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所涉及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及作用之欧阳语创编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及作用之欧阳语创编

欧阳语创编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激素的化学本

质及作用

欧阳语创编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整理)7激素生物化学习题汇编.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七章激素

目录 第七章激素 (3) 一、填充题 (3) 二、是非题 (7) 三、选择题 (9) 四、问答题 (12) 参考文献 (15)

第七章激素 一、填充题 1、激素的一种更广泛的定义是指( )[1],根据溶解性质,激素对分为( )[2]和( )[3]两类。所有的固醇类激素都是由( )[4]合成来的。 2、对于高等动物来说,分泌激素的细胞被称为( )[5],受激素作用的细胞被称为( )[6]。根据这两种细胞之间的距离,动物激素可分为( )[7]、( )[8]和( )[9]三类。 3、生长因子是指( )[10]。 4、激素作用具有的特异性与( )[11]有关。 5、胰岛素的受体具有( )[12]酶的活性,心房肽的受体具有( )[13]酶的活性,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的受体具有( )[14]酶的活性。 6、G蛋白是指( )[15],主要包括( )[16]、( )[17]、( )[18]、( )[19]、( )[20]和( )[21]等几种。它们都是由( )[22]、( )[23]、( )[1]等三种 11、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21、脂溶性 31、水溶性 41、胆固醇 52、内分泌细胞 62、靶细胞 72、内分泌激素 82、旁分泌激素 92、自分泌激素 103、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一类物质 114、高度特异性的受体有关 125、酪氨酸蛋白激酶 135、鸟苷酸环化酶 145、Ser/Thr蛋白激酶 156、结合鸟苷酸的蛋白质 166、Gt 176、Gs 186、Gi 196、GPLC(Gq) 206、Go 216、Golf 226、α亚基 236、β亚基

高中生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2.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属于应激性,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3.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4. 光照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1)受到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2)切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也不弯曲(3)将胚芽鞘尖端用锡箔小帽罩起来,直立生长(4)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5. 生长素——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 6.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地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素。 7. 生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但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8.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9.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有关。 10.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1.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收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的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根>芽>茎12.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13.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14.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吲哚乙酸15.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16.在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调节最为重要。 17.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垂体——促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素——胰岛B细胞——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类物质转化成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一、名词解释 物种:互相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生物发生律: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的肠腔只有一个开口,将消化好的营养物输送到全身。 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侧线:低等水生脊椎动物体侧特有的感觉器官,能感受机械刺激和电刺激。 双重呼吸:鸟类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双名法:动物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一个是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伸缩泡:原生动物体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 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并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后口动物:有的动物胚胎发育的原口发育为肛门,相对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真正的口。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成为后来成体的口。 双循环:自两栖类开始,与肺呼吸相适应,血液循环在体循环的基础上出现肺循环,心脏有了左右心房和心室的分化。 次生腭:自爬行类动物开始头骨出现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 真体腔:中胚层包围形成的空腔,既有体壁肌肉层,又有肠壁肌肉层。 肾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 逆行变态:也称退化变态,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如海鞘的变态。 五趾型附肢:典型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骨、枕(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骨和指(趾)骨,其中后两者的骨数常为5,所以称为五趾型附肢。 腐生营养:原生动物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溶于水中的有机物质。 植物性营养:通过色素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他动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表膜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之被消化和吸收,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可能改变晶体的屈度,因此它不仅能改变角膜的屈度,还能改变晶体的屈度。 胸廓:由胸椎、胸骨和肋骨围成,除保护脏为,增强了肺呼吸的机械装备,这与陆生脊椎动物肺的发达相适应。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 异律分节:指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节。 同律分节:除身体头部外,身体其他部分的体节基本相同。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综荐骨: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愈合形成综荐骨,并与腰带连接,形成腰部坚固的支架。 羊膜卵:爬行类开始,适应陆地繁殖的结构,外部包有保护性的卵壳。 后肾管:具有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如环节、软体等都有循环系统,它们的排泄器官称为肾管或后肾管。

