域。
(1)老城板块
都江堰水利工程:囊括一系列历史人文古迹,凡水利工程古迹情况尚好,凡古建筑遭遇极度重创(损毁状况详参附表1)。
老城范围内系列古建筑:灵岩寺、千佛塔、城隍庙、奎光塔损坏严重,未至坍塌。
老城内历史街区:西街、北街、南街、宝瓶巷等历史街区,建筑普遍成为危房,但除少量近年造的劣质建筑外,垮塌建筑较少,街道震前原貌基本可观。
(2)青城山板块
核心景区青城山前山建筑受灾严重,包括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师洞建筑群
青城后山旅游中心泰安老城古建及仿古建筑遭到全面重创。
青城山沿线赵公山景区、青城内山王婆岩景区、青城外山景区,古建筑群损毁严重,但灾损状况不甚均衡,例如大观镇境内青城外山普照寺建筑群损毁严重,而天国寺建筑群受灾相对轻微,基本完好。
(3)其他区域
其他各镇文物古迹分布较少,若干古寺观、古窑址、古墓群亦遭到损毁,其中古建筑历史价值相对不高,相对于遗产保护核心区域损失较小。
1.4.2 市域文物保护单位灾损状况
都江堰市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地震中遭遇重创: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囊括的系列古迹受损惨重,所幸水利工程主体部分大体完好,堪称奇迹,因而价值倍增;芒城遗址尚未发掘,状况不详。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玉堂窑址;灵岩寺及千佛塔;城隍庙;奎光塔;天师洞大殿及唐碑,皆遭遇不同状况的较严重损毁。
成都市及都江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约80%以上遭到不同程度损失破坏。
都江堰市域历史遗产损害概况总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水利工程系列历史古迹灾损状况
青城山核心景区系列历史古迹灾损状况
1.5 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1.5.1 乡镇居民安置意愿分析
(1)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其中城镇居
民问卷94份,农村居民问卷126份,覆盖中心城区、青城山、虹口、紫坪铺、大观、龙池、中心等城镇。
(2)原房屋受灾情况
受地震影响,各乡镇及中心城区房屋损毁情况严重。
调查乡镇总体上22%房屋倒塌,39%严重损坏,两项总计比例为61%,另外有18%中度损坏,15%轻微损坏,基本完好的仅占6%。
虹口乡、龙池镇受灾最为严重,倒塌和严重损毁率合计90以上。
(3)未来就业打算
中心城区:倾向从事原有职业,从业方向较为广泛。
青城山、大观、龙池等镇灾后从事经商及服务业比例均有大幅上升,分别上升19个、30个、23个百分点,该行业比例分别占各镇被调查从业意愿的76%、75%与29%,其余被调查对象基本倾向维持原有职业,但大观镇意愿从事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或其他从业人员比例较为明显的减少。
中兴镇与其他乡镇:从业意愿无大幅变化,以经商及服务业为主。
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灾民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财富的意愿较为强烈,在青城山、大观与龙池等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乡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4)重建意愿
1)重建方式
中心城区:居民原址重建意愿极其强烈,93%调查对象表示希望原址重建,居民反映原住地已形成了生活与就业的环境,搬迁会造成生活与就业的不便,表示不愿搬迁。
青城山与其他乡镇:原址重建愿望也十分强烈,占受调查总体的80%左右,其中中兴镇原址重建意愿为100%,大观镇也高达90%;另有约2成居民表示愿意在本镇迁建,但能接受的安置地距离离原住地距离在1公里以下;少部分居民表示出进入市区安置的意向或愿意完全听从政府安置,对安置地位置无要求。
龙池镇该项调查表现出较为特殊的情况,72%受调查者希望原址重建外,另有28%居民希望异镇移民安置或进入市区安置。
2)重建建筑面积期望
通过原建筑面积与期望建筑面积对比显示,灾区居民对重建住房面积要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同时对100 m2以下住房需求整体上降低,各镇具体情况为:中心城区:大部分居民倾向维持原有面积,约50%期望100m2左右,近2成期望100m2-150m2;部分可接受重建面积略小于原有面积,但希望应大于70m2;其余认为应按照规划要求重建。
青城山镇:青城山镇:200m2以上住房需求由灾前45.5%下降5.5个百分点,但原面积100m2以下居民希望重建面积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大;100-150m2与200m2以上建筑面积是最大的需求,各占40% 。
大观镇,原有建筑面积在150 m2-200 m2的居民对灾后重建建筑面积要求有较大幅度下降,由灾前32%下降至10%,相应地对100 m2-150 m2住房面积需求由
灾前5%上升至20%,对200 m2以上大面积住房需求上升7个百分点。
中兴镇,灾后对100 m2以下住房需求大幅度下降,由灾前70%下降至灾后25%,下降幅度为45个百分点,于此同时对100 m2-150 m2与200 m2住房需求各调整至42%与25%,分别较灾前上升32个、15个百分点。
龙池镇对灾后住房建筑面积要求整体下降,对100 m2以下、100 m2-150 m2、150 m2-200 m2以及200 m2以上需求分别为0%,22%,33%与44%。
其他乡镇:居民意愿基本维持原有住房建筑面积。
3)建房造价与自筹资金能力
绝大多数乡镇居民表示,建房造价与市场水平一致,集中在30万以下与30-50万区间。
