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5章社会中的个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社会化的动力-学校
学校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尤 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机构。 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 社会化的正规性。
– 社会化的全面性。
– 与个人进入社会结构的相关性。
五、社会化的动力-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 属的社会组织。工作单位对于人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 现在: • 促进对具体的职业知识、技能、规范的学习和掌握。 • 帮助建立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二、社会学对社会化历程的划分-再社会化
• 指对于那些没有能够达到社会化预期目标的人重新进
行社会化的过程。再社会化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 补偿性的;另一类是改造性的。
二、社会角色的种类-四种类型划分法
•
•
功利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这种角色行为是计算 成本和讲究报酬的,是注重实际利益的。
表现性角色:社会上也有一些角色是不计报酬的, 或者主要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行为的。
三、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1)
一个人往往与他人建立多方面的关系,在许多不 同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因此一个人可 能同时具有几种角色。 • 角色紧张: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都要求角 色的承担者去履行,这样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第四节 社会化的历程
一、心理学对社会化历程的分期-埃里克森
•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精神分析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埃里 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这一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至l岁)。 –童年期(1—3岁)。 –学前期(3—6岁)。 –学龄期(6—12岁)。 –青春期(12—20岁)。 –成熟早期(20一24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 灌输生活目标和培养价值观念
• 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 教导和学习行为规范
四、社会化的类型-性别角色社会化
指社会对于男女两性在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人格 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所形成的各种规定以及个人在成长中
对这些规定的接受与内化。
四、社会化的类型-道德社会化
社会通过各种力量使其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为 人们所接受并具体贯彻到实际行为上的过程,就是道
• 指导调整自我理想、个人利益与现实条件和社会要求 之间的关系。
五、社会化的动力-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用于传递信 息、人们得以进行沟通和交往的各种工具或手段,如报 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音像、计算机互 联网等等。计算机互联网络对个体社会化(主要是青少 年社会化)的影响重要表现在: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基础
人之所以能社会化的原因: • 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社会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
• 人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 人有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和掌握 语言文字的能力。
• 人有长期的依赖生活期,这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三、社会化的内容
• 传授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二节 个人的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1)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但又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 由许许多多不同质的个人互相交往,发生一定的社会关 系,建立一定的社会组织,才构成社会,才有社会的共 同生活。 • 角色是一套行为模式,这套行为模式和个人的地位、身 份、性格是一致的。 • 社会学将之引申将围绕人的社会地位的一套权利义务和 行为模式。
德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类型-政治社会化
指一个社会向其成员传播、灌输政治方面的信息、 价值观、信念等,以使人们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 定和所需要的政治信仰、观念和规范,并最终形成一定
的政治态度和希望的过程。
五、社会化的动力-家庭
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功能表现在:
• 对个人的身体成长的抚育和感情需要的满足;
二、社会学对社会化历程的划分-基本社会化
指未成年人所进行的最基础、最必需的社会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日常生活的能力,接受社会行 为的规范,学习职业知识与技能,确立价值观念和生 活目标等。
二、社会学对社会化历程的划分-发展社会化
指个体在经历了生命早期阶段的基本社会化之
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而 继续进行的社会化。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社会互动论
• 社会互动论:试图调和社会“唯实论”和“唯名论” 。 • 符号互动理论是在库利和米德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 的 。
•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的 互动表现出来的。
• 通过互动过程,人们对周围环境和互相关系做出解释 和定义,并且不断地磋商如何使互动继续下去。 •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社会秩序。
一、心理学对社会化历程的分期-哈威格斯特
• 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格斯特也阐述过人的社会化是持续 一生的思想,他在《人类发展》一书中将人的一生发 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提出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 务。 –幼儿期的发展任务 –儿童期的发展任务 –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 –成年中期--中年期的发展任务 –成年晚期--老年期的发展任务
一个人都能完美无缺地满足社会对他的行为期待。
二、社会角色的种类--三种社会角色类型划分
•
理想角色:也称期望角色,即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 的人规定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领悟角色:由于个人和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会有 很大的分歧。
•
•
色。
实践角色:这是个人在实际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角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个人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分 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辩 证的统一。
– 个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个人,抽象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 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
– 个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辩证的统一。
• 角色也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期待。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2)
• 角色与地位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角色首先必须研究人 的地位。
• 地位是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 地位与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地位就是由于等级 划分造成的。
二、社会角色的种类
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处于一定地位的人都能按照 这个地位的要求尽善尽美地表现自己的角色行为,也不是每
二、社会角色的种类-四种类型划分法
• 规定性角色:一个角色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 哪些事,应当做的事情要怎样去做,自己负什么责任, 对谁负责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按照自己的理 解自行其事。
•
开放性角色: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并不 是所有的社会角色的行为都有明确规定,有一部分角 色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去履行自 己的角色行为。
• 家庭的生活气氛和教养方式将会影响着人们的个性特 征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 家庭的结构如家庭规模的大小、是完整家庭还是破裂 家庭或单亲家庭将对个人成长的状况产生重要作用;
•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社会地位等也是在一定程度 上导致个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定向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化的动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人群体,是由年龄、价值观、兴 趣、社会身份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非正 式群体。 同辈群体是个人归属的重要群体。这种重要性来自于 同辈群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特有的影响力:
三、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2)
• 角色冲突:指不同的角色之间的规范和角色行为安排之 间的矛盾冲突。 • 角色内部冲突:一个角色规定的各种行为规范之间可 能发生冲突;领悟角色和规定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也 会发生冲突。 • 角色之间的冲突:有由于角色紧张造成的冲突,还表 现在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 要求,使一个人在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之间面临痛苦 的选择。
第三节 什么是个人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 (1)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 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 过程; (2)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 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 会成员的过程。 人的成长和发育可以分为两个过程:自然成长过 程和社会化过程。
• 同辈群体的形成是自发的,完全出于认识或感情方面的 相投,因此成员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同类意识或心理纽 带。
五、社会化的动力-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活动内容和交往方 式,其中一部分往往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特 征。 • 由于同辈群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以及其成员交往上的 自由性,所以每个成员之间都最易相互吸引、相互模 仿,一旦某种观念和行为出现,便会迅速得以传播。
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中的个人
本章要点
• • • • • • • 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角色、地位、等级的区别 角色划分的类型 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 社会化的内容和目标 社会化的动力 社会化的历程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 是社会学一般理论必须涉及到的一个首要问题,可以 说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如何处理好个 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 • 人民政府制定方针政策,采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是为 人民服务,必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 利益问题。
上图为某高校新生军训合影,大学于许多人而言是第一次与社会 的真正接触。
二、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社会“唯实论”
• 社会“唯实论”: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 用。 • 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
• 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 君临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 体。 • 早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的创始人孔德、迪尔凯姆都是持 这种观点的。
• 个体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
• 网络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 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其对不同角色的领悟与理解;
五、社会化的动力-大众传播媒介
• 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 助 于个体个性的培养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 • 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会对青少年社会 化产生极大威胁; • 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 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 差,影响青少年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二、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社会“唯名论”
•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
•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
•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 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 坚持这种观点的是韦伯等学者。
二、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