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钟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白 居 易

风琴秋拂匣,月户夜开关。 荣启先生乐,姑苏太守闲。 传声千古后,得意一时间。 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
《示孟郊》孟 浩 然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伯牙与岸 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发生误解, 产生了矛盾——相互排弃。
第二阶段
• 船中交谈 •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白,深
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了进一步了解 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钟子期精通乐理,音 乐造诣高,素养好,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 要原因。
•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 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 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 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朱权成《神奇秘谱》
•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 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 者乐水之意。”
•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 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 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 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 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 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道: “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 俞伯牙诵云: •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落 纷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相知 心,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 死!” • 俞伯牙于衣夹间取出一把解手刀,噌地一下将七根琴弦全 数割断,双手举起琴来,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只摔得玉 珍抛残,金徽零乱。 • 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 俞伯牙含泪答道:“方寸之间,万难再有重弹瑶琴之愿。 从此洗手不复弹也。我已有诗一首吟就,老伯听了,便知 我心。” •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已逝向谁弹!大千世界皆朋友,欲 觅知音难上难。 • 钟公听了道:“却原来是如此这般缘故,可怜!实是可 怜!”
• 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知音的 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 这是知音交流的升华完成阶段。
第五阶段
• 知音断绝
• 第二年中秋节,伯牙在相约地鼓琴等知音,知音 苦等不来,事情发生突变,原来钟子期由于劳累, 已病亡。俞伯牙遂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琴谢知音, 原因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把故事 推上了高潮,同时也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审 美期待和精神上的共鸣——相互感应。
• 这是两个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
第三阶段
• 鼓琴弹奏 •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的曲
子,钟子期不仅看出俞伯牙鼓琴技艺高巧,而且 还听出了俞伯牙意在高山还志在流水。钟子期听 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的隐藏的期待信息。 •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
第四阶段
• 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牙佩服 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遇到了知音, 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因而抛弃了身份地 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 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 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 最高境界。
•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 后人无从 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 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 “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晋]陶渊明《杂诗》
• 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面 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衣间 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得玉轸 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 小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 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 了后面的这一摔。
• 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 加剧了俞伯牙的悲。
《赠道士参寥》-- 孟 浩 然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问题五
• 你对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之 间知音关系的看法?
• 摔琴谢知音两千年来倍受称颂,成 千古绝响。我以为可欣赏,但不必 效仿。
• 艺术真理应是,高雅的内容与大众 所能接受的形式相结合,雅俗共赏, 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 说罢,命俞诚取出黄金,自己双手亲递与钟公,哭 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 后人有诗赞云:势力交怀势力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问题一
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
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正的 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了心灵相 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精神交往不复 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正听懂他的琴曲的 知音人钟子期,让摔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 在地下长眠。
•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 赞云: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 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 俞伯牙对钟公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 还是下集贤村?”
• 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我儿已故, 不复人世,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
• 俞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诚恐失礼有碍瞻观, 不敢跟随老伯登堂拜见伯母了。随身带得有黄金十 镒,一半代吾弟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吾 弟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得本朝,上表告归林下。 那时却到上集贤村,供养老伯与老伯母以尽天年。 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上集贤村即是我家,我将 相伴吾弟在此终身。望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 日后也望准予同子期贤弟并葬左右。”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岳飞《小重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现代]鲁迅赠瞿秋白
士为知己者死。
[谚语]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 白
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
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
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
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作品综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 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 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 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 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 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 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 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
俞伯牙遇知音钟子期
主要情节
• 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 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俞伯牙 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
•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 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 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 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 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 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 也。
• 知音缘起 • 成为知音 • 知音断绝
小结
问题三
• 为什么只有钟子期才能听懂俞 伯牙的琴声?
• 钟子期音乐素养也很高,虽很贫穷, 但精神状态很好,是以冷静的旁观者 心态听琴音的,是逐渐地通过言语交 流、弹琴听乐的来实现知音的,带有 一种君子阳刚、坦荡、豁达的豪放气 派。
问题四 • 为什么本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冯梦龙 作品体裁:话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
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
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
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
• 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 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 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并 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文章主旨
• 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不多, 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寥寥,于是 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一句话中包 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同时又是多么的 满足和安慰。
• 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 集贤村?”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 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伯牙道:“下官伤 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得有黄金二 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 令郎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 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 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 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说罢,命小僮取出 黄金,亲手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 桓半晌而别。
人琴俱亡:比喻对知己、亲友去 世的悼念之情,为“睹物思人, 痛悼亡友”之典。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 比喻音乐优美。
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切, 如同亲兄弟姐妹。
问题二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相识、相知进而 成为知音的? 情节如何展开?
第一阶段
• 知音缘起 •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避雨
• 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 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 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
• 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 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 重聚。
• 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了 人间。
• 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祭 奠,重弹“高山流水”以寄托哀思,琴声惊天动 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闻琴韵 铿锵,大声鼓掌而散。
• 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味。
• 诗作原文 •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作品人物简介
俞伯牙
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 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 为“琴仙”。现在的琴曲《高山》《流 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 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 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钟子期
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 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 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 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 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 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 不再鼓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