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不是作家创造的产物,而是源于符号系统的相 互影响。文本不再体现作者的思想,而是体现语言 的特性。(文本是语言的一种“生产力”)
文本不仅指书写的结果,社会语境(context)也是 一种文本。
文本性(textuality):实质上即是语言性、符号学、 指符性的另一种说法。
1973年,罗兰·巴特发表著名论文《文本的理 论》,试图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来,文本 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 产生于读者与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 所。文本又是一种意指实践,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 出现的多元性。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 不是产品,而是作者与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 语言游戏的场所。因此这不是生产的结束,而是生 产的过程。
(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消解性模仿)
互文性
意义: “作者死亡,读者再生”。(罗兰·巴特)
读者不再是一个作品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文 本的积极参与者,他和作者一道参与文本的生产。 正是由于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成了一个自由嬉戏、 动态开放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具有多义性和不确 定性。
罗兰·巴尔特把主体、说话者、作者和读 者引入了互文性关系的空间。
第十四讲“跨文本”与“互文性”
2019/5/28

壹 何为 “互文性”? 贰 如何解析文学的“互文”形态? 叁 如何看待“互文本”中的雷同? 肆 文学“互文性”研究有何意义?
2019/5/28
• 一提“互文”二字,我们自然首先会 想到“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手法。
• 试问,作为文学理论上的“互文性” 与作为修辞手法的“互文”之间有没 有关系呢?
几组相似概念
互文与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与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文本(text) 、文本性(textuality) 、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
1、文本与文本性
文本(text):后结构主义以文本(text)取代作品 (works),以“书写”代替“创作”。“文本”不 完全是文学意义上的客体,而是一种语言学和符号 学意义的客体。
有,但关系不大; 或者干脆说,没有多大关系。
2019/5/28
一、且看:“互文性”理论之大概
2019/5/28
今天我们讲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事实上是“互文本性”,也译作“文本间 性”、“文本互涉”,说白了,就是“跨 文本及文本内部上下文之间的相似性关 联”。
其基本内涵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 是自足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 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 化,它们相互参照,相互指涉,相互折射, 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 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 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2、互文性(文本间性)
含义:文本与文本相互指涉、相互生发的关系
(多重、复杂、交叉 —— 影响的“创造性转变”)
创见:作品不再是对客观世界镜子般的反映, 而是无数文本间的产物。
目的:解构文本的独创性,消解中心
封闭文本
开放文本
(可读文本)
(可读文本)
本质:模本与原型之间的相互解构、抵消关系
克里斯蒂娃还把文本分成“生成文本”(geno-text)和“现 象文本”(pheno-text):“生成文本”涉及到能指和讲话 主体的范式,讲话主体使原先由他人的价值观念和愿望构成 的“语言组织”(tissue of language)产生错位并得到修 正,“现象文本”是文本的语法和语义的表面结构,是作为 心理和历史活动较完满“形成的”文本残余。克里斯蒂娃所 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与其 他文本相互参照、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 互文,都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
罗兰·巴尔特在《S/Z》(1970)一书中把文本定 义为“跨学科的”和“多主体性的”,他更关注读 者,注重读者参与文本的表意实践。巴尔特把文本 归为两类:“可读的”和“可写的”。“可读的” 文本是可以进行有限的多种解释的文本,是按照明 确的规则和模式来阅读,是半封闭的;“可写的” 文本是以无限多的方式进行表意的文本,是开放的; “可写的”文本解放了读者,使读者通过发现文本 意义的新组合而“重写”文本。
“互文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理论历经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 赫金孕育,由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 斯蒂娃提出;再经法国巴特、德里 达、热奈特等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 义理论大师们培育与发扬光大,逐 渐成为一个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 庞大文艺理论体系。
在克里斯蒂娃看来,一个文学文本相当于一个能指,一个词,是对某 个所指、某个对象的表述。文字词语之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不 具有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文本空间的交汇,是若干文字的对话,即 作家的、受述人或相关人物的、现在的或先前的文化语境中诸多文本 的对话。也就是说,文本是吸收了过去的文本,并且从过去的文本中 建立起来的,然后文本回应、重新强调和加工过去的文本,并以此创 造新的文本。在《封闭的文本》和《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等著作 中,克里斯蒂娃进一步提到互文性是语言工作的基本要素,文本研究 应该考虑话语序列结合中的三个成分:写作主体、接受者和外来文本, 并指出话语的地位可以从横、纵两个方向来确定:横向是文本中话语 同时属于写作主体和接受者,纵向是文本中的语词和以前或共时的文 学材料的相关,克里斯蒂娃认为当横纵两项交叉时互文性便产生了。
巴特还说,文本是意指,而意指是一个过程。意指不 是意义,不是交流,不是再现,也不是表达。能指是在特 定语言场所展开的无休止运作。它把写作和阅读的主体置 于文本中,使之与享乐相认同,从而产生写作快感、阅读 快感、文本快感。
最后,文本也是互文体。任何文本都是互文体。前文 本、文化文本、可见与不可见的文本、无意识或自动的引 文,都在互文本中出现,在互文本中再分配。因此,互文 性在这里并不是有源可溯的影响或渊源。互文本具有社会 性、整体性与生产性。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播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