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

合集下载

巫文化故事

巫文化故事

巫文化故事巫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在我国,巫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巫文化的概述、故事传说、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以及现代传承与转型等方面,对巫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神秘文化。

一、巫文化概述1.巫文化的定义与起源巫文化,指的是一种以巫术为核心,伴随着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的文化现象。

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无法解释,便借助于巫术寻求解决办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巫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2.巫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巫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不同时期均有其特色。

从夏商西周时期的祭祀文化,到汉唐宋元时期的道教、佛教与巫教的交融,再到明清以后的地方民间信仰,巫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巫文化不仅吸收了各种宗教、信仰的元素,还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巫文化的故事传说1.神话传说巫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地起源、人类诞生的探寻。

神话传说中的巫师往往具有崇高的地位,如伏羲、神农等,他们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创立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与智慧。

2.民间传说巫文化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着广泛的表现。

诸如白蛇传、聊斋志异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包含了巫术、妖怪、神仙等奇幻元素。

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神秘现象的敬畏。

三、巫文化的表现形式1.巫术仪式巫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巫术仪式。

巫师通过举行各种仪式,祈求神灵保佑,解决人们的疾苦。

这些仪式包括祭祀、驱鬼、祈福、占卜等,既具有神秘色彩,又富有宗教氛围。

2.巫师与巫婆在巫文化中,巫师和巫婆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被认为是神灵的代言人,具有通神之能,能够预知未来、祛病驱邪。

巫师和巫婆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巫文化的代表。

巫文化浅谈

巫文化浅谈

巫文化浅谈第一篇:巫文化浅谈巫文化浅谈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拥有原始气息的人类文明,后经过演变,它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也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有所融合,在许多舞蹈,文学,哲学中仍有强烈的巫风孑遗,特别是民间的一些传统更带有原始的巫的色彩。

可以说,巫文化到现在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说起“巫文化”,首先,我们要弄清,人们广泛使用的“巫文化”、“巫术”、“巫师”等概念中的“巫”究竟是指的什么?《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诗诵》:“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

”从古代文献的解释上来看,巫是以歌舞事神的女性,而男性则谓之觋。

通过考古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我国至少在殷商时代已有巫觋的存在。

而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巫术的产生早于巫觋。

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种种天灾人祸。

他们相信,只有依赖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才能避免天灾人祸。

但人就是这样,随着智能水平的提高,渐渐会对崇拜的对象产生追求与控制,就产生了巫术。

巫术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后,就需要专门掌握巫术的执行者,于是产生了巫觋。

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期,巫的地位已经变得很高了。

巫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累了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医术,占卜,舞蹈,天文......对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有很大积极作用,收到极大尊重与敬畏。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功利思想盛行。

巫的地位有所下降。

有人认为楚国的灭亡就是和巫风太盛有关。

而秦汉以后,统治阶级独尊儒术,佛教东来,道教兴起,巫的地位一落千丈。

巫的地位随着祭政分离,理性意识的觉醒,宗教发展的冲击等,经历了一个由尊而卑的变化过程。

但是,巫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巫地位的降低而减少。

就如巫师的名称。

《对山余墨》中说道:“其称女巫则曰师娘。

次者曰紫仙曰关亡。

”关亡这个称呼在现在都有,在常熟的一些地方,家庭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去找关亡人问问祖先,而关亡人则会向被附身一样说出一些关于你家但你之前并没有告诉过这个关亡人的事情,甚至与你对话。

巫文化的神秘

巫文化的神秘

巫文化的神秘在巴渝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首推巫文化,巫文化中最古老上的神话传说则是灵山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

玉门,日月所入。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丰沮",任乃强先生注:"显然指的盐泉"。

