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陶渊明谢灵运谢眺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谢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33dc674f46527d3240ce0d6.png)
十、陶渊明的艺术境界、文学地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影响(一)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境界: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意境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它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
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
“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之间相遇。
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以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又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
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
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
2、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内在感情力量,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
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又宛如目前。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然。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3、参与劳动的感受,表现诗人对农业劳动的热爱4、描写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5、表现和反映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愿(三)诗歌艺术成就、特色:1、主体风格:平淡自然、亲切淳真(1)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切再现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
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是得读者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
(2)朴素的语言、真率自然的抒写。
语言自然精粹富有意境美的同时通俗易懂、用语朴质无华却包含着丰富的形象。
(3)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平淡中有深意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8455b7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b.png)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诗文兼擅,但以诗为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陶诗歌内容丰富,有田园诗、体役诗、读书诗、饮酒诗、郊游诗、责备儿女诗、描写祖先诗等。
,而田园诗是最杰出的。
述写行役的诗歌多为陶渊明归田之前的作品,但在每一首行役诗中,都表达了退隐的志趣,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雨于规林》二首其二,主要表达的便是“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人间”与“园林”的对立在陶渊明的诗歌中随处可见:“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田园是他的精神安顿的理想处所。
在陶渊明的世界里,田园既是一个可亲可感的工作场所,也是一个诗酒修养和读书的理想寄托。
陶渊明不仅亲自参加劳动,而且第一个把苦和痛写在诗里,这当然值得肯定。
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淳朴之心和超凡的诗意之笔,写出了只有在弦乐钢琴上才能奏出的伟大声音。
他不追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空寂禅趣,惟其诗中有人,所以不可超越。
陶渊明把自己在田园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进了诗中,他的诗是生活化的,他的生活也是诗化的。
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嚣、黑暗、虚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为一种理想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简直是像官场俗世告别的宣言,是又一篇《归去来兮辞》。
“尘网”无异于“樊笼”“误落”其中的陶渊明就好比“羁鸟”和“池鱼”,复归自然的喜悦,流露在这花树环绕的屋宅里,也飘溢于依依炊烟之中。
清人潘德舆说:“陶公‘依依墟里烟’,斯入于化,以此求“三百篇”,风旨不远矣。
”(《养一斋诗话》卷四)陶渊明的《第五饮》中写道:盖房子是在人的条件下,但没有车马的喧闹。
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
![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3329da225901020207409cee.png)
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语:一是“黄唐”,以及与之类似的“黄虞”、“羲农”、“轩唐”等,都表示炎黄尧舜的上古时代。二是“真”,以及“朴”、“古”等,意义接近,都是说明远古之世的人性特征是真朴、敦淳的。
陶渊明在诗文赋中多处出现这几个概念,显然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言“朴”、“真”;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朱自清曾指出“‘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5](78-79)老子的“小国寡民”,所追怀的是一幅保守、淳朴的原始社会图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174)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世”比老子更为古远:“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以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7](185)突出的是人与自然尚未分离的鸿濛状态。“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7](185)好一幅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相处的图景!这种和谐、淳朴、自然、浑整的生命世界,正是陶渊明所沉醉的远古洪荒时代的文化原型。陶渊明诗文中透露出来的这种慕古的倾向,表明诗人对生命原初的真璞境界的追慕、对人类童年时代的向往之情。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a70473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8.png)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陶渊明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有“益州隐士”的美名,他的诗歌流传至今,他将其诗歌作品所属的审美模式称为“境界”。
