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下落的基本原理;2. 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标记为球A和球B);2. 两个相同的纸片;3. 秒表;4. 支架。

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球和纸片放在支架上,确保它们在同一高度;2. 用手捏住纸片,释放纸片,观察小球和纸片的下落情况;3. 改变纸片的高度,重复步骤2,观察小球的下落情况;4. 使用秒表记录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球A和球B同时落地,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当有空气阻力时,纸片下落的速度比小球慢。

实验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的存在会使得物体下落速度变慢;二是物体本身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

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受物体质量的影响。

实验拓展: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往往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为了提高物体下落的速度,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如使用降落伞等。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利用空气阻力来控制物体的下落速度,如利用气流吹动物体来改变其下落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并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探究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基本关系;2.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电源(若干节干电池);2. 电阻器(不同阻值);3. 电流表;4. 电压表;5. 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 将电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起来;2.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短路或断路现象;3. 改变电阻器的阻值,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记录电流和电压的数值;4. 重复实验多次,求平均值。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九年级物理暑假实践报告

九年级物理暑假实践报告

一、前言暑假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收获的季节,在这个暑假里,我充分利用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其中物理实验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对物理实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次暑假物理实验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感悟。

二、实践内容1. 实验一: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砂纸、滑轮、细线等。

实验步骤:(1)将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滑轮固定在木板上。

(2)将细线穿过滑轮,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上,另一端系在砝码上。

(3)分别改变砝码的质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目的: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

实验步骤:(1)将烧杯装满水,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浮沉情况。

(2)分别改变物体的体积和水的密度,观察物体浮沉情况。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3. 实验三: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目的:探究电阻大小与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不同材料的导体等。

实验步骤:(1)将电路连接好,确保电路通路。

(2)分别更换不同材料的导体,保持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变,记录电流表示数。

(3)分别改变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保持材料不变,记录电流表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电阻大小与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三、实践感悟1. 亲自动手操作,让我对物理实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实验,我深刻理解了摩擦力、浮力和电阻等物理概念,对物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这些能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3. 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通过不断尝试和思考,我克服了这些困难。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开展了本次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本次实践,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本次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选题与分组首先,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共同商讨并确定了实践课题,如“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与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 资料收集与整理各小组在确定课题后,开始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请教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课题的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笔记或文档。

3. 实验设计与实施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各小组开始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预期结果等。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操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撰写实践报告最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撰写实践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课题背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结论、心得体会等。

三、实践成果与收获1. 实践成果本次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各自的实验课题,并撰写了实践报告。

以下是一些小组的实践成果:(1)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通过实验,同学们掌握了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方法,提高了安全意识。

(2)太阳能电池的制作与应用:同学们成功制作了简易的太阳能电池,并了解了太阳能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3)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了解了摩擦力的调节方法。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引言:物理实验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验证物理定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精神。

本报告册将详细记录我在九年级物理实验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内容。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掌握使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方法,了解质量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实验原理: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数量,通常用千克(kg)作为单位。

质量的测量可以通过比较物体与已知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来实现。

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调整天平使其水平。

2.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中,记录下示数。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待测物体的重力,记录下示数。

4. 重复上述步骤,取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质量物体的测量,得到了一系列质量值。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是相互印证的。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验,学习使用容量瓶和游标卡尺等仪器,了解体积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实验原理:物体的体积是指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通常用立方米(m³)作为单位。

体积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宽、高来实现。

实验步骤:1. 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物体的长、宽、高,记录下示数。

2. 用容量瓶装满一定量的水,记录下初始水位。

3.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入容量瓶中,记录下新的水位。

4. 重复上述步骤,取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体积物体的测量,得到了一系列体积值。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体积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容量瓶和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是相互印证的。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学习使用密度计和天平等仪器,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2篇)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科技教育的不断推进,物理学科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践目标1.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物理实验探究2. 物理知识竞赛3. 物理科普讲座4. 物理小制作四、实践过程1. 物理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环节,我们选择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两个实验课题。

首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器材。

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滑动摩擦力和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2. 物理知识竞赛为了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组织了物理知识竞赛。

