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案例

合集下载

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故事
州吁是卫国国君卫庄公宠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一贯依仗母亲的权势,胡作非为,无恶不做。

可是卫国大夫石阞的儿子石厚却同州吁打得火热。

两人臭味相投,游手好闲。

石阞曾为此狠狠教训过儿子。

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植公继位。

州吁见父王已死,哥哥继位心怀不满,就和石厚密谋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王位。

一夜之间,这个喜好酒色,不学无术的庸寸居然成为君生。

事情传出以后,石阞知道自已的儿子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心里非常生气,但表画上却不动声色。

由于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拥护州吁,干是州吁便找石厚商量对策。

石厚想到父亲石阞深受本国百姓的拥戴,就替州吁向父亲讨教巩固君位的办法。

石阞想了想,对儿子说:“陈国的陈桓公治国有方,你可以陪同州吁去陈国访问一下。

”石厚和州吁便诀定前往陈国。

这时石阞马上给自已的好友,陈国的一位大臣写了一封信,说:“卫国国君州吁和他的亲信石厚就要到贵国来了,这二个人就是杀死我们国君的凶手,请您看在陈、卫两国的交情上为卫国的黎民百姓办件好事,等他们二人到你们那里的时候,把他们两个杀掉。


结果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便被抓了起来,但陈国方画觉得由陈国杀死卫国的国君不太合适,还是应该请卫国派人来治他们的罪。

于是石阞又马上派卫国的两个人赶到陈国,就地杀死了州吁。

当时很多人念石厚是石阞的儿子,想从轻发落。

可石阞说:“这种不忠不孝之辈,不除掉,不足以平民愤,为了大义我不能念私情。

”石厚在临刑前想见父亲一画,石阞唯恐动摇自已的决心,毅然地拒绝了。

大义灭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在人类社会中,大义灭亲是一种道德伦理问题,也是一种凶杀案件。

它指的是为了维护正义、公平、道义,而不得不对自己的亲人采取极端手段的行为。

虽然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却在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发生过。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义灭亲案例,以此来探讨这一道德难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对外侵略,一心想要拯救国家于水火。

然而,他的父亲却是当时的权贵,因此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阻挠。

最终,岳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得不下定决心,将自己的父亲送上了断头台。

这个案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义灭亲事件,岳飞因此成为了忠义的典范。

另一个著名的案例发生在美国历史上,那就是林肯总统的故事。

在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领导北方联邦军队与南方邦联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而正是他的儿子罗伯特·林肯却投身南方邦联军队,成为了北方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林肯作为总统,不得不对自己的儿子下令开枪。

这一决定虽然痛苦,但却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和平,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大义灭亲的表现。

除此之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义灭亲的情节。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为了复仇,不得不对自己的叔父下手,而这位叔父正是自己的父亲的仇人。

虽然这只是一部戏剧作品,但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却引起了人们对大义灭亲问题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大义灭亲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情境下发生。

无论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还是为了道义的维护,大义灭亲都是一种极端的牺牲和选择。

然而,对于这种行为,人们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以和平、宽容和理解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故事

卫庄公的爱妾有个儿子叫州吁,从小就很受宠爱,可是他不务正业,整天只喜欢舞刀弄枪。

而当时,大夫石存也有个儿子名石厚,与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关系很好。

后来卫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为卫恒公。

此时,石存因年纪老迈又不满州吁的作为,便告老还乡。

一天,卫恒公要到洛邑去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杀死了卫恒公,并夺取了王位,可是他们不得人心,于是他们商量找石存帮助,以安抚民心。

石存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你们只要去请陈恒公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说,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

”于是石厚和州吁,带上礼物赶往陈国。

这边石存暗中写信密告陈恒公,让他帮捉拿杀君王的凶手。

当石厚和州吁来到陈国时就被抓起来了。

接着陈王派人去问怎么处置这两个凶手。

石存就说:“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么用?”于是叫人把他杀了。

石存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引言:大义灭亲,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行为,特指为了保护社会公义,为父母、亲属所犯罪行而主动报案或主持调查,最终导致亲属被惩罚。

这种行为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凡人所难以做到的道德高尚行为,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尽力保护自己的亲属而不肯举报。

在历史上,大义灭亲案例不多见,但每一个案例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深思。

本文将探讨几个著名的大义灭亲案例,并对其背后的道德困境进行分析。

一、王船山与高子春案王船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书信中有关于大义灭亲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此行为的关注。

