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行业需求及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构建与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例
以行业需求及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构建与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例*王显祥,任静丽,邓居智,葛坤鹏,陈辉,陈晓(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招生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到2020年招生数量突破百大关,40年间,招生数量增长了100倍。
但同时也出现了高校研究生就业困难、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其中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1-8]。
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专业型硕士只占少数。
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人才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需要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而以行业需求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源于建校之初在国内最早开设的“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放射性地球物摘要: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急需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交叉学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该学科的首要目标。
为此,我校以行业需求与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构建了“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专业实习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
文章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组成。
本文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现状,进一步探讨原因,构建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岗位胜任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增加,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在临床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中出现的重临床轻科研、组织管理松散、轮转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医学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就必须把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放在首要。
一、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现状分析(一)制度建设不健全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的单位缺乏系统健全的管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未设立专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等。
导致学生对自己在读研究生和规培生的双重身份混淆不清,身份存在感、归宿感不强,培训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轮转科室未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制定规范、严格的考核体系。
一些考核流于形式,僅限于出科理论成绩的考核,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较少或未纳入考核体系。
考核科目、形式单一,对轮转期间的职业素养、医德医风、思想政治纪律等缺乏考核,影响考核的系统性、公平性和完整性。
(三)重临床轻科研教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大多数时间在临床上,医院日常事务性多,临床压力大,对科研教学投入的精力相对少。
许多研究生临近毕业仍未有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临床带教、理论教学等水平与其他社会住培生并未有太多区别,根本无法体现研究生的学历优势和相应的层次水平。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一、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学科交叉不足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构建更加符合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
1. 硕士研究生课程目标与定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研和实践中具有所见所得、见机行事的能力。
2. 课程结构设计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结构应当体现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术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加创新实践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设置4.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讨该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建设过程及实践效果等方面。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集体在面对新问题时,通过独特的、具有颠覆性的思维和行动,能够创造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其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科研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也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核心能力。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中,创新能力已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阶段,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1. 理念确定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和理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应该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还要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明确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的方向和需求。
2. 课程设置在确定培养目标和理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如创新管理、创新设计、创业创新等。
这些课程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又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3. 实践环节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
在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创新实践、创新项目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验室、企业等实践场景中进行创新实践,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新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2022年1月第2 期Jan. 2022No.2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沈雪峰1,2,郑殿峰1,2,冯乃杰1,2,赵黎明1,2,饶刚顺1,2(1.广东海洋大学 滨海农业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 深圳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108)[摘 要] 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入分析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革新考核评价标准,创新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的成功实施可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农科;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010*********)[作者简介] 沈雪峰(1982—),男,河南宁陵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逆境生理研究;冯乃杰(1970—),女,黑龙江庆安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化学调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2-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5-06引言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涉农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农业学科与其他学生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1,2]。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能力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音乐舞蹈类专业模块+平台+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文教研究音乐舞蹈类专业“模块+平台+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赵胜山(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533000)摘要:音乐舞蹈类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有效环节。
根据现在音乐舞蹈类专业教学的特点,高校构建“模块+平台+基地”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希望可以推动艺术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一批批音乐舞蹈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音乐舞蹈; 模块+平台+基地;构建实践教学是音乐舞蹈类专业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音乐舞蹈专业的迅速发展,其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教学体系系统性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成果不佳、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音乐舞蹈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照搬照抄,各大高校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构建具有自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音乐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析音乐舞蹈类专业大概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表演等专业,其实践教学应该根据专业要求和特征明确音乐舞蹈教学的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体系化成为系统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教学团队、有鲜明的教学手段和目标。
