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干氏家谱》
学号:08043414 姓名:胡雅晴
一、家谱收集过程以及家谱概况
其一,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南湖晚报电子版:2007-03-25 星期日:
氏族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血缘集团,嘉兴境内古今姓氏的变动很大。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对嘉兴氏族的发展均有极大的影响。4世纪初晋室东迁,河南新蔡干氏和河北容城许氏迁入盐官。12世纪初,宋高宗迁都临安,当时“扈跸”南渡而迁入嘉兴各地的氏族较多。随着元明清的发展,嘉兴的不少大姓和望族至今还在播衍。
海盐干氏:原籍河南新蔡。晋代,干宝任盐官州判官,迎养其父干莹全家于此;后因刘聪、石勒之乱,道阻不得回原籍遂定居于海盐。其后世裔孙之一支迁建业(今江苏南京),一支迁山东,一支迁回河南新蔡,一支迁河北。
海盐干氏后裔分居于甪里埝、半逻、沈荡,以及杭州、嘉兴、嘉善等地。
其二,回嘉兴海盐试图寻找干氏家谱:
经打听海盐干氏家谱现存在海盐于城镇上。到了于城镇上才发现他们家里有的只是新修家谱的版本。原来以前的旧家谱现保存在海盐博物馆。在海盐博物馆我一共看到三本干氏家谱,一本是在2000年新编的,其它三本则是干氏家谱的旧版,是清嘉庆(1811)的手抄本。由于家谱是续编以及合编的,所以其纂修者不详。
其三,了解此干氏家谱:
手抄版本记载了例言、家训、宗之始未考、碑记、志书采略、神道碑、诰、敕命、谱叙、家谱源流考辩、肇宗纪略、谱序、后跋、遗像,列仕源流、流芳集。
在此家谱中,我了解到干氏家族家族,自三国后期仕吴者颇多,到晋朝已有名人不断展现,始祖干宝列为礼部主写晋史,后在列朝均有名人,并与陈氏同享封地颖川,世袭受禄,历千余年间,后繁衍子孙分居北京、天津、陕西、山东、南京、浙江等地,尤以海盐、沈荡、六里、海宁盐官、宁波、余姚等地聚居为盛。
干氏家谱始祖早在东晋时期已为家谱做了基础,五世朴公首撰,三十八世大行公续修并存,四十世续之,在抗日战争前有哲普等前辈续之,总而对于干氏家
谱的续修,历来是十分重视。续好后的家谱对同宗异乡异地未归宗谱、家谱起着抛砖引玉作用。干氏家谱的续修工程还在继续,期待族人们逐步充实,连谱,使其家谱更趋完美。
二,家谱内文章及其内容的辨伪概况
家谱为清代的手抄本,由于本人的古文功底不好,不能每篇都能读懂,再加上相机拍摄的原因,有几篇文章不能很清楚的看清,所以我从中挑选了其中的四篇进行辨伪。对于辨伪过程中的不足,希望老师能够指出,我会尽力加以改进。
第一篇是《盐官肇宗纪略》,本文的作者是邑人胡震亨,落款是万历丙午三月。经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查找“邑人”和“胡震亨”,发现其作者和落款时间是没有问题的。在词典的2099页上,对于胡震亨是这样解释的:胡震亨(1569-1645),明代浙江海盐人,因母病弃官还乡,才高学博,藏书万卷。与毛晋相往还,编印书籍,从事著述。崇祯十年(1637),补定州知州,后该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在词典的1472页上,邑人:官名。殷商始置,西周延置,掌邑的行政长官。而万历丙年是明朝1606年左右。看完落款再回到正文上来,正文中出现了大夫和行人两个官职,文章中是这样提到的:“宋有大夫干犨,陈有行人干徽”。在《中国历代职官大辞典》第64页查找到,春秋末期,县的长官成为“大夫”,有国君直接委派。到了战国时期,“大夫”只是爵称不再是官职。至少说明在春秋是有这个官名的,基本属实。在第424页找到“行人”:官名,周代,掌管接待宾客礼仪,这个官职直到清代在逐渐被废除。所以这也证明在那个时候和“大夫”一样是存在的一个官职。文章中还出现了这样的额几个官职:“宝之祖仕吴为奋武将军兄庆仕晋为江西武宁县令兄亦晋将军松为合域太守。”在《中国历代职官大辞典》中1546页找到,奋武将军,官名,新莽及东汉末增置,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在1465页找到,县令,官名,魏晋南北朝承秦汉制,其长官治千户以上,大县者称令,不足千户之县称长。在393页找到,太守,战国时为郡守尊称。西汉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守置,东汉复置,魏晋、南朝宋皆五品。以上这些官职的查找都属于属实,但是在其中一句:“荣初仕吴为丹阳丞晋封立节都尉”,发现“丞”这个官职在本篇文章中有点问题,我在《中国历代职官大辞典》中找到的对于“丞”是这样解释的:历代多用辅佐官之官名。秦汉时代,中央诸卿多设丞以辅佐,地方的郡守,县令之下亦设置丞。在这之前
没有提到比秦汉更早的“丞”,但是在文章中却提到在吴时封为丹阳丞。
第二篇是《灵全乡真如寺碑亭记》。它的落款是天蓝三十五年三月,其中天蓝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大约是在502年到519年,从前面写的内容来看,这个落款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再回到正文中来,我首先是对本篇文章中的三个名词进行互相推断,是否属实。文章中出现在其首:“永嘉元年它们分别是永嘉荣阳高黄祖令升公初仕晋为盐官州别驾越明年汉主刘渊起兵称帝又五年谨主聪将兵寇洛阳”。刘渊和洛阳。永嘉,做为年号它有三个:东汉冲帝年号(145),西晋怀帝年号(307-313),大理段正严年号,假设它为第二个。而且在历史上还出现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永嘉之乱”,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到311年五年,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再看刘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145页提到,刘渊(252-310)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公元304-310年在位,元熙五年308即帝位,次年迁都平阳,其子聪攻晋。河瑞二年(310)病卒。再接着看洛阳,假设它是西晋的洛阳,那么在《中国历史大辞典》第469页写到,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同号晋,都洛阳,西晋时是在曹魏洛阳城的基础上扩大的。建兴四年(317)年为匈奴汉国(前赵)所灭,共有四帝,历经52年。三个名词全部解释完时发现假设成立,那么在三个名词同时放在文章中也就基本不存在问题,而且与后面的落款也不形成冲突。本文中还出现了“散骑侍郎”这个官职,在《中国历史大辞典》第283页查找到对“侍郎”的解释,官职名,东汉南北朝对资深尚书郎官之称,如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的简称。这就说明此官职出现在这里应该没什么问题。
第三篇是《合譜叙》。对于这篇文章和前面的两篇一样,首先看的就是落款,它的落款是宋乾道四年,也就是宋代的孝宗年间。但是这个落款与文章中的一个词产生了冲突。这个词在文中是这样提到的:“其始末辨其职穆向之为泗洲为汴梁为建业者皆推原而合注。”在《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546页对于汴梁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开封府的别称。开封在战国时为魏都大梁,后世也就习惯称之为大梁,简称梁。隋君时,置此汴州,简称汴,直到金元以后才称为汴梁。也就是说明在宋乾道四年应该不可能出现汴梁这个词语,所以对于此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有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