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实用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 3 《荷塘月色》导学案

编制:胡雪平使用:高一____班第___组姓名_________ 时间:2014.2.24 [三维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4.提高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原名,字,号。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代表作品:诗文集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二.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诗歌:(摘抄到摘抄本上)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三.了解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闰.年( ) 蓊.郁( ) 踱.步( ) 袅娜

..( ) 霎.时( )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脉.搏( )

[学习过程]

一、感受写景之美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全文层次结构(游踪):

2.从题目可知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重点是“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这几段分别写什么?

4

(1).朗读四,五两小节,思考:这两个小节写了哪些景物?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合作: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句子,并说明好在哪里。(至少两句)

(提示:“精彩的句子”往往是运用了特殊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修辞手法或使用了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的句子) A.比喻句

B.比拟句

C.通感句(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叫移觉。例①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②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D运用叠词句

E形象的动词或形容词句

小结:这两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图。第四自然段重点写荷塘。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作者描绘的是他们在月下的各种情态。第五自然段重点写月色,描绘的荷塘上的月光、月影。作者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手段描绘了眼前景色的美,将我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迷人境界。正是在这种境界中,作者的苦闷得到片刻的排解,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淡淡的喜悦。

(3)第6段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二、体会真挚情感

1.小组合作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并说说抒发了什么样的心情(不少于3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注意联系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时代原因:

性格原因: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三.存疑留问: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是如此和谐,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仅仅是因为看到了“荷塘”而自然联想起来吗?

四.课堂小结:《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的描写,抒

发了自己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学习这篇散文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的形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分析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五.课后拓展---《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

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

②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谈<荷>》

③内心矛盾与冲突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④彷徨苦闷却无不满《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程翔《<荷>主题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