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难倒十万清华高材生的数学题
难倒十万清华高材生的数学题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引起广泛关注的“难倒十万清华高材生”的数学题
2.分析该数学题的背景和难度
3.探讨该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4.总结“难倒十万清华高材生”的数学题所带来的启示
正文
近日,一道数学题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竟然难倒了十万清华高材生。
这道题目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涉及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这道数学题究竟有何特殊之处,让它成为众多优秀学生的“滑铁卢”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目的背景和难度。
这道题目出自清华大学某次数学竞赛,其难度超过了常规的数学题目。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来解决。
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深入,需要学生对数学有较为扎实的基础。
此外,题目的设问方式也别具一格,需要学生跳出常规思维,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那么,面对如此高难度的数学题,学生们该如何解决呢?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勇于尝试新的解题方法,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
在解决这道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还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求得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难题,我们要敢于挑战,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进
步。
总之,“难倒十万清华高材生”的数学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扎实基本功,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六年级】有关于启示的作文700字 小数字大道理
【六年级】有关于启示的作文700字小数字大道理启示我曾经读过一本很有趣的书,书中说到:“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是书中的主角。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在我六年级的生活中,我也有过许多启示,让我懂得了一些小数字背后的大道理。
我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过一次数学竞赛,其中有一道数学题让我深受启示。
题目是这样的:“小明有16个苹果,他吃掉了5个,剩下的苹果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苹果?”起初,我简单地算了一下,觉得每份应该有2个苹果。
当我把结果告诉老师时,她却告诉我答案是3个苹果。
我感到十分困惑,为什么我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不一样呢?老师解释道:“小明先吃掉了5个苹果,所以剩下的是16-5=11个苹果。
接着,他把剩下的苹果分成4份,所以每份有11/4≈2.75个苹果。
苹果不能被切割,所以小明只能把每份的苹果数向上取整,也就是3个苹果。
所以,答案是3个苹果。
”我听完老师的解释,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个问题告诉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一定像数字计算那样简单。
我们要学会灵活思考,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另一个让我懂得启示的经历是关于友谊的。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总是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关系慢慢变淡了。
我开始注意到,她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友善起来。
一开始,我觉得非常嫉妒和不理解,甚至为此而生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友谊是需要维护的,不能抱着被动的态度等待对方的关心和付出。
我决定主动一点,去关心她、帮助她,重新建立起我们的友谊。
果然,我们的关系渐渐又回到了从前的亲密和融洽。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友谊是需要付出和维护的,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和得失。
只有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和快乐。
在我六年级的生活中,还发生了许多让我懂得启示的事情。
每一次启示都是一个小数字,但它们背后蕴藏着一条大道理。
通过这些启示,我学会了灵活思考、主动付出和维护友谊。
五年级一道数学题难倒13亿人
五年级一道数学题难倒13亿人今天咱得聊聊一道特别神奇的数学题,这题啊,可是把13亿人都给难倒啦,你说神不神?咱一起来瞅瞅这到底是啥样的一道题哈。
一、这道题的神秘面纱。
你能想象吗?一道五年级的数学题,就那么普普通通地摆在那儿,却让无数人抓耳挠腮。
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看似简单,可等你真要去解开它的奥秘,就会发现,哎呀妈呀,这哪是简单的数学题啊,简直就是个超级大迷宫!好多人都在这迷宫里转得晕头转向,找不到出口呢。
据说啊,这道题刚一露面,就像一颗炸弹一样,在人群里炸开了锅。
大人们都纷纷感叹,现在的小学生可真不容易啊,这题咱自己都做不出来,还怎么辅导孩子呀?小朋友们呢,也被这题弄得愁眉苦脸的,原本活泼可爱的小脸蛋都变得严肃起来啦。
二、大家的“战斗”过程。
面对这道难题,大家那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啊。
有的人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那草稿纸都用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全是计算过程,可最后还是没找到正确答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叹口气说:“这题太邪门啦!”还有的人直接上网求助,在各种论坛、社交平台上发帖子,希望能找到解题的高手。