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释"灵山"说:灵山,疑即巫山。

《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皎服。

"王逸注:"巫也。

"《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

"王逸复注:"楚人名巫为灵子。

"是灵、巫古本一字,……。

按:"灵"繁体字为"囊",下半部就是"巫"字。

袁先生引《楚辞·九歌》诸篇中"灵"字,汉代王逸《楚辞章句》皆注"灵"即巫也。

许慎《说文解字》亦解"灵"字为巫。

所以"灵"和"巫"二字在古代原本是一个字,因此"灵山"即巫山。

关于巫的职务,《经籍纂诂》引《商书·伊训》:"时谓巫风。

"传:"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

男曰觋,女曰巫。

"又引《吕览·侈乐》:"作为巫。

"音注:"医师在女曰巫。

"又引《周礼·春官·序》"男巫"。

注:"巫掌招弥以除疾病。

"这说明古代巫的主要职责:一是事鬼神,包括占卜、祈祷、祭祀、歌舞以迎降神等;二是治病消灾。

袁珂先生解释十巫"从此升降"说:即从此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概述巴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文化名片,其丰富的巫文化为当地人民留下了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

巫文化是巴渝地区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包括巫术、节庆、祭祀等各种仪式和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巫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巫文化,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保存和传承巫文化,以期为后人留下更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巫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巫文化是巴渝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等价值。

保护和传承巫文化有助于维护巴渝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社会发展的参考与借鉴巫文化是巴渝地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对象,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可以为今后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二、巴渝巫文化的数字化保护1.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重点是对巫文化相关的物品、文献、遗迹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

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准确地记录和保存巫文化的各种物证,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展示巫文化的丰富内涵。

2.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对巫文化的物质遗产进行保存,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数字化的遗产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展览和虚拟博物馆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

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巫文化,也能推动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巴渝巫文化传承研究1.学术研究与成果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也积极推动学术界对巫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巫文化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仪式习俗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巫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2.社会参与与合作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也注重与当地社会参与者的合作和互动。

巫文化故事

巫文化故事

巫文化故事巫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崇拜。

在我国历史上,巫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影响到政治、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巫文化故事是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巫文化故事概述巫文化故事丰富多样,涵盖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类型。

这些故事以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故事中往往充满了神奇的法术、神通广大的巫师以及各种奇幻的生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想象空间。

巫文化故事中的角色与象征意义在巫文化故事中,巫师是核心角色。

他们具有通神之能,可以祈求雨水、驱赶邪灵、治愈疾病等。

巫师的形象往往具有双重性,既是神圣的代言人,又是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的存在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此外,故事中还常见到各种动物、植物等生物,它们往往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

如龙、凤、麒麟等神兽,代表了权力、吉祥和幸福;而某些植物则象征着生命、繁衍和永恒。

巫文化故事的价值与启示巫文化故事传达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秉持正义、勇敢担当等。

这些故事为古代人们提供了生活指南,教导他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念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巫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文化故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其在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的身影依然可见。

许多现代作品汲取了巫文化故事的养分,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如近年来大热的奇幻题材作品,便是对巫文化故事的现代演绎。

结论巫文化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更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智慧与启示。

巫文化专题研究

巫文化专题研究

巫文化专题研究一、巫文化的源流与大三峡的巫溪(一)巫文化界定巫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后来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观念。

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观念体系。

1、中国巫文化分类学者萧兵对我国巫俗文化分成了五个大类:北方萨满文化、南方毕摩文化、东方灵巫文化、西方傩蜡文化、中原祝史文化。

2、三峡巫文化有专家定义:三峡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它指的是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以内的文化。

主要以巴文化与楚文化为对象,其中,尤其又以巫文化为最大的核心文化。

3、巫巴文化巴人乃群巫中的一支,故以巫巴文化称之。

巫溪是巴国巫巴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山海经》与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汉族地域特色文化。

“灵山十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

《山海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

“有臷民之国。

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百谷所聚。

”说的是:帝舜生了个叫无淫的儿子,分封在一个叫“巫民”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靠盐而兴的古老部落。

(三)巫溪、三峡与巫文化1、宝源山与巫文化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非今巫山县)。