王船山的表弟高子春犯有重罪,但王船山并未举报他,而是寻求了与他交朋友的官员的帮助。

官员最终开释了高子春,但这一举动引发了许多争议。

对于王船山来说,虽然他没有直接举报表弟,但他通过其他方式争取了正当的救援,帮助表弟脱离了罪恶的命运。

他的行为被一些人称赞为懂得亲情的表现,也有人认为他没有履行大义,应该主动向司法机构报案。

这个案例让人们开始思考,当亲情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二、沈从文与兄弟之争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家族中发生了一起大义灭亲的案件。

沈从文的两位兄弟严重违法犯罪,而沈从文得知后并没有帮助他们逃避法律的制裁,反而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沈从文的做法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义的维护,但他的举报行为导致了他与兄弟关系的恶化。

这起案例引发了许多争议,一些人认为沈从文的举报行为为社会带来了正义与公平,也表明了他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共利益的看重。

然而,也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他举报亲兄弟是对家庭亲情的背叛,应该把家庭纽带放在第一位。

这个案例反映了大义灭亲所带来的道德困境,是家庭忠诚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三、时代的变迁与大义灭亲大义灭亲这种道德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少见。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不断改变,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社会更加强调社会公义和道德原则的维护。

在现代社会,很少有人愿意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而牺牲自己的亲情,这与今天人们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强调密切相关。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春秋的时候,卫国的州吁杀兄篡位,很不得人心。

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的困境,他与心腹石厚商量对策。

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很得人心,现在他辞去上卿之职,告老还乡,如果能请他出来辅助,就高枕无忧了。

”州吁忙命石厚携带一双白璧去请石碏,石碏借病不肯入朝。

州吁无可奈何,又命石厚去请教安定君位的妙计。

石碏说:“只要周天子许可,点头同意,不怕众人不服。

”石厚说:“主意是好!但万一周天子不允许,如果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

”石碏早就不满州吁篡位,现在听石厚这样一说,感到铲除乱臣贼子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桓公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然后再去朝见,还怕事不成功吗?”于是,州吁和石厚带了厚礼,来到陈国。

陈桓公让大夫子立接待他们。

其实子立早已接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他为民除害。

在征得陈桓公同意后,子立即把石厚和州吁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

州吁见门口挂着一块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准入庙!”的白牌,不由大吃一惊,忙问子这是何意。

子说:“这是我国先祖的遗训,没有别的意思。

”两人这才放心地进入庙中。

刚进庙,子就大喝一声:“周天子有令,捉拿弑君乱国之贼!”两旁武士一拥而上,州吁和石厚还来不及反抗,就双双被擒。

陈桓公想将两人当场处死,子立说:“慢!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我们杀他恐有不当,还是让卫国自己来处置吧!”陈桓公派人通知石碏。

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石碏说:“他两人犯的都是十恶不赦之罪,应该马上派人去陈国执行!”一位大臣说:“乱臣贼子,自然该杀,但我建议处斩州吁,对从犯石厚还是宽大处理吧!”不料石碏毫不领情,义正辞严地说:“岂有此理,没有我那逆子,州吁也不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

我虽然爱儿子,但也不能只顾私情而忘了大义啊!不要多说了,谁去执法?”问了几声,没人响应。

石碏气得要自己亲自去,几个家臣拦住了他,表示愿意代他去。

家臣到来陈国,先将州吁正法。

石厚还抱有一丝希望,央求说:“我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

现代大义灭亲的名人故事

现代大义灭亲的名人故事

现代大义灭亲的名人故事题目:现代大义灭亲的名人故事目录:一、导言(100字)二、自强不息的女权使者(400字)1. 祖冲之与父亲的悲惨经历(150字)2. 祖冲之砥砺奋进的一生(250字)三、崇高良师与感同身受的学子(400字)1. 张海迪教师的舍己救人(150字)2. 感恩戴德的学子李明(250字)四、道义高尚的医者与母爱的选择(400字)1. 杨靖宇医生的父母悬命之恩(150字)2. 无私奉献的女儿王丽华(250字)五、结语(100字)导言:大义灭亲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今天我们将聚焦现代社会中一些崇高的人物,讲述他们以仁爱和正念之心践行大义灭亲的动人故事。

二、自强不息的女权使者1. 祖冲之与父亲的悲惨经历祖冲之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他的大部分一生都在面对困境和磨难。

年幼时,他的父亲曾因救助陌生人而被杀,为了报答父亲的提携与教诲,祖冲之立下了践行大义灭亲的誓言。

2. 祖冲之砥砺奋进的一生祖冲之寄人篱下时,师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并在恶劣的环境中努力学习。

他以超强的毅力和智慧,最终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祖冲之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和伟大的数学事业,展示了大义灭亲的精神。

三、崇高良师与感同身受的学子1. 张海迪教师的舍己救人张海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她却有着不平凡的情操。

