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中的细部描写及陌生化叙事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细部描写及陌生化叙事
摘要:余华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他的艺术风格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对细部的刻画和陌生化的叙事。
对细部的刻画我们可以从他作品中的词句和段落中来分析,对陌生化的叙事我们可以从余华作品中的段落及故事的叙述中来体会。
关键词:余华;艺术风格;细部;陌生化
On Yu Hua's novel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strange and
narration
Abstract: Yu Hua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s, the sought after by readers, he has achieved so much success and influence, in large measure stemmed from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his artistic style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nd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familiar narrative. Details of the portrait we can from his works in the words and paragraph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nge narrative we can work from Yu Hua and paragraphs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story to understand.
Key words: Yu Hua; artistic style; detail; Defamiliarization
一
先锋小说作家众多,但是余华作为杰出代表,他的细部描写及陌生化叙事特别吸引读者的注意,本篇就从作品中来分析他对细部描写及陌生化叙事。
余华,浙江海盐人,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与苏童等人齐名,是获外国文学最多的一位中国当代作家。
提起他的作品,喜欢文学的中国人大多都知道。
而且余华小说的韩语译本、英文译本、法文译本也已经出版,余华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晓。
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写得真实和艰苦,他善于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构建起一个有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其
作品系列中包括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四部中篇小说:《现实一种》、《鲜血梅花》﹑《我胆小如鼠》和《颤栗》,以及三部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等等。
二
我们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会发现,他的作品对细部的描写非常注重。
余华说过,他学会了如何去表现细部,而且是用一种感受的方式去感受,表现。
这非常重要,这样的方式会使细部异常的丰厚……现在不管他小说的节奏有多快,他都不会忘了细部。
由此可见,细部描写在余华的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细部描写呢?所谓细部就是描述人或物的细小部分。
对细部的刻画,如果抓住了最传神的细部来描述,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在人物描写方面,余华的细节刻画能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同时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下面我们对余华的作品中的细部的刻画,予以分析。
(一)在用词方面,余华善于用一两个细微的词语或词组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及特征。
“将电视频道一个个的换过去,然后又一个个换过来。
”(《空中爆炸》)通过一个“换”字表现出了人物百无聊赖,毫无目的的打发时间。
“他的脚抬了抬,可是没有跨进来。
”(《空中爆炸》)通过“抬了抬”这个细微的动作,表现了此时人物内心的犹豫、顾虑,不知道该不该进来。
引发读者的遐想,为什么进屋子要犹豫呢,是不是和这家屋子的主人曾经发生过矛盾,是不是有困难要屋子里的主人来帮忙,是不是……。
“第二天上午,他们的儿子和昨天一样戴上两个耳机,听着音乐在看电视。
