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引言:海拔高度是指地球离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个年龄群体来说,可能会对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身体状况、心血管健康、呼吸系统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来探讨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一、身体状况:海拔高度存在着空气稀薄、气压低、气温较低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会对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较高的海拔地区生活的人,由于气温较低,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平衡,因此会增加饮食摄入量。

空气稀薄导致氧气供给不足,氧气参与到能量代谢的过程中,因此大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劳、乏力等身体不适症状。

二、心血管健康:海拔高度的变化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海拔高度气压低,空气稀薄,大学生在较高海拔地区需要更多的氧气来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长期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心血管系统会适应性地改变,心脏、血液等器官会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但对于来自低海拔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上高原可能会导致心脏的工作负荷增加,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三、呼吸系统:海拔高度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

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分压降低,大学生的呼吸系统需要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增加氧气的吸入量。

而且,海拔高度较低的地区,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压力差较小,大学生只需进行正常呼吸即可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但在较高海拔地区,为了保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大学生的呼吸频率和深度需要提高。

长时间适应这种高原环境,大学生的呼吸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以适应气压的改变。

四、运动能力:海拔高度对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海拔高度的空气稀薄,大学生在运动时吸入的氧气含量较低,导致肌肉疲劳、耐力下降等现象。

海拔高度的温度较低,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感到寒冷,从而影响到他们参与户外运动的积极性和能力。

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环境是指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等的周围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各种条件的总和。

环境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疲劳、耗氧量增加、体力下降等现象,从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反之,在低温、低湿度的环境中,人体会感到更加舒适,运动能力更加强劲。

在气压
较高的高原地区,由于氧气含量较低,人体的运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环境噪声、光照、废气等环境污染因素也会对人体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噪声
会干扰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影响人的注意力、思维和反应能力,进而降低运动能力。

光照也会影响人的生物钟,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而影响运动能力。

废气等环
境污染物会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加重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影响运动能
力。

第三,运动的场所和设备对人体的运动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不同的场所中,人们
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户外运动中,由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人体
的运动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此外,当人们使用优质的运动器材时,由于体能的消耗会
更小,每次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可以更长,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环境对人体的运动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充分利用环境来提高运动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运动的场所、运动的时间和选择适宜的运动器材,以满足个体的锻
炼需求和优化锻炼效果。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然后从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能、免疫、呼吸、心血管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综述发现,海拔高度确实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方面。

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为大学生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和学习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持健康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海拔高度、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水平、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心理健康、问题、挑战、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压、氧气含量和温度均明显低于平原地区,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

特别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其生长发育尚未完全发育,身体健康也相对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

通过系统地研究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可以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也可以为未来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所展开的研究将为探讨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而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不同系统的影响机制,为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和学习提供科学指导,同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因海拔高度引起的相关健康问题。

通过探究海拔高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促进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全面探讨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为提升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深入研究海拔高度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和保健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摘要】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影响因素分析、实验设计、数据结果分析、讨论和实验验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海拔高度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结论。

总结指出,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海拔高度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海拔高度,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实验设计,数据结果分析,讨论,实验验证,总结,进一步研究,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拔高度是指地球上某一点的高度与海平面高度的垂直距离,通常以米为单位表示。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高海拔地区进行旅行和探险。

海拔高度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可能会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气压、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氧气含量较低,大气压力较小,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会受到挑战,导致身体疲劳、运动耐力下降等现象。

了解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应的健康保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可以为学生群体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和健身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环境下的生活和学习。

通过研究海拔高度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可以为相关领域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维护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提供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海拔高度对大学生身体状况的影响机制,为制定更科学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充

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充

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充作者:尹诒顺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02期一、高原环境对身体机能系统的影响高原具有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温度低、风速大、空气湿度低、太阳辐射及电离辐射强等特点。

因此对人体的刺激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代偿和适应性反应,最终引起运动员机体发生生理生化和机能等方面的影响[1]。

1.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的耗氧量是全身各器官中最高的,占比全身耗氧量的20%,其对氧气缺乏最为敏感,在急性缺氧时,可表现为头痛、嗜睡、四肢肌肉无力、运动协调障碍等,慢性缺氧的表现为中枢和身体的疲劳感强。

2.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稀薄,机体为获取充足的氧气采取增加呼吸频率及深度的方式获得氧气。