动物生物学归纳总结

动物生物学 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的特征 ?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营固着生活; ?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的现象; ?具特殊的水沟系统; ?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 ?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 ?没有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是局部独立的,由星芒状细胞传导)。 ?仍保留了领鞭毛细胞。 海绵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身体由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构成,皮层是单层扁平细胞,胃层由领鞭毛细胞构成;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 没有神经系统。 ?特殊性

?两层细胞 ?体表具小孔 ?孔细胞 ?发达的骨针或海绵丝 ?水沟系★ ?胚胎逆转现象★ ?受精方式、反转现象 ?原始性 ?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两层细胞 ?领细胞 ?无明确的组织分化 ?被动滤食 ?细胞内消化(无消化腔) ?无神经系统 ?全部水生固着(海产为主) 皮层:扁平细胞——调节表面积,保护身体 孔细胞与进水小孔——进水 中胶层:变形细胞——消化、贮存、运送营养、 形成生殖细胞、骨针。胃层:领细胞——其鞭毛摆动形成水流, 吞噬食物,初步消化

海绵动物是处于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 胚胎逆转 海绵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明显地动物极小胚泡内陷形成内层细胞,植物极大胚泡留在外面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它多细胞动物完全不同,这种现象称为胚胎逆转。 水沟系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水流进出海绵体的通道,是对其水生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海绵动物的摄食、排泄、呼吸和生殖等生理功能,都要依靠水沟系中的水流来实现。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的小节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式;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只有一个开口消化循环腔,行胞外消化与胞内消化;出现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神经细胞和网状神经系统;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和多态现象;海洋中的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 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 2、两胚层 3、消化循环腔(但有口无肛门) 原始皮肌细胞 特殊刺细胞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动物生物学得总结 一、名词解释 物种:互相繁殖得自然群体,与其她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得生态位。 生物发生律:动物得个体发育就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得重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得肠腔只有一个开口,将消化好得营养物输送到全身。 疣足:体壁外凸形成得中空得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得多毛类。 侧线:低等水生脊椎动物体侧特有得感觉器官,能感受机械刺激与电刺激。 双重呼吸:鸟类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双名法:动物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得文字所组成。前一个就是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就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得结构,其作用就是调节机体水分与渗透压平衡。 皮肌囊:外胚层形成得表皮与中胚层形成得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得体壁,具有保护作用。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得中胚层细胞也并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得组织与器官,囊内得真体腔与囊外得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后口动物:有得动物胚胎发育得原口发育为肛门,相对一侧形成新得开口,发育为真正得口。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得胚孔成为后来成体得口。 双循环:自两栖类开始,与肺呼吸相适应,血液循环在体循环得基础上出现肺循环,心脏有了左右心房与心室得分化。 次生腭:自爬行类动物开始头骨出现次生腭,使口腔与鼻腔得以分隔。 真体腔:中胚层包围形成得空腔,既有体壁肌肉层,又有肠壁肌肉层。 肾单位:由肾小管与肾小体组成。 逆行变态:也称退化变态,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得变态,如海鞘得变态。 五趾型附肢:典型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骨、枕(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骨与指(趾)骨,其中后两者得骨数常为5,所以称为五趾型附肢。 腐生营养:原生动物通过体表得渗透作用,摄取溶于水中得有机物质。 植物性营养:通过色素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糖类。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她动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表膜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之内被消化与吸收,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双重调节:鸟类得眼球得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得屈度,后巩膜可能改变晶体得屈度,因此它不仅能改变角膜得屈度,还能改变晶体得屈度。 胸廓:由胸椎、胸骨与肋骨围成,除保护内脏为,增强了肺呼吸得机械装备,这与陆生脊椎动物肺得发达相适应。 外套膜:就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形成得,对其生理活动与生活有重要作用。 异律分节:指一些相邻得体节愈合形成不同得体节。 同律分节:除身体头部外,身体其她部分得体节基本相同。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得现象。 综荐骨: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与部分尾椎愈合形成综荐骨,并与腰带连接,形成腰部坚固得支架。 羊膜卵:爬行类开始,适应陆地繁殖得结构,外部包有保护性得卵壳。 后肾管:具有真体腔得无脊椎动物,如环节、软体等都有循环系统,它们得排泄器官称为肾