那帖子下面的回复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说自己也不会,有的人给出了一个答案,可马上就有人反驳说不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可到最后也没个定论。
更有趣的是,有些家长为了帮孩子解开这道题,还专门去请教了那些数学老师。
老师们一开始也信心满满,觉得这题肯定难不倒自己。
可等他们仔细研究了一番后,也不禁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
有的老师甚至还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地分析着,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
三、这道题的“魔力”在哪。
你可能会好奇,这道题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人都束手无策呢?其实啊,它的魔力就在于它看似简单的外表下,隐藏着很多复杂的数学知识和巧妙的解题思路。
就好比一个伪装成普通糖果的神秘魔法糖,你看着它觉得就是一颗普通的糖,可等你咬一口,才发现里面藏着各种奇妙的味道。
这道题也是一样,它把那些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你一不小心就掉进它设下的陷阱里。
一道数学题作文
一道数学题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一道数学题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道数学题作文篇1星期五晚上,解开一道小小的数学奥数题,让我明白了一个大大的道理。
有人可能会问,到底是啥回事?这还得从写作业说起。
放学回到家后,我不一会儿就把作业写得差不多了,最后就差一张数学试卷了,数学是我的强项,我心中暗自窃喜。
不一会儿,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可是,最后一道题是把6933/25421化成最简分数,这道题看似简单,却偏偏把我给卡住了,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无奈之下,只好求助爸爸了。
爸爸看完题目之后,不假思索地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它们的因数可能有很多,你找找捷径吧,先看分子、分母的尾数,把可能的因数找出来。
”根据爸爸的提示,我猜这个公式中分子6933的尾数是3,因数的尾数可能是1、3、7、9,而分母25421的尾数是1,因数的尾数可能是1、3、7,因此我判断它们约数的尾数有可能是1或7。
于是,我就从7、17、27、37……我一个又一个地试算题目,可还是没办法解开这道题。
爸爸却是满脸的自信,我只好继续试试看。
没过多久,草稿纸就被我用掉两张,我的心里真有点着急,不知道这样要算到猴年马月啊!大概过了二十分钟,还是找不出因数。
我偷偷地瞟了爸爸一眼,原来他正用手机默默地计算着,个性张扬的爸爸只有在不耐烦的时候才会自己动手,好像他也意识到解题思路不对。
又过了一会儿,爸爸就对我说:“如果不行的话,就换一种思路吧,把分子、分母的因数一个一个地找出来。
”我只好用这种方法,咦!这一招还真管用,没想到6933这个数只有1、3、2311、6933四个因数,很快我就得出答案是3/11。
破解了这道奥数题之后,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情绪特别激动。
有人说过: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试试。
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高中数学是学生们所接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也就是说,同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情况让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一题多解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常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所束缚,认为某一种方法是解题的唯一正确方式。
当我们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时,就会意识到数学是一个多样化、灵活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种解题思路。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创新,要善于发现并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题多解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当我们遇到一道数学题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解决问题,这样就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也能够增强我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使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题多解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是一门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同一道数学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善于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使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
它告诉我们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多样化、灵活性很强的学科;它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它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要善于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善于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它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需要合作和交流的学科,要善于与同学合作、交流,从他人那里学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青蛙跳井数学题
青蛙跳井数学题
摘要:
1.题目背景及意义
2.题目解法及思路
3.题目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1.题目背景及意义
青蛙跳井问题是一道经典的数学题,它涉及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
题目描述了一只青蛙从井底往外跳,每次只能跳上一级的台阶,每次跳完后会落在下一级台阶上。
问题在于,当青蛙从井底跳到井口时,它跳了多少次?