经过高原低氧训练后,运动员的通气量、摄氧量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显著升高。

3.血液循环系统。

缺氧会使运动员心脏每搏量增加,骨骼肌中的毛细管增多;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使得红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代谢速率增加,综合以上经过高原低氧训练后会增强运动员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力[2]。

4.胃肠道系统。

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气压降低,胃张力降低,胃肠道血流量降低,使得胃肠蠕动及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恶心、胃胀、食欲下降等情况。

5.骨骼肌系统。

在低氧环境下,由于氧气摄入量减少,身体产生代偿反应,增强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增加对氧气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骨骼肌对氧代谢能力[3]。

6.内分泌系统。

在高原训练中,运动员的血浆睾酮、游离睾酮会增加,而皮质醇水平一般呈下降的趋势[4]。

二、高原环境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1.能量。

高原地区的环境特点,使机体热量损耗增加,同时由于食欲降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以及消化功能减弱,多重原因下,可引起运动员体重下降。

因此在高原训练期可采取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方式,减少高原训练初期的能量消耗,避免能量的较大亏空,当度过习服阶段后,增加食物的摄入量满足能量的需求。

2.碳水化合物。

在低氧环境下,机体会增强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使得糖原储备消耗快[5]。

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影响

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影响

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影响高海拔环境是指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包括高山地带、高原地带和高原山地带等。

在高海拔环境下,氧气含量较低、气温较低、大气压力较小,这些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和健康状况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适应机制和健康建议。

一、高海拔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高海拔环境下,氧气含量明显减少,而氧气是维持心脏和血管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

长期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中,人体将面临以下心血管问题:1. 高原心脏病在高原地带,由于氧气的减少,心脏不得不增加泵血的力量来弥补输送氧气的不足。

长期如此,心脏和血管负荷加重,易导致高原心脏病的发生。

2. 血压调节紊乱高海拔环境下,由于大气压力减小,血压会相应下降。

某些人群,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人,可能因此产生血压调节紊乱的问题。

3. 血液稀释高海拔环境下,由于氧气稀薄,人体会产生适应机制,血液变得更稀薄,以增加氧气的运输效率。

但这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下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高海拔环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由于高海拔环境氧气含量较低,呼吸系统是首先受到影响的系统之一。

以下是高海拔环境对呼吸系统的主要影响:1. 高原性肺水肿在高海拔环境下,氧气含量不足会导致肺血管紧缩,血管内液体聚集,从而产生肺水肿的风险。

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及时就医处理。

2. 呼吸困难由于氧气减少,人体在高海拔环境中会感到呼吸困难,特别是进行剧烈运动时。

这是因为氧气不足无法满足身体运动时的氧气需求。

三、高海拔环境对代谢系统的影响高海拔环境对代谢系统也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新陈代谢加速在高海拔环境中,由于氧气减少,人体会加快新陈代谢以增加能量供给,这也导致了更高的热量消耗。

2. 胃肠功能调节在高海拔环境下,人体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减缓,导致消化不良或胃肠不适等问题。

四、高海拔环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高海拔环境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变,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1. 免疫力下降在高海拔环境中,由于氧气减少,免疫功能可能受到一定的抑制,导致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20世纪20年代中至70年代的一位杰出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工业社会与精神分裂》和《技术与意识形态》在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时,对技术的异化和被异化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里,我们将探讨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思想的探析。

技术异化是一个贯穿整个马尔库塞思想的主题,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对人的本质和自身的关系产生了根本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

技术不再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服务,而是成为资本主义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这种将技术与人的本质和目的割裂开来的情况,导致了技术对人的异化。

正如马尔库塞在《工业社会与精神分裂》中所说:“现代化的技术,自身的巨大力量取决于它植根于和沿用于自身的社会和人类结构之中,这一社会和人类结构不是有机地而是机械地依附于技术大器之下。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异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类依靠着自然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却同时也变成了自然的奴隶。

而在人与自己的关系方面,现代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受到了压制。

在工业社会中,人们被迫抛弃了自己的个性,而转变成了机器的延伸。

这种技术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疏离和异化,人们变成了陌生人。

马尔库塞指出,技术异化还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变成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人的工作不再是自主的劳动,而是机械的重复,人们成为了生产关系中的附属物。