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出马仙三(东北巫文化)

出马仙三(东北巫文化)

出马仙三(东北巫文化)东北地区有个神奇的巫文化,被称为“巫马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马骨巫觋简牍文化。

而巫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就是“出马仙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东北巫文化和出马仙三吧。

东北巫文化兴起于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古代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巫文化是古代巫觋信仰及其相关的神秘活动,主要包括巫觋、巫术、祭祀等。

巫文化在东北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巫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在巫文化中,出马仙三堪称一位传奇的巫觋师。

出马仙三,又称“马仙三”,生活在晋朝时期。

他是一位极为神秘的人物,据传他能通过马的骨骼上的纹路来预测未来,还能与马灵沟通。

出马仙三的预测能力非常准确,他对动荡的时局和人们的命运变化有着超常的洞察力。

出马仙三的巫术主要是通过马的骨骼来进行预测和祭祀。

他会将取自马身上的骨骼进行神秘的仪式,通过观察马骨上的纹路、孔洞等特征来预测未来的事情。

出马仙三认为马身上的纹路代表着未来的变化趋势,能够揭示吉凶祸福。

当人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他们会来找出马仙三求助,希望能够借助他的预测能力来指引未来的方向。

巫文化中的出马仙三并不只是一位在民间流传的巫觋师,他也是晋代朝廷官方认可的一位巫觋师。

他曾多次被晋朝王族召见,朝廷也将他列为巫觋师的职位,给予他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出马仙三的巫术虽然神秘,但在当时却备受尊重,其巫术不仅影响了民间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晋朝时期的政治决策。

他被尊为巫觋师的地位也表明了古代巫觋文化在东北地区的重要性。

出马仙三不仅在晋朝时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且他的巫术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人们仍然信奉着巫觋师出马仙三的巫术,并将其传世至今。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无法验证出马仙三的巫术是否真实,但是巫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东北的巫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出马仙三这个传奇人物,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巫文化的神秘与博大精深。

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巫文化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巫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

巫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信仰和祭祀文化。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巅峰。

巫师作为巫文化的核心人物,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够与神明沟通,为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巫师主要分为两类:乡野巫和宫廷巫。

乡野巫主要在农村地区担任巫术和祭祀的任务,而宫廷巫则服务于贵族和王室,负责为他们预测吉凶、祭祀神灵。

在春秋战国时期,巫师的社会地位相当高,被尊为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他们通常佩戴特殊的巫服,手持神奇的巫术道具,如龟甲、羽扇等,以展示他们的神秘力量。

在祭祀活动中,巫师会跳舞、唱歌、击鼓,以引导神明的降临。

除了祭祀活动,巫文化还与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在战争中,巫师被视为预测胜负的权威,各国君主会聘请巫师为他们卜筮和预测战争的结果。

巫师的预言和建议往往影响着君主的决策,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在艺术方面,巫文化也对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巫师的形象,赞美了他们的神奇能力。

同时,巫师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古代绘画作品中,成为艺术家表达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象征。

尽管巫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但它的衰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

到了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得巫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巫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对后世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巫文化所代表的超自然信仰和祭祀方式,为后来的道家、儒家思想等哲学流派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思想基础。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巫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

它不仅在宗教和祭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政治、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巫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苗族巫文化

苗族巫文化

苗族巫文化当人们无法对未知的恐惧作出合理的解释时,慢慢的就由发展出神鬼论,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死的畏惧和崇拜。

那么就有些人自称能控制,知晓神鬼之力,宣传自己拥有巫力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巫文化初倪。

巫文化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主要载体是巫术,作法以“超自然力”对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是其主要特征。

一般有专职的行巫术者,即巫师,他们被认为具有这种“超自然力”。

黔西北苗族中自古以来巫文化盛行,巫文化浸润了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社会交往各个层面。