“境界”的核心理念是探究看似不相关的文化环境中的联系和共性,以及找到一切事物的联系之处,在坚持基本的真实性的前提下,能够利用象征性符号和流动性语调把文学体裁中所反映的不同内容联系起来,以此表现出一种节奏感和审美感,体现出作者对个性、开拓、理性和心灵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从而构成一种完整而独特的文化模式。
陶渊明的境界,永恒而深远,它是他对自然、对人情、对社会等不同的元素的理解,把内容朴实的表面下的内涵露出来,也弥漫着象征主义的意味和思想的精神,表达在不同的文本中。
陶渊明通过“境界”概念,唤起追求和尊重自然之美的精神,让人们认识到追求美丽超越了现有的社会阶层,能够把文学的解读提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境界”深刻地改变了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始终激励和鼓舞着文人们,永不改变地洞察汲取大自然,把大自然之美展现出来。
陶渊明的境界,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智慧,而且仍有大抵影响,他提倡以“境界”文化模式探索自我、探究世界,从中发现无限的美。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2f91df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e.png)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东晋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坛。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人形象以及文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生平事迹陶渊明出生于今浙江绍兴的临安靖安杨家山,祖籍山西运城。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物,早年曾出任雁塔郎,后进仕为太尉属官。
但他因不满于官场的污浊,于是选择隐居田园,在自家种植竹子,写作诗文,并写有《桃花源记》等著名佳作,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诗人形象陶渊明的诗人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他是一位孤高、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具有浓郁的田园情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花鸟虫鱼,展现着纯美、恬淡、自由、温馨、恬静的生活情趣。
他的诗歌承载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情怀,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后人誉为“田园诗神”。
三、文学思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不仅有感性的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他深入探讨了诗歌创造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提倡致力于表达真实感和深层情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他秉持着“山水自得一容与”、“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深入自然、沉浸其中,发现美,表达真实感情。
他的诗歌注重表现情感的纯美,主张“情不尚文赋,性非类巧言”,崇尚情感和灵魂的自由,提倡良知和真诚的表达。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形象。
他的文学思想深入理性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传世诗文,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对后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学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艺术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669c96c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9.png)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艺术境界陶渊明是中国唐朝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著名的田园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细腻的描写、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中通常描写自然风光,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平和宁静。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常具有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意象,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和平、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在艺术境界上,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认为是一种十分优秀的诗歌形式,其中融合了自然、哲理、诗情三者的完美结合。
他的诗歌中既有细腻的自然描写,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同时又充满了诗情的感染力。
这使得他的田园诗在艺术境界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00747a6b9d528ea81c7796b.png)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直品格。
《和郭主簿》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
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
《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
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https://img.taocdn.com/s3/m/60163db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a.png)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山水画家、政治家。
他的人格和文风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
人格方面,陶渊明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人。
他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和启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和侵犯。
他的思想理念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体内心的净化和修炼,强调自律、自省和自由,反对官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
这些人格特点贯穿了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生涯。
文风方面,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流传广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文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想象力,以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文体表现。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清丽自然为特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散文和书信则以率真、自然、清新、深刻为特点,反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陶渊明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1e102e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6.png)