竞赛分为笔试和现场答题两个环节。

笔试部分涵盖了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物理应用等方面;现场答题环节则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竞赛,学生巩固了物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 物理科普讲座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邀请了物理教师为同学们举办了一场物理科普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以及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收获颇丰。

4. 物理小制作在物理小制作环节,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制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作品。

如:自制简易水火箭、太阳能小车、声控灯等。

通过小制作,同学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魅力。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理解物理定律和原理,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光学的相关实验,并利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反射与折射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块平面镜和一块透明玻璃板。

我们首先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放上一个直立的物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的像。

实验结果表明,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并且像的位置与物距和像距具有一定的关系。

接着,我们用玻璃板做了一个折射实验。

在玻璃板上放置一只铅笔,观察铅笔的折射现象。

实验中,我们发现光通过玻璃板时发生折射,且光线的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实验二: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块凸透镜和一盒蜡烛。

我们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个焦点上方,并在凸透镜的另一边张贴一张白纸。

实验结果显示,在合适的距离和位置下,我们可以在白纸上看到一个清晰的蜡烛像。

这表明凸透镜能够对光进行聚焦,实现物体的放大和成像。

实验三:简单电路除了光学实验,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简单电路的实验。

我们使用了一个电池、导线和电灯泡。

先将电灯泡和电池通过导线连接起来,然后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电路连接正确时,电灯泡才能正常工作。

接着,我们尝试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例如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或者断开电路中的一部分线路。

实验结果显示,当电路连接不完整或不正确时,电灯泡将不亮或变暗。

总结:通过这套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学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反射与折射实验让我们明白了光在介质之间传播时的行为与规律。

凸透镜成像实验则使我们掌握了凸透镜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简单电路实验则让我们认识到了电流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原理。

实验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是培养我们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良好机会。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质量实验,帮助初三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

实验器材
1. 天平
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试管、砝码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天平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保持水平。

2. 清空天平,确保刻度为零。

3.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皿上,等待天平显示稳定后记录质量值。

4.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记录各个物体的质量值。

5. 完成实验后,将实验记录表格整理,包括实验物体的名称和对应的质量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质量可以用天平进行测量。

2.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或克(g)。

3. 通过对多个物体质量的测量,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物体的质量差异。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测量的认识。

我们学会了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也验证了不同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质量可以通过天平进行准确测量。

实验改进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进行质量测量前,确保天平处于水平状态。

2. 对每个物体的质量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可能的误差。

3. 使用更精确的质量单位如千克(kg)。

4. 对不同物体的质量进行比较,并探究质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了解质量的概念以及质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
- 电子天平
- 不同重量的物体
- 实验笔记本
实验步骤
1. 将电子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确保其为空载状态。

2. 打开电子天平的电源开关,等待天平的使用指示灯亮起。

3. 将待测物体放在电子天平的测量盘中心。

4. 等待电子天平显示稳定的数值,记录下物体的质量。

5.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
使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物体的质量数据。

我们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不同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这与物体的大小和成分有关。

根据质量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将物体分为轻重不同的类别,从而更好地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质量的概念以及质量的测量方法。

我们知道通过使用电子天平,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并且根据质量的不同来分类物体。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日常实验中,我们应该准确地运用质量的测量方法,以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在进行质量测量时,确保电子天平的测量盘干净且平整。

- 在记录质量数据时,注意保持准确性,并进行合适的单位转换。

- 实验器材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电子天平的电源开关,以节约能源。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本次物理实验是我在初三上学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物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我深刻领悟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实验一: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在实验室里使用反射镜、凸透镜、平凸透镜等器材来观察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通过不断调整反射角度和凸透镜的位置,我逐渐理解了光线的传播过程和折射定律。

当凸透镜与平凸透镜重叠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公共焦点的出现。

在实验中,我们还通过微颗粒光学实验装置加深了对光线传播规律和折射定律的理解。

实验二:平衡力的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组静止物体的力与作用点来检验平衡。

我们在实验室里通过调整物体位置、增大或减小物体的质量,来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我掌握了力的平衡规律,比如,当物体受到三个力时,只有当它们是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实验三:运动中的物体在实验中,我们穿着安全装置,通过自行车和滑行设备等器材,来观察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行为。