巫文化从医开始苗族最先信奉鬼神,崇拜巫述。

巫文化是发端于医病,在古代苗族中,巫医是不分的。

本来苗族已在古代首先发现了中草药及针石等治病医术,但医术一直都是在巫术的神秘面纱掩饰下进行的。

往往在苗医给人治病时,要采取巫医并行的方法进行,始终以“神药两解”的方式治病。

苗族的医生同时也是巫术和巫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

苗父行医,用刍草扎成草狗(行巫术的法器),面向北念咒语,只念十个字就治好病,这就是以巫术治病。

虽然后来中医从巫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之一,但是我们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存神炼气铭》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能窥出巫文化的气息来。

巫文化浸透了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巫文化从开始形成到整个发展过程,渗透于黔西北苗族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大到迁徙、战争、节日,小到衣食住行。

每逢花坡、花场,总是以巫祝方式贯于始终,遇到天灾就要以巫术的方式祈祷禳灾。

有时还以巫述诅咒别人。

震动清朝咸同年间的黔西北苗族大起义,就是以巫文化鼓动起来的。

巫文化在丧葬和医药方面表现得较突出。

在威宁、赫章一带,打猎活动中也表现出巫文化形式来,苗族猎人在狩猎前要先测梦。

大方苗族自古以来就对医病有“神药两解”的传统。

在黔西铁盔苗族中,盛行着一种叫“解阴索”的巫俗。

巫文化的专施性和全民性巫文化以巫术为载体,多数情况下是由巫师和祭师施行巫术,巫师有男,也有女。

一般情况下巫术都是家传,巫师掌握有独特的巫术,巫术在不同的地方有其不同的表现状态,有的巫师掌握的绝技令人瞠目。

巫文化

巫文化

巫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化,文化也不断因革。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初民社会,人类要获得自由,必须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抗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为野蛮和文明、愚昧和开化的冲突。

上古之世,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在粗暴狂野的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甚至于进退维谷,束手无策。

因此,在那愚昧、不开化的时代,人没有独立的人格。

他们把自己看作天的附庸,不仅一举一动都要祈求上苍的许可,获得神灵的保佑,而且自然界一有些风吹草动,就惊恐万状、惴惴不安。

人们为了消灾避难,趋吉就泰,获得那么一点可怜的生存自由,就幻想天有意志,并把这天的意志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思想的法度。

这样,龟蓍就成了沟通人鬼、传达神意的必要工具。

巫术的目的,是幻想支配机遇,消除意外,预测事变。

在先民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意外的偶然变故,毁掉了他们先前的种种努力。

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翻耕土地,播下种子,然后施肥除草,以期秋后收获。

然而,在庄稼临近成熟的时候,突然一场暴雨或一阵冰雹袭来,把它打得七零八落,甚至一群飞蝗铺天盖地而来,将快要到手的果实吞噬殆尽。

在狩猎劳动中也是一样,尽管陷阱再深,弓强矢利,劣者本人身体彪壮,但野兽就是不出现。

相反,有些猎人却满载而归。

就人类的特定个体而言,其寿夭祸福难于预料,所谓“人有旦夕祸福”者,就是这样。

因此,人们觉得在人世之外,尚有天命。

这天命,就是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神秘力量。

于是,人们相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致胜这不可见也不可算的力量,巫术便由此而产生。

由于巫术活动与实际的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凡人都有参与巫术活动的可能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少进,人类文化出了等级,社会出现了分工,才有了专门的神职人员。

专门神职人员的产生,是人与自然初步分离的标志。

于是,从巫术中就发展出了宗教。

在古代载籍中,这种专门的神职人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巫。

《楚语》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文化故事

巫文化故事

巫文化故事巫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它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好奇心,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文化表现。

在我国,巫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巫文化简介1.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巫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在这个过程中,巫师作为人与神灵交流的媒介,逐渐成为了神秘文化的代表。

巫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信仰体系。

2.巫文化的地域分布巫文化在我国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尤其在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巫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这些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都深受巫文化的影响。

