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一章_08-09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影响(内容与形式)
三、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还是和其他动物共 有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动物界存在的“教”与“学”的现象与人的教育 的区别:
(1)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活动 是本能,是简单的定型化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 无法变个体经验为类经验,促进社会进步。
学校产生的时间:奴隶社会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 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与理论自觉性都越来 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 越大。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学校教育产生的四个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间接知识;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 管理和知识分子。
这是从社会角度来定义的,强调社会因素对个 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忽视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 动中的作用。 广义的定义过于宽泛,狭义的定义犯了循环定 义的毛病。
特朗里: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 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这是从个体角度来定义的,侧重于教育过程中 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忽视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 大作用。
㈡心理起源论
1、心理起源沦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史 教科书》 3、关于心理起源论的简要评价。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 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㈢劳动起源论
1、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完全不同: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 说家的培养》。
《学记》

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著作,仅1229字,却对教育的制度、教育 的内容、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等做了精辟 的阐述和高度的概括。 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有:

长善而救其失 教学相长 豫时逊摩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不凌节而施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目的,类型,师生关系)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
基本理念。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是一门以教育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 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概念的认识与分析
2、教育三要素及关系的理解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4、教育学的价值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 “教育”的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 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2)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 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 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 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 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3)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 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 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 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 界。
(1)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 (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3)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进行的,-----社会性; (4)人类 劳动是对自然界的主动适应,积极改 造。
人类与人类社会是同时起源的,这个原 理也适用于教育的起源。教育是伴随着 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的 (1)劳动过程中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传 递; (2)语言的产生; (3)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种的繁衍与 人的成长即社会化。 2、评述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生产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传递也需要教育, 这样教育便应运而生。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由尹健庭事件引发的思考
“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我要 明确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 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 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 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到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 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南方周 末》2002.8.15)
(3)动物 “教育”的最好结果不过是小 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是什么使教育活动与其他的社会活动进一步区 别开来呢?
----教育活动的内容 个体— 教育 -类经验
教育这种传递方式的优越性:扩大了人类的认识 范围;大大加速了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 别是大脑有了更快发展,为教育及人类进步提供 条件。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词目释文
“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 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 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 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 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 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 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 又例如,“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应该教育孩子 自立、自强和自尊。”
3、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 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二、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孕育—萌发阶段
独立阶段 学科群形成阶段 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 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
时期
1、 孕育时期
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国
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3)教育也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 社会经验的活动。
四、 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 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㈠生物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勒图尔诺《 动物界的教育》和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 《人民的教育》 3、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动物的种种学习行为不能等同于教育活 动。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 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甲骨文中的“教”与“学”
(三)“教育”的定义
1、通用定义的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Fra Baidu bibliotek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 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 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 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真实的谎言,何时是个头
12岁的梁小梅聪明伶俐,在一天晚上独自在家,遭遇熟人 小偷,小梅闭眼假装睡死。盗贼走后,小梅跑到田里告诉爸 妈,爸妈又报告派出所,因小梅认得贼人,当夜就破了案。 小梅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教师叫小梅 讲讲当时的想法。小梅如实讲了自己当时很害怕,….. 对小梅 的回答,老师显得很不满意。因此老师借此在一次政治思想 素质教育课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老师首先讲了 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的英雄事迹,还向同学们介绍了近 几年社会上宣传的一些勇斗歹徒的英雄,最后说:“梁小梅 同学虽然很机灵,最后也抓了罪犯,但是她面对盗贼吓得闭 上眼睛的胆怯行为,我们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每一个新中国 的少年,都要随时准备着为国家英勇献身,决不能贪生怕 死。”从此许多同学都耻笑梁小梅贪生怕死,小梅也认为自 己做得不对,思想压力大,精神恍惚,在一天中午,她喝下 农药自杀了。(《济南时报》4月10日)
教育学原理
主讲:黄 文 芳
本课程参考文献

1、王道俊 、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 1998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8年版。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 展· 200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 孔子
《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
的两本著作 。
柏拉图
孔子:《论语》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因材施教 重视教师的作用——以身作则、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
2、 萌发时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 :中国古代的《学记》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 的“洞穴”隐喻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 “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 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 变革。“
2、中文“教育”的词源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 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乐也”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 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 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 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 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 实践活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是一个可教 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 为一个人。 ----成为教育的对象是每个人不能自决或 不得不接受的社会需要。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1)教育既不同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产 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2)教育不同于虽然以人为直接对象但 不是以传递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启示:
对教育的定义必须兼顾社会与个体的要求。
2、“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 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特性
(2)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的耦合过程
(3)强调教育活动的 “动力性”——促进、 加速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 教育的要素
(二) “教育”的词源
1、西文“教育”的词源 (1) “education”、“education”、“erziehung”, 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个名词, 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educere•”是由前 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 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 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 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