通过实验的逐步实施,我们了解到非均匀运动和匀速运动之间的区别,也掌握了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物理规律和自身身体的变化。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逐渐掌握了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学会了在实验中观测、探究、分析、总结和判断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实验中的体重测量和器材调整要特别仔细、准确,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我还发现在同学合作过程中,分组要合理、任务要明确、交流要及时、配合要默契,才能做出最好的结果。

总之,通过这次物理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明白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会更加重视实践的体验,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教科版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教科版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教科版初三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品级: .一. 实验名称: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炮亮度.二. 实验目的: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布局,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炮亮度。

三. 实验工具:光干电池2节,滑动变阻器(20Ω),电流表,小灯座(附灯胆,2.5V),开关,导线多少。

四. 实验步骤:A.查看小灯胆的规格.电流表量程和分度值, 并记载。

B.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C.将小灯胆、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开关断开。

D.调理变阻器到电阻最大值,查抄电路是否正确,试触开关。

E.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路电阻由大逐渐变小,查看电流表示数的增加,注意查看并记载小灯胆开始发光时的电流值。

连续同向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查看小灯胆发光由暗变亮,记载小灯胆由暗到亮时的两个电流值。

F.先断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工具。

五. 实验记载:1.实验所选电流表量程,分度值。

2.画出实验电路图如下:六. 反思与拓展:使用滑动变阻器时,为什么要“一上一下”接线?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一. 实验名称:探究议决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干系一.实验目的: 探究议决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干系。

三.实验工具:电压表(量程0~3V、0~15V),电流表(量程0~0.6A、0~3A),定值电阻三个(5Ω、10Ω、15Ω),开关,导线多少,6V恒定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

四. 实验步骤:1.发起标题:议决电阻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样的干系呢?2.猜测与假设:A、在电压一定时,议决电阻的电流与其电阻值的干系(填“成正比”、“成反比”)。

3.设计和举行实验:B.查抄工具,并记载所选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C.比较图查抄已相连好的电路。

D.调理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E.闭合开关,调理滑动变阻器,丈量电流和电压值,读出电阻值,并记载。

F.改变R x阻值(2次)并记载,调理滑动变阻器,保持电压一定,测出电流值并做记载。

4.剖析与论证。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测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并深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一:光的折射定律的验证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半圆透镜、光屏、刻度尺、直角三棱镜、透明介质。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半圆透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透镜的平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透镜的中心。

4.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折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折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比值近似为常数,这与折射定律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二:光的传播规律的探究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平面镜、光屏、刻度尺。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平面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镜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镜面的中心。

4.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镜面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反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反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差值近似为常数,这与光的传播规律中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的传播规律。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传播规律的观察和测量,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传播规律。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力的作用以及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了解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学习如何使用仪器测定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物体、木块、滑轮、拉力计、计时器、测量尺、定滑轮等。

三、实验操作步骤1.将木块绑在一条细绳上,绳子沿着桌子垂直下悬,下端距桌子面约15cm的位置。

2.在木块上方固定一个滑轮,使那根绳子向滑轮上缠绕一周,绳子的下端再绕过滑轮下放。

3.将另一根绳挂在木块下端,另一端挂在拉力计上。

4.记录木块的质量,并在拉力计上施加一个向下的重力F(为方便计算,取数值为1N)。

5.使木块向下受力开始运动,同时启动计时器,并观察拉力计的示数,测定长度为1m的运动时间。

6.分别测量木块在摩擦系数μ不同的时候的运动时间T和制动面与木块、地面夹角。

7.轮流更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求出每个物体的加速度a与所受力F之比的数值K。

四、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利用计算公式 F=ma,以及木块的重力加速度g(取9.8),求出木块的实际重力Fg,木块所受摩擦力Ff,摩擦系数μ的值。