二、巫文化的主要内容1.巫术信仰巫术信仰是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神灵、鬼魂、命运等方面的信仰。

古代人们相信,通过巫术可以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避凶,改变命运。

2.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巫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白蛇传》、《聊斋志异》等。

这些故事以寓意深刻、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而著称,成为了我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3.宗教仪式与习俗巫文化在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方面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如古代的祭祀、祈雨、驱鬼等仪式,以及节日习俗、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巫文化的影子。

三、巫文化的影响与应用1.对民间生活的影响巫文化对我国民间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祈福、祭祀、治病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巫文化。

即使在现代社会,巫文化的某些传统习俗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

2.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巫文化对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巫文化为背景,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此外,巫文化还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如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可见巫文化的影子。

3.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巫文化论文范文3篇

巫文化论文范文3篇

巫⽂化论⽂范⽂3篇巫⽂化与傩⽂化关系研究论⽂⽂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度,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界定。

本⽂从⼴义的⾓度⽀持⽂化是⼈们⾏为⽅式及其成果的见解,并进⼀步认为,⽂化是⼈们的活动⽅式和活动成果。

从活动形式看,⽂化应包括⼈们的⽣产⽅式、⽣活⽅式、思维⽅式和交往⽅式等;从活动过程看,⽂化应包括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识活动⽅法和活动⼯具等活动中介系统,其中就包括活动的⽬的、⽬标、活动过程的调控和活动结果;从活动结果看,⽂化应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即物质⽂化和精神⽂化。

这些成果⼜是⼈们继续活动的物质条件、物质⼿段和背景意识论⽂。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动态的⽂化是⼈们在⼀定思想观念⽀配下,运⽤⼀定的物质⼿段,如何活动的社会性⽅式。

静态的⽂化是⼈们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巫,《说⽂》释巫即祝也,意为“⼥能事⽆形以舞降神者也”。

《辞海》释巫为“装神弄⿁替⼈祈祷为职业的⼈”。

傩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记载。

《诗·卫风·⽵竿》载有“佩⽟之傩”。

《论语·乡党》载有“乡⼈傩,朝服⽽⽴于阼阶”。

《礼记·⽉令》载“天⼦居宫室左个,乘⽞辂,驾铁骊,载⽞旌,⾐⿊⾐,服⽞⽟,⾷粟与彘,其器闳以奄,命有司⼤难(傩)旁磔,出⼟⽜,以送寒⽓”。

《周礼·占梦》载有“事傩以占梦”。

《周礼·夏》中载“事傩驱疫”。

《吕⽒春秋·季云》载:“天⼦居⽞堂右个……命有司⼤傩旁磔。

”⾼诱注:“⼤傩,逐尽阴⽓为阳导也,今⼈腊岁前⼀⽇击⿎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傩,谓之逐疫。

”并详细记述了汉代宫廷⼤傩的恢宏场⾯和具体过程,以及⽅相舞等傩舞。

这些记载或解释,把巫看作以舞降神的⼈,装神弄⿁替⼈祈祷为职业的⼈,把傩描述为祭祀和驱⿁逐疫的民间活动和宫庭活动,以及占梦活动等等。

上述解释是⼀种现象学的解释,没有将巫与傩放在⼈们的⽣存⽅式、活动⽅式中宏观地考虑。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原始初民时代,和世界各国的原初时期一样,对人类起源和天地生成既感到神秘莫测,又大胆进行想象和推测,这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各民族大都经历过各种类似的“创世神话”的时期,人们常称这个时期为“神话时代”,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神化时代”。

初民们对于大自然感到神秘,认为自然现象背后有着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对自然存在形成既有畏惧感又有依赖感的社会心态。

初民们把自然现象奉为神灵,并且加以祭拜,对之进行祈祷。

所以,巫术、神话、原始宗教是原始初民时代“神化”的普遍的表现形式。

上古中华先人自然崇拜对象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男女生殖器等等,只要是与初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都被神化为崇拜的对象。

