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的几点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中的几点要素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那么记者在采访如何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有几点要素必须掌握。

一﹑采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有备无患”,这是古往今来兵家的常识。而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采前准备。采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准备工作是记者初步认识采访对象的工作。而认识采访对象,也不应该从和采访直接接触开始,而应该在和采访对象接触之前,就通过一些间接渠道,对采访对象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已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

只有在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采访时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作到心中有数,以缩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距离,提高采访效率,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获得比较满意的采访效果。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对采访对象情况毫无所知,也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更没拟好问题就出门,到那里就伸手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当然写出的新闻作品也是干瘪无味。

在明确采访报道的目的,做了情况、方针政策、知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之后,还要落实在问题上,把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准备好,这当然不排斥在访问根据新的情况提出新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地把问题准备得多一些。

采访不怕问题多,就怕问题少,几个问题一问完,访问不能继续下去,就会出现冷场的局面,那是非常尴尬的。有经验的记者极力避免这种局面出现,事前都会准备许多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在进行专访前,至少准备好三十至四十个“扎实”的问题;而在通常情况下,他在纸上会记上一百个问题。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

对一般的采访而言,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利于访问有效地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死死板板的访问,空气沉闷,效果不一定好。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的公关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主要是靠记者,因为记者是在访问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有经验的记者都很看重谈话气氛,他们一开始就在这方面下功夫。象我们科技报的和专家学者交流探讨的比较多,除了问答式外,还可以采取交流式,你谈我也谈,互相交流启发,这样有助于谈话气氛活跃,也有助于采访深入。另外,访问空气沉闷的时候,来两句幽默,空气也会立即变得活跃起来。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的照片,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了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自已与王震同年和歌曲《南泥湾》,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三﹑采访中提问要具体

对记者来说,只有一般的东西是远不够的,是难于写成报道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地认识一个事物的特征,才能在写作时进行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才能感染人。而要了解具体的东西,就要把问题提得很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有些记者有时会偷懒,认为细节不是靠深挖出来的,而是“合理想像”的结果。这种思想显然是要不得的。因为它违反了新闻所必须真实的原则。生活中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只要我们深入下去,仔细观察,细细发问,穷追不舍,就不难获得生动的、有意义的、富有特征的细节。

四﹑采访提问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一次,记者到一家研究所采访,想了解一些今后的研究方向等一些情况,于是问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你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否有所改变?”结果那位工作人员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显然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不太适合。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研究所里的领导,那么这种问法就可能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五﹑采访中要尊重对方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

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