有一次,她在教学中发现一名学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面临危险。

为了拯救这位学子的性命,张海迪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心脏。

她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大义灭亲的精神,成为了令人敬佩的范例。

2. 感恩戴德的学子李明李明是一位受过张海迪教育的学生,他深受老师的影响。

为了报答张海迪教师的恩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知名高校,成为一名医生。

他奋发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致力于帮助那些经济困难且需要医疗救助的人们。

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义灭亲的真谛。

四、道义高尚的医者与母爱的选择1. 杨靖宇医生的父母悬命之恩杨靖宇是一位医生,他的父母在家乡受到敌人的残忍迫害,令他深受刺激。

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

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

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篇一: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吴起是春秋时代的卫国人,曾经拜曾子为师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曾子名曾参,是亲传的徒弟。

据说就是曾子编写的,他是一位专注于研究孝道伦理的学者。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司马迁又说吴起是子夏的徒弟,子夏也是的徒弟,其学术专长是。

的这两处记载自相矛盾,显然有一个存在错误,的错误证明了是人都会犯错误的朴素真理。

看到这里,扶栏客更加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就一定是真理,万一哪位高人发现了扶栏客笔下的谬误,还请尽量善意看待。

不管吴起是曾子的徒弟还是子夏的徒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论起辈分,吴起是的徒孙,这在当年中国学术的江湖上绝对属于名门正派。

如果放到今天,就凭师爷、师傅和师叔们的面子、地位和,吴起完全可以混进某名牌高校当个学术带头人,申请个把博士点,或者弄点都不成问题。

不幸的是,吴起生活的年代,学术的江湖如同时代的武林,讲究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因此,吴起虽然出身名门正派,但那师爷传下来的金字招牌并没有给年轻时代的吴起带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式的荣华富贵。

后来吴起离开了曾子,来到了鲁国,凭借着自己师傅的名气开始为鲁国国君效力。

然而,与司马穰苴、孙武不同,吴起虽然走上了仕途,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重用。

因为《史记》只是记载吴起尝学于曾子,事鲁君,而没有记录吴起当时的级别待遇。

显然,吴起当时并没有担任值得司马迁记载的官职。

直到有一天,迫不及待要出人头地的吴起为了当大官而义无反顾地杀死了自己的老婆。

有句老话说的好,一将成名万骨枯,对于名将吴起来说,第一个枯的就是自己的老婆。

有一年军事强国齐国突然发动了对自己的邻国、文化强国鲁国的侵略战争,鲁国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面对暴力,一切的文化都很无力,因此当时的文化强国鲁国虽然拥有以儒家弟子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但是一时之间却找不到一个能带兵打仗、以暴抗暴的人才。

于是有人就向鲁国国君推荐了吴起,吴起不仅是曾子的徒弟,而且好用兵,更重要的是吴起好用兵的名声当时在鲁国不能说家喻户晓,至少也是小荷已露尖尖角。

大义灭亲的案例

大义灭亲的案例

大义灭亲的案例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公平、道义等更高尚的目的,而不惜与亲人反目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在道德、法律、伦理等方面引发争议,因为它涉及到了亲情与正义的冲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关于大义灭亲的真实案例。

某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名年轻的男子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心存不轨,策划了一起持枪抢劫的案件。

在执行抢劫计划时,他不幸遇到了自己的亲哥哥,而他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在抢劫过程中,他向店主开枪,却不慎打中了自己的亲哥哥。

当他发现自己开枪打伤了自己的亲人时,他立刻停止了抢劫行为,紧急送亲哥哥到医院,并向警方自首。

这个案例中,这名年轻男子的行为无疑是大义灭亲的典型案例。

他为了贪图一时的享乐,策划了抢劫行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亲哥哥成了受害者时,他选择了放弃抢劫,紧急救治伤者,并自首向法律机构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他的行为虽然伤害了自己的亲人,但他的良知和道义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于是他做出了挽回错误的努力。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大义灭亲的两面性。

一方面,这种行为伤害了亲情,破坏了家庭关系,给受害者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展现了人性的良善和正义感。

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受伤时,这名年轻男子没有选择逃避责任,而是主动承担起自己的错误,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挽救伤者的生命。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大义灭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恶劣行为,它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高尚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人为了维护正义、捍卫道义而不得不与自己的亲人产生冲突的情况。

这些人可能是为了揭露亲人的不法行为,也可能是为了支持正义的一方而与亲人产生矛盾。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正义、道义的坚守,是出于对更高尚价值的追求。

在面对大义灭亲的情况时,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不能一味地用道德绑架来要求他人,也不能轻易地对这些人进行道德谴责。