2.题目解法及思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运用数学中的阶乘概念。
阶乘是指一个自然数n,与小于等于它的所有自然数相乘的积。
例如,4 的阶乘是4! = 4 × 3 × 2 × 1 = 24。
青蛙跳井问题中,第n 级台阶需要跳n-1 次才能到达。
因此,要求青蛙跳到井口时跳了多少次,就需要计算井的阶乘。
以井深为4 为例,井的阶乘为4! = 4 × 3 × 2 × 1 = 24。
所以,青蛙跳到井口时共跳了24 次。
3.题目的启示和应用
青蛙跳井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它对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
通过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此外,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电梯问题、兔子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阶乘概念进行解答,从而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青蛙跳井问题不仅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也是提高我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史话与启示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史话与启示
1. 问题背景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数学问题,源于中国古代。
问题描述如下:在一个笼子里面关着一些鸡和一些兔子,它们的脑袋加起来有30个,脚有80只。
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 古代解法
古代数学家在解这个问题时,通常会设鸡的数量为x只,兔子的数量为y只,然
后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列方程组,最终通过代数方法求解鸡和兔子的数量。
这种方法属于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3. 数学史话
鸡兔同笼问题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更
是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古代数学家通过这类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代数解题的能力,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4. 现代解法
在现代,鸡兔同笼问题也可以通过更高级的数学方法来解决,比如利用矩阵论、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可以更快速地求解出鸡和兔子的数量,展现了现代数学的优越性和丰富性。
5. 启示
鸡兔同笼问题的历史启示我们,数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隐藏着深刻
的数学规律和思维方法。
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思考能力。
6. 结语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数学问题,历经千年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通
过研究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奥妙,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
愿大家都能在解题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智慧!。
一 道 数 学 题 的 启 示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女儿今年8岁了,平常最喜欢吃垃圾食品:象饼干、薯片、可比克、口香糖、方便面等等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屡教不改;而那些有营养的食品她不屑一顾,即使是每天要喝的牛奶,都要我喊上几次,才很不情愿的把它喝了。
可是今天晚上女儿喝牛奶没有要我喊、催,自己很主动积极的把牛奶喝完了,还吃了一个水果。
我忽然觉得很奇怪,又有点失落:每天必说的“把牛奶喝了,把水果吃了”,怎么今天就不要我喊了。
我正纳闷着,女儿拿着她的数学作业和数学日记给我欣赏,看完后我总算明白了女儿今天的“反常”。
女儿的数学作业是一道思考题,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题目里列出了一些食品每100克含钙量,比如100克虾米含钙量880多毫克,还有牛奶、蛋黄、紫菜、水果等有七、八种食品的含钙量,然后要做3个小题,(1)300克虾米含钙量是多少,500克牛奶含钙量是多少,等等,(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你还知道那些食品的含钙量,请写出来?最后写一篇数学日记。
我看了女儿做的题目,都做对了,再看她写的数学日记:标题是健康饮食健康身体,她的文章开头很有意思:小学生每天的钙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那么小学生的每天的饮食要注意搭配,一般来说,每个小学生每天要吃50 克虾米、一个鸡蛋、50克蔬菜、50克肉类、200克米饭或面食、一个水果,喝350克牛奶和3杯水,还可以吃一粒钙片。
只有摄入合适的钙,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长得高。
看完之后,我表扬女儿。
之后我问女儿怎么知道这么多食品的含钙量,又怎么知道小学生每天的钙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女儿说是上网找的,然后再通过计算得出那个饮食搭配的。
我又问你是做了这个题目就不要妈妈喊“叶子,把牛奶喝完”了?“对呀!”女儿开心的回应着,“以后我还要注意不挑食,健康饮食”。
听了女儿这么说,我心里很高兴:不仅仅是她把题目全部做对了,我更高兴的是做题后她的觉悟,她懂了怎样进行健康饮食。
而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其不断的唠叨,还不如让她自己亲自实践,让她自己明白该怎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让她自己去了解去探索,得到的知识会更牢固,懂得的道理会更多,受到的教育会更明显。
一道中考数学题的错解分析及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道中考数学题的错解分析及对数学教学的启示发布时间:2022-11-09T05:11:25.95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8期作者:李维[导读]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619摘要:错解能够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是学习知识后的反馈,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一道中考数学题的错解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从而给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关键词:中考数学题错解分析启示一、问题提出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此,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解题教学。
