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发展及其语言测试研究概述_王珍英(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ly, 2007
第 20 卷 第 4 期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Vol.20 No.4
2007 年 7 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07- 04- 10
作者简介: 王珍英(1982- ) , 女,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硕士, 主要从事话语分析及二语习得研究; 戴佳朋(1978- ) , 男, 重
庆教育学院, 硕士, 助教; 周静(1981- ) , 女, 重庆教育学院, 助教。
一、引言
基于结构主义的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 但也暴露出其弊端。学生虽然掌握了语言
结构, 但是很难将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情景中。
交际法的兴起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在交际法
的理论发展中, 韩礼德, 海姆斯, 奥斯丁等人对其理
论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此后, D.A.Wilkins,
H.G Widdowson, G.Brumfit, C.N.Candlin 对此理论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以交际法为理论基础
的语言测试中, Bachman 和李莜菊分别提出了自己
的测试模式。本文概述了交际法的理论发展以及交
际法指导下的语言测试所覆盖的内容, 并试图指出
交际法下的语言测试的内容可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
展。
二、交际法的理论根源
从理论上讲, 交际法来源于三大理论根源, 它们
分别是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根源; 海姆斯的社会学
根源以及奥斯丁的语用学根源(言语行为理论)。
[1]
(一)Halliday对交际教学理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于把语言看作一种 “语义潜势”, 有一系列的系统
网络组成。“这个意义潜势体现 ‘行为潜势’, 同时由
词汇语法系统来体现。所以, 韩礼德把语言看作一个
多层次系统。每一个层次又由另一个层次来体现”。
[2]
( 二)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
言能力”发展起来的。乔姆斯基的着眼点在于“理想
化”的语言, 即发现使讲话者产出符合语法的句子。
但是这种语言能力的掌握并不能够保证学生在真正
的语言运用中不出错。所以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指使
用语言的能力, 即: 合乎语法; 适合性; 得体性; 实际
操作性。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者奥斯丁认为, 语言
是用来完成某种任务的, 每个话语都是一种言语行
为。
三 、对交际法的认识误区
交际法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 引
起了不少研究者和教师的重视, 但是在教学的应用
过程中产生了误解。
(一)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对立起来
更确切的说, 不少教师把交际能力与口语能力
等同起来, 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培养口语能力, 而培养
口语能力的方式必须通过对话练习, 因此“交际法就
是对话练习”。
[3]
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忽视了学
生的语言知识, 即语言能力的培养。
[4]
再拿新版的全
日制初中英语课本来说, 每页几乎都是对话,

但是如
果在课堂上不讲语言知识, 而仅仅按部就班进行几
个对话, 试问: 学生的交际能力能不能从真正意义上
提高?
(二)认为交际教学法用不着教语法
上文已经提到: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
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实体操作性; 韩礼德的“语义
潜势”也并不是否定词汇语法的重要性。对此, 一些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是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发展及其语言测试研究概述
王珍英
1
, 戴佳朋
2
, 周 静
2
(1.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生部, 重庆 400031; 2.重庆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7 )
摘要: 交际教学法作为语言教学流派之一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发
展以及交际教学法指导下的语言测试所覆盖的内容, 指出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发展与测试实践应当平衡发展, 以便更
好地推动语言教学。
关键词: 交际教学法; 理论发展; 交际语言测试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390(2007)04- 0134- 03
·1 34·不存在的。很多学校不重视或忽视了语言知识的教
授, 重听说轻读写。同过去相比, 虽然学生开口说话
的能力提高了, 但是, 语法错误的频率也增加了。语
言习得过程的局限性表明: 习得过程中所获得的感
性知识如果没有理性知识的指导, 就无所谓感性知
识的提高可言。
[5]
因此, 从语言学习或教学的理论上
来讲, 演绎和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互联
系, 互为补充。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可采用归纳形式,
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可采用演绎形式
[6]
, 但是我们
认为归纳与演绎并重而且纳入语法教学的每一阶段
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 、交际法的理论发展
(一)关于“交际能力”概念的认识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观并不意味着一个独立
的教学理论系统就此建立起来。也就是说, 海姆斯的
“交际能力”理论并不全面, 但他扩展了语言研究的
视野, 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
交际教学法
的代表人物 D.A.Wilkins, H.G.Widdowson, C.Brnmfit,
C.N.Candin 对此理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Canale
& Swain 提出了交际能力包括四部分: 语法能力, 社
会语言能力, 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8]
Littlewood 概
括了语言能力, 语篇能力, 策略能力和社会语言能
力。
[9]
我国学者李莜菊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
语篇能力, 语用能力。
[10]
(二)语法教学方面的扩展
由上所述, 这些学者都认为语法是培养交际能
力的基础。束定芳、庄智象认为, 语法教学必须在大
量丰富、真实和分级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11]