因为每个人的处境和选择都是复杂的,我们无法简单地用善恶来衡量。

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学到,正义、道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应该尊重并支持那些为了维护正义、捍卫道义而不惜与亲人反目的人们。

大义灭亲法律案例(3篇)

大义灭亲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32岁,某市居民。

其父亲张老汉,65岁,因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在家中乱摔东西,对家人造成极大困扰。

张某某的母亲在多年前因疾病去世。

张某某的弟弟张二某,30岁,患有智力障碍。

2019年3月,张某某因忍受不了父亲的精神病症状,在极度愤怒和无奈之下,持刀将父亲刺伤,致其重伤。

事后,张某某主动投案自首。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张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以及是否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关于自首的规定。

三、法院判决某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但鉴于张某某具有自首情节,且犯罪动机特殊,法院决定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某有期徒刑五年。

四、案例分析(一)大义灭亲的法律界定“大义灭亲”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指为了维护正义、保护社会秩序而牺牲亲情的行为。

然而,在法律层面,大义灭亲的行为并非不受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虽然源于对父亲的精神病症状的无奈和愤怒,但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这是因为,张某某在伤害父亲时,并未出于维护正义或保护社会秩序的目的,而是出于个人情绪的发泄。

(二)自首情节的考量在本案中,张某某在犯罪后主动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张某某的自首情节,认为其具有悔罪表现,故对其从轻处罚。

这一判决体现了我国法律对自首情节的重视,以及对犯罪分子的宽大处理。

(三)法律与情感的碰撞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情感碰撞的思考。

一方面,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工具,对于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

大义灭亲案例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公平,甚至是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

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而且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著名的大义灭亲案例。

第一,岳飞之父岳云。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抵抗金国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当时的南宋政府却对他嫉妒有加,最终导致了他被冤枉而死。

而在岳飞被害之后,他的父亲岳云为了维护儿子的名誉和清白,毅然自刎,以自己的生命为岳飞讨回公道。

第二,刘备之妻甘夫人。

在三国时期,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妻子甘夫人为了保护刘备的江山和子嗣,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兄弟。

在刘备去世后,甘夫人为了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不顾自己的兄弟甘宁的反对,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兄弟被处死,以维护刘备的江山。

第三,李自成之子李定国。

明末清初,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政权,建立了大西国。

然而,由于内部纷争和清军的进攻,大西国很快就灭亡了。

在大西国灭亡的时候,李自成的儿子李定国为了保护父亲的安全,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以换取父亲的活命。

这些案例都是为了维护正义、保护亲人、甚至是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

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高尚的,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极端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法制和公平正义,避免出现大义灭亲的情况。

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权利,避免因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的生命。

总之,大义灭亲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出现的行为,它体现了人们对正义、亲情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极端追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我们更应该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避免出现大义灭亲的情况,让社会更加和谐、公平。

历史大义灭亲的故事

历史大义灭亲的故事

历史大义灭亲的故事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大义灭亲的故事,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古代中国的《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充满忠诚和大义的家族纷争。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一个故事发生在贾府,这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

故事的主角是贾府的两位继承者贾宝玉和贾政,他们是表兄弟。

贾宝玉是贾府的灵魂人物,他聪明机智,善良而富有情感。

贾政则是权力的代表,他追求利益和权力,在处理家族事务时常常表现得冷酷无情。

故事中的一幕发生在一个重要的家族聚会上。

贾宝玉得知贾政的女儿林黛玉深受委屈,因为她的病弱和特殊身份,被贾政冷落和欺负。

这让贾宝玉深感不忍,他决定采取行动。

贾宝玉在家族聚会上向贾政提出了林黛玉的事情,但贾政并不以为意。

贾宝玉感到愤怒和失望,但他深知他无法改变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

然而,贾宝玉不甘心看到心爱的人受到伤害,他决定牺牲自己来保护林黛玉。

在一个夜晚,贾宝玉偷偷地进入了林黛玉的房间,他用自己的身体替代了她的病痛。

他知道这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但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保护林黛玉。

这个故事展示了贾宝玉的大义和牺牲精神。

尽管他知道他自己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惩罚,但他还是选择了追求正义和保护他爱的人。

他的行动也表达了他对贾政的不满和对道德价值观的坚持。

历史上还有其他许多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人们在面对道义困境时坚守原则和追求正义的勇气。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大义灭亲的行为都是值得赞赏和敬佩的。

大义灭亲的作文素材

大义灭亲的作文素材

大义灭亲的作文素材事例一:爱国将领吉鸿昌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任军长时,他的一个外甥仗恃舅父官大,在地方霸占田舍,强奸民女,无恶不作。