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数学解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犯错的过程应该看作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做错题目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在错误中找到原因,一错再错。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解题错误的存在,善于把解题错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去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下是对一道中考数学题的错解进行分析,反思错误成因,探寻科学的解题路径,以丰富认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给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希望能给数学解题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题目呈现与解析(2019年山西卷第15题)如图1,在△ABC中,∠BAC=90°,AB=AC=10cm,点D为△ABC内一点,∠BAD=15°,AD=6cm,连接BD,将△ABD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B与AC重合,点D的对应点E,连接DE,DE交AC于点F,则CF的长为______cm。
图1解析:分析题目,明确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已知△ABC中,∠BAC=90°,AB=AC=10cm,可以知道△AB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ABD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B与AC重合,点D的对应点E,连接DE,形成新△AEC,由于旋转,我们可以知道△ABD与△AEC 两个三角形全等;同时,知道∠BAD=15°,AD=6cm。
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法探究及教学启示
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法探究及教学启示1. 引言中考数学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关卡,其中数学压轴题更是考查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今天我将带你一起深入探究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法,同时分析其教学启示,希望能为老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题目概述这道压轴题是一道关于三角函数的应用题,涉及角度的变化、三角函数的性质和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一个特定角度下的三角函数值,并且利用得出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数学问题。
3. 解题过程我们需要通过数学关系和公式来得出特定角度下三角函数值的具体计算方法。
这一步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比如角度的范围、三角函数的定义等。
我们需要应用得出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4. 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列出角度与对应三角函数值的表格来寻找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利用图形辅助、代数运算等方法也是解题的常用手段,学生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多角度思考,寻找最合适的解题方法。
5. 教学启示通过对这道压轴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学启示。
我们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只有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其灵活的数学思维。
6. 个人观点作为数学老师,我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通过深入探究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我能更好地感受到这种魅力。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对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加全面、深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道浙江数学高考题引发的探究与教学启示
图1
&+y = m
+ 8kx + 4 - 4m二0,由韦达定理得xx + x2 =
FT乔g 滤 - 2%2,于是有I x2
丁,又由看=2岗得衍 1 + 4k
8丨 I 二
8
W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厂4山+缶
8 2
=2,当且仅当I k\ =*时等号成
处取得最大值4,即点B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取得最大 值2.
点评:解法2主要由两点坐标间的关系代 入椭圆方程,通过“消元”思想把点B横坐标的平方 珂转化为关于参数m的一个二次函数,运用二次函 数性质快速求解出m以及丨靭丨的最大值,让人耳目
一新,瞬间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该解法有效地避免了分类讨论,巧妙地简化了 繁琐的代数运算,解法虽很优美,但难点是如何巧妙 “消元”、构造二次函数,基础一般的同学恐怕难以 想到这个思路.
3.换元法的视角(三角换元,快速突破) 解法3:由题意设点B坐标为(2 Jocose,
y/msinO),于是由4P 二 2 PB 可得4( - 40^cos&,3 2 v^sin^),把力"两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
1.韦达定理模型的视角(韦达定理,凸显通法) 解法1:如图1分类讨论:①当直线的斜率不
2020年第2期
中学数学研究
・17・
存在时,由题知4(0, -伍)上(0,丽),于是得TH =9 ,xB = 0.
②当直线AB的斜率存 在时,设AP方程为y =蠢+
方程组
1y = kx + 1, x*12 2 =(i 〃)/
解问题,使学生掌握一些合理设计算法形成简便运 算的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本教学片 段针对学生的运算困惑和解题思路给予了合理的指 导和点拨.