音乐舞蹈专业具有几十个不同专业,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技术理论、技能实训、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毕业环节五个教学基本环节。
(一)技法理论技法理论环节是音乐舞蹈的构成及创作的基本课程,主要包括基本乐理、和声等基础课程。
这类基础课程是音乐舞蹈专业的基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具有极强的技法操作,是进行创作的基础。
不断学习优秀音乐舞蹈作品的技法规则,提高艺术理解能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技能实训技能实训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一种专业训练,是艺术实操环节、技能训练、语音艺术情感表达的实践环节。
技能实训主要包括声乐演唱、舞蹈表演等,这类课程的实训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
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相关政策,确保学生满意度。
培养模式创新
1 2
采用项目驱动式培养
要求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软 件工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 能力。
才培养提供方向。
强化产学研结合
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将学术研 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
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构建产业导师制度
邀请产业界专家担任导师,指导学生 的实践和研究,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
经验。
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简化学位授予流程
优化学位授予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为学生提供便捷的 服务。
建立申诉机制
对于学生的学分评定和学位授予结果存在异议的情况,提供申诉渠 道和解决方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06 与产业对接与校企合作
与产业对接的思路与方案
明确产业发展趋势
深入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产业发展趋 势,掌握行业需求和热点问题,为人
07 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与计划
01
02
03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软件工程领域高
端人才。
培养计划
制定与软件工程领域发展趋势和需求 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招生计划
逐年增加招生名额,吸引优秀生源, 提升培养质量。
保障措施与建议
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背景与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与 实际需求的不够紧密,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跨学科交叉等。同时,随着社会的快 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 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既符合教育学学科特点,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势在必行。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 个教育市场,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 示旨在探讨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异同点,以期为我国教育学硕士研 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背景介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培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中美两国在教育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演示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 中美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深入探讨。
2、课程内容比较
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差异。美国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则更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
3、授课方式比较
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授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美国采用小班授课、讨论式 教学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而中国则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注重教师的 传授和指导。
结论
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目标、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异同点。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中国则更注重专业素养和 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美国更加丰富多样,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则更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美国 采用小班授课、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而中国则以讲授式 教学收国际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又要保持我国教育的独特性和本土特色。
以职业化为导向的MTI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界、 教育界学者 就 M I T 的教学 、 课程体 系建设 、 师 资培养 、 教育管 理 、 育评估 等做 出了多方 面 的 教 探讨 和 实证性 的研究 , 然而 M I T 刚刚 开办 , 目前
收 稿 日期 :0 2 0 - 0 2 1 - 2 2
基 金 项 目 : 北省 教 育 科 学 十 二 五规 划 项 目(0 1 0 5 湖 2 1B 2 ) 作者 简 介 : 曼 (9 5 , , 北 公 安 人 , 南财 经政 法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讲 师 ; 冯 17 一)女 湖 中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跨
21 0 2年 8月
Aug, 201 2
以职业化为导 向的 MT 实践教学体 系的构建 I
冯 曼
( 中南财 经政法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湖 3 0 0
[ 要 ] 实践 教 学对 MT 教 育之 所 以 重要 , 于 翻 译 学是 一 门 实 践 性 、 用 性 很 强 的 学科 。 摘 I 在 应 MT I实践教 学 体 系 . 从 学校 、 院 、 业 多 维层 面 设 立 的利 用课 堂 内外 实践 教 学 活 动 架 构 的 是 学 专
MT 教 指 委 扩 大 会 议 上 . I 指 委 副 主 任 委 员 I MT 教 仲伟合教授就 指 出, 目前 MT 教 育 中 存 在 的 问题 I 主要有 : 一 , 学理念不清 ; 二 , 校一 面 , 第 办 第 千 缺 少特色 ; 三 , 源不足 ; 四 , 资不强 ; 五 , 第 生 第 师 第 实 践教学不足 ; 六 , 理缺位 。 方面 , I 第 管 一 MT 实践 教 学 体 系 的缺 位 受 到 了业 界 的关 注 ;另 一 方 面 , 查
硕士研究生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高 教 研 究
M ODERN EDUCATI ON CI S ENCE
2 1 0 2年 第 3期
硕 士 研 究 一 新 课 程 体 系 的 建 构 - ' 4 - =
一
以思想 政 治教 育硕 士研 究生 课程 体 系建 设 为例
林 海 兰
董丁 戈
[ 摘 要] 本 文 首先 分 析 了硕 士 研 究生 课 程 建 设 的 总体 概 况 与 存 在 的 主要 问 题 ,而 后 阐释 了 构 建 硕 士
T作 的发 展一直 比较 缓慢 ,缺少新 的 突破 。
( )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二
养模 式 。 ”按照 教育部 的要 求 ,从 2 0 0 7年 至今 ,我 们 在 思想 政治 教育硕 士研 究生课 程新体 系的构建 中
对 课 程 进 行 _ 轮 调 整 ,同 时 在 教 学 中 进 行 了一 些 『两
1 .课 程设 置过 分 强 调研 究 生 的对 口培 养 ,忽 视 了课程 内容 的基础 性和宽 广性 ,研 究生 的知识 面
本 文 为 吉 林 大 学研 究 生核 心 课 程 建设 项 目阶 段 性 成 果 。项 目编 号 :[o 0 2 1 1 2 15 0 4 。 2 1 20 4 ;[ 0 0 20设 的 基 本 现 状
( ) 总 体 概 况 一
改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研 究生 教育 培养与 学位授 予制 度得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大 发 展 。经 过 3 0年 的努 力 ,我 国 已经建 立 了学科基 本齐全 、布局相 对合理 的学位授 权体 系 ,形 成 了以高校 为 主 、多 系统培 养 的格 局 。到 2 1 0 0年 ,我 国 硕 士 授 予 单 位 已 达 到
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以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为主要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高校之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
1.2 研究意义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重要但相对薄弱的领域。
其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提升,激励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专业水平。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和构建适合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也可以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优化资源配置。
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结构 (6)2. 人工智能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分析 (7)2.1 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点 (8)2.2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10)3. 国内外研究生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11)3.1 国内外实践课程体系概述 (13)3.2 国内外实践课程内容差异 (13)3.3 国内外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15)4. 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6)4.1 人工智能领域实践技能需求分析 (17)4.2 当前研究生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8)4.3 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19)5.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设定与框架构建 (21)5.1 实践课程的目标设定 (22)5.2 实践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23)5.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4)6. 人工智能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 (26)6.1 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 (27)6.2 实践项目的选择与案例分析 (29)6.3 学生参与项目开发的过程管理 (30)7. 实践教学支持与保障机制的建设 (31)7.1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2)7.2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 (33)7.3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构建 (34)8. 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36)8.1 实践课程实施流程 (37)8.2 课程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38)8.3 实践课程效果评估方法与结果 (40)9. 结论与未来展望 (41)9.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42)9.2 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43)9.3 对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45)1. 内容综述国内外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但研究生层次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