第17章-肝的生化习题

第17章-肝的生化习题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复习测试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作用 2.初级胆汁酸 3.次级胆汁酸 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非酯型胆红素 6.酯型胆红素 7.胆素原 8.胆色素 9.胆素 10.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11.黄疸 (二)选择题 A型题: 1. 饥饿时肝进行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A. 蛋白质的合成 B. 糖的有氧氧化 C. 脂肪的合成 D. 糖异生作用 E. 糖酵解 2. 肝不能利用的物质是: A. 蛋白质 B. 糖 C. 酮体 D. 脂肪 E. 胆固醇 3. 肝功能受损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 A. 清蛋白含量升高 B. 球蛋白含量下降 C. 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降低 D. 清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含量相对升高 E. 清蛋白、球蛋白都降低 4. 当肝合成尿素减少时血液中升高的物质是: A. 血糖

B. 血氨 C. 血脂 D. 血胆固醇 E. 血 K+ 5. 在肝中转变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 PP B. 维生素 B 12 C. 维生素 C D. 叶酸 E. 维生素 B 6 6. 肝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 A.合成磷脂 B.合成胆固醇 C.生成酮体 D.将糖转变为脂肪 E.改变脂肪酸的长度和饱和度 7. 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 A.脂蛋白 B.球蛋白 C.清蛋白 D.凝血酶原 E.纤维蛋白原 8. 下列哪种物质是肝细胞特异合成的: A.脂肪 B.尿素 C.ATP D.糖原 E.蛋白质 9. 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 A.脾 B.肝 C.肾 D.肺 E.肾上腺 10. 关于血浆胆固醇酯含量下降的正确论述是: A.胆固醇分解增多 B.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增多 C.转变成脂蛋白增多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

《动物生物学》习题库 …………………………………………………………………………… 第一章绪论 一、试题: 1.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2.填空。 动物生物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描述性动物现阶段、实验动物学阶段、分子动物现阶段、现代动物现阶段。 3.选择。 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C )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B实验动物学阶段 C细胞生物学阶段 D现代生物学阶段 4.何谓动物生物学?其性质和任务是什么?(问答)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性质: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 任务: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及资源保护等。 5.动物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有何新趋势?(论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及其生命科学的相互渗透,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的相互交叉,使生命科学产生了许多分支新学科,如分子系统学、分子生态学、分子系统地理学等。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物种保护和生物灾害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第二章动物生物学基本原理 1.名词解释。 1).真体腔: 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假体腔: 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位于线虫等动无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 3).组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般而言个体发育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有关的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4).器官: 是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5).系统: 是由机能上密切联系的若干个器官共同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6).顶体反应: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集锦(2016最新整理 期末必考)