但调查表明重建自筹资金能力低下,整体集中在3万元以下,另有约7%的居民表示无丝毫能力自筹资金建房,与农村该项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对政府的依赖与期望高于农村地区。
(5)接受政府安置房意愿与方式
总体上,中心城区在原房屋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情况下,继续使用原住房意愿十分强烈,而在原住房不可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对政府的依赖与期望大大高于其他乡镇;与之不同的是,中兴镇、青城山、大观镇居民则表现出无论原住房是否继续可用,通过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意愿普遍较低;龙池镇居民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意愿不到50%,但相比较之下,对政府的依赖与期望要略高于其他乡镇。
具体情况如下:
中心城区居民:调查显示,原房屋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85%居民倾向于继续使用原有房屋;15%的居民希望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几乎没有居民意愿接受政府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倾向放弃原有房屋。
如原住房经鉴定不能继续使用,67%的居民希望通过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33%的居民倾向于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青城山和大观两镇居民:调查显示,原房屋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情况下,分别有60%、67%居民倾向于继续使用原有房屋;25%、11%的居民希望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另有15%与22%的居民意愿接受政府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倾向放弃原有房屋。
与中心城区大有不同的是,如原住房经鉴定不能继续使用,87%青城山镇居民与95%的大观镇居民倾向于接受政府能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中兴镇居民:较其他乡镇特殊的现象是,中心镇居民通过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意愿较低。
表现为:在原住房经过加固可以继续使用情况下92%的居民倾向于继续使用原有房屋,但是受调查者没有意愿放弃原住房,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而在原住房不可继续使用情况下,仍有67%居民希望政府提供合理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龙池镇居民:各项意愿表现得较为中立,原住房可继续使用情况下,仅40%居民希望继续使用原住房,33%倾向接受政府合理经济补偿,放弃原有房屋,27%希望放弃原有住房,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原住房不可继续使用情况下,有56%的居民希望政府提供合理经济补偿,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剩余44%的居民愿意支付成本价格,入住政府安置房。
其他乡镇该项调查样本较低,无明显意向情况。
1.5.2 农村居民安置意愿分析
(1)原房屋受灾情况
受调查农村房屋受损严重,56%倒塌或严重损毁,24%中度损坏,约20%轻微损坏或基本完好。
(2)未来就业打算
青城山镇:农村村民灾后经营农家旅游意愿比灾前略微增强。
其他乡镇:农村村民从事原有农业生产意愿均呈现大幅度下降,绝大多数村
民意愿转向外出务工或从事农家旅游等,中兴镇居民除从事上述两职业意愿增强外,对经商的意愿也增加了15个百分点,各镇农村居民均希望尽快解决收入问题,灾后在较短期时间内获取财富的心理较为急切。
(3)重建意愿
1)重建方式
90%以上的受调查农村居民选择原址重建或本村迁建。
龙池镇:受调查农村村民100%希望原址重建。
青城山镇、大观镇、中兴镇:各村村民原址重建意愿分别为70%、50%、59%,本村迁建意愿分别为14%、39%、37%,接受异村移民安置的意愿均不及5%。
青城山镇与大观镇分别有10%左右的居民希望进入城镇安置,希望进入城镇安置的村民灾前多为务工人员或经商者,灾后从业意愿集中在务工、经商、农家旅游与事业型单位。
其他乡镇:受调查村民半数以上倾向于原址重建,其他可接受本村迁建。
访谈表明,就业因素是村民或乡镇居民选择原址重建或本村迁建(或本生产小组迁建)的主要影响因素。
村民认为离开所在村,就等于失去了原有土地,无法进行生产,则失去生存的根本。
2)宅基地与建筑面积期望
宅基地面积150 m2-250 m2,建筑面积100 m2-200 m2是灾后重建住房最主要的需求。
中兴镇、大观镇分别有6成、8成以上村民的期望集中在宅基地面积150 m2-250 m2,建筑面积100 m2-200 m2这一范围内。
对150 m2以下与300 m2以上的宅基地需求与建筑面积100 m2以下与200 m2以上的期望均呈现下降态势。
龙池等其他乡镇对宅基地面积要求有所下降或基本维持原有水平,但对150 m2以上大建筑面积需求略有上升。
3)建房造价与自筹资金能力
建房造价期望: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上,龙池、大观与中兴对5-10万元造价住房需求分别为75%、59%与41%。
自筹资金能力:青城山、大观、龙池43%-50%村民自筹资金能力在3万元以下,其他乡镇70%以上村民自筹资金能力在3万元以下。