国华表明: “语法与词汇等语言知识和技能是密切相
关、互为依存的; 语法教

育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没
有必然的矛盾, 反而会相互促进; 语法是有意义的
形式的集合(形式、意义、语用), 并非任意的规则; 部
分的、低层次的语法知识可自然习得, 但这种无意
识、初级的知识难以保证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真正意
义上的交际能力; 语言结构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
的必然过程, 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语法学习和习得
的成分并存。
[12]
而廖巧云认为,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外
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法教学必须考虑语法
形式的语用功能, 即不能孤立地教语法, 而应该上升
到语篇或语用的高度来教授 “语言—语用知识”, 可
通过前期引导和后期展开来实现语篇语法。
[5]
张德禄
认为教师应当抛弃单纯以结构为纲, 完全脱离语境
的句型操练的方法, 语法教学应当使学生具备三方
面的能力, 即“表达所要谈论的对象并在时间上进
行定位, 即选择适当的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成
分和时态; 使表达的内容在人际意义上具有相关
性和适宜性, 即选择适当的语气、情态和归一度;
使信息在整体上与前面的话语以及情景语境具有相
关性, 即选择适当的定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
段。”
[2]
笔者认为, 这里的语言知识范围明显大于乔
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此处的语言知识不但包括语
句语法, 而且还包括语篇语法,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
与交际能力的各个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还有一
些学者认为, 交际教学法可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吸
收其他学派的优点来补其不足。
[14][15]
但是, 笔者认为
这些吸收与弥补反而表明了交际教学法自身理论的
发展与完善, 也表明了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而
逐步形成了一个体系。
五、交际法指导下的测试思想
(一)测试的真实性
交际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 即
强调语言的社会性, 很显然, 在测试中势必要求语料
的真实性。Bachman 指出, 测试真实性是由情景真实
性和交际真实性实现的。
[16]
根据刘正光所总结的交
际语言测试的特征(1) 现时性(2) 代表性(3) 测试目
的尽可能准确(4)语境的重要性(5)测试项目与内容
的真实性可以推断, 测试的真实性确实被放到重要
的地位。
[17]
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中: “口
语考试应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 通过需求分析确定
考生需要使用英语和可能使用英语的场合; 创造真
实的实际语境, 考生在说话的时候要以一定的角色、
对一定的对象说话、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充分体现
语言交际的交互性, 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 表达都是
在参与交际的各方之间互动完成的。”但是, 现实生
活中的材料一旦被作为测试的

材料后, 就会因时间、
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而降低真实性。
[18]
因此, 测试的真
实性还是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一点上, 如果交际测试
能够与任务型测试相补充, 那么测试真实性必定会
进一步提高。
(二)测试的内容
如前所述,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在不断发展, 那么
从测试的思想也可以看出测试所包括的内容。20 世
纪 90 年代初, 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明确
指出语言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结合
起来解释意义。
[19]
“Bachman 的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
基础, 因为它充分吸收了现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的研究成果, 所涉及的范围无疑超出了以前的所有
模式”。
[16]
李莜菊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 语篇
·1 35·能力, 语用能力, 因此她提出了一种综合测试法, 即
将上述三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加以测试。
[10]
这一测试方式无疑将测试内容进一步细化。但是正
如王振亚所说, 目前交际语言测试主要用于口语测
试。
[20]
因此在读写中, 特别是在语法测试中上升到语
用—语篇的角度, 这还是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
六、结语
由于交际教学法的理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中, 因此它与交际语言测试所包括的内容之间的
平衡发展还有待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听、说、
读、写当中将语法知识的测试上升到语篇—语用的
高度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elrose, R..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a systematic
functional approach[M]. London: Pinter, 1991.
[2] 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 北
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 阮亦惠. 走出交际法的误区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6).
[4] 李祥坤, 陈家刚.当前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误区及其应
对[J].外语教学, 1999, (3).
[5] 廖巧云. 交际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
学, 2002, (6).
[6]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7] 李予军. 交际法研究在中国: 问题与思考 [J]. 外语界,
2001, (2).
[8] Canale, M.&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 linguistics, 1980.
[9] Littlewood, 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Intro-
du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0] 李莜菊. 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 长沙: 湖南教育出
版社, 1996.
[11] 束定芳 ,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 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2] 张国华.关于交际法实用性的再认识[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4).
[13] 黄国文. 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 [J]. 现代外语,
1993, (3) .
[14] 马寅初 ( 译述). Ala

n Maley 著. 论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
学法在中国协调运用的可行性[J]. 外国语, 1988, (5).
[15] 李观仪. 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可行乎[J].外
国语, 1989, (1).
[16] 周大军, 高兰生.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
与研究, 1998, (2).
[17] 刘正光. 测试—交际语言教学中丞待解决的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6).
[18] 徐强. 关于交际法英语测试[J]. 现代外语, 1992, (1).
[19] Bachman, L. F. 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
[J].TESOL Quarterly, Vol 25, Winter, 1991, (4).
[20] 王振亚. 现代语言测试模式与应用 [J]. 外语教学与研
究, 1994, (2).
[ 责任编辑 于 湘]
Review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ANG Zhen- ying
1
, DAI Jia- peng
2
, ZHOU Jing
2
(1.Postgraduate Department, Sichuan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Chongqing 400031, China;
2.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content coverage of language testing
guided by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practi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be, in balance, developed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
·1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