当地县长不便轻易处理,后来实在闹得民怨沸腾,只好硬着头皮将他抓了起来。

按当事人犯的罪行,完全可以立即处决,但县长哪有这么大的胆!这事被吉鸿昌知道了,他从繁忙军务中抽身来到家乡县里的看守所,将外甥从监牢中提了出来,用车拉到城外,拔出手枪亲自将其枪毙。

吉鸿昌这种大义灭亲的壮举,受到了当地广大群众的称赞。

事例二:孝文帝的改革,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可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反对得最起劲的就是孝文帝的儿子——太子元恂(xún)。

元恂从小不爱读书,只喜欢吃喝玩乐,身体胖得都快走不动了,特别害怕洛阳炎热的天气。

有一年夏天,他一边擦着身上的汗水,一边对身旁的大臣高道悦说:“洛阳这鬼地方,真不是人住的,还是回平城去好,那里多凉快呀!”高道悦劝他:“迁都洛阳,是皇上的决策。

您身为太子,可千万不能这么说呀!”“你少管闲事!只要找得机会,我是一定要回平城去的!”元恂气鼓鼓地说。

一次,孝文帝到外地去,让元恂留守洛阳。

元恂认为机会来了,跟左右的人一商议,就准备调动一批人马,回平城去。

高道悦劝他别这么干。

他不容分说,拿起刀就把高道悦杀死了。

一个大臣赶忙骑上快马,追上孝文帝,向他报告了这件事。

孝文帝马上悄悄地赶回了洛阳,布置好了军队。

元恂的人马还没来得及行动,孝文帝派去的军队就赶到了,把他们全逮了起来。

孝文帝见了不争气的儿子,气得发抖,拿起军棍,就把元恂揍了一顿。

自己打累了,他又叫一个本家王爷接着再打。

一共打了一百多棍,把元恂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叫人把他囚禁起来。

接着,孝文帝召集大臣们,对大家说:“古人说,要大义灭亲。

今天元恂背着我,想逃回平城,占据北方,跟我对抗。

不把他废掉,就给国家留下了一个大祸根。

”于是,他废掉了元恂的太子称号,让他当了一个普通百姓。

不久,他听说元恂又想造反,就派人把他杀了。

大义灭亲的典故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典故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典故大义灭亲的故事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其中一则备受赞誉的典故是“大义灭亲”。

这个典故中的主角是刘备和他的堂兄弟刘璋。

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家族情谊、友谊与忠诚,也展现了一个真正君子的风范。

刘备与刘璋是同族的亲戚,他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就建立了一个称为汉的王朝。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王朝逐渐衰弱,一些地方势力逐渐壮大,其中就包括了刘备和刘璋所在的地方。

刘备拥兵强盛,与刘璋同时都是颇有才华和魄力的人物。

当时云南一带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刘璋所在的地方正面临着威胁。

当时中国北部一带的军队由一个名叫曹操的统治者所指挥,他非常强大而且野心勃勃,企图统一整个中国。

刘璋自然非常担心,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很难与曹操相比。

因此,他向他的堂兄刘备求助。

刘备知道刘璋的困境,也了解到曹操的野心。

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势力能够对抗曹操,于是愿意帮助刘璋。

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前往云南地区,并与刘璋共同对抗曹操。

然而,当刘备到达云南之后,他看到了刘璋的统治下发生的一系列不公和贪污现象。

刘璋不但不关心民生,反而一味地追求个人的享乐和财富。

刘备十分气愤,他开始重新评估与刘璋的关系。

刘备决定义释援手,他打算离开刘璋,成立自己的政权,并抵抗曹操。

这一举动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刘璋的头上,他非常震惊和绝望地看着刘备离去。

刘璋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他后悔自己的傲慢与贪婪。

他也知道刘备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道德和原则高于一切。

于是,刘璋表示愿意接受自己应得的惩罚,并主动将云南地方的控制权交给刘备。

刘备对刘璋的态度表示敬佩,并且接受了他的请求。

他将刘璋视作自己的友人与家人,并承诺会一直保护和帮助他。

刘璋感激涕零,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也看到了一个真正英明的领袖的风采。

大义灭亲的典故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价值比亲情关系更重要。

刘备虽然与刘璋有亲戚关系,但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并坚守自己的原则。

其次,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去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哪怕面对的是亲属。

法律大义灭亲的案例(3篇)

法律大义灭亲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1980年出生,农民。

其妻王女士,1985年出生,教师。

两人于2008年结婚,育有一子,生活相对幸福。

然而,在2013年,李某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妻子王女士残疾,从此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2016年,王女士因不堪忍受李某的暴力行为,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调查,公安机关认定李某有故意伤害妻子的行为,但考虑到两人是夫妻关系,且李某有悔罪表现,未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二、案件经过2017年,王女士不堪忍受李某的虐待,决定离家出走。