其次,3-5万是各镇村民较为普遍的自筹资金能力范围。
另有近30%、13%的青城山村民与龙池镇村民表示能够自筹10万元以上。
4)建房材料意愿
对重建建筑材料的意愿调查显示,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是最普遍的要求。
村民对建筑材料要求集中在水泥、砖等,占总数的86%,另有10%的村民希望用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对钢材材质建筑的需求也有所体现;另有部分村民表示无论何种材质,只要能抗震就行。
5)重建房屋类型意愿
2层独院楼房是村民灾后重建意愿中最重要的房屋类型,其次是独院平房,小部分居民能够接受3层以下联排式楼房,几乎没有意愿显示接受多层住宅。
青城山镇:村民90%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65%)或独院平房(25%),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10%居民表示能够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够接受。
紫坪铺镇:77%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46%)或独院平房(31%),10%居民表示能够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够接受。
虹口乡:90%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60%)或独院平房(30%),各有5%村民愿意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或多层住宅(4-6层)。
大观镇:87%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31%)或独院平房
(56%),13%村民愿意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
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
够接受。
中兴镇:95%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80%)或独院平房(15%),5%村民愿意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
对多层住宅(4-6层)不能够接受。
龙池镇:100%受调查村民倾向于重建独院楼房(2层)(71%)或独院平房(29%),无调查意愿显示接受联排式楼房(小于3层)和多层住宅(4-6层)。
6)共用山墙意愿
青城山镇、中兴镇村民能够接受共用一道山墙或觉得无所谓的占61%与77%,不能接受的占39%与23%,不能够接受共用一道山墙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旅游或意愿从事农业旅游、外出务工或经商等职业。
其他乡镇村民能够接受共用一道山墙或觉得无所谓的占90%或以上,小部分从事农业旅游与从事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或意愿从事农家旅游的村民不能接受共用山墙。
7)院子与杂物间需求
几乎所有的村民希望重建房屋拥有院子与杂物间。
(5)对宅基地处理态度
青城山、紫坪铺、大观、中兴分别有75%、75%、89%、71%的受调查村民能够接受异地安置后,原宅基地入股,由集体经营而受益。
与上述乡镇不同的是,虹口乡与龙池镇分别有73%、88%受调查村民不同意上述宅基地处理方式,虹口乡持该态度的灾前75%从事养殖业、务工、农家旅游、经商或事业型单位,受教育程度高于平均水平(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3%),灾后该群体从事上述职业的意愿上升至90%以上。
而龙池镇持该态度的灾后100%意愿从事农家旅游、外出务工与经商。
2 发展条件评价
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2.1.1地质构造及地震
(1)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区内的褶皱构造有:彭灌复背斜、懒板凳—白石飞来峰、懒板凳向斜、赵公山向斜、青城山向斜和背斜、戴家沟向斜和石板滩背斜等(见图?)。
轴向多为北东向展布。
以彭灌复背斜为例,轴向北40°~45°东,长约60km,宽约30km,为一梭状古隆起。
裂隙以走向北10°~20°东和北60°~70°东两组压扭性裂隙最为发育,倾角60°~70°和70°~85°;呈走向北30°~50°西的裂隙多为张性。
杂岩体多有片理劈理化。
断裂构造:从晋宁运动开始至喜山运动,本区经历了岩浆侵入和断裂大规模活动,东南部成都平原下沉,北部前震旦系古生界老地层向东南推覆于中生界新地层之上,中间为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近南北向、东西向的扭性断裂和北西—南东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
龙门山构造带在区内西北绵延长50km,宽20~50km,呈北东40°~50°方向展布,有两条北东向压扭性大断裂横穿本区。
虹口映秀断裂:为龙门山后山北川—中滩铺断裂的一部分。
为北东向压扭性深大断裂。
分布于虹口乡和龙池镇北部,境内长40km,断层面向北西倾斜,倾向300°~330°,倾角50°~60°。
在龙池的干沟,破碎带宽达30m。
灌县断裂(二王庙断裂):系龙门山前山江油—灌县断裂的一部分。
从彭州通济场西南经宽河坝入境,又经洞坛口、懒板凳、都江堰火车站至二王庙,过岷江后南折,至泰安寺和两河北部入崇庆县境。
在区内长约50km,走向为北东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