这种异化之下,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生活的意义,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支配者。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运动人体科学2024年(第14卷)第6期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窦妍妍宋进文*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3摘要:高原训练法一直是竞技体育训练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方法,并越来越引起各地运动队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该文通过梳理体育教材、国内外相关文献等,针对高原训练法对运动员骨骼肌系统、物质能量代谢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相关影响展开论述。

当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下数天、数周、数月后,机体会逐渐适应氧分压较低的空气环境,而适应带来的这些有利效应,将会在回到低海拔地区1个月内消失。

该文根据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人体功能的变化和形成的适应性进行综述,希望为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必要的参照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 运动员 身体机能 影响中图分类号: 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4)06-0001-03 Impact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the Physical Functions of AthletesDOU Yanyan SONG Jinwen*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Province, 252003 ChinaAbstract: Altitude training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thod in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and it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ports teams and science educators in various regi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effects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the skeletal muscle 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metabolism system, blood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of athletes. After the human body is exposed to the altitude environment for several days, weeks and months, the body gradually adapts to the air environment with lowe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but these beneficial effects brought by adaptation will disappear within a month of returning to lower altitud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nges and adaptability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the human body functions of athletes, hoping to provide a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athletes to engage in altitude training.Key Words: Altitude training; Athlete; Physical function; Influence高原环境具有低氧、低气压、低温、干燥和高紫外线等特点,短时间处在高原环境中,机体各器官、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1]。

高原人群运动能力及其变化研究

高原人群运动能力及其变化研究

高原人群运动能力及其变化研究高原人群是指那些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的人,他们对高原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不同于平原地区的人,高原人群生活在稀薄的空气中,体内的氧气供应和代谢系统会因此有所调整。

这样的适应使得高原人群的运动能力在某些方面与低海拔人群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高原人群在运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耐力,比如他们可以长时间地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比如缓步行走和长跑。

高原人群所处的环境让他们的心肺功能得以适应高强度的运动,提高了他们的耐力水平。

此外,高原人群也表现出较强的肌肉力量和速度,这是由于高原环境的氧气含量较低,身体需要进行更有效的氧气代谢,以弥补氧气不足的问题。

这样的适应使得高原人群在一些竞技项目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足球、田径等运动项目。

然而,研究也发现,高原人群在一些精密动作方面的表现不如低海拔地区的人。

这种差异可能与高原环境的氧气含量有关。

精密动作需要大量的氧气供应和神经反应速度较快的肌肉纤维,而这些并非高原人群的长处。

此外,一些极限运动项目对于高原人群来说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比如高山攀登和蹦极等,因为高原环境的氧气含量和气压对身体的影响可能使身体难以适应。

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高原人群和刚适应高原环境的人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人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抗疲劳能力。

然而刚适应高原环境的人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障碍,比如缺氧症、头痛、呼吸困难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运动表现和适应能力。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高原人群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也会有所变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低海拔人慕名前往高海拔地区,同时高原地区的人也会经常前往低海拔地区,这都会对他们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比如,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高原人群前往低海拔地区时,他们的耐力和速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因为体内的氧气供应和代谢系统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与此相反,低海拔地区的人前往高海拔地区时,他们可能会面临氧气不足、缺氧症等生理和心理障碍,这会对他们的运动表现和适应产生影响。

7-1高原环境、高原训练与运动能力

7-1高原环境、高原训练与运动能力

高原环境、高原训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
1、高原环境特点
•大气压低
•氧分压低
•湿度低
•寒冷
•昼夜温差大
•紫外线辐射强
2、不同海拔高度大气压与氧分压
↓↓
3、高原环境带来的问题
1、胃肠胀气;
2、食物不易煮熟,影响消化和吸收;
3、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下降;
4、脱水
5、雪盲、皮炎
3、高原环境带来的问题呼吸频率加快、气短
运动中心悸、心率加快
4、高原环境与肺通气量
因此高原缺氧时,
同时存在通气加快和
减慢两种相互对抗的
调节机制。

二、高原训练与高原习服
1、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刺激激发运动员机体的代偿机制,通过增加训练的难度和负荷量,在体能、生理上充分调动运动员最大运动能力的过程,并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反应的训练方法。