李某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认为王女士背叛了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报复。

一天,李某趁王女士独自一人在家之际,持刀闯入王女士的房间,将其杀害。

随后,李某将王女士的尸体藏匿在家中,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

经过走访调查,邻居们反映李某平时性格孤僻,与人交往甚少,且近期情绪波动较大。

公安机关根据这些线索,对李某进行了审讯。

在强大的证据面前,李某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分析1. 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王女士死亡,却仍然故意实施了杀害行为,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2. 法律大义灭亲法律大义灭亲是指当家庭成员中的某一方对另一方实施严重暴力、虐待等行为,且另一方无力反抗或无法获得法律救助时,受害方家属出于保护受害方、维护家庭和谐的目的,对加害方实施报复的行为。

在本案中,王女士长期遭受李某的暴力行为,且向公安机关报案后,李某仍未停止侵害。

在此情况下,王女士的家属李某出于对王女士的关爱和保护,对李某实施了报复行为。

虽然李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但考虑到其特殊背景和动机,可以将其视为法律大义灭亲。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故意杀害妻子王女士,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严惩。

大义灭亲的案例范文

大义灭亲的案例范文

大义灭亲的案例范文大义灭亲,又称大仁大义灭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道德观念,指的是为了更大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亲人。

具体案例如下:一、曹操立刻宽待郭嘉之子在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南征,途径寿春时,他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

曹操非常痛苦,因为他认为郭嘉在他国难之际,为他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几乎把寿春防守工作全部交给了他。

而郭嘉去世后,曹操的名将夏侯惇意图就地火化他的尸体,以免给敌人增加士气。

这时,郭嘉的妻子周氏刚好突破围困到达寿春,曹操决定为了感念郭嘉的功劳,而决定宽待周氏。

尽管这是大义灭亲的案例,但曹操的行为也表明他对郭嘉的高度敬佩与感激。

二、孟子弃母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被誉为"圣人"。

据记载,孟子年轻的时候和母亲生活窘迫,没有足够的食物。

有一天,孟子回家看到母亲坐在地上极度寒冷的环境中编织衣物。

孟子把自己的哺乳工具摔碎,表示反对这样的环境,并主动请缨留在寒冷的房间里,以换取母亲一个温暖的环境。

这个故事被视为大义灭亲的经典案例之一,表现出孟子对自己母亲的厚爱和至高的伦理观念。

三、鲁仲连的噩梦与放逐母亲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大夫,为人慈爱,而且才华横溢。

一天晚上,鲁仲连梦见了他的母亲,母亲告诉他,他在鲁国再也无法派上用场,如果他能到越国,将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醒来后,鲁仲连决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牺牲,放逐自己的母亲,前往越国在楚庄王的庙宇中献祭,以换取越国对鲁国的帮助。

这是一个典型的大义灭亲案例,鲁仲连舍弃了母亲的陪伴,为国家利益作出了牺牲。

四、伍子胥遗骸归国伍子胥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名将,他他曾和楚庄王一起发誓要灭掉吴国,结果遭受了楚王的背叛。

为了兑现对吴国的承诺,伍子胥带着楚国的皇室遗骸归国,宣布放弃对自己父母的敬奉。

伍子胥不顾父母的劝阻,始终坚持为了国家利益,而作出大义灭亲的行为。

伍子胥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对国家利益的至高追求。

大义灭亲案例的共同点是为了更高尚的目标,为了更大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亲人。

大义灭亲的例子

大义灭亲的例子

大义灭亲的例子
大义灭亲是指为了更有利于公共利益或道义正义而放弃个人感情或亲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代表了一个人为追求更高尚目标而做出的艰难抉择。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美的例子,但历史上有几个有名的案例可以被认为是大义灭亲的典型。

其中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岳飞。

岳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
以反抗外敌入侵、保卫国家为己任。

然而,由于他的威望日益提升,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嫉妒与忌惮。

他们对岳飞进行了种种陷害,最终导致他被逼害致死。

尽管岳飞深爱着妻子和儿女,但在他保家卫国的使命面前,他选择了大义灭亲,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另一个例子是希腊的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奥德修斯。

在他远离家乡进行十年的奇
妙冒险后,奥德修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伊萨卡。

然而,他发现家里充斥着一群垂死的妻子和被迫娶亲的儿子,他们遭受了一群嗜血的求爱者的迫害。

尽管奥德修斯内心充满了对妻子和儿子的爱,但他为了保护家人和家族的名誉,最终不得不和这些求爱者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他以大义灭亲的精神,为了恢复正当秩序而放弃了享受家庭生活的机会。