陶渊明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作品。
1. 青年时期:挥金如土的享乐生活陶渊明年轻时是一个富裕家族的子弟,家境优渥,他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
他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和《五柳先生传》。
这些作品描绘了他在农村闲居的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2. 中年时期:政治生涯的失败与离世官场陶渊明中年时期曾在政府任职,但由于他不愿逢迎权贵,不善交际,最终导致他的政治生涯的失败。
他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杂诗》。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世间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由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3. 晚年时期:隐居山林的清修生活陶渊明晚年时期,痛失爱妻和家人,选择隐居于山林之间,过起清修的生活。
他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和《闲居寄远》。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清静、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4. 死后流传:后世赞誉与影响陶渊明去世后,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备受后世赞誉。
他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和《闲居寄远》。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以其真实、深入人心的作品,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的指引。
陶渊明的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展示了他从享乐青年到政治失败、后来选择隐居山林的心路历程。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成为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c3df6f3610661ed9ad51f3f7.png)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历代文史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吴巍巍(湖北成宁学院,湖北成宁437000)提要:本文从意与境的交融及语言的自然天成两个方面对陶渊明诗中天人台一的艺术境界进行了阐述,认为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陶诗在中国艺术园林中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天人台一;主客二分;语言天成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2(2006)02—76一皿收稿日期:2005--12--18作者简介:吴巍巍(1977一),女,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老庄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更是后人一直推崇的自由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
然而无论是精神追求还是艺术审美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却非易事,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经常能做到的。
而陶渊明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能够独超众类,写出大量内容充实、贴近生活的田园诗,并在诗中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
陶渊明作品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首先表现在意与境的交融中。
陶渊明的艺术人生境界使他摆脱了以主客二分方式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习惯视角,而用一种审美观照的方式超越认识论中主客相互外在的关系。
陶渊明在审美观照中,是融自己的全部生命于自然中,忘掉了山、花与人的对立,所以他能超越周围事物的普遍性、重复性特征,在自己的性情的投射下,无论是山还是花都与人浑融为一。
试举其《饮酒》第五首中诗句为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如果用主客二分法来观照,这里的菊、东篱、南山都是一些零星的对象,事物有其可重复的属性而无审美意识可言。
从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不过是在陈述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看到的景象。
显然,从这种主客二分模式来看此诗,它是极其平庸乏味的。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通过审美观照表达的超越认识对象之外的意境吧:秋高气爽.微风习习,山菊在东篱下迎风摇曳仿佛在招呼信步前来的诗人,诗人此时情趣盎然,神态闲逸,轻轻摘下那饱绽着笑容的菊花,诗人在与菊的默契中,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对面安闲悠然的老朋友南山一片“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新)的和谐交流中,诗人、菊花、南山仿佛已不分彼此,浑融一体。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及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及思想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b0c145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8.png)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出色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讲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锋利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论陶渊明境界
![论陶渊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472dc540767f5acfa1c7cd4f.png)
浅论陶渊明的境界在我国文学史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独特的。
他以他的生活,他的诗文展现了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人生境界。
境界,对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既指他的生活境界,也指他作品创造的境界。
陶渊明的境界,自然包括他的精神风貌,如从生活经历中表现出来的个性、思想等,也包括他的艺术风貌,既在诗文作品中表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心理。
我们只有从诗人的生活和作品两个方面去探索,才能真正诠释陶渊明的境界。
(一)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上最痛苦、最混乱的时期,也是精神上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1)当时的名士们面对恐怖的社会现实,崇尚老庄的无为。