2.根据所测量的T、木块的长度、制动面与木块、地面夹角,计算出木块的速度v。

3.利用计算公式 K=F/m,计算出每个物体的加速度a。

4.对实验数据进行图表处理,得到摩擦力与木块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物体在同一摩擦系数下的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物体所受力F和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等。

五、实验结论1.摩擦力的大小主要与木块的质量有关。

2.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3.在同一摩擦系数条件下不同物体所受的拉力不同,拉力可以反映出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拉力计测定;但加速度只与物体的自身特性有关,反应物体运动状态,不能直接测定。

4.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保留和四舍五入。

六、实验误差及改进方法1. 由于人的反应速度不同,用手操作计时器的误差较大,可以多次进行实验并求平均值,以微小的误差。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物理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细线3. 重物4. 铁架台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测力计的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2. 用细线将重物挂在测力计的下挂钩上,记录下重物的质量m。

3. 开始计时,同时释放重物,记录重物落地的时间t。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5. 根据公式g = 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其中h为重物落地的距离。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 m/s^2。

实验二:测定电阻值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多用电表进行电阻测量。

2.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多用电表2. 电阻箱3. 电源4. 导线5. 开关实验步骤1. 将多用电表调至电阻测量模式,并进行欧姆调零。

2. 将电阻箱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中,用导线连接电源、电阻箱和多用电表。

3. 闭合开关,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1。

4. 改变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2。

5. 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电阻箱的电阻值为110 Ω。

实验三: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 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蜡烛3. 刻度尺4. 光屏5. 火柴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实验桌上,调整蜡烛的位置,使其在平面镜前成像。

2. 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u。

3. 在平面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

用刻度尺测量光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v。

初中物理必看实验报告(3篇)

初中物理必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初中物理基础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涉及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原理:1. 力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等。

2. 热学:热传递、热胀冷缩、比热容等。

3. 光学:光的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等。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四、实验器材1. 力学实验:弹簧测力计、滑轮、砝码、斜面等。

2. 热学实验:温度计、烧杯、酒精灯、水等。

3. 光学实验:光源、透镜、平面镜、光具座等。

4. 电学实验:电源、开关、电阻、电表等。

五、实验内容1. 力学实验:(1)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2. 热学实验:(1)测量水的比热容。

(2)探究热传递的方式。

(3)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3. 光学实验:(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探究透镜成像规律。

(3)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 电学实验:(1)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观察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六、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

2. 熟悉实验操作,确保安全。

3.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2. 实验器材要摆放整齐,防止碰撞和损坏。

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4. 实验过程中,如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八、实验报告撰写1. 按照实验报告格式,编写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4)实验心得体会。

九、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感受物理规律的运作及其实际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光线在空气、水及玻璃等介质中传播的基本规律;2. 通过测量实验获取相关数据,验证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定律。

三、实验器材1. 光源:一束白炽灯或激光器;2. 光屏:用于投影光线的目标点或图案;3. 直尺:用于测量光路的距离和角度;4. 三棱镜:用于制造折射光线。

四、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装置:将光源与光屏相对放置,之间保持一定距离;2. 测量光线传播的直线距离(空气中):使用直尺,分别测量光源到光屏的距离,记录数据;3. 测量光线折射角(水中):将三棱镜放置在光线传播路径上,以使光线在三棱镜前折射,使用直尺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记录数据;4. 测量光线折射角(玻璃中):重复第三步,将三棱镜放在玻璃板上进行测量;5. 计算折射率及验证折射定律:利用所测得的数据,计算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并与已知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折射定律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1. 光线传播的直线距离(空气中):假设光源到光屏的距离为50厘米;2. 光线在水中的折射角:入射角为30度,折射角为23度;3. 光线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入射角为30度,折射角为19度。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折射率的数值:1. 空气的折射率为1,即n1=1;2. 水的折射率n2=sin(30度)/sin(23度)≈1.33;3. 玻璃的折射率n3=sin(30度)/sin(19度)≈1.58。