这些例子展示了大义灭亲的不同形式,其中的决策过程充满了痛苦和牺牲。


种行为需要一个人有坚定的信念,为更高尚的价值观而奋斗。

大义灭亲可以被视为在特殊情况下面对艰难选择的指南,它暗示了我们可能需要放弃个人利益,以追求更重要、更广义的利益和正义。

大义灭亲的成语典故

大义灭亲的成语典故

大义灭亲的成语典故春秋时期,卫桓公有个异母弟弟,名叫州吁。

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

大夫石碏多次劝说,庄公都不理。

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

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

他结识了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

他不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殿,而且四处征兵,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卫国朝野怨声载道,政局不稳。

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杀君篡位的罪行。

州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十分恐慌,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

于是,州吁马上找来石厚商讨对策。

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州吁说:“你立刻回家,请你父亲帮忙。

如果他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后我一定报答他。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个非常正直的人。

他对州吁的行径早已十分痛恨,但自己又无法加以制止,一气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但他每天都在考虑对付州吁的办法,伺机行动。

这一天,石厚奉州吁命回到家中,转告了州吁的想法。

石碏脑子一转,马上想出了惩处州吁的办法。

他对石厚说:“现在国人对州吁都非常不满,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

如果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办,陈相公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你不妨与州吁一道去请陈桓公帮忙,只要他肯出面,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石厚听了父亲的话,认为这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赶紧回宫把这一情况告诉州吁。

州吁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备下厚礼,准备前往陈国。

再说石碏,他等石厚走后,立即给陈桓公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去。

他在信中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杀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并列举州吁当权后的种种不义行径。

最后建议陈桓公,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时,将他们速捕,并处以极刑,为卫国除害。

大义灭亲的案例

大义灭亲的案例

大义灭亲的案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大义灭亲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在抵抗金国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岳飞的妻子李氏家族与权臣秦桧有着渊源,秦桧借机加害岳飞,最终导致岳飞被处死。

岳飞的故事成为了大义灭亲的典范,他为了国家大义,甘愿牺牲自己的家庭,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另一个著名的大义灭亲的案例是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与刘备、张飞一起建立了蜀汉政权。

然而,由于曹操的谋士许褚献计,曹操成功俘虏了关羽的儿子关平和关兴。

曹操以关羽之子为人质,逼迫关羽背叛刘备。

但是关羽宁可牺牲自己的儿子,也不愿背叛刘备,最终被曹操处死。

关羽在大义面前,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亲情,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大义灭亲的案例并不仅仅发生在古代,近现代也有许多类似的故事。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抗日将领为了国家大义,甘愿牺牲自己的家庭。

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投身战场,为了保卫国家,最终成为了民族英雄。

大义灭亲的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候个人的亲情和家庭并不是最重要的,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才是最为伟大的。

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岳飞、关羽那样,甘愿牺牲个人的亲情,为了更伟大的目标而奋斗。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古代的英雄才能拥有,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总之,大义灭亲的案例告诉我们,个人的亲情固然重要,但是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时,我们应该有所取舍。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应该向那些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亲情的英雄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之路。

大义灭亲的成语小故事

大义灭亲的成语小故事

大义灭亲的成语小故事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国都。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

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

州吁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

他几次劝庄公管教。

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享受过程。

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

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

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

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

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

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

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

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

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

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

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

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

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

二逆不诛,百姓难活。

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

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

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

”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义灭亲案例
导语:以下范文仅供大家参考,更多的内容请关注!
近时,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发布《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举报嫌疑人的行为,当参照法律对犯罪嫌疑人给予适当减刑。

此项规定引起了异议,有论者著文称按此规定对嫌疑人减刑是鼓励“大义灭亲”,而这种“大义灭亲”的鼓励,则是扭曲人性,违背了古代“亲亲相隐”的法则,“是对法律原则和社会伦理实实在在的破坏”云云。

有争议很正常,对于法治更臻于合理、完善和人性化,无疑是有助益的。

不过,若是认为在中国古代,“大义灭亲”只是“亲亲相隐”的对立面,它从来就是负面的、被否定的,那显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大义灭亲”一语,出自春秋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左传》有详细记载——
卫国的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姬所生,因受宠爱而骄奢无度,放荡不羁。