他们服用五石散,披头散发,行为放诞,或者隐入山林,终日狂饮,忘却世事,企图以逃避人世或佯狂混世来摆脱人生苦闷。
而陶渊明不同,他既不玩世,也没有避世,而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在乱世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陶渊明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所以有积极用世之心。
他在诗中吟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八首》)。
少年时期就渴望建功立业。
在《读史述》里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明白地表达出了他自已的愿望。
在《命子》诗里还盛赞其祖陶侃的功业。
在少年读书居田时期,陶渊明对国家和社会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然而,到陶渊明出仕时期,东晋政治已完全陷入混乱,所以渊明空有一腔壮志,却无由施展,无法实现。
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出仕未得其时,自己个人也是不为当世所容,因此萌发了归家的念头。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三首》),过着很予盾的生活。
虽时仕时归,渊明并没有对统治阶级完全绝望。
先为州祭酒,后又任桓玄的参军、刘裕的镇军参军、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和彭泽令。
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落尘网”,应该说是诗人的用世精神在起作用。
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四十一岁时“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而任彭泽令。
或许可以说是为贫而仕。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d217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f.png)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一、陶渊明的生平与背景1. 生平背景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但年少时家道中落。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包括了官场和田园,他在经历了官场的腐败后,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
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独特的田园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的诗歌以其朴素自然、深邃隽永的风格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2. 社会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动荡时期,社会上层腐败、战乱不断。
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个人的困惑。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陶渊明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陶渊明的艺术特色1. 田园诗的开创与发展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诗歌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与战乱频仍的东晋时期背景相比,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还融入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其诗歌作品《桃花源记》便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通过对理想化的桃花源社会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直接而生动。
他摒弃了华丽辞藻的装饰,追求一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例如,《归园田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语,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画面。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陶渊明的诗歌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许多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致力于追求语言的简洁和自然。
3. 道家思想的体现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道家思想,尤其是对“无为而治”理念的推崇。
他提倡顺应自然,追求一种不受尘世纷扰的生活态度。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道家思想的体现,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神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3d8a28a0be1e650e53ea996d.png)
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2010-06-20 13:33阅读:3,238 X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容。
渊明诗的主要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
渊明平和散淡的心境,质朴无华的田园诗语言、情理浑融的田园诗容,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给人以明净单纯之感,而“开千古平淡之宗”。
这不仅是他透彻地认识了生活后心境上归于散淡的反映,更在于他对自然之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而且能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灵动异常,美不胜收,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人。
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少年时他好学不拘,二十九岁他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
四十一岁时,他再次出为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而终身不复仕,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平和散淡的心境是形成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一。
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部矛盾尖锐,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
这对家庭败落,本非世族的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
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
虽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
渊明在挂冠甫后,就在《归去来兮辞加载中...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
陶渊明审美文化浅析
![陶渊明审美文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2545b9c77da26925c5b0ed.png)