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
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
摘要:
1.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的背景和起源
2.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的解法
3.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的启示
正文:
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是一种古老的数学题,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一道关于马勺和葫芦容量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马勺的容量是1 升,葫芦的容量是2 升。
问题描述如下:如何使用这两个容器,从1 升的水中取得2 升的水?
这道题目的解法非常巧妙,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
具体的解法如下:
首先,将马勺装满水,然后将马勺中的水倒入葫芦。
此时,葫芦中有1 升水。
接着,将马勺再次装满水,将马勺中的水再次倒入葫芦。
由于葫芦的容量是2 升,因此这次倒入的水会将葫芦装满。
最后,将葫芦中的水倒掉,马勺中剩余的水就是2 升。
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的解法虽然简单,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这道题目让我们明白,有时候解决问题需要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同时,这道题目也告诉我们,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
总之,颠葫芦倒马勺算术题是一道有趣且富有启示的数学题。
数学题心得体会初一(实用21篇)
数学题心得体会初一(实用2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数学题心得体会初一(实用21篇)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蚂蚁搬兵数学题
蚂蚁搬兵数学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蚂蚁搬兵数学题的背景和意义2.蚂蚁搬兵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3.蚂蚁搬兵数学题的启示和价值正文1.蚂蚁搬兵数学题的背景和意义蚂蚁搬兵数学题是一道著名的数学问题,也被称为“蚂蚁搬豆问题”。
这个问题描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蚂蚁要搬走一堆豆子,每只蚂蚁每次只能搬走一个豆子,而且每次只能向前搬走一个豆子的距离。
问题是,如果豆子的初始排列方式不同,蚂蚁们需要搬多少次才能将所有的豆子都搬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了数学中的图论和最短路径问题。
因此,研究蚂蚁搬兵数学题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图论和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2.蚂蚁搬兵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解决蚂蚁搬兵数学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贪心算法,另一种是使用动态规划。
贪心算法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每次都选择当前看起来最优的解。
在蚂蚁搬兵数学题中,贪心算法的实现方式是每次都选择距离最近的豆子进行搬运。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保证得到最优解,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解。
动态规划是另一种解决蚂蚁搬兵数学题的方法。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然后通过求解子问题来得到原问题的解。
在蚂蚁搬兵数学题中,动态规划的实现方式是先求出每个豆子到起点的最短路径,然后根据这些最短路径来计算出每只蚂蚁需要搬多少次才能将所有的豆子都搬走。
3.蚂蚁搬兵数学题的启示和价值蚂蚁搬兵数学题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原理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数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其次,蚂蚁搬兵数学题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方法,以便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一道高考数学填空题的分析及其启示
由此 可知 , ( x ∈ 0 ,n∈Z,.任意 ∈(, f2 ) 【 , " . 0+ 。 ,函数, 。 ) )的值域为 [,o ,故②正确. 0+o )
3 启 示 .
填空题不 同于选择题 ,选择题 的答案就在 四个选
我们 也可 以找到 一般化 方法 ,取 f(m 】则 i 2, , 2
两 项是对 的 ,本 题也 只有 两项正 确 ,结果 把对 的 改
错 ,其 实此类 问题什 么情况都可能 出现 ;四是填② 的 时候 ,后 面还带 了一笔 ,分不清是②还是⑧ ,给评卷 带来疑 问和困难 ;五是没有思路 ,思维僵化 ,随便填
答案 .