”(《他们的儿子》)“两个耳机”这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娇生惯养的儿子,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这可能是一个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家庭。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的出场,作者是这样描写的:“隔着大街与对面某个相识的人大声说话,并且放声大笑,同时发出一声声‘啊呀’的叫唤,她的嘴唇上有时还沾着瓜子壳……”“沾着瓜子壳”“啊呀”观察细致,将一个闲散、大大咧咧的许玉兰刻画出来,将许玉兰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暗示出了:她(许玉兰)可能是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轻薄女子。
“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
”(《现实一种》)“灿烂”是一个带有视觉色彩的词汇,汉语中常来描绘阳光、笑容等,而在这个句子中却用来描写声音,我们看到感到纳闷,实际上作者在这里赋予该词听觉的色彩,让堂弟的哭声仿佛响在读者的耳边。
“这天下午的时候,昆山走在大街上,嘴里咬着牙签,眼睛里布满血丝,小胡子
上沾着烟丝.”(《朋友》) 通过“牙签”“血丝”“烟丝”我们知道一个混混要出场了,他(昆山)可能要去找别人的茬或是与人打架,几个细致的外部描写词汇表现了人物的特征。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筒里
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蹦蹦跳跳》)几个毛线头看似无关紧要,可这个细节是不能少的,因为它不动声色的交代了林德顺的家庭背景就是穷困,也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他的妻子萍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留着很长的头发,
不过大多时候穿上竖领的衣服,他的脖子被遮了大半以后,反而更加美妙了,那衣服的竖领就像是花瓣一样.”(《我为什么要结婚》)这个比喻将脖子和竖领十分形象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仿佛不是在用文字表达,而是像画家一样
画出了美丽的脖子,一个漂亮的女子浮现于眼前,引出无限美丽的遐想。
“而林红则是仰着脸,让秋风把自己的头发吹起来,她没有表情的脸上有时会出现
一丝微笑,她的微笑就像飘落的树叶那样,有着衰败时的凄凉.”(《女人的胜利》)主人公的内心感受通过这个微笑表现出来,微笑本来是开心、快乐的,这里却把它比做飘落的树叶,呈现了林红内心的痛苦﹑悲伤﹑无助,体现了作者细致地观察、体会能力。
“他伸出手开始在剥那些还在走来的人的皮了。
就像撕下一张张贴在墙上的纸一样,发出了一声声撕裂绸布般美妙无比的声音。
”(《一九八六年》)把“剥人皮”比作撕纸,同时又赋予美妙动听的声音,让读者感到诧异,但仔细分析,作者通过一个简洁的句子,把疯子病态的幻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增加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在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每次卖血之前都要喝几碗水,让血变淡。
刻画出了一个愚昧、可笑的形象。
而在许三观每次卖完血之后,总有这样一个场景:“从李血头手里拿过来钱以后,就来到了胜利饭店……拍起桌子,对着跑堂喊到: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
”“拍”起桌子,对跑堂的“喊到”的细节,典型独特,将许三观虚张声势的神情生动地展览出来,也使读者对许三观的卖血行为更加的同情。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路上,我像一只船。
”(《十八岁出门远行》)“马路”是“海浪”,“我”是“船”,这个比喻意味深长,是暗示“我”今后漂泊不定的人生呢,还是另有所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地主三岁的孙女,穿着黑底红花的衣裤,扎着两根羊角辫子,使她的小脑袋显得怒气冲冲。
”(《一个地主的死》)我们看到这个句子感到奇怪,两跟羊角辫子怎么会使脑袋显得怒气冲冲,再仔细体会,我们发现作者用得如此好,使一个扎羊角辫子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余华用“怒气冲冲”这个动词来描写静态。
(二)我们再从段落中来看余华的细部描写。
在《空中爆炸》中余华描写唐早晨说了一堆女人的坏话,被主人公的妻子听到之后,有了下面的一段描写:“于是我的妻子脸色铁青地走了出来,她用手里的油锅去推唐早晨,油锅里的油还在噼噼啪啪地跳着响着,她说‘你出去,你
出去……’唐早晨吓得脸都歪了,他的头拼命地往后仰,两只手摸索着从沙发上移了出去,然后都来不及看我一眼,就从我家里逃之夭夭了。
”写“油锅”“唐早晨”退走都是很小的细节,作者刻画得十分到位.我们来做具体分析,“油锅”写出了主人公妻子连锅都来不及放就从厨房里出来了,虽然没有直接写妻子有多么生气,却将妻子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油锅的油还在“噼噼啪啪”的跳着、响着,使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到此时的油溅到身上的严重后果,描写这段文