陶渊明审美文化浅析【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是他艺术人格的诗性显现,而他自然澄明的人生境界是其诗歌的神韵和灵魂。
他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并融会贯通,创造性情自然说,追求生命的自由和超脱物外的精神境界,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来诠释人生哲学。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审美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灿烂、思想碰撞的时期,是文学审美观念转变的重要时期。
儒家思想衰落,玄学流行,失掉了统治人心的力量,道家思想空前活跃,玄学流行,文人们争相摆脱礼教的压抑、束缚,追求感性生活,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
一、诗性人生的审美超越陶渊明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以其自然真淳的人格和诗风真正做到了海德格尔多说的“诗意的栖居”。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既是元好问对陶诗的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世人艺术人格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和人生的价值意义的追问,但是他对人生的体验不是通过哲理的思辨而是借由诗意的感悟。
正是这样一种审美观照的方式使得诗人达到一种高远自由、洒落任真的人生境界,自觉完成诗性人格的构建。
陶渊明的诗性人格主要体现在他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超越和对自由生命的体验。
他纵酒抒情、淡泊名利、不问贵贱,在生死之间寻求生命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
从《五柳先生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凡洒脱、洒落任真的诗人形象。
“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①陶渊明的辛酸的人生遭遇给他种种打击,在逐步消解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大的矛盾冲突后建立起来灵肉合一的诗性人格。
“陶渊明的任真来自他对得失、穷达、贵贱、贫富乃至生死的超脱,这使他的人生无入而不自得,在任何的困顿贫乏的境遇中都能保持心境的怡然和乐。
”②陶渊明所追求的人生极致是生命的自由绽放和生存的本真自然。
他将理想和现实生活慢慢地融合在一起,隐入田园是他对生存方式的选择和追求,尽管现实生活给他带来了种种烦忧。
试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
![试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6bd653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8.png)
试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
范伟军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3)004
【摘要】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以及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均有一定的关系.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笃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范伟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自然美景与理想境界的完美结合——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 [J], 杜鹃
2.阮籍、陶渊明诗风形成的异同——有感于丹纳的《艺术哲学》三要素说 [J], 孙兰;孙振
3.天然去雕饰——试论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因素 [J], 李萍
4.试论陶渊明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 [J], 范伟军
5.试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 [J], 何美姝;柳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诗文人物论
![陶渊明诗文人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3ba09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c.png)
陶渊明诗文人物论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经历了官场险恶、政治昏乱,但陶渊明以“闲”而不忘奋斗。
他没有逋波逐流,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在"无所为”中创造出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陶渊明以他的精神生活、创作和人格活动来表现一个充满理想又不为世俗所动、超然物外的艺术形象。
这种形象不是一般人物的形象思维,而是通过丰富细致、具体生动的内心世界反映出来的。
陶渊明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作为精神支拄,追求精神理想和人格理想完美统一;以自己崇高高尚的人生追求作为自己行动指南;以自己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积极进取、昂扬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作为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而追求;以对现实生活乐观开朗、怡然自得作为人格理想和生活态度。
这就是陶渊明诗文中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之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https://img.taocdn.com/s3/m/64eb5e3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8.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
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
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
![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59bcd973168884868762d6b5.png)
维普资讯
1 8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O 经 O6
我们读陶渊明 的诗文 , 能强烈地 感受 到其 中弥 漫着一 股对 远古 之世 的深 深追 怀 , 可谓 是诗 人 心 中的一 种“ 远古 情
结” 。描 写远古 的诗 句有 : 清琴横床 , 浊酒半 壶。黄唐 莫逮 , 慨独在余 。 P4 时运 》 l ( l( 4 ) 悠悠上古 。 厥初 生民, 然 自足 , 朴含真。4(2《 傲 抱 l P4 劝农》 )
有关人生境界的表述 , 作文化学 和现代性 意义上 的初步探讨 。
一
、
“ 抱朴含真" ——追慕生命的原初境界
收 稿 日期 :05一l 一 4 20 l 2
作者简介 : 张泽鸿 (9 7 , , 徽桐城人 , 17 一)男 安 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 合肥学 院中文 系教师 。研究 方 向: 艺术理 论, 中国美学 。
境界的审美范型, 具有现代性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价值启示意义。
关键词 : 回归 ; 心远 ; 大化 ; 生境界 ; 人 审美范型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05 920 )1 070 10 -7 (06 0. 1.6 0