1.试述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1)羊膜卵(amniotie egg)的出现是早期的爬行动物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水环境——羊膜腔内的羊水。 (2)体表被覆角质鳞,皮肤干燥,极大的减轻了身体水分的蒸发。 (3)具有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四肢骨骼与中轴骨骼呈横向直角关系,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因而呈现爬行方式;头骨有颞窝,便于咀嚼肌肉的附着,提高了咀嚼能力;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畅通,提高了呼吸效率;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增加了头部的灵活性,颈椎分化出环椎(第1枚)和枢椎(第2枚),荐椎2枚,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增强了后肢的承重能力,提高了在陆地上的运动能力;首次出现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城胸廓;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减轻了腰带的重量,而且提高了承重能力和运动速度;肋间肌肉和皮肤肌肉出现,躯干肌肉复杂化。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口腔内有牙齿,分为侧生齿(蜥蜴)、端生齿(蛇)、槽生齿(鳄类);出现了盲肠。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有较复杂的分隔,扩大了与空气的交换面积,借助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进行呼吸。 (6)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因此血液的混合程度降低,肾门静脉开始退化,血液回心脏的流速加快,血压增大。 (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肾脏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式的肾脏完全与体腔分开,与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排泄废物主要是尿酸(uric acid)。 (8)体内受精、产羊膜卵。有交配器官,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大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大脑体积增大,出现了新脑皮,脑神经12对;出现了泪腺,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晶体与角膜之间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肽键:一个氨基酸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化学键叫肽键。 2、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其分子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3、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以肽键相连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4、膜体:在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2个或3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想,并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二章 1、核苷与核苷酸:嘌呤的N9或嘧啶的N1与戊糖的C1通过C—N糖苷键相连形成的化合物叫糖苷。由脱氧核糖参与形成的核苷叫脱氧核苷。核苷或脱氧核苷与磷酸通过磷酸二脂键结合即形成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 2、密码与反密码:mRNA分子上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叫做一组密码,tRNA分子反秘密环上三个相邻的核苷酸叫做反密码。 3、碱基互不原则:由于DNA分子的碱基结构不同,其形成氢键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固有的配对方式:A与T以两个氢键相连,G与C以三个氢键相连。 4、增色效益与减色效益:核酸变性时,260nm的紫外吸收显著升高,称为增色效益,在一定条件下,变性核酸可以复性,260nm的紫外吸收又重新恢复至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减色效益。 5、Z-DNA:即左手螺旋DNA,由于主链中磷原子连接线呈锯齿形,好似Z字形扭曲。 6、重复顺序:真核细胞染色质DNA具有许多重复的核苷酸序列,称为重复序列,包括高度重复顺序,中度重复顺序和单一顺序。 7、单顺反子和多顺反子:真核细胞中的一个mRNA分子只为一种多肽链编码,称为单顺反子,在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可作为多种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此称为多顺反子。 8、分子病:由于DNA遗传性缺陷引起的m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9、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多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10、Tm值: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 第三章 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特定空间结构区域。 2、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3、变构调节与变构酶:体内的某些代谢物可以和某些酶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可逆结合,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 4、抗体酶: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称为抗体酶。 5、酶的共价修饰:是酶蛋白肽链上某些基团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6、固定化酶:是将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酶的衍生物。 7、多功能酶: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团的融合,形成一条多肽链组成却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 复习 吴蕾 2015级生态学

1.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1)发育:包括从配子发生到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2)受精:指精子、卵细胞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想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受精过程包括: ①精卵相遇:精卵的相互识别、精子获能 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 ·卵母细胞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分泌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趋化因子,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还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 ·趋化因子已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如精子激活肽,分离自美国海胆。 ②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 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 ·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 ·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③精卵接触时的变化: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精卵细胞核融合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在顶体反应过程中,顶体小炮破裂并释 放出顶体内的各种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子胶状膜和卵黄膜,形成通道;随后精子穿过 通道,精卵质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进入细胞内。 ·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 Fast block:改变膜的极性 Slow block: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实现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 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 ·卵细胞的激活:未受精的卵的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核膜互融后,融合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紧接着第一次卵裂的开始。 皮层反应:膜极性改变,卵膜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失活 卵黄膜反应:皮层反应释放的皮层颗粒内容物如粘多糖吸水膨胀,卵黄膜向外凸出 透明带反应:皮层颗粒释放的透明质素在卵黄膜表面形成透明带,透明带中的精子受体分 子被修饰失活 受精膜:透明带、卵黄膜和皮层颗粒膜一起形成,最先在精子入卵的位置形成,逐步扩展 至整个卵细胞,皮层颗粒分泌的过氧化物酶使受精膜硬化,阻断多精入卵(3)卵裂 ①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 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 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②卵裂球:卵裂形成的细胞 ③桑椹胚:实心的卵裂球 ④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 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 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