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针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
教育硕士 “三位一体” 实践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教育硕士“三位一体” 实践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杨云萍;林楠
【期刊名称】《大学(研究与管理)》
【年(卷),期】2024()6
【摘要】传统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制度只重视单一的实习环节,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不足。
新时代“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体系包括见习、实习、研习三个环节,是对传统实习制度的超越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全程性、完整性、层次性。
为践行“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应从三方面构建策略,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教育实践体系;二是整体规划,明晰教育实践的阶段任务;三是创新评价形式,科学考评教育实践质量。
通过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实践体系,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与支持。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杨云萍;林楠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
2.基于构建主义知识论和课程审议方法论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以CTBU产业经济学硕士点建设为例
3.构建“三位一体”实践
教学体系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4.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5.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科教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1期(总第501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李启宇1,左星移2(1.四川轻化工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行,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内容融合、科研提升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构建农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农业硕士是与相关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业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研究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内容融合、科研提升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思想素质较好、专业知识较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1 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的前提。
按照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农业硕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借鉴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经验,对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科学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遵循教学规律,考虑实践课程学习的连续性和前后衔接性,对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及学期安排、学时安排进行科学设计、论证和实施。
按照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农业硕士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实践训练四大板块。
地方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性”教学模式建设探究
[收稿时间]2021-11-14[作者简介]谭延亮(1969—),男,湖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核仪器。
[摘要]文章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针对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职业性为特色的“三性”教学模式,研究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策略,探讨了驱动学生“做中学”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多方协作联合育人教学等融入“三性”基因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关键词]工程硕士;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职业性[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6-0046-052023年3University Education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为了符合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的一个主要类别,主要是为工程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技术革新的实践人才。
相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培养更侧重于对职业领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解决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中的各种实践问题。
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是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专业硕士需具备的能力[1]。
实践性学习涉及多主体、多层次的实践内容,培养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使得工程硕士的培养在各个层级的高校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地方院校随着专业硕士教育的加快发展也在逐步开展工程硕士教育。
与985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院校所在的位置一般都不是一线城市,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
此外,与985部属高校相比,部分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因此,部分地方院校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更为突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工程硕士的独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基本相同,课程多注重专业理论,实用性不强,缺乏职业培训实践课程。
“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一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DOI: 10.16750/j.adge.2018.09.004“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一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仇鹏飞吴俊卞清邹冬云摘要:“双一流”建设需要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 处于弱化或边缘化的地位。
南京大学从2015年开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以现 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满足需求,对课程体系加以提升和完善,形成了“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的改革氛围,初步构建了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学位;硕士课程作者简介:仇鹏飞,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南京210093;吴俊,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南京210093;卞清,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210093;邹冬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科长,助理研究员,南京210093。
所究噠姑表及规夕拳柯劣成教f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 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人世界 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7年9月,教育 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公布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 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正式实施推 进。
“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如果研 究生教育不是一流,不管是学科还是学校,都不能 称之为一流[1]。
因此,高校要实现“双一流,,建设 目标,必须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研究生教育往往是重“两头”(招生 与学位)而轻“过程”(培养),较为普遍的情况是:研究生课程尤其是硕士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长远和系 统的规划,“重科研轻课程”现象较为严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基本内容
2、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有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从而实现高 校内涵式发展。
基本内容