后来,初民的意识逐渐加强,自然神人格化了,自然现象社会化了,自然崇拜演化出天神崇拜,崇信天命,崇拜上天。

再后来,先民们对自己的意也有所意识了,对梦的不解,对心灵现象莫名其妙,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祖先们死了,但似乎灵魂还活着,为祈求祖先的保佑,产生了祖先崇拜。

部落的首领、英雄,成了祭祀和崇拜的对象。

人们以虔诚的心态、严肃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取悦神灵,希望以自己的虔诚来影响鬼神的意志,以求得最好的保佑。

上古中华先人经常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统一于一体。

《诗经》里有不少关于巫筮的描绘,比如,《宛丘》便是写一个以巫为职业的舞女:“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诗经》之一百三十六)诗分三节,首节是诗人对巫女游荡于宛丘情景的描绘,表达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巫女翩翩起舞,诗人触动了情感,可是,巫女专注于舞着,对观赏者的表情状态丝毫没有觉察,诗人惆怅地感到“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人感到奈何和幽怨。

第二、三节素描巫女游荡于宛丘的巫舞场景和起舞行态,诗人一直在关注着:欢腾的鼓声、缶声,巫女持续的美妙舞姿,从宛丘山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时空的改变没有能让巫女的舞蹈停下来,舞姿是那么神采飞扬、热烈奔放;而诗人却满怀深情地欣赏着巫女热舞着……。

与巫文化有关

与巫文化有关

与巫文化有关巫文化是指具有神秘色彩和民俗传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表现在世界各地的形态纷繁,但却有着共通之处。

下面,我们将通过五个例子来探讨巫文化的特征和魅力。

例子一:塔罗牌塔罗牌是一种西方神秘主义占卜牌,起源于意大利。

传统的塔罗牌有78张牌,分为大阿卡纳和小阿卡纳两部分。

大阿卡纳主要包含22张牌,它们与塔罗牌的前世、现在和未来以及人生各个方面有关。

小阿卡纳则是四张花色牌,它们代表了人生不同的领域和心理状态。

塔罗牌的占卜方式非常复杂,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和练习才能驾驭。

不过,无论是从美学还是心理层面,塔罗牌都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符号。

例子二:巫师巫师是一种神秘而又神秘的人物,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巫师的定义可以是:一种掌握了某些神秘力量和技巧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咒语、符咒、魔法等手段影响人们的生活。

巫师在古代的欧洲和非洲都十分普遍,而在现代,巫师则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巫师和魔法的形象,甚至成为了一种畅销的流行文化符号,如哈利·波特系列。

例子三:巫婆巫婆是一种特殊的女性,在巫文化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古代欧洲,巫婆常常被视为女巫,她们被指控参与各种邪教和魔法实践。

在现代,巫婆则经常被视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们掌握了某些神秘的力量,也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巫婆的形象也出现在了各种流行文化中,如电影《圣女魔咒》中的巫婆。

例子四:巫术巫术是一种神秘而又古老的文化传统,它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巫术的定义可以是:一种使用符咒、魔法、咒语等手段来实现心灵、身体和社会上的目的。

巫术常常与野性、自然和女性力量联系在一起,它也包含着很多对人类生活和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巫术的实践方式在不同的地域和传统中也有差异,但它的存在和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例子五:巫医巫医是指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的一种民间医师,他们使用草药、咒语、符咒等手段来治疗疾病和寻找灵性的支持。

巫文化专题研究

巫文化专题研究

巫文化专题研究一、巫文化的源流与大三峡的巫溪(一)巫文化界定巫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后来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观念。

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观念体系。

1、中国巫文化分类学者萧兵对我国巫俗文化分成了五个大类:北方萨满文化、南方毕摩文化、东方灵巫文化、西方傩蜡文化、中原祝史文化。

2、三峡巫文化有专家定义:三峡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它指的是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以内的文化。