生物化学考题_激素

激 素 一级要求 单选题 1 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最重要的信号是: A 肠蠕动增强 B 血糖浓度增高 C 血脂浓度增高 D 下丘脑刺激 E 来自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素释放 B B A 2 下列哪项对胰岛素的描述不正确? A 在葡萄糖充足的细胞,胰岛素是合成代谢的信号 B C 从P 细胞分泌后,由胰岛素原转变成胰岛素 胰岛素原的形式无活性 D 它是由二硫键连接的两个小多肽链构成的 E 它的作用是对抗胰高血糖素 3 下列五对激素,哪一项激素对不是拮抗的? A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B 胰岛素一胰高血糖素 C 促黑色素细胞激素一退黑激素 D 降钙素一甲状旁腺素 E 组胺--5—羟色胺 4 胰岛素对肌肉、脂肪、肝脏、皮肤等组织的各类型细胞都有直接作用。 在胰岛素的生理浓度条件下,下列哪种代谢过程是减弱的? A 葡萄糖经质膜转运 C 糖异生作用 B 葡萄糖氧化 D 脂肪合成 E ATP 、DNA 与RNA 合成 C 5 在胰岛素生理浓度条件下,下列哪种代谢过程是增强的? A 尿生成作用 C 生酮作用 B 蛋白水解作用 D 糖原分解作用 E 蛋白质合成作用 E 6 下列哪种激素是在胰岛细胞中合成的? A 生长调节素 C 促生长素 E 胰泌素 B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D 肠促胰酶肽 B B B 7 下列激素对中,在化学结构上互相差别最小的激素是哪一对? A 胰岛素—胰岛素原 C 可的松一生长刺激激素 E 胰岛素—可的松 B 催产素—抗利尿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催产素 8 下列激素中哪个不是在哺乳动物脑垂体前叶合成的 A 生长激素 B 抗利尿激素 D 促卵泡激素 C 促黄体生成激素 E 催乳激素 9 饥饿状态时,血或组织中的下列哪种物质含量可能降低? A 糖原 B 胰高血糖素 E 酮体 C 肾上腺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A

