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运用在办公室的心理学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晚上好!今天进来的新朋友,晚上好!我是洪婉妍。欢迎大家收听我的微微.心理课。每周三和每周五晚我会在群里分享能运用在生活中实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经营生活。
在职场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想要提高自己在公司的人气,想要改善与同事间的关系;想要在公司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得到领导的赏识……尤其是作为职场新人要适应新环境或者领头要带领团队,特别需要一些增进人际关系的技巧。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潜伏在办公室的4个心理学技巧》,让你在职场中更出色!其实这几个技巧不仅可以运用在职场中,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运用。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心理学。
(一)多看效应——提升人气要靠“出镜率”
多看效应,指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都善于运用多看效应,他们非常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双方的熟悉程度,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人看一些人物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出现二十几次,有的照片出现十几次,而有的照片只出现一两次。最后,他让看照片的人说出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证实,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人们对某张照片就越喜欢。也就是说,看的次数与喜欢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一个人想改善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那只能多到朋友家走动走动,就算只是露个面,小坐一会儿也非常有效。在职场中,如果一味地自我封闭、埋头苦干,恐怕很难在同事那里得到一个很好的评价;相反,要是能多跟同事拉拉家常,多跟领导交流沟通,增加自己在同事、领导面前的“出镜率”,那他的人际吸引力通常会有所提高,并有机会得到领导的青睐。
在职场中,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很会做人,经常跟同事聊天儿、拉家常、送点小礼物……有些人经常出现在领导的左右,一副愿效举手之劳的表情。他们的人缘是不是比较好不管是外貌还是能力,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可能都算不上突出,为什么他们在公司里就能受宠呢很简单,他们都知道“多看效应”的妙用。
(二)同体效应——“自己人”好办事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对你产生认同感的人,往往是那些跟你有共同点的人,如跟你有共同爱好、跟你有相同出生地、跟你有相同的生活习惯、跟你有相同经历等。因为,人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将这样的人看成“自己人”,并提高对他们的信任度。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同体效应,或者自己人效应。
当某个人企图得到我们的认同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对方根本就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心情,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们无法认同对方的建议,甚至连对方说了什么也懒得去听。
同样地,当我们企图得到别人的认同,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时,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对方也不会认同我们的任何观点。只有让对方感到他被理解,并慢慢降低防御心理,甚至感觉我们是他的“自己人”“同类人”,我们的观点才能得到认同。
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说话,或者为他着想,那么,对方的戒心就会慢慢放下,你们的心理距离也会慢慢拉近。只有跟对方建立起“自己人”的关系,让对方将自己视为一体,你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同,你的观点、态度才能得到认可。
想成为别人的“自己人”,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寻找和对方的相似点,如信念、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及其他方面的相似。
(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除了要认真地去了解对方之外,还应该让对方感觉到你处处在为他着想,这样才能被对方所信任。
(3)说话时多用“我们”,而不是“我”。交谈时多使用“我们”一词,这能有效地缩短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对方产生认同感。
(三)邻里效应——是“熟人”才会帮你
相互熟悉能有效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前提下,人们往往会喜欢跟自己邻近的人交往。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他们见面机会比较多,容易互相熟悉,产生吸引力,拉近彼此的心理空间。所以,人们才会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叫做“邻里效应”。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邻里效应”的实验。实验者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那些住宅为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具有偶然性,而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所以也具有随机性。调查时,他们对所有住户的主人提问:“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打交道较多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统计结果显示,居住距离越近,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跟隔壁邻居的交往概率是4l%,跟隔一户邻居的交往概率是22%,和隔三户邻居的交往概率只有10%。虽然仅仅多隔了几户,实际距离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邻里关系的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由此可见,与哪一个人交往得越多,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有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假如你想追求一个女孩子,每天都给她写信是最不明智的,因为她有可能因此而爱上邮差。”
在工作中,假如你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妨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与对方多接触一次,他对你的印象就加深一点。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虽然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主动跟人联系,也不知道如何主动与人保持联系。不少年轻人都这样说过,“我不是不友善,只是有些害羞罢了”,“我很想跟你保持联系,只是不好意思找你。”其实,我们与别人沟通的“心理障碍”就是“害羞”和“不好意思”,必须把它们除去。
假如你想增加自己和他人的亲密程度,不妨好好利用生活中的邻里效应,如见面后主动跟人打招呼,积极地与人建立联系,少设一点心理防线,有事儿没事儿多跟朋友聚聚……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利于喜欢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加强邻里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中等交往频率即可,这样才能使彼此的喜欢程度处于最高端。
(四)增减效应——“先抑后扬”才能给人惊喜
增减效应,又称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都希望对自己的批评不断减少,对自己的褒奖不断增加。
着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将被试者分为四个小组,然后分别给予他们不同的评价,以观察被试者对他人评价的反应。对第一组,他给予的评价始终为否定;对第二组,他给予的评价始终为肯定;对第三组,他给予的评价为先褒后贬;对第四组,他给予的评价为先贬后褒。
实验结果,第一组对评价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对评价的反应为满意;第三组对评价的反应为极其不满;第四组对评价的反应为相当满意。这说明,人们喜欢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而不喜欢奖励和赞扬逐渐减少。
心理学家就此得出结论,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最能获得他人好感的并不是一味地实行肯定和奖励,最能给人恶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事实说明,能给人最大好感的是先贬后褒,给人感觉最为不好的是先褒后贬。
身处办公室,年轻人应该懂得“先抑后扬”的处事方法,让别人对你的好感慢慢增加,而不是让别人对你逐渐失望。当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然,一旦有一次表现不当,就可能使他人对自己的良好印象产生逆转,从惊喜变成了失望。
想做到先抑后扬,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