2 、高原服习
高原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
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高原适应: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长期习服过程。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运动能力下降
其原因与低氧分压、机体高原缺氧,VO2max减少有关
最大摄氧量下降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2、短于1500m的项目运动成绩没有变化,甚而有所提高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3、短时间高强度的项目(短跑、跳跃、投掷),尤其是以技术为主的项目,受高原的负面影响较小
小结。

(完整word版)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完整word版)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

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

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

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

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

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

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

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

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1。

1。

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究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究

运动人体科学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究吴秦秦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需要全方位、多形式的刺激。

由此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文化娱乐需求得到满足的形式之一。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员竞技意识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高原训练的优势也受到众多国家和运动员的重视,高原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在不断地完善。

本文着重分析高原训练在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训练;人体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影响机制高原训练指的是在高原氧气匮乏的环境和运动量大导致的身体极度缺氧情况的双重压制下的创新训练方式。

高原训练反映在人体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上会表现出复杂的反映,作用在为不同的人体上也会出现不同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高原训练主要积极影响在于帮助人体提高对于有氧代谢的能力,而这种积极影响的表演机制主要在于红细胞、心肺功能和摄氧量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在这种积极综合作用下帮助运动选手最大限度激发和挖掘机体潜能,不断地刷新极限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来得到满意的竞技成果。

一、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一)高原训练与红细胞生成高原训练对于人体红细胞的生成影响不是唯一不变的,它跟随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

一部分人认为高原训练的极度恶劣环境能够刺激造血组织的红细胞生成和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大量减少,但其促进作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也有部分试验结论与此相对立,认为高原训练的有氧环境变化与红细胞的生成与否和生成量没有直接关系。

由于相关研究发现是一个长期试验探究的过程,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依据现阶段的研究结果盖棺定论。

目前普遍认可的研究发现,中等海拔训练成果优于长期高海拔的无训练生存,由此可以得知,缺氧环境和高原训练是影响红细胞生长两种相关刺激,各自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红细胞的生长与高原缺氧环境有关但并不紧紧受生存环境缺氧程度影响。

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竞技与训练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蒋玉跃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摘要:高原训练就是让运动员身处高原环境中,在环境对运动员身体的低氧刺激作用下,对其进行强度适中、科学合理的训练。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书籍资料、实验报告,以及个人多年的学习、实践经验,阐述了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重要意义,以及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对我国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关键词:女子运动员;中长跑;高原训练;有氧能力作为体育竞赛的重点项目,中长跑运动集合了速度与耐力两大要素,是全面考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试金石。

近年来,国内外的教练员们纷纷提出更加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通过环境对人体进行低氧刺激的方式来使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的方式,最近备受青睐。

且研究表明,女运动员在经过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效果要略好于男运动员,这就说明,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更适合选用高原训练。

而中长跑项目的比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强弱,实验论证证明,高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有氧能力。

本文就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原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重要意义当运动员在空气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氧分压大于平原地区的20—25%的中度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身体会因为不适应此时身处的环境,而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血管壁增厚、血管扩张,导致血量增加,进而让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会使最大摄氧量提高、耐受乳酸的能力增强,从而大大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当运动员从高原地区或中度高原地区返回到平原地区时,这意味着又是一次环境的转变,应激反应会再次产生,运动员的成绩会比之前好很多。

所以,很多教练员选择在竞赛前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这对竞赛结果的提高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作者:李云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03期一、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身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

运动员初到高原会明显感受到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大,呼吸频率加快。

高原低氧耐受训练后,运动员会提高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利于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能力提高。

但是通气量增大过度,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碱中毒,反而不利于运动能力的提升[2]。

2.循环系统。

运动员初上高原,心率略上升。

随着高原习服,携氧能力和对氧气的适应力提高,最大心率及心输出量下降,这是一种心血管适应性的变化。

缺氧会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数量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和摄氧能力增加。

3.运动系统。

高原训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骨骼肌上。

肌肉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容易分解,从而使肌肉力量下降。

高原训练期间影响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速度素质,一般容易出现体重下降[2]。

4.消化系统。

高原气压低、胃张力降低、收缩减少;缺氧导致胃肠道血流量下降、进食后胃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下降[2]。

5.内分泌系统。

机体睾酮水平的下降,导致合成能力下降。

而睾酮属于同化激素,高原训练使得糖原、蛋白合成能力受到限制。

高原训练促使睾酮下降的原因在于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后机体消耗过大,睾丸产生的睾酮数量下降[3]。