生化要点6.激素

第六单元激素 一、激素的概念 激素是机体内一部分细胞产生,通过扩散、血液运送至另一部分细胞,并起代谢调节控制作用的一类微量化学信息分子。广义的激素指多细胞生物体内,协调不同细胞活动的化学信使。它使高等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既分工又协作。调控分子的作用方式包括: (1)内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转运至靶细胞,产生激动效应。 (2)旁分泌:部分细胞分泌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3)自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对自身或同类细胞发挥作用。 (4)外激素:从体内分泌,排出体外,通过空气、水等传插,引起同种生物产生生理效应。 二、激素分类(按化学本质分类) 1.含氮激素 含氮激素是一大类激素,包括蛋白质、肽、儿茶酚等水溶性大分子,不易通过细胞膜。通过与膜受体结合,诱导生成第二信使,将信号转导入细胞内。 胺类激素:儿茶酚;a.a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素;肽类激素:抗利尿素;蛋白质类激素:生长素、胰岛素、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都是含氮激素(蛋白类、多肽类),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髓质、胰岛、肠黏膜、胃黏膜、等分泌的激素也是含氮激素。 2.甾体激素(甾醇类激素) 肾上腺皮质、性腺、胎盘等分泌的激素都属此类。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小分子脂溶性激素,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然后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3.脂肪族激素(脂肪酸衍生物激素) 主要是前列腺素PG,目前已知有几十种此类激素。 三、激素作用的特点 1. 信号传递作用 2. 级联放大作用 极微量的激素,就可产生强烈的生理效应。在体内的水平一般在10-7~10-12mol/L。 3. 相对特异性 激素与受体结合是专一的,受体在靶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部,甾醇类激素可穿过细胞膜。 4. 作用的时效性 有些激素到达靶细胞后,几秒钟内起作用;另一些需几小时至几天才达到最大生理效应,在血液中寿命较短。 5.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几种激素之间有时相互协同,有时相互抑制。 四、激素的分泌与控制 (一)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多肽,共有十种) 丘脑下部的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肽类激素,它们经垂体门静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腺垂体某些激素的释放。下丘脑激素直接控制垂体激素的分泌,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普通动物学》基本内容复习纲要
(2009 年 12 月修改稿,尚不完善,仅供参考! )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以进化为主要线索,着重系统地介绍动物各主要类群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并介绍动物 系统的分类知识及进化等。 I、动物主要门类及代表动物 Ⅲ、各门类的主要特征 Ⅴ、各大类动物的分类 VII、动物的进化 Ⅱ、各门类在动物界的进化地位 Ⅳ、基本概念 Ⅵ、各门类主要构造的比较
I、动物主要门类及代表动物
1、原生动物门 2、多孔动物门 3、腔肠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原腔动物门 6、环节动物门 7、软体动物门 8、节肢动物门 9、棘皮动物门 10、半索动物门 利什曼原虫 痢疾变形虫 疟原虫 草履虫 海绵 水螅 水母 珊瑚 涡虫 吸虫 绦虫 蛔虫 沙蚕 蚯蚓 蚂蝗 河蚌 田螺 乌贼 螯虾 鲎 蜘蛛 马陆 蝗虫 海百合 海星 海蛇尾 海胆 海参 柱头虫 11、脊索动物门 (1)尾索动物亚门 (2)头索动物亚门 (3)脊椎动物亚门 ①圆口纲 ②鱼 纲 ③两栖纲 ④爬行纲 ⑤鸟 纲 ⑥哺乳纲 盲鳗 七鳃鳗 鲨 鳐 鲫 鲈 鱼螈 大鲵 蛙 蜥蜴 蛇 龟鳖 鳄 鸵鸟 企鹅 麻雀 鸭咀兽 袋鼠 家鼠 海鞘 文昌鱼
Ⅱ、各门类在动物界的进化地位
1、原生动物门 2、海绵动物门 3、腔肠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原腔动物门 6、环节动物门 7、软体动物门 8、节肢动物门 9、棘皮动物门 10、半索动物门 11、脊索动物门 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极为低等的多细胞侧生动物。 真正后生、最原始的多细胞、二胚层的原口动物。 两侧对称、三胚层、体内受精,达器官系统水平的实质动物。 七大类、形态构造各异、亲缘关系不清、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动物。 原始分节、真体腔,最早登陆,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不分节、不发达真体腔、出现所有器官系统,最早登陆,动物界第二大门。 分节、节肢、高等原口动物,高度适应陆生生活,动物界第一大门。 最高等无脊索,后口、内骨骼动物。 介于棘皮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的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终生具三大基本特征。脊索纵贯全身,伸达最前端。
(1) 尾索动物亚门(被囊动物) (2) 头索动物亚门 (3) 脊椎动物亚门 ① 圆口纲 ② 鱼 类 ③ 两栖纲 ④ 爬行纲 ⑤ 鸟 纲 ⑥ 哺乳纲 低等、无颌。 低等、有颌、变温,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群,初步适应陆地生活,但还不完善。 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真正陆栖脊椎动物的开始。 适应飞翔的恒温动物。 被毛、快速、恒温、胎生、哺乳,最复杂、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1