与已知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计算得到的折射率与理论值相吻合,实验结果可信度较高。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入射角度与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折射角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一、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本次实验报告将对初三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探究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包括了多个实验项目,涉及到力学、热学、光学等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实验内容的简要介绍: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实验:通过挂不同质量的物体于弹簧上,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验证胡克定律。

2.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实验:通过测量金属棒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变化,计算出热膨胀系数,了解物体受热膨胀的原理。

3. 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和物体的距离,观察和测量成像的规律,验证凸透镜成像公式。

4. 平面镜成像实验:通过观察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成像情况,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量,并记录了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得出了以下结论: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呈线性关系,验证了胡克定律。

2. 金属棒的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了热膨胀系数。

3.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物体成像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验数据验证了凸透镜成像公式。

4.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成像特点,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物理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还能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和测量的方法,掌握了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的技巧。

同时,实验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总结通过本次物理实验,我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东流逝水,叶落纷纭,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渐渐地消逝了,回想这段时间的教学,一定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吧,不妨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

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1本学期我担负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实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假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换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觉《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行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

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视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换、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进程中,获得知识。

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觉,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

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四、改革评判方法,鼓励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炮亮度.二. 实验目的: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炮亮度。

三. 实验器材:光干电池2节,滑动变阻器(20Ω),电流表,小灯座(附灯泡,2.5V),开关,导线若干。

四. 实验步骤:A.观察小灯泡的规格.电流表量程和分度值, 并记录。

B.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C.将小灯泡、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开关断开。

D.调节变阻器到电阻最大值,检查电路是否正确,试触开关。

E.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路电阻由大逐渐变小,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增加,注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开始发光时的电流值。

继续同向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小灯泡发光由暗变亮,记录小灯泡由暗到亮时的两个电流值。

F.先断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器材。

五. 实验记录:1.实验所选电流表量程,分度值。

2.画出实验电路图如下:六. 反思与拓展:使用滑动变阻器时,为什么要“一上一下”接线?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一.实验目的: 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电压表(量程0~3V、0~15V),电流表(量程0~0.6A、0~3A),定值电阻三个(5Ω、10Ω、15Ω),开关,导线若干,6V恒定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

四. 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猜想与假设:A、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其电阻值的关系(填“成正比”、“成反比”)。

3.设计和进行实验:B.检查器材,并记录所选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C.对照图检查已连接好的电路。

D.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E.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电流和电压值,读出电阻值,并记录。

F.改变R x阻值(2次)并记录,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压一定,测出电流值并做记录。

4.分析与论证。

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器材。

五. 实验记录:1. 电压表所选量程,电流表所选量程。

2. 数据记录(电压= V)电阻R(Ω) 电流I(A)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六定时,。

七. 反思与拓展: 这种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方法叫法。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

二.实验目的: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

四.实验器材:电压表(量程0~3V、0~15V),电流表(量程0~0.6A、0~3A),定值电阻10Ω,开关,导线若干,6V恒定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

四. 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猜想与假设:A、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比(填“正”、“反”)。

B.检查器材,并记录所选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C.对照图检查已连接好的电路。

D.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E.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电流和电压值,并记录。

F.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第2、3组数据。

4.分析与论证。

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器材。

五. 实验记录:1. 电压表所选量程,电流表所选量程。

2. 数据记录(电阻= Ω)电压V(Ω) 电流I(A)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定时,。

七. 反思与拓展:这种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方法叫法。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二. 实验目的: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三. 实验器材:小灯泡(2.5V),电池组(3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0~3V、0~15V),电流表(0~0.6A、0~3A),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四. 实验步骤:A. 检查器材,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并记录,检查开关是否断开。

B.按照连接好的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

C.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

D.观察并记录小灯泡亮度是否正常,断开开关。

E.计算并记录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F.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读出并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

G.观察并记录小灯泡发光情况,断开开关。

H.计算并记录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J. 整理器材。

五. 实验记录:1. 实验所选电压表的量程,电流表所选的量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2. 记录数据:实验记录电压情况电压U(V)电流I(A)灯泡的亮度(“正常”、“很亮”或“较暗”)功率P(W)额定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六. 反思与拓展: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当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灯泡的实际功率是额定功率的。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二.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电流的关系三. 实验器材: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流表(量程:0~0.6A、0~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开关一个,若干条导线。