主要以巴文化与楚文化为对象,其中,尤其又以巫文化为最大的核心文化。

3、巫巴文化巴人乃群巫中的一支,故以巫巴文化称之。

巫溪是巴国巫巴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山海经》与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汉族地域特色文化。

“灵山十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

《山海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

“有臷民之国。

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百谷所聚。

”说的是:帝舜生了个叫无淫的儿子,分封在一个叫“巫民”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靠盐而兴的古老部落。

(三)巫溪、三峡与巫文化1、宝源山与巫文化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非今巫山县)。

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国·巫文化——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

国·巫文化——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

国·巫文化——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上庸君昨天文/昌言十六、巫文化对道教的影响“巫”,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之一,旨在借巫觋与鬼神打交道,为人们驱妖、除魔、消灾、治病、祈福。

道教盛言四灵、五行、八卦,也因道教的原生地点就在庸国。

在楚辞学术研究上,一般的观点是,楚辞是综合北方理性精神与南方巫文化尤其是巴楚巫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而对于南方巫文化的考究也一直是楚辞研究的重心之一。

大多学者认为,屈原的《离骚》《九歌》以及《天问》篇是南方巫文化中的祭祀、歌舞以及神话的直接演绎。

黄钊著在《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中说:“巫”,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之一,旨在借巫觋与鬼神打交道,为人们驱妖、除魔、消灾、治病、祈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因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带来的人生灾难无法应对,便对巫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巫”为自己解除苦难。

楚地巫术之所以盛行,亦是楚人对高山大川所产生的自然崇拜所使然。

高山有猛兽,大川起洪水,洪水猛兽是古人常遭遇的祸患,因而人们希望借巫术以自保。

这在今人看来,似乎可笑,但在当时,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巫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宗教,它在许多方面,为道教的最后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巫术奉行“降神”“事鬼”,被后来的道教所仿效。

如前所述,巫师“能视无形,以舞降神”,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巫能通鬼神、事鬼神,故古有“事鬼神日巫”“巫以歌舞事鬼”之说。

这方面,也被后来的道教所仿效。

我们知道,张陵创天师道时,自称“天师”。

这“天师”,也就是“鬼王”,对鬼类有慑服、制约力,故天师道推行“召神劾鬼,符篆禁咒等道术”。

后来,张陵之孙张鲁,继承了天师道的传统,“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

可见,在信鬼方面,道教与巫术相一致。

第二,巫术的仪式为道教构建道场科仪,提供了仿效的先例。

古代巫师作法时,在穿衣、戴帽、手势、念咒以及法场布置方面,都有一套具体操作模式。

这种情况,我们可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巫师戏龙图》、《巫师作法图》窥其一斑。

巫史文化 对后世影响

巫史文化 对后世影响

巫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在刚刚踏入文明社会的先秦时期,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及猜测往往要求更加强大的精神寄托。

国家机器的形成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促进巫觋职业的产生,巫觋兼顾史官职能,在当时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

巫史占天卜地、祭祀神、代表天意,监管君王的言行。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巫史文化广泛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及文化活动等方面,涉及的领域很广,对后世中华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巫文化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巫文化浸透了中国古代政治,这在殷商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天命玄乌,降而生商”⑴的说法就是一大标记。

在那个巫术统治的世界,风云变幻、年景丰歉、战争胜负、治乱兴衰,乃至修筑城垣、任免官吏,一切国家大事都要以占卜的结果而定。

在人们的观念中,主宰一切王是遵照“天意”来统治人间,任何人不能违反“天意”。

巫在当时是一种重要政治势力,巫、祝、宗、卜、史分管各项政务,构成一个庞大的“巫政合一”的官僚机构。

“国之大事,祀与戎”⑵,这是巫文化渗透政活的表现,把祭祀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