F u ie fLi e o a a o r S d so f Viw fT o Yn _ e n—mig n
c n e o ay h ma i i p r d v le o tmp rr u n s c s i t t i a au . n
Ke r s rtr ; ia t fsu ; nvr ielo f ;etei mo e y wod :eu ds n o lu ies d a le as t d l n t o e; f i h c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参考资料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8b66961a37f111f0855b13.png)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作者】韦凤娟“道”在宋人的意识中代表着最高的精神境界,是极其神圣的字眼,故而宋人是不轻易以“道”许人的[1]。
惟独陶渊明享有“知道”、“闻道”、“见道”的盛誉[2]。
这种看法得到后人的热烈响应[3]。
至于这个“道”究竟为何物,从宋人至今人,众说纷纭,姑且不论。
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这个“道”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的总称。
由此可见,说陶渊明“知道”、“见道”,实际上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最高的价值取向。
也就是说,在历代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实际上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是一个很复杂的极庞大的完整的母系统,各类子系统纵横交错,很难在有限的篇幅中加以辨析。
大致说来,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或“闲适文化”。
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白居易《新乐府序》)云云。
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它并不是某些哲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即兴创作”,而是一种极其深厚极其久远的文化心理的积淀。
从哲学上讲,它是儒道互补的必然结果,是以道家逍遥自适的人生哲学和儒家“乐亦在其中”的生活信念作为基本理论依据的,是庄子哲学独特的价值观念及思辨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社会政治角度考察,闲情文化表现为对社会责任、政治生活的一种规避,也是处于社会历史压力之下的人性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它滥觞于魏晋时期,是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哲学思潮、时代风尚的必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作者】韦凤娟“道”在宋人的意识中代表着最高的精神境界,是极其神圣的字眼,故而宋人是不轻易以“道”许人的[1]。
惟独陶渊明享有“知道”、“闻道”、“见道”的盛誉[2]。
这种看法得到后人的热烈响应[3]。
至于这个“道”究竟为何物,从宋人至今人,众说纷纭,姑且不论。
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这个“道”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的总称。
由此可见,说陶渊明“知道”、“见道”,实际上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最高的价值取向。
也就是说,在历代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实际上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是一个很复杂的极庞大的完整的母系统,各类子系统纵横交错,很难在有限的篇幅中加以辨析。
大致说来,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或“闲适文化”。
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白居易《新乐府序》)云云。
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它并不是某些哲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即兴创作”,而是一种极其深厚极其久远的文化心理的积淀。
从哲学上讲,它是儒道互补的必然结果,是以道家逍遥自适的人生哲学和儒家“乐亦在其中”的生活信念作为基本理论依据的,是庄子哲学独特的价值观念及思辨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社会政治角度考察,闲情文化表现为对社会责任、政治生活的一种规避,也是处于社会历史压力之下的人性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它滥觞于魏晋时期,是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哲学思潮、时代风尚的必然产物。
闲情文化与载道文化相对立又相补充。
闲情文化虽不似载道文化那般展示着人生舞台上轰轰烈烈的“正剧”,却以其平淡优雅的形式更贴近真实的人生,更生动地更细腻地展示着有深厚的文化教养的士大夫们空灵剔透的心灵境界,反映着他们对俗世尘间所持的艺术心态及对平凡人生的诗意感悟。
如果说屈原悲壮的一跃谱写了载道文化中最辉煌的篇章,那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闲情文化最典型的写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闲情文化在滥觞时期是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魏晋名士们的“专利品”,它是作为儒家传统的对应物出现的,往往带有狂放、怪诞的色彩,令人望而却步。
而陶渊明的意义正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实践将在魏晋名士那里既有几分放诞又有几分做作的“闲情”化为一种高雅而平实的、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也就是说,是陶渊明使闲情文化得到最完美、最切实、最生动的表现形式;闲情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价值取向也是通过陶渊明才得到充分的阐释,才得到确定。
陶渊明以自己的人格和风格将一种东方文化模式的理想境界呈现给后世文人,他也因此而进入了人们心灵中的圣殿,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从重志节的传统上看,可以说是《礼记•檀弓》中“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老故事的翻版。
不过,尽管“兼济”不成而转向“独善”是儒家人生哲学为士大夫规定的退身之路,但促使陶渊明最后“投冠旋旧墟”的,主要还因为他深受庄子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各利地位声誉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况且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正因为陶渊明心中有这么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抱定了庄子式的审美态度,因此他在由“兼济”转向“独善”之路时,不像许多士大夫那样沮丧,而有一种羁鸟出笼、池鱼投渊的解脱感,有一种大梦初醒似的醒悟感,“觉今是而昨非”。
他觉得自己混迹官场是“误落尘网”,是受“外物”所惑而丧失“自我”;而现在,他终于重新找到了“自我”,“复得返自然”。
——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委曲而累己”。
综上所说,“宁固穷以济志”——表现着儒家传统对志节操守的极端重视;“不委屈而累己”——表现着道家传统对精神自由、个体人格的极端推崇。
这二者在陶渊明那里通过“不为五斗米折腰”、拂衣归田的行为实践,终于熔铸成一个统一体,共同营构成陶渊明精神框架的主体,揭示着陶渊明思想的底蕴。
经过长期的内心矛盾冲突之后,陶渊明在行动上结束了“一心处两端”的局面,他的心灵经过“贫富常交战”的艰难历程而达到了“道胜无戚颜”的新境界,进而实现了新的心理平衡。