四. 实验步骤:A.检查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B.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并记录。

C.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发光。

D.将电流表接入A点测出通过A点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E.将电流表接入B点测量出通过B点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F.将电流表接入C点测量出通过C点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G.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其特点并得出结论。

H.断开开关,将所有器材复原。

五. 实验记录: 1.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电流表的量程有和,大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小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2.记录数据:流过A点的电流I A(A) 流过B点的电流I B(A)流过C点的电流I C(A)六串联电路中。

七. 反思与拓展: 为什么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处处相等?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二.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三. 实验器材: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流表(量程:0~0.6A、0~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2.5V和3.8V各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四. 实验步骤:A.检查器材和已连接的部分电路是否齐全、完好。

B.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并记录。

C.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发光。

D.将电流表接入A点测量出通过L1灯的电流,并记录。

E.将电流表接入B点测量出通过L2灯的电流,并记录。

F.将电流表接入C点测量出干路中的电流,并记录。

G.根据测出的数值得出结论。

H.断开开关,按实验要求整理实验器材五. 实验记录: 1.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电流表的量程有和,大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小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并联电路中。

七. 反思与拓展: 并联电路中,两支路按什么规律来分配电流的大小?。

级班报告人: .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二.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压表;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 实验器材: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量程:0~3V、0~15V),2个灯泡(额定电压不同),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

四. 实验步骤:A.检查仪器是否齐全、完好,已连接好的那部分电路是否连接无误,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记录。

B.将电池组、开关连接在电路上组成串联电路(注意开关的正确状态)。

C.正确选择量程,电压表与L1并联,正、负接线柱连接无误,测量并记录。

D.正确选择量程,电压表与L2并联,正、负接线柱连接无误,测量并记录。

E.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电压表与待测电路两端并联,正、负接线柱连接无误。

F.正确读数并记录。

G.整理器材,将电池及开关拆去。

五. 实验记录: 1.电压表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电压表的量程有和。

大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小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2.记录数据:L1两端的电压U1(V)L2两端的电压U2(V)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U(V)六.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

七. 反思与拓展: 如果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会有什么现象?。

级 班 报告人: .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 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二.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压表,探究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三. 实验器材: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量程:0~3V 、0~15V ),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四. 实验步骤:A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完好和已连接的部分电路,观察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并记录。

B .把电池和断开的开关正确连接入电路。

C .正确选择量程,电压表与L 1并联,正、负接线柱接法正确。

D .读数正确并记录。

E .正确选择量程,电压表与L 2并联,正、负接线柱接法正确。

F .读数正确并记录。

G .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拆除电池及开关。

H .根据测得的数值,得出结论。

五. 实验记录: 1.电压表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 ,电压表的量程有 和 ,大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小量程每个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

六. 实验结论: 并联电路中 。

七. 反思与拓展: 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支路电压有什么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级班报告人: .实验日期年月日评定等级: .一. 实验名称:组成并联电路及特点二. 实验目的: 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知道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 实验器材:两只小灯泡、三个开关、两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A.检查器材。

B.根据电路图,连接用电器,组成并联电路.C.先闭合开关S,再分别闭合S1、S2。

D.断开和闭合开关S,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

并记录实验现象。

E.闭合开关S后,只断开开关S1,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F.闭合开关S后,只断开开关S2,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G.断开开关S,拆除电路,并整理实验器材。

五. 实验记录: 1.记录数据:并联连接状态支路灯泡L1的情况(亮或不亮)支路灯L2的情况(亮或不亮)断开和闭合干路开关S时只断开支路开关S1时只断开支路开关S2时所控制的用电器是(选填①L2、、②L1、③全部用电器)。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1所控制的用电器是(选填①L1和L2、、②L1、、③L2) ,支路开关S2所控制的用电器是(选填①L1和L2、、②L1、、③L2) 。

六. 反思与拓展:并联电路中,总电流与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