动物生物学总结资料

第三章:动物的类群及多样性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非对称性:此生不对称(幼体对称,成体不对称。蜗牛) 1、对称类型辐射对称:(两幅对称,球状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无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2、体腔类型真体腔动物:只有内胚层包围的体腔才是真体腔 混合体腔动物 同律分节每节构造相同(较为低等) 3、分节:(分节现象出现在较高等的种类) 异律分节 4、头部形成:头部明显出现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两侧对称的动物中 (1)头部的出现伴随神经和感官的集中,有利于这些组织和器官的充分发展; (2)由不定向运动转为了定向运动 5、骨骼化:是生物结构复杂化的基础,是身体不可缺少的支持、运动和防护结构,并从外骨骼向内骨骼进化。 第二部分:动物门类介绍 一、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主要特征: ● 1.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整个身体由单 个细胞组成,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但他们又和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不同,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似,具不同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鞭毛、眼点、胞肛;有各种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 ● 2. 运动器官:有鞭毛、纤毛和伪足。即鞭毛或纤毛运动、变形运动。 ● 3. 营养方式有光合(自养)、吞噬(异养)和扩散营养(异养)。眼虫为混合营养。 ● 4. 呼吸和排泄:主要靠体表进行。伸缩泡的主要功能调节水分平衡,仅能排出一部 分代谢物。 ● 5.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纵二分裂、裂体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形成包囊; 有性生殖:结合生殖、配子生殖。 ● 6. 生活方式: 自由生活:海水、淡水、土壤中 寄生生活: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内。 原生动物分类: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2.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3.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二、选择题 A1型题 1.哪一项不是肝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特点() A.双重血液供应 B.肝有丰富血窦,利于物质交换 C.肝有一条输出通道,即胆道与肠道相通 D.肝内蛋白质代谢极为活跃,更新速度快 E.肝细胞是肝多种反应进行的场所 2.下列哪一种胆汁酸不是初级胆汁酸() A.甘氨胆酸 B.牛磺胆酸 C.甘氨鹅脱氧胆酸 D.牛磺鹅脱氧胆酸 E.脱氧胆酸 3.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 A.清蛋白含量升高 B.球蛋白含量下降 C.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下降 D.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都正常 E.清蛋白含量下降,球蛋白含量升高或相对升高 4.下列哪一种物质仅由肝合成() A.尿素 B.脂肪酸 C.糖原 D.胆固醇 E.血浆蛋白 5.肝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去路是转变成() A.7α-胆固醇 B.胆酰CoA C.结合胆汁酸 D.维生素D3 E.胆色素 6.肝脏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 A.将糖转变为脂肪 B.合成胆固醇 C.生成酮体并在肝外利用 D.合成磷脂 E.改变脂酸的长度及饱和度 7.生物素缺乏时,影响下列哪一个酶的活性()

A.丙酮酸脱氢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丙酮酸激酶 D.苹果酸酶 E.苹果酸脱氢酶 8.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过多 B.急性、慢性肾衰竭 C.组织蛋白质分解过多 D.肝功能障碍 E.便秘使肠道内产氨与吸收氨过多 9.短期饥饿时,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 A.肝糖原分解 B.糖异生作用 C.组织中的葡萄糖利用降低 D.肌糖原分解 E.肝糖原合成 10.饥饿时肝中哪个代谢途径的活性增强() A.磷酸戊糖途径 B.脂肪合成 C.糖酵解 D.糖有氧氧化 E.糖异生 11.下列哪种维生素缺乏不导致丙酮酸堆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PP E.泛酸 12.血浆游离胆红素主要是与血浆中何种物质结合进行运输的()A.清蛋白 B.球蛋白 C.载脂蛋白 D.配体蛋白 E.葡糖醛酸 13.参与胆红素生成的有关酶是() A.过氧化物酶 B.过氧化氢酶 C.乙酰转移酶 D.血红素加氧酶 E.7α-羟化酶 14.肝昏迷前后,机体各器官有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 A.维生素C少 B.维生素K少

第17章 肝的生化习题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复习测试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作用 2.初级胆汁酸 3.次级胆汁酸 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非酯型胆红素 ( 6.酯型胆红素 7.胆素原 8.胆色素 9.胆素 10.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11.黄疸 (二)选择题 A型题: … 1. 饥饿时肝进行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A. 蛋白质的合成 B. 糖的有氧氧化 C. 脂肪的合成 D. 糖异生作用 E. 糖酵解 2. 肝不能利用的物质是: A. 蛋白质 B. 糖 · C. 酮体 D. 脂肪 E. 胆固醇 3. 肝功能受损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 A. 清蛋白含量升高 B. 球蛋白含量下降 C. 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降低 D. 清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含量相对升高 E. 清蛋白、球蛋白都降低 —

4. 当肝合成尿素减少时血液中升高的物质是: A. 血糖 B. 血氨 C. 血脂 D. 血胆固醇 E. 血K+ 5. 在肝中转变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PP ` B. 维生素B12 C. 维生素C D. 叶酸 E. 维生素B6 6. 肝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 A.合成磷脂 B.合成胆固醇 C.生成酮体 D.将糖转变为脂肪 — E.改变脂肪酸的长度和饱和度 7. 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 A.脂蛋白 B.球蛋白 C.清蛋白 D.凝血酶原 E.纤维蛋白原 8. 下列哪种物质是肝细胞特异合成的: 、 A.脂肪 B.尿素 C.ATP D.糖原 E.蛋白质 9. 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 A.脾 B.肝 C.肾 ;