6.免疫机能。

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导致患病几率升高。

二、高原环境下的营养补充原则1.食用易消化食物。

存在消化系统障碍会出现食欲下降,热量摄入不足的现象。

所以,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能量。

少吃油腻及油炸食物,肉食选择牛羊肉、鸡肉、鱼肉。

还可以选择肉汁、浓菜汤、适量调味品刺激消化腺分泌,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此外,鲜柠檬、泡菜、茶刺激开胃活跃消化功能[5]。

2.注重对铁的补充。

铁不足容易损害携氧能力,抑制对氧的抽取,降低最大摄氧量。

高原训练前2周应注意机体铁的补充,可在膳食中尽量多食用含铁丰富的动物内脏、蛋黄、豆类等食物,也可强化铁制剂的补充。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人都选择到高原地区旅游或工作。

然而,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的代谢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更加明显。

本文将探讨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研究。

一、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1. 呼吸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满足代谢需求,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此外,肺泡面积增加、肺毛细血管分布增多等因素也会影响氧的传递和利用效率,从而影响运动时的能量供给。

2.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

此时,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会增加,而心率和心肌重量也会增加。

同时,由于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原因,动脉阻力和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增加。

3. 能量代谢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的能量代谢会发生改变。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机体将需要更多地依靠无氧代谢,因此产生乳酸的速率会增加,并伴随着酸中毒的风险。

4.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低氧环境会导致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增加,如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等,以增加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

同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也会调节机体的代谢水平。

二、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调节研究1. 训练适应尽管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的运动代谢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研究表明,适当的训练能够提高机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

例如,长期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可以增加肺功能、改善氧的传递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

2. 药物干预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机体改善代谢能力。

例如,甲状腺素可以增加机体的代谢水平和氧的利用能力,酸化剂可以提高机体的酸耐受性,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也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外周阻力。

3. 营养补充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

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

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

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

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

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

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

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

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

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高原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原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原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思月;王英明;邓琴(综述);李世云(审校)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24(35)8
【摘要】高原环境具有低压低氧、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机体暴露于高原特定的环境下可影响其运动能力,并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性,从而引起应激激素的变化,这些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在高原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关于高原对机体内分泌影响的研究国外居多,国内研究较少。

本文就高原暴露下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4页(P1213-1216)
【作者】陈思月;王英明;邓琴(综述);李世云(审校)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9.54
【相关文献】
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2.高原低氧应激条件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免疫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非自然条件下(人工模拟)的高原训练对韩国长跑运动员血液变化、有氧能力和氧化应激能力的研究
4.热环境和运动应激对应激激素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5.高原环境对健康成人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及激素水平变化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和代谢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和代谢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和代谢的影响高原是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地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在高原环境下,气压和氧气含量都较低,温度较低,阳光强度较大等因素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生理和代谢两个方面,探讨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生理方面的影响在高原环境中,氧气含量降低,随着海拔的升高,人体吸入氧气的压力也越大。

如果人体无法适应高原环境,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缺氧症状。

缺氧症状可能包括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等。

为适应高原环境,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一方面,红细胞总量会增加,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可提高氧气传递效率,使得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另一方面,人体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血容量减少,以提高血液的氧运输效率。

这些生理变化使得人体在高原环境中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代谢方面的影响高原环境下,人体代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由于氧气含量降低,人体减缓了基础代谢速率,即身体的能量消耗量减少。

其次,在缺氧环境下,人体代谢会出现氧气相关的变化。

在没有足够的氧气的情况下,人体将会采用糖、蛋白质等不同的代谢途径来产生能量,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乳酸。

这是高原环境对人体代谢的一个典型影响。

另外,高原环境下,人体的肌肉疲劳程度会加重,由于缺氧,人体的肌肉产生酸性代谢物质,会导致酸中毒,从而影响活动力和运动能力。

为了适应高原环境,人体可能会采用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提高身体的代谢和氧运输能力。

总结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和代谢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训练有素的体育运动员可能在高原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高原环境可能会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了解高原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提高适应能力。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一般认为,人在海拔3000米以上就会出现所谓的高山病,但是只要停留2周以上,所感觉到的异常便会逐步消失,这主要是由于体内缺氧的适应机能开始发挥作用。