【, ) 02 , 此时 2 x∈( ,】 f 4)2 (x E【,) 此时 4 ∈ 2 4; (x=f2 ) 0 4 , x
( = )
_ )= “ . 厂 2 ’ 解析式求 出来 了,下面 的问题就容易 了. 本题 的函数实 际上是一 个分 段 函数 ( 图) 如 ,即
过程 中 ,要注意研究性 学习和研究性 复习 ,提高我们 的研究 能力 ,比如 一题 多解 的研究 ,一 理 多用 的研
究 ,或者 多题 一解 的研究 ,对 问题 进行 一些 变式 拓
三是受平 时思维定势影 响 ,以为平 时类似 的问题 只有
m∈ Z,有 .2)O 厂m . ( = 事 实 上 ,我 们 也 可 以找 到 一 般 化 的方 法 :
I2 (・ )2 ( : 2 厂2= , 厂 2 2 =f2 …= l )0 故①正确. ( ) (
对 ② , 1 】 , ( = - 01; f2)2() ∈(, 时 fx 2 xE[, 而 ( =fx ∈ 2 ) ) x
由点及面 探究本质——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启示
圆锥曲线之间有不少统一的性质。
本文通过研究2019年高考数学卷全国卷Ⅲ理21,从抛物线的一个与切点弦有关的定点问题出发,将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
由此得到启示,把结论进一步类比到椭圆和双曲线,同时再进行逆向研究,进而得到了圆锥曲线相应的统一性质。
一、真题再现2019年高考数学卷全国卷Ⅲ理21(节选):已知曲线C :y =x 22,D 为直线y =-12上的动点。
过D 作曲线C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
(1)证明:直线A B 过定点。
易证得直线A B 过定点(0,12)(抛物线的焦点)。
本题中,可以观察到,D 为抛物线C 准线上的动点,过D 的直线DA 、DB 与抛物线C 分别相切于A 、B 两点,则切点弦A B 所在直线过该抛物线的焦点F 。
那么,这一观察的结论是否正确呢?二、推广研究考虑把结论一般化,可以得到以下命题:命题1:已知抛物线C :x 2=2py (p >0)。
D 为准线y =-p 2上的动点,过D 作抛物线C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则直线A B 过焦点F (0,p 2)。
证明:设D (s ,-p 2),A (x 1,y 1)B (x 2,y 2)则x 12=2py 1。
因为y '=x p ,所以切线DA 斜率x 1p,所以y 1+p2x 1-s =x 1p ,整理得2sx 1-2py 1+p 2=0,同理可得2s x 2-2py 2+p 2=0。
故直线A B 的方程为2sx -2py +p 2=0,所以直线A B 过焦点F (0,p 2)。
三、类比研究通过类比,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命题:命题2:已知椭圆:x 2a 2+y 2b2=1(a >b >0),D 为左准线x =-a 2c上的动点。
其中c 2=a 2-b 2。
过D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则直线A B 过左焦点F (-c ,0)。
证明:设切点A (x 1,y 1),B (x 2,y 2)。
青蛙跳井数学题
青蛙跳井数学题
摘要:
1.题目背景和描述
2.题目的数学原理
3.题目的解答过程
4.题目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1.题目背景和描述
“青蛙跳井”是一道古老的数学题,也被称为“井底之蛙”。
题目描述如下:有一口井,井深为10 米,井口直径为2 米。
井底有一只青蛙,青蛙每次可以跳跃2 米,但是每次跳跃后都会落入井底。
问:青蛙需要跳几次才能跳出井口?
2.题目的数学原理
这道题目涉及到的数学原理是等差数列求和。
由于青蛙每次跳跃的距离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米。
而青蛙需要跳出的井口距离井底10 米,因此需要找到一个使得等差数列和等于10 米的项数。
3.题目的解答过程
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和为:(首项+ 末项) * 项数/ 2。
由于青蛙每次跳跃的距离为2 米,因此首项为0,末项为10(即井口),项数为n。
将这些值代入公式,得到:(0 + 10) * n / 2 = 10。
解这个方程,得到n = 4。
也就是说,青蛙需要跳4 次才能跳出井口。
4.题目的启示和应用
“青蛙跳井”题目虽然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却十分重要。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分期付款的总金额、计算等差数列中某一项的值等。
将军一马数学题
将军一马数学题
【实用版】
目录
1.将军一马数学题的背景和概述
2.题目的解法和思路
3.题目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将军一马数学题是一道经典的数学问题,起源于古代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该问题描述的情景是:一位将军站在一座城池前,他想要让自己的马匹安全地通过城池,但是城池的城门只有两个,而且城池中还有敌军。
如果将军选择从一个城门进入,他的马匹就必须从另一个城门出来,这样他们才能顺利地通过城池。
然而,如果敌军在两个城门中的一个设下陷阱,那么将军和他的马匹就有危险。
如何才能保证将军和他的马匹安全地通过城池呢?