大夫石碏对庄公劝谏说,爱怜儿子就该教他走正道,过度受宠和享禄,会使他走上邪途,最终成为祸害,国君若对此不加约束处置,祸患是会很快到来的。

……石碏苦心的劝谏,庄公只当是耳边风。

后来,卫庄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完继位,是为卫桓公。

没过多久,石碏便告老退
休了。

石碏的儿子石厚跟州吁交往热络,石碏屡次加以劝阻,毫无用处。

终于有一天,州吁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石厚也是弑君行动的参与者。

州吁刚坐上君位不久,便纠合宋、陈等国攻打郑国,想以显示兵威,来安定君位,结果更激起民怨沸腾,众叛亲离。

州吁为此惶然无计,让石厚向他父亲请教安定君位的良策。

石厚便去向父亲求教。

石碏说,若能朝见周天子,就可以借天子之威安定君位。

石厚问如何才能朝见周天子,石碏说,陈桓公现在得到周天子的宠信,卫、陈两国正邦交和睦,如果去陈国拜见陈桓公,求他代向周天子请命,必定可以获准朝见天子。

石厚将父亲的主意告诉了州吁,他们都觉得这是良策,于是一同去陈国拜见陈桓公。

就在州吁、石厚出发之前,石碏暗中派人赶赴陈国,给陈桓公送去密信,信中说:卫是个小国,我已经年迈,无能力平息内乱,州吁、石厚两人确是弑君的凶手,趁他们来拜见时,敢请国君将这二人按弑君者处置。

陈桓公知道石碏是卫国贤臣,所以,在州吁、石厚一到陈国,便将他们擒押起来,并请卫国派人来处置他们。

不久,卫国派一个右宰,到陈国濮地杀了州吁,石厚则被石碏指派的一个家臣诛杀。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19年。

当时的君子称道石碏是一位纯正的大臣,他痛恨州吁弑君以及石厚助其为虐,因此将他们除灭。

《左传》对此赞叹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在《春秋》中,对此事件仅记为:“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及“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两语;诠释《春秋》的《公羊传》,也只字不提是石碏施计除灭弑君者州吁和儿子石厚,而且对石碏立公子晋为卫宣公还有非议:“立者不宜立也”,“石碏立之,……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

”明显否认石碏立卫宣公的合法性。

这是不是“微言”(隐约指责)石碏杀子之非呢?按照儒家”亲亲相隐”的准则,石厚虽然有恶行,但毕竟是血缘之亲的儿子,石碏当设法使他与州吁切割,或者将他隐藏起来,至少不能忍心置之于死地吧。

在中国古代,石碏“大义灭亲”并非是孤例。

据《吕氏春秋》记述,墨家巨子腹tun(此字由“黄”与“享”合而为一)住在秦国时,他的儿子杀了人,按法应处以死刑;秦惠王对腹氏说:“先生年纪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办案的官吏不处死他了,先生就听从我的吧。

”腹氏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受刑。

’’’’以此厉禁杀人和伤人的行为,这是天下的大义。

君王虽然施恩免我儿子死刑,但我不能不恪行墨家之法。

”腹氏没有依从秦王,结果儿子还是被处死了。

在这个故事里,作为父亲的腹氏没有千方百计为儿子隐罪,也没有设法让他隐藏起来,甚至也不领君王的恩免之情,这实在是儒家“父为子隐”的反例。

《吕氏春秋》以此作为“去私”的范例,赞道:“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类似的例子在史乘中还能找出一些来。

不过,古代的“大义灭亲”,一般都是父(母)对于子,或者夫对于妻(妾)之类,而不能倒过来,父亲有恶行逆举,儿子以“大义”予以诛灭,这样的事例,几乎没有。

《三国演义》里吕布杀董卓,董只是义父,两者并无血亲关系。

在《韩诗外传》中记有一则故事:楚国有个名叫石奢的士人,他为人秉公正直,楚昭王任命他执理刑法。

有一天,石奢在途中恰好看到有人被杀害,马上便去追捕那个杀人凶犯,可没想到追到杀人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于是他放过老父,任其逃匿,自己赶回朝廷。

他对楚王说:“那杀人者是臣的父亲,若以刑处父亲来执行法政,这是不孝;而不执行国君之法,则是不忠。

因放纵罪行枉废刑法而以死承担罪责,这是臣应当做的。

”楚王不忍石奢为其父担罪,说:“你已经追赶而没能追到,这有什么罪呢?”石奢说:“国君赦免,是主上的恩惠;但为臣者不能弃失国法,是在下当守的义理。

”于是石奢自己将脖子伏在斧钻上,终至颈裂血流,死在众目睽睽的朝廷上。

当时的君子感慨地称赞:“贞夫法哉,石先生乎!”
这个故事可以证明:古代的“大义灭亲”是单向的,是(亲伦之序)上对下的。

所以,正直的执法官石先生不能“灭”了杀人的亲爹,而只能“灭”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