本篇文章就注重探讨一下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的影响。

1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1.1高海拔地区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变化?首先呼吸就显得困难得多了。

当大气压力下降了25%,这意味着我们呼吸的时候,得到的氧气是不足的。

海拔越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越少,吸入的氧气也就越少。

当空气中的氧气下降到正常值的1/3时,一些轻微的运动,都会显得力不从心。

当吸气时,空气通过鼻子和嘴巴顺着气管进入了肺部,肺中大量的细小肺泡把氧气溶解在了那里。

氧气通过血红细胞,随着毛细血管输送到了全身,释放氧气给全身的组织细胞,以便产生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氧气的输送系统极为高效。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适应平原地区的氧含量。

但是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的时候,往身体中输送的氧含量就不够了,就容易发生缺氧,这对人体是不利的。

这种症状被称为急性高山病。

会让身体极为虚弱,继而会造成头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在高原地区,身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常常是超负荷工作。

通常生活在海平面高度的人们能攀登的高峰,不超过三千米。

也就是说,体内这种输送氧气的循环系统到了3000米以上的海拔,就无法把足够的氧气输送到我们的全身。

1.2高原环境对心脏的影响在高原地区,由于长期的缺氧,使得血管收缩,肺动脉升高,就使得我们心脏的右心负荷增加,继而出现右心衰的表现。

长期的高原也可以出现血压升高。

随着血压的升高,左心系统的后负荷也会增加,那么也会造成左心衰。

所以,长期在高原工作,导致左心衰,或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性会高一些。

1.3高原环境对代谢水平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比较稀薄,氧气含量会降低,导致身体代谢水平加快,从而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进而引起了一些反应。

(1)人体的氧气摄取能力会下降,血液中的氧分子数量减少,使得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受到氧气供应的限制,从而影响身体的代谢水平和新陈代谢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

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

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

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

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

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

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

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
1.1.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
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

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

我国中长跑、游泳、自行车、滑冰等项目多年来高原训练的实践表明,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脉下降,血红蛋白增多,乳酸曲线右移值逐周递减,笔者跟随甘肃中长跑、自行车队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主要生理指标的探测也证明了这一点。

血红蛋白值的增加,并不是呈直线的,而是呈螺旋状的,总的趋势上升,但随着强度的加大而间或下降[7]。

1.1.2高原训练影响红细胞的因素
研究表明,高原可导致机体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关于高原训练期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并不一致[8]。

冯连世[9]等通过系统观察高原训练期间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血清EPO、RBC、Hb、网织红细胞(RC)及血球压(HCT)的变化规律,探讨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1.
2.1高原训练缺氧与EPO EPO是一种调节红系祖细胞生成的激素,其血清浓度随血氧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机体在低氧或高氧环境中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当它的血氧浓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引起红细胞增多或红细胞生成不足。

研究表明,只要血氧浓度下降持续4小时以上,就会刺激体内EPO合成的数量增加,继之血液中EPO浓度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压积增高[10]。

当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下,血中EPO浓度会急剧上升,甚至超过正常基线1000倍以上,但这种变化只在缺氧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时才会发生。

1.1.
2.2高原环境与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增加,通过网织红细胞(RC)数量的增加,血清铁和铁蛋白的减少得以表现[11]。

与单纯地在高原上不参加训练的安静组相比,高原训练似乎更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研究发现,在中等海拔训练和久居高原上不参加训练的安静组之间,前者的RC明显增加。

这表明缺氧和运动这两种刺激是分别起作用的,红细胞生成的促进因素不仅只与缺氧程度有关。

另外,在升到海拔4000m高度的过程中Hb浓度会直线
上升,当EPO的活性和血氧饱和度降到低于60%时,Hb浓度又显著降低[12]。

1.1.3高原训练与2,3-二磷酸甘油酸
高原训练可增加红细胞的生成,从而提高红细胞的更新率,使幼稚红细胞的数量稳定,由于幼稚红细胞更易变形,运氧到工作肌的效率比老细胞更高,所以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会提高,这可部分地归因于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在幼稚红细胞中较高,它使收缩肌存在部分氧压时,血红蛋白对氧的吸引力下降,提高了血红蛋白释放氧的能力,从而使肌体获得更多的氧。