E.肾上腺 10. 关于血浆胆固醇酯含量下降的正确论述是: A.胆固醇分解增多 B.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增多 C.转变成脂蛋白增多 D.胆固醇由胆道排出增多 E.肝细胞合成LCAT 减少 ^ 11. 肝在糖代谢中的最主要作用是: A. 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B. 使血糖氧化分解 C. 使血糖浓度降低 D. 使血糖浓度升高 E. 以上都不是 12. 关于肝在脂类代谢中的错误叙述是: A.肝是合成分泌胆汁酸的主要器官 B. 肝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器官 , C. 所有血浆脂蛋白都由肝合成 D. 肝是合成磷脂的主要场所 E. 肝是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 13. 肝病患者出现蜘蛛痣或肝掌是因为: A.胰岛素灭活减弱 B. 雌性激素灭活减弱 C. 雄性激素灭活减弱 D. 雌性激素灭活增强 E. 醛固酮灭活增强 : 14. 氨在肝中的主要代谢去路是: A. 合成氨基酸 B. 合成谷氨酰胺 C. 合成尿素 D. 合成碱基 E. 合成蛋白质 15. 人体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器官是: A. 肝 、

(完整版)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推荐文档

《普通动物学》基本内容复习纲要 (2009年12月修改稿,尚不完善,仅供参考!)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以进化为主要线索,着重系统地介绍动物各主要类群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并介绍动物系统的分类知识及进化等。 I、动物主要门类及代表动物Ⅱ、各门类在动物界的进化地位 Ⅲ、各门类的主要特征Ⅳ、基本概念 Ⅴ、各大类动物的分类Ⅵ、各门类主要构造的比较 VII、动物的进化 I、动物主要门类及代表动物 1、原生动物门利什曼原虫痢疾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 11、脊索动物门 2、多孔动物门海绵(1)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3、腔肠动物门水螅水母珊瑚(2)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4、扁形动物门涡虫吸虫绦虫(3)脊椎动物亚门 5、原腔动物门蛔虫①圆口纲盲鳗七鳃鳗 6、环节动物门沙蚕蚯蚓蚂蝗②鱼纲鲨鳐鲫鲈 7、软体动物门河蚌田螺乌贼③两栖纲鱼螈大鲵蛙 8、节肢动物门螯虾鲎蜘蛛马陆蝗虫④爬行纲蜥蜴蛇龟鳖鳄 9、棘皮动物门海百合海星海蛇尾海胆海参⑤鸟纲鸵鸟企鹅麻雀 10、半索动物门柱头虫⑥哺乳纲鸭咀兽袋鼠家鼠 Ⅱ、各门类在动物界的进化地位 1、原生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2、海绵动物门极为低等的多细胞侧生动物。 3、腔肠动物门真正后生、最原始的多细胞、二胚层的原口动物。 4、扁形动物门两侧对称、三胚层、体内受精,达器官系统水平的实质动物。 5、原腔动物门七大类、形态构造各异、亲缘关系不清、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动物。 6、环节动物门原始分节、真体腔,最早登陆,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7、软体动物门不分节、不发达真体腔、出现所有器官系统,最早登陆,动物界第二大门。 8、节肢动物门分节、节肢、高等原口动物,高度适应陆生生活,动物界第一大门。 9、棘皮动物门最高等无脊索,后口、内骨骼动物。 10、半索动物门介于棘皮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11、脊索动物门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的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1)尾索动物亚门(被囊动物) (2)头索动物亚门终生具三大基本特征。脊索纵贯全身,伸达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 ①圆口纲低等、无颌。 ②鱼类低等、有颌、变温,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③两栖纲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群,初步适应陆地生活,但还不完善。 ④爬行纲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真正陆栖脊椎动物的开始。 ⑤鸟纲适应飞翔的恒温动物。 ⑥哺乳纲被毛、快速、恒温、胎生、哺乳,最复杂、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