字使我们感觉到一个热乎乎的油锅就在我们面前:“摸索”、“移”、“看”,这几个动词则把唐早晨当时的猥琐、害怕的心理细致的刻画出来。
在《我为什么要结婚》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打架场面:“先是林孟打了萍萍一记耳光,萍萍扑过去在林孟的胳膊上咬了一口,把林孟的衣服都咬破了,衣服里的肉肯
定也倒霉了,萍萍的那两颗虎牙比刺刀还锋利,她那一口咬上去,足足咬了三分钟,把林孟痛得杀猪似的叫了三分钟,三分钟以后林孟对着萍萍一拳再加一脚,拳头打在萍萍的脸上,脚踢在萍萍的腿上,萍萍痛得扑在沙发上十分钟说不出
话来,接下去...拿着一个烟灰缸就往他头上砸下去,这次林孟真的昏了过去……。
”“打”字平平常常地交代了这场战争的开始,“咬破了衣服”写出了萍萍对丈夫的反击,萍萍咬了“三分钟,林孟叫了三分钟”“叫”写出了“咬”的力度,接下来拳打脚踢使萍萍扒在了沙发上。
细致具体的写出了打架的不断的升级。
后来的一个“砸”字又道出了此时的恶化程度。
“打”、“咬”、“叫”、“踢”、“扑”、“砸”这几个动词勾画了打架全部过程。
一般的作家都能写得出来,但是打了“耳光”,咬破了“衣服”,“杀猪似的”叫三分钟,打在“脸上”,踢在“腿上”,扑在“沙发上十分钟”,“砸了过去”却体现了余华本人较为突出的叙述才华,阅读这些深入细致的描写,使读者像在电视上看到的打
斗场面一样,具体生动。
这是作家独到的、也是最擅长的细部描写。
在《活着》中,余华描写老人福贵是这样写的:“福贵说到这里看着我嘿嘿笑了,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到他眯缝的眼睛上。
他腿上沾满了泥巴,刮光了的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些白发,胸前的皮肤皱成一条一条,汗水在那里起伏着流下来。
”这段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赤裸着胸膛”、“腿上满了泥巴”两个细节将福贵的农民身份跃然于纸上,尤其是“刮光了的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些许白发”一句的描写,交代了一个风光不在,年事已高的庄稼人,将人物活灵活现地表述出来。
这个不经意的细节体现着作家的文学功底。
在《黄昏里的男孩》中,对扭断男孩手指的细节,余华是这样描写的:“接着孙福的两只手一使劲,‘咔’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像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
到了自己的右手中指断了,耷拉到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男孩的手指是怎么断的,断了之后是怎么样,在这段里拟生词“咔”是一个对“断”这个动词的陈述,也是对孙福残忍的陈述,男孩像匕首一样通彻心扉的尖叫,也像匕首似的插到读者的心里。
本来是中性词的“耷拉”,作者用在这里显得多么冷酷无情,也体现着作者对细部描写所采用的独特的叙述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细部的描写具体﹑生动,往往以一个简单的词句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有的词句直接描写现象,有的词句带有作者主观色彩,有的为下文做了铺垫,有的……形成了他以简短句表达的作品风格,简洁﹑明确却又意味深长。
这不仅仅使作品在内容上吸引读者的阅读,更在句子和词语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是我们喜欢余华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语言是一种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语言,几千年历史厚重的积淀使汉语词汇负载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与形象特征,但是余华却能给词语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表现手段。
余华在遣词造句上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学习。
经过上面对细部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细部的描写并非单纯的细部描写,往往是和陌生化的叙述交织在一起的,把细部描写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创造了一种奇怪而陌生的绝对真实,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奇异的领域。
那么什么是陌生化呢?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是打破语言规范,并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更好地表现作家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动,
