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行宪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时间:2011-04-22 10:12:33 来源:数学小论文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向前发展的需要了。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四次修改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存在着明显不适应的情况。因而,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的序言和部分条文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一、新宪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至1949年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由于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因此,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宪法的条件。论文格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82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专门召开了8次会议讨论,宪法修改委员会开了5次会议,有3次都是逐章逐节逐条讨论修改的,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又经宪法修改委员会对该草案再次修改后,提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于12月4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建议,决定修改宪法,并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并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基础上,于1982年2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经再一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后于1982年4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决定将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广大群众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提出了大量的意见。经宪法修改委员会对该草案再次修改后,决定提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开会期间,全体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又作了多处修改之后,于12月4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中国网 2004年05月09日
中篇 我国现行宪法的产生和不断完善
一切事物的前进,莫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当思想和观念的闸门一扇扇打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便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出蓬勃的新枝。
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
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我国一部基础性宪法。1975年制定的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制定的宪法也受“文革”较大的影响,仍然肯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坚持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为指导思想。1979年和1980年不得不接连对1978年宪法作了部分修改。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
五、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把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家生活的民主化进程已经启动,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组织中实现直接民主等问题,有待于提升到宪法的层次子以明确。论文格式,产生。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面贯彻,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性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宪法,产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是在集中全国人民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带有“左”的色彩,特别是这两部宪法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1982年现行宪法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总结了“文革”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产生的背景及其过程
中国网 | 时间: 2004-05-09 | 文章来源: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1981年6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且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看作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完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大加快了国家生活民主化的进程,国家的领导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或即将着手进行;改变过于集权、国家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和限定最高职务的任期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重视;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要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等等。经济上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重视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经济结构,等等。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但是,1978年宪法没有也不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一定要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要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摆在国家机构前面;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建立的。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先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再规定国家机构,充分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性质;起草新宪法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3月,毛泽东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了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3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多次反复修改后,于1954年9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第二个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3至第11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7条、第8条第1款、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42条第3款和第98条进行了修改。其要点为:(1)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更加完整;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的奋斗目标更为科学和实事求是;(2)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有利于健康地发展经济;(4)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5)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以利于发挥县级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宪法第一个修正案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一条和第二条。
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对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公布实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56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丁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从1957年开始,出现了“左”的失误。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大地破坏了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人治思潮日益泛滥,宪法被束之高阁,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十年,我们的国家遭受惨重损失。1975年宪法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九个年头,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7日通过并颁布的。
宪法修正案第二条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而有利于促使人们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为国家、集体筹措建设资金开辟了新的财源。
四、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要求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就必须修改宪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一段准备工作之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通过并公布了1978年宪法。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同纲领》的贯彻实施,使我国发今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整个大陆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第二,土地改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封建剥削制度被基本消灭;第三,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活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取得了胜利,人民群众的觉悟极大地提高,人民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第四,自1953年7月起,普选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在基层完成普选的基础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召开;第五,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切表明,《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国家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了。为了反映建国以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指导和保障,制定宪法已完全必要并有了充分的可能。
时间:2011-04-22 10:12:33 来源:数学小论文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向前发展的需要了。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四次修改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存在着明显不适应的情况。因而,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的序言和部分条文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一、新宪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至1949年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由于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因此,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宪法的条件。论文格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82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专门召开了8次会议讨论,宪法修改委员会开了5次会议,有3次都是逐章逐节逐条讨论修改的,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又经宪法修改委员会对该草案再次修改后,提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于12月4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建议,决定修改宪法,并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并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基础上,于1982年2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经再一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后于1982年4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决定将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广大群众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提出了大量的意见。经宪法修改委员会对该草案再次修改后,决定提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开会期间,全体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又作了多处修改之后,于12月4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中国网 2004年05月09日
中篇 我国现行宪法的产生和不断完善
一切事物的前进,莫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当思想和观念的闸门一扇扇打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便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出蓬勃的新枝。
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
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我国一部基础性宪法。1975年制定的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制定的宪法也受“文革”较大的影响,仍然肯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坚持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为指导思想。1979年和1980年不得不接连对1978年宪法作了部分修改。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
五、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把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家生活的民主化进程已经启动,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组织中实现直接民主等问题,有待于提升到宪法的层次子以明确。论文格式,产生。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面贯彻,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性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宪法,产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是在集中全国人民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带有“左”的色彩,特别是这两部宪法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1982年现行宪法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总结了“文革”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产生的背景及其过程
中国网 | 时间: 2004-05-09 | 文章来源: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1981年6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且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看作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完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大加快了国家生活民主化的进程,国家的领导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或即将着手进行;改变过于集权、国家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和限定最高职务的任期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重视;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要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等等。经济上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重视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经济结构,等等。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但是,1978年宪法没有也不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一定要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要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摆在国家机构前面;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建立的。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先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再规定国家机构,充分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性质;起草新宪法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3月,毛泽东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了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3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多次反复修改后,于1954年9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第二个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3至第11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7条、第8条第1款、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42条第3款和第98条进行了修改。其要点为:(1)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更加完整;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的奋斗目标更为科学和实事求是;(2)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有利于健康地发展经济;(4)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5)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以利于发挥县级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宪法第一个修正案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一条和第二条。
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对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公布实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56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丁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从1957年开始,出现了“左”的失误。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大地破坏了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人治思潮日益泛滥,宪法被束之高阁,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十年,我们的国家遭受惨重损失。1975年宪法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九个年头,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7日通过并颁布的。
宪法修正案第二条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而有利于促使人们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为国家、集体筹措建设资金开辟了新的财源。
四、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要求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就必须修改宪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一段准备工作之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通过并公布了1978年宪法。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同纲领》的贯彻实施,使我国发今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整个大陆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第二,土地改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封建剥削制度被基本消灭;第三,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活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取得了胜利,人民群众的觉悟极大地提高,人民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第四,自1953年7月起,普选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在基层完成普选的基础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召开;第五,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切表明,《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国家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了。为了反映建国以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指导和保障,制定宪法已完全必要并有了充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