儒道二家的传统在他的心田中交融,使他的精神面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他既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重视个人品节,又毫不矫揉造作、自我压抑有如汉儒;他既推崇道家的自然之旨,任真自得,追求“真”、“淳”,又不流于颓唐放诞有如元康名士。
——综观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都可以看到这种鲜明的个性色彩。
恰如钟秀所赞:放浪形骸之外,谨守规矩之中,古今元亮一人而已!(《陶靖节记事诗品》)他既有一身不畏岁寒的劲节,又有一副天子不得臣、王侯不得友的傲骨;既有温良淳厚的心地,时而又露出愤世嫉俗的情怀。
世间能有几人将能够“放浪”与“规矩”集于一身而不露斧凿之痕?总之,陶渊明由仕而隐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道路的缩影。
他以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抉择为世人提供了一个重志节、重精神追求的典范,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个性及行为经营出一片心灵天地,这是一个经历矛盾冲突之后而达到宁静和谐的境界,是一个清贫寂寞而又充满精神乐趣的境界,是一个真正遗落了荣利、忘怀得失的境界,给后世官场失意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及无限的慰藉。
其次,陶渊明以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及生活实践展示了一个人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其中包含着他对人生真谛和生活本质的独特理解和思考,这表现在:第一,“谋道”与“谋食”并重。
陶渊明欣然地归田躬耕,固然是他把躬耕垄亩当成是效法古贤的高尚之举,在心理上毫无芥蒂;但是,他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地把躬耕自资作为人生的归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人生和劳动持有一种非常质朴平实的看法。
众所周知,孔子提倡“固穷”之节,却鄙视劳动,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魏晋以来的士大夫更是“耻涉农桑”(《颜氏家训•勉学》)。
陶渊明膺服“固穷”之说,但同时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孔子“忧道不忧贫”的话“瞻望邈难逮”,可望而不可即。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不忧贫”,不可能“不谋食”,因此他“转欲志长勤”,决心勤于耕作来解决衣食之虞。
他曾写过一首《劝农》诗。
在诗中,他委婉地批评孔子不问耕耘、董仲舒不理园事的态度,在他看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尽管他还不可能认识到“勤”未必“不匮”,但是他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这一平凡朴素的道理出发,强调人人都应参加劳动,“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些诗句对于古今耻涉农务之辈,实在是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因此,在“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上,陶渊明采取了一种非常实际的态度。
他“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币”(《感士不遇赋》),他“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之十六),他叹息“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之二十)——这是“谋道”、“忧道”。
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他关心“桑麻日已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之二),他感慨“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是“谋食”、“忧贫”。
可见陶渊明不仅有着“谋道”、“忧道”的高旷襟怀,而且有着“谋食”、“忧贫”的朴素本色。
这在以“君子劳心”自别于“小人劳力”的封建文人中是极少见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陶渊明“谋道”、“忧道”并不是不着边际的玄谈空想,他始终把“谋道”“忧道”放在“谋食”“忧贫”的基础上,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归隐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实在躬耕自资的行动上,从“躬耕未曾替”的实践中去挖掘“道”的精髓。
陶渊明对生活、对人生所持有的独特见解,促使他成为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田园诗生动地表现了他既“谋道”又“谋食”的情景,记录了他在躬耕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其中有劳动的甘苦,有劳动者的希望和忧虑,贯穿着陶渊明质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既有“谋道”者的孜孜求索,也有“谋食”者的辛勤耕耘。
正如钟惺所云:“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古诗归》)——后世学陶者虽然众多,有几人懂得“田园耕凿”、“一段忧勤”?有几人能集“高人性情”和“细民职务”于一身?这一点,正是陶渊明难以企及之处。
第二,集高旷的情怀与淳厚的情味于一身,从陶渊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有着秋菊般闲远的风韵,有着青松般傲岸的品节,有着幽兰般清雅的气质。
后人极其赞赏他的“高”,说他“超然尘外”者有,说他“无烟火气”者有,清人叶燮更是断言:“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原诗》)。
然而,陶渊明并不是离群索居的怪人,“胸次高旷”仅仅是他性情的一方面,他并没有“吐弃人间一切”,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恰恰相反,陶渊明高于其他隐士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厌弃人世,没有“吐弃人间一切”,而是以极其宽厚的胸怀拥抱他所生活的土地,以极其淳厚的感情去追求人间世的真善美。
在陶渊明的心目中,“人间世”是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的:官场是“非自然”的所在,为名利荣禄而钻营奔竞的人是“非自然”的人;有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长着稻麦蔬果林竹花草的田园,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则是合乎“自然”的。
因此,酷爱自然的陶渊明对田园、对生息在田园里的人们怀着一种天然的感情。
他之拂衣归田,不是因绝望而弃世,而是抛弃虚伪欺诈,走向真淳、平和、质朴的人生境界。
他喜爱乡村简朴的生活,只要“园中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之一),就非常满足;他笑吟吟地聆听父老乡亲们的絮叨,与他们一起分享劳动的甘苦;他乐意和这些朴野直率的人们朝夕相处,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希望与焦虑中,领悟着生活的真谛。
他的《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等诗篇都流荡着乡村生活特有的古朴情调,“田园真景,令人悠然”(孙人龙《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没有对乡村生活的一片爱心,是写不出这样韵致真旷而感情淳朴的诗篇的。
对自己的子女,他也是怀着一副慈父的心肠。
他所写的《责子》诗虽然通篇都是责备之词,然而字句间却流露出诗人掩饰不住的慈容笑意,说起儿子的种种顽劣,如数家珍。
明人张自烈说得好:“士虽达观,仅可忘情俗累,未有置天性之爱于膜外,如萍梗之适值者” (《笺注陶渊明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