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陶渊明的田园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田园诗是陶渊明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在陶渊明以前,田园没有进入诗人们的审美视野;在他之后,山水诗兴起,很少有人能在这一题材上达到他的境界。陶渊明拓展了诗歌的审美领域。这有赖于他“自然”的哲学观,也与他躬耕的生活实践分不开。他不像同时代的诗人,如谢灵运,把山水作为外在的客体进行描写,而是田园中人和田园融为一体,所以他的诗中有境界,有情趣,摆脱了玄言诗的枯燥无味,而又富于哲思;避免了山水诗“模山范水”的繁冗、割裂,保持了汉魏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过农村在战乱中的饥寒残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园田居》其四)也写自己在其中生活的困窘:“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但诗人没有停留在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上,而是对自己归隐初衷的坚守:“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因此,田园磨砺丰富着诗人的精神。然而,这磨砺未妨碍田园是他的精神家园。无论是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躬耕的真切体验、邻居朋友的亲切交往,还是读书饮酒的活动,都给陶渊明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在这些诗中,陶渊明摆脱了“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违背本性的世俗生涯,怀着喜悦观照自己与周围的一切,因而的精神达到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冯友兰说过:“真正风流底人,有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陶渊明不仅与自然万物产生共鸣,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之所述,而且是经融入到自然之中。“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就表达出这种融入的和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五首其三)表明这种和谐得益于陶渊明对躬耕的亲身体验,是其他诗人所没有的。

在这种和谐的前提下,诗人还创造了与自然合一的人伦世界。陶渊明把享受亲情友情作为田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亲友不仅分享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乐趣,而且也成为这快乐的来源之一,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成为田园生活的一种象征。诗人在羁旅行役之际,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和兄弟:“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庚

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从而发出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的感叹。家人所代表的亲情和和谐作为田园生活的一种象征,反衬出行役的辛劳和仕途对人本性的摧折。同样,和朋友们一起欢会、品赏美酒是诗人在田园的主要活动。他在《停云》中写到:“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在《归园田居其五》写到:“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都表现着这样的活动和快乐。

陶渊明的田园充满了人际关怀和人伦温暖,实际继承的是“魏晋风流”对情的执著, 又以躬耕实践和人伦关怀超越了名士与隐士的境界。同时代的隐士一般都选择远离人世的生活,像《晋书·隐逸传》中的郭文,史载他入于“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名士温峤当面问他:“先生安独无情乎?”温峤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时代的风尚。王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新语·伤逝》)正是温峤疑问的最好的注脚。对情感的正视与执著成为名士们的重要特征,郭文所奉行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失去了自身本性中的“情”,也就完全失去了生的乐趣。陶渊明当然不是无情之人,他认为躬耕和享受人伦之乐都是符合自己本性的。在陶渊明那里,家庭伦理反映了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纯真朴素的人性。这样的情感才能与自足的变化流转的自然相和谐,也才能融入自然之中。在这个意义上,陶渊明对田园的坚守也是在忠实于自己的“情”。因此,陶渊明的田园不是超脱的仙境而是怡然自乐的人间。

陶渊明的田园诗用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凸现着自己的审美情感。他不像谢灵运一样,对田园风光做模山范水的刻画与描写,而是使用启示性的语言,在平淡与纯美中达到情趣与理趣的统一。他写风的平和是“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写雪的轻盈是“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他笔下的自然是平静的,又是运动变化着的。陶渊明不仅是在写眼前的现实景致,而且是在创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被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并举《饮酒》诗“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为例。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人间词话》)“无我之境”和“不隔”是一个意思:陶渊明已经突破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与隔阂,在他的诗中“情”与“自然”已经浑然一。这使得他的诗往往带有咀嚼不尽的理趣,这种理趣融在形象之中,避免了玄言诗的枯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等等都是佳例。叶嘉莹认为“陶诗虽真淳而不易解。因为渊明虽是以其一分本色与世人相见,然而他的本色却原来并非一色,乃是如日光七

彩之融为一白,有七色之含蕴,而又有一白之融贯。这种既丰美复精淳的特色,正是渊明的特色”(叶嘉莹《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

陶诗又往往采用白描手法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感情,造成的艺术效果使人回味无穷。诗人不强调炼字,用字用词信手拈来而别具神韵。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的“贮”,将无形的荫凉当成有形的可以储藏之物来写,同字讲究而无造作痕迹。陶渊明用字常常给人新鲜的感受,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的“翼”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怀古田舍》)的“交”字,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朴素中见华采,不是刻意练字的结果,而是意到语到的天成。在诗人自己,诗歌表达深厚的生活感受,并不追求每个字的突兀,这反而更能使诗篇达到情趣真醇的意境。表现平静的田园风光,诗人的情感仿佛随着自然草木一样,缓缓地而坚定地生长着,他使用的“交”、“翼”、“扶”等词语,也都是蕴含着深沉的力量却没有激烈的、大幅度的外部动作,与自然、与诗人的生命感受十分契合。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与苏辙书》),说出了陶诗将丰富的内涵出之于平淡“田家语”的特色。“不经意语句,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正是陶诗为后世所不可及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