自殷周以来,祭天和祭宗庙便至关重要,为了“社稷”安稳,得上天保祐,托祖宗之福,祭祀自然是“国之大事”。

所谓“社稷”,就是指土地神和谷神,祭社稷无非是指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巩固封建国家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⑶,意在祭天。

明清两代大兴坛祀,在北京设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于是全国各地皆建社稷坛、风雨坛、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和城隍庙,作法事成了官方行为。

清朝建立后,更是把萨满祭祀搬进宫廷。

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使巫文化的负面在为扩张,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并通过政权自上而下加以贯彻,形成制度,广为传播,致使巫史文化以弘扬之势长期在封建社会中延续。

二、巫文化中产生的文字---甲骨文直接导源于巫文化的甲骨文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而且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开创了中国的文明史,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巫文化——精选推荐

巫文化——精选推荐

巫⽂化(以下内容皆为百度百科)巫⽂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的'灵⼭⼗巫'在以今巫溪宁⼚古镇宝源⼭为中⼼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术为主要形式,以盐⽂化和药⽂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化。

据《⼭海经·⼤荒西经》记载,'有灵⼭,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因以为名'。

经考证,今巫溪宁⼚古镇宝源⼭不仅因有宝源⼭盐泉可供古⼈类直接取⾷,⽽且古代这⾥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因此,宝源⼭就是以巫咸为⾸的上古'⼗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

这⾥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化之母⽂化---巫⽂化(盐⽂化、药⽂化),在唐尧时期就建⽴了巫咸国,形成了巫⽂化在三峡地区(⼤巫⼭地区)之滥觞。

还从这⾥迁徙出巫诞⼀部的五姓巴⼈到湖北长阳钟离⼭,巫⽂化与楚⽂化等⽂化融合产⽣了⼀度繁荣的巴⽂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海经》、伟⼤的⽂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学、⽂字、艺术、医学、地理等⽅⾯取得丰硕成果。

今天仍然沿袭并⼴泛存在于巫溪⼤地的巴⼭夜唱、五句⼦⼭歌等⽂化事象都古风浓郁,⽽作为巫⽂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古镇,⼤宁河古栈道、悬棺'⼆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巫的源远流长,甲⾻⽂中已有巫字,说明在殷商以前就已出现了。

甲⾻⽂专家许进雄教授将巫字的演变归纳如右下图(据许进雄,古⽂谐声字根,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台北第⼀版)最早的巫字是两个⼯字的交叉,⼤概是⾏法术时所⽤器物的象形;以后加上两个⼈在跳舞,是巫⽤形体动作请神灵降临。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文化
巫,上古已有此字。

在甲骨文、金文都有“巫”字。

它应当是中国先民最早创造的一批文字。

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上很早就有了“巫”字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

经考证,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因此,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

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

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巫文化可谓南方文明之源。

这从近年来考古发掘也得到了证实,
从巫山的大溪、大昌、朝天嘴、龚家大沟到宜昌的四渡河、杨家湾、白庙子、三斗坪、中宝岛、伍相庙、乔麦岭、太平溪,长阳县的西寺坪,陕西紫阳的白马村、马家营等等遗址中,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且相当多数往后延续到夏商周时期,这与文献记载来麟:《巫与巫术》的灵山神巫、巫载国的巫巴山地是吻合的。

事实上,进入奴隶制的商周时期,覆盖南国半壁的巫楚文化就源出巫巴山地的巫文化;巫文化既孕育了巴文化,又进而扩散促进了楚文化。

所以学者称之为“南方文明之源”,确是当之无愧的。

巫山十巫
在巴渝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首推巫文化,巫文化中最古老上的神话传说则是灵山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

玉门,日月所入。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胎、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如上所述,远古时代的巫,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既是沟通人神信息、主持祭祀、祈祷、占、算卦等宗教的巫师,又是从事医疗治病、采药炼丹的始祖,还是社会礼仪制度、文艺表演艺术的先驱。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巫“具备科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等知识,是知识分子的前身0”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