3、增强高校竞争力: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建立全日制专业学 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增 强竞争力。
基本内容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流程
基本内容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内容
1、制定教学质量标准: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教学质量标准。该标准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等方面,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提供依据。
五、总结
五、总结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 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的 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也需要不断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 的需求。
五、总结
展望未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全日制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可以进 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和导师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等措施的实施,以实现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内涵式发展。
谢谢观看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基本内容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不 高、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建立一套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 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MFA)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02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教 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 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等。
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方面有着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体系,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国外高校在实 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管理方面也较为先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工作室实践教学师资 队伍
加强工作室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 任工作室负责人,同时引进企业、行 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01
项目实践教学理念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实践教学与项目实施相结合,以项目为主导,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MFA)实践教…
本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和实证分析 ,证实了MFA实践教学的价值及 其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 新思维的关键作用。
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 挑战
研究揭示了MFA实践教学中存在 的几个问题,包括教学设施不足 、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 与度低以及教师指导质量不高等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mfa)实践 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现状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01 Nhomakorabea引言
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第5期(总第528期)2021年5月农产品加工Farm Products ProcessingNo.5May.文章编号:1671-9646(2021) 05b-0104-03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古绍彬,**康怀彬,徐宝成,马红燕,任广跃,王 耀,李琳琳收稿日期:2021-01-26基金项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项目(HNYJS2020JD06);全国农业教指委研究课题(2019-NYYB-34);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19YJG-001, 2019YJG-021); 2019年河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农业硕士项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2019-10464-4)。
作者简介:古绍彬(197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通讯作者:康怀彬(1963—),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性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培养满足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当前教育培养的现状,从更新培养方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位论文规范化管理、规范专业实践形式、创新专业实践基地等方面出发,构建了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实现了良好的社会 效益。
关键词: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doi : 10.16693/ki.1671-9646(X ).2021.05.062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System of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Applied TalentsGU Shaobin, *K ANG Huaibin, XU Baocheng, MA Hongyan, REN Guangyue, WANG Yao, LI Linlin(College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 ,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Luoyang , He'nan 471003, China ) Abstract : To have a better adaption to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 and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o meet the re mands of profession ,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ducation ,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updating the training plan , im 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 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the dissertations , standardizing the forms of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innova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bases and so on , therefore , a professional master's application-ori ent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in our school has been improved continu ously and effectively , and good social benefits have been achieved.Keywords : professional master ; application ; talent training system ; construction ; practice0引言专业学位是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 具有宽广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位类 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摘要]由于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硕士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等问题。
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应从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完善实践教学运行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符合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一、硕士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意义1.适应硕士生培养目标的重要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促使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硕士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的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提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是当前硕士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使命。
2.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新的学科专业、新的先进设备、新的高科技层出不穷,产业结构和职位结构不断调整,岗位流动、工作职位转换愈加频繁,创新精神是高层次人才必备的素质。
因此,只有增强学生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3.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尽管在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受“学术型”培养传统思维束缚,和长久以来高校教育形成“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一些高校虽然提出加强实践教学,但实际中只是局部得到落实,对于某些专业依然停留在文件上或口头上,硕士生实践教学的开展很受限制,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范围狭窄,就业竞争力不强。
因此,应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增强硕士生社会适应性。
二、硕士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的问题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到位。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应是教学过程的“一体两面”,彼此相互联系、互为促进。
但在我们硕士生培养中,大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主导及科研压力等条件下,基本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开展硕士生实践教学。