这道题目的解法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来确定将军应该选择哪
个城门进入。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敌军在两个城门中的一个设下陷阱,然后通过分析敌军的策略和将军的应对方式,来推断出将军应该选择哪个城门进入。
具体的解法涉及到一些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将军一马数学题的启示和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是一道经典的数学问题,也是一道经典的策略问题。
这道题目让我们明白,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第1页共1页。
[成长]一道数学题的启示作文
[成长]一道数学题的启示作文一道数学题的启示作文“大哥哥,这道数学题怎么做?”自己想去,我没好气地拒绝了这位陌生的小妹妹。
过了一会儿,耳边又传来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怯生生地再次问道我:“大哥哥,这道题怎么做?”“问别人去,没看见我正在忙吗?”我又给这位小妹妹吃了个闭门羹。
“求求你了,大哥哥,我问了其他几个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一看都不会做,都让我来问你,说你是有名的学霸,连语文老师都夸奖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难道今天这道题你也不会吗?”“什么?你说什么?多大一点事儿啊,来,给我看看”。
这位陌生小妹妹的激将法激活了我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原来这是小学四年级“寒假生活”作业,难傻小妹妹的数学题如下:“10张A4打印纸的厚度是1mm,一亿(100000000)张A4打印纸垒起来有多少米?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是8844.43米,请问二者相差多少?”嗨!有意思,难道这两个数据有可比性吗?一个是闻名世界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薄如蝉翼的A4打印纸,这是在开什么玩笑?是不是看小孩子好欺负,专门拿他们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正在当我的'心思还在珠穆朗玛峰上打转儿的时候,耳边又传来这位小妹妹娇嫩的声音:“大哥哥,如果你也不会的话,我再去问别的师兄师姐们去?我不怨你,因为这个题太搅人了。
”“别急,这道题其实并不难,我是在想一种你好理解的算法,明白吗?”我微笑着对她说道,用意是取得她的信任,让她的小脑袋静下来,便于接受我对这道拦路虎的降服。
“小妹妹,你看:10张A4纸的厚度是1mm,这是尺。
现在一共有100000000张A4纸,这是核心,接下来的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这是在吓唬你。
最后问二者相差多少?”我耐心地做了一些比喻,是想抓住小妹妹的心,让她逐渐进入难题的深度,自然不是吐鲁番盆地的深度,因为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是-154.31米(最新数据),而是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度:最大深度11034米(平均深度是3957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在微信中看到一道数学题:
求证1元=1分
求证过程如下:
1元=100分
=10分×10分
=1角×1角
=0.1元×0.1元
=0.01元
=1分
这道题是调侃资金是如何缩水的,与数学貌合神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关键在于角色的转换,中间环节出了问题。
启示一
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用价值来体现,价值又可以用元、角、分来表示。
元,通圆,圆满;角,角色;分,个体。
每个人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就会功德圆满。
如果没有摆正位置就会有问题。
启示二
用元来衡量,1角=0.1元,要想圆满需付出10倍的努力;1分=0.01元,要想圆满需增强100倍的信心。
启示三
有的央企、国企老总年薪是中层管理人员的10倍,是普通员工的100倍,按按劳取酬真的值吗?如果不值就是角色的转换出了问题。
启示四
共产党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每个党员是党的一分子,每个党的官员都充当一个角色,角色没有当好,就会出问题,如同这道题的算式:
1元=100分=10分×10分=1角×1角
中间多了一个“分”,分心了,有私心杂念了,分赃了,扮演双重角色,必然会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