高原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红细胞中2,3-DPG水平,以弥补红细胞的破坏对运动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9]。

1.2高原训练与线粒体
1.2.1低氧对线粒体的影响
低氧及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可激活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于次黄嘌呤的反应,分子氧单电子还原为超氧自由基,并引发线粒体膜过氧化反应而损害呼吸氧化磷酸化[13]。

研究指出[14],长期高原缺氧导致骨骼肌横断面和线粒体明显下降。

通过适宜的高原训练,促进了氧运输系统的改善,增加毛细血管分布和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提高了氧化酶的活性等[9]。

1.2.2高原训练与苹果酸脱氧酶(MDH)
MDH是机体有氧代谢途径中的催化酶之一,它是线粒体基质的标志酶。

实验表明,有训练者MDH活性的提高与SDH(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提高是一致的,均表示有氧氧化能力的提高,所以选用MDH作为有氧氧化途径中酶的代表,以反映机体有氧氧化能力。

研究指出[15],模拟不同海拔高度进行1周耐力训练后,平原效应期间,大鼠腓肠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趋为:第1周MDH活性下降,第2周显著回升。

其中,2000m组MDH活性变化较稳定,且第2周MDH活性提高,并显著高于平原训练的对照组,表明高原训练有利于提高线粒体的活性。

1.3高原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3.1高原训练对心脏的影响
心电图对高原训练运动员心电图的研究[5]发现,高原训练期间及返回平原后运动员左右心室电图压均较比上高原前显著增加,可能是缺氧环境下训练负荷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是心脏代偿适应的结果。

另外,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普遍呈窦性心动过缓,这种倾向更为明显[4]。

心率李桦等对中日竞走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的运动员进行一系列生理测试,结果表明:高原训练后期心率明显低于高原训练前期。

运动中的最高心率在高原及平原均达到通常公认的极限下负荷(180次/分)的心率水平[4]。

血清CK、LDH及其同工酶高原训练期间,血清LDH[,1]/LDH[,2]及CK-MB值升高,而CK-MM值却有所下降,说明高原训练对骨骼肌和心肌的刺激方式有所不同。

高原训练可增加心脏的负担,但可减轻骨骼肌的损伤程度[16]。

1.3.2高原训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低氧与肺血管结构重建肺血管结构重建是指肺血管壁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因低氧、高血流剪切力和炎症等损伤因子发生的血管结构改变。

肺血管壁的内皮细胞(EC)、平滑肌细胞(SMC)和成纤维细胞(FIB)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与堆积等变化是肺血管结构成分对缺氧刺激的反应。

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合成增多、降解减少是肺动脉壁增厚和顺应性降低的代偿性反应[17]。

肺通气功能刘海平[18]等通过对9名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从高原下平原训练期间肺通气功能的测试发现,在平原第9天左右,肺功能处于良好状态,在通常指标的变化图上,出现了一个较高的峰值,表明肺通气功能有所加强。

最大摄氧量对高原的效应许多学者众说纷纭,如Buskir E R[19]等认为低氧训练可
增加平原时最大吸氧量(V[,o[,2]max]),但Saltin B[20]等研究表明,自行车运动员在海拔2300米高原训练后V[,o[,2]max]却下降。

缪素坤等[5]研究发现,高原训练两周后,V[,o[,2]max]绝对值和相对值较平原分别下降,返回平原2周后,V[,o[,2]max]较平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最大功率明显提高。

缓冲系统运动员初到高原,缓冲系统偏酸。

到了后期脱离了偏酸状态,说明通过高原训练缓冲系统的能力有所提高[4]。

1.4高原训练对血乳酸的影响
高原训练后期与前期相比,乳酸代谢明显改善,血乳酸—速度曲线右移[4]。

还表现在以相同强度运动时,高原的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以及高原训练后乳酸浓度下降,逐渐接近平原安静值。

推测原因可能是:(1)乳酸的生成延迟;(2)乳酸的消除能力增强;(3)缓冲系统功能提高[4]。

2小结
高原训练的效果受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高原训练的研究结果,会有许多分歧和争议。

在机体对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研究中,EPO的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红细胞升高的机理、蛋白质的代谢特点及激素的变化与调节,高原训练的营养与恢复等问题,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