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后三单元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新经济政策(1921年)

背景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武装干涉;

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

治、经济形势.①国内战争胜利,苏俄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③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制度: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

强制劳动。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

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战

后又进一步加强,幻想直接过渡到社

会主义。引起人民不满。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②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经验教训 B

1、形成过程:①工业化②农业集体化③五年计划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

①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

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为二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1)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苏联经济改革 B

(一)、改革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的发展。

(二)、三个人物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成效不大的原因):(1)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2)目标脱离实际

(3)缺乏全面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有很大盲目性

(4)个人作风专断

2、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新在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成效不大原因见下面(四)比较)

美苏争霸占上风,苏攻美守

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性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从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三)、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改革

(四)、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相同:①背景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②措施都在经济领域进行调整;都扩大经营自主权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不同:

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重工业。戈氏先从经济体制入手,后转向

政治体制改革;

②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③前两者成效不大,是因为未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

后者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三、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创新: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

1、原因: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工人、农民的收

入增长缓慢)

②股票投机过度

2、特点:

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破坏性大。

3、影响:

⑴对国际局势:各国与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①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

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B

(1)1929---1933大危机爆发

(2)当时胡佛总统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3)年,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2)调整工业生产 [全国工业复兴法]

(3)调节农业生产(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法]

特点:在未触动资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国家干预经济,实质是资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C

积极直接影响:使美国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生产力恢复,人民得到一定好处。稳定资制度。

深远影响:(1)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开辟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道路;

(2)被主要资国借鉴,标志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消极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