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到大义灭亲,你是不是想到“包拯斩侄”的故事?

其实,说起“大义灭亲”这个典故,还得从石姓的祖宗说起。

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孙碏,设计除掉了卫庄公之子州吁,以及和州吁一起作乱的自己的亲儿子石厚。“大义灭亲”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公孙碏的孙子以其字为姓,称石氏,被公认为石姓正宗。

庶子好兵 乱自此起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故事从卫国第12任国君卫庄公说起。

《左传》记载,卫庄公娶庄姜为妻,庄姜未育。后来,他又娶了陈国女子厉妫,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给卫庄公生子名完。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骄奢放纵。卫国大夫公孙碏看不惯,便向卫庄公进言,称庄公对州吁的宠爱和俸禄都过了头,州吁养成了骄横、奢侈、淫乱、放纵等恶习。

有说法称,公孙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

卫庄公并没有听从石碏的劝告,不仅如此,石碏的儿子石厚也与州吁交往甚密。

庄公死后,太子完继位称卫桓公。第二年,桓公撤了弟弟州吁将军的职位,州吁逃往其他诸侯国。

桓公16年,州吁率领部属溜回卫国,与石厚密谋,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

石姓先祖 大义灭亲

继位后,州吁无法安定民心,且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

他纠集宋、陈、蔡等国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但卫国上下却不拥护他,州吁便派石厚问计其父石碏,这时,石碏已经“退休”。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介绍,石碏一直认为州吁和石厚的行为是不义的,“石碏也想除掉他俩,但势单力薄,只能借助其他力量。”

后来,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称要稳固地位,必须得到周王的接见,而陈国的君主与周王关系甚好,同卫国关系也不错,可让州吁亲自去趟陈国,加深关系,再让陈国牵线,周王接见一事定能成功。

由于卫桓公的养母是陈国人,陈国对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州吁认为石碏的话有理,便和石厚去了陈国。殊不知石碏已派人给陈国送信,望陈国抓住杀害桓公的凶手。

由于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恕石厚。但被石碏拒绝,他亲自派人到陈国杀了石厚。

《左传·隐公四年》中言: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说的就是石碏。

石小生说,石姓的起源最主要的一种说法就是源自石碏,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为姓,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石碏后人以石为姓后,石姓也被加上了“忠义”的标签。


延伸阅读

多民族 多源流姓氏

商报记者了解到,石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多从少数民族转化而来。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乌石兰氏改为石姓。此外,唐代万州石氏出自波斯;唐代幽州石氏出自胡人;西北回鹘人中也有石姓;唐末太原人石敬瑭为沙陀部族人,后来改姓石;北宋时定居开封的犹太人,后裔也有石姓。

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石姓。

石姓分布较广,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较多,这6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63%。

迁徙之路 远播海外

石小生介绍,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我国河南、山东一带繁衍发展。

魏晋以来,石姓人逐渐在河南(今河南洛阳)、武威(今甘肃武威县)、渤海(今河北沧县)、平原(今属山东)、上党(今属山西)等地形成名门望族。

和许多姓氏一样,石姓人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战火洗礼,不得不逃往外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世居北方的石氏纷纷南迁,流落到江南各地,成为江南石姓各支的开基祖。此外,在唐朝时,中原子弟多次随军南下,其中不乏石姓人,其后代也成为闽、粤、台石姓的重要来源。

石姓人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明朝洪武年间,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之后子孙繁衍茂盛,至明末清初,该地石姓有多人移居台湾,进而远播海外,到达东南亚各地。

下期看点

他一生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四朝,被汉景帝称为“万石君”:“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意思是说,你老石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人臣的荣耀可都集中到你们家了。

现在,他的墓葬,每年都有许多石姓后人前来祭拜。他是谁?有什么样的故事?请继续关注《河南商报》大型根亲文化系列报道《我从哪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