具体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将实践教学放在实际上的次要位置,出现了任意增减实践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管理松散、实践课教师待遇低于理论课教师等种种情况。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未摆在应有位置,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由于高校管理、教学理念、原有教学条件等种种局限,把原本动手的教学活动变为“动口”的教学内容,一些学校甚至干脆走过场,让学生自己实践,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2.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是实践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招生规模持续出现高速增长趋势,2000~2005年间全国硕士生招生比例平均每年以23.42%的速度增长,2006~2009年全国硕士生招生比例每年也保持在6%左右的增长。
但是,与此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却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投入,使高等院校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主要表现在生均占用实验室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指标值明显下降,以及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严重问题。
同时,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割裂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产学研合作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及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乏力。
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足。
实践教学师资是另一重大问题。
实践教学尽管是在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参与下进行,但主要还是要发挥参与实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对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从学校内部实验实践教学看,一方面,学校重视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轻视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往往被当作教辅人员看待,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高级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员相比,不论职称评定还是津贴发放均向理论课倾斜,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的水平很难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实践教学工作上,再加上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验,生产锻炼的足够时间环节,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而且不少高校出现实践教学队伍严重断层现象,这都反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
除外之外,实践型的教师开始从高校流入科研部门或实体企业的居多,并且这种极具实际能力的教师也有许多从国内向国外流失。
4.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不科学。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缺乏科学评价方式。
硕士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寓“研”于教,通过“研究”来培养人才,这是硕士生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主要区别。
因此,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基础学科的硕士生要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生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程技术类及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硕士生应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
但是,无论是基础学科的科学实验、还是人文学科的社会调查,以及工程技术类的科研项目训练计划或创新性实验等实践方式,都难以援引理论教学中,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培养考核评价的方法。
因为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作出公正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我们又没有一个区分不同类别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从而造成硕士生的实践教学在完整培养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教育缺陷或漏洞,用“考试”或“论文”替代了硕士生考核评价,显然是造成实践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的直接原因。
三、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层次。
构建完整硕士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适应时代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由世界硕士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
但由于关注的重点和视角不同,对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研究也就各异。
如果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层次划分,遵循着由一般到特殊、由基本能力到应用能力的思维逻辑,其实质是三段式模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再现,导致了知识与技能的割裂。
如果按照教学系统论原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驱动、受动、调控及保障等四个亚体系,形成如右图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其中,教学目标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及支撑保障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发挥驱动作用;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实践教学支撑体系通常由师资、设备和学习环境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把实践教学体系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把社会资源与就业机制纳入体系中来,就会形成高校内部实践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紧密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三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笔者更倾向于运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实践教学体系。
借鉴系统论观点关于结构的认识,并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主导和保障系统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由驱动、主导和保障三个子系统构成。
其中,驱动系统在于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别是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观、教师观、学习观的转变;主导系统应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固有的特征,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层面来阐述;保障系统由师资、校企合作等组成。
2.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相应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尤其是对于教材老旧没有与现实结合的相应课程,任课教师要有相应的校本对其补充,将理论知识作为验证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特别是一些实训性强的专业应当走出教学课堂,进行实地讲解,使学生能亲身接触实质性的实验,取代理论性的阐述。
真正将硕士生以研究为目标加强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像现在硕士生与本科生培养几乎没有两样的教学实践内容形式;真正将硕士生实践落实到实处,而非仅仅只在高校文件中提到。
导师也应突破原有教学内容,因生制宜,结合时势,大胆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将现有社会发展中一些新问题、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等,结合硕士生各专业的相应教学实践内容,及时补充更新,从老套的教学路子走出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当引进新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在教学中要有长期推陈出新的教学机制,并要有相应的费用支持,辅助相应的硬件设施,这就需要一个系统计划来实施,高校管理层也应当有相应策略指导和支持,这样的硕士生教学实践内容才不至于停留在理论上,梦想在理念上。
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才会使我国硕士生实践教学内容有所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才真正有其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成为走上社会的“理论家”。
第二,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还需要健全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要对硕士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操作准则,但是,这里准则不是束缚实践教学创新的条条框框,而是对硕士生教学过程中需要作出相应评价标准。
对不同的硕士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各个过程都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使导师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硕士生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进而主动学习。
其次,硕士生教学质量涉及的不仅是导师,更多是学校是否对实践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经费、达标的标准软件及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导师能力的评价考核,相应专业是不是具有相应配套标准设施;对于评价考核的各项规定是不是符合实用和科学,考核标准是不是定期形成制度化,并且有序进行;对引进教材是不是真正符合本专业硕士生需要,要有相应考核评估标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体现在考核制度中,包括硕士指导老师的引进机制考核等;高校应对教学各个环节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各个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相应预警备用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要有计划解决,要有限时机制,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在应允的范围采取灵活的机制,防止一刀切;对于现有教学质量评价规定要有所取舍,对不合时势发展需要的,应当及时剔除,并引入合时的评价标准;在高校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定期评估制度,改革实践效果评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