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通俗的来说,就是把熟悉的东西变成不熟悉的东西。
余华的作品里经常用到陌生化的叙述。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在《兄弟》中宋凡平被打死的那段描写:“这时守在码头的五个红袖章赶到了,他们知道宋凡平在车站被抓以后兴致勃勃满头大汗地跑来,他们手里的木棍接着用上了,对着已经一动不动的宋凡平又是一顿疯狂的抽打,直到所有的木棍都打断为止,他们又开始用脚踢,用脚踩,用脚蹬上了。
前面六个吃饱的红袖章从点心店里出来以后,这后来的五个红袖章进了苏妈的点心店,轮到他们吃早点了,这六个加上五个,总共十一个红袖章继续轮流折磨宋凡平,宋凡平已经一动不动了,他们还在用脚将他的身体蹬来踢去。
”十一个红袖章挥动木棍大开杀戒,让读者看了毛骨悚然。
也将红袖章所代表的“文革”中的造反派的野蛮暴露无疑。
余华用这种陌生化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在《现实一种》中,当山峰妻子下班回家发现死去的儿子躺在外面,她失去了感觉,突如其来的不幸使她的精神处于一种异质的状态,她没理儿子,而
是去屋内神经质地寻找什么,余华这样写道:“她在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眼睛开始在屋内搜查起来。
她的目光从刚才的柜子上晃过,又从圆桌的玻璃上滑下,斜到那只三人的沙发里;接着目光又从沙发里跳出来到了房上。
然后她才看到摇篮。
这时她猛的一惊,立刻跳了起来。
摇篮里空空荡荡,没有她的儿子。
”这是一段令人压抑、也令人吃惊的细节描绘,目光“从刚才的柜子上晃过”,又从“玻璃上滑下”,再“斜到那只三人的沙发里”,然后“跳到了房上”,最后停在摇篮里”,使我们感觉到主人公仿佛在用目光触摸所有的物品,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来几秒钟的动作被作者以不动声色的笔墨充分延展,造成一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
什克罗夫斯基在论述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时说,“在一个图景的细节上耽搁许久,并加以强调,这样便产生常见的比例变形。
”余华的小说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达到叙述效果的。
再如在《往事与刑罚》中,刑罚专家给陌生人描述了人被腰斩后的感觉:“那时候你将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一切声音都将消失,留下的只是色彩,而且色彩的呈现十分缓慢,又怎样在玻璃上漾溢开来,然后像你的头发一样千万条流向尘土。
……”这种对于死亡“图景”的精细描绘,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是读者感觉到好像自己被腰斩了,这种体验仿佛虚无又真实,这种余华式的“死亡叙述”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十分新奇的。
在《现实一种》中,山峰强迫皮皮舔血的过程,作者这样写道:“皮皮趴在那里,望着这摊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种鲜艳的果酱。
他伸出舌头试探地舔了一下,于是一种崭新的滋味油然而生。
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地上的血很粗糙,不一会舌头发麻了,随后舌尖上出现了几丝流动的血,这血使他觉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这是一幕让人咋舌的细节描绘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质状态的世界,我们阅读此段会怀疑作者写的是否真实,但是作者的叙述又使我们感觉它的的确确的存在一样,这种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是陌生化叙述的奇特表现。
我们再从故事的叙述中来看余华的陌生化叙事。
在《鲜血梅花》中,身为一代宗师后人的阮海阔丧失了武侠英雄的强悍、威风与果敢,他体质赢弱、神情茫然,虽然踏上了复仇的漫漫长路,但身无半点武艺也使得他的复仇之路变成了送死之路,但是作品最后,他的仇人一个个地死于他人之手,再也没有理由继续流浪的阮海阔却在心头顿生茫然。
这个出人意料的复仇过程和结局彻底瓦解了传统的复仇小说的叙事模式,形成了一种颠覆与悖逆,给人一种陌生之感。
在《一个地主的死》中,小说简述的是一个常见也是被赋予崇高意义的抗日故事:地主少爷王香火在回家的途中被日本兵抓住,叫他做去松篁德向导。
结果他将日本兵带入了四面环水的小岛上,并在途中嘱咐乡亲把同往往小岛外面的所有通道拆掉。
从而使日本兵陷入绝境。
他自己也被日本兵杀了。
抗日的英雄由一个无所事事的地主少爷担当,在历来的抗日题材中实属罕见,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事,作者还把地主家的长工写得愚昧麻木,只顾关注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
小说更出人意料的是,作者丝毫没有交代王香火的抗日动机,没有渲染他的英雄行为,一直以冷漠的语调叙述整个过程,使本来勇敢崇高的行为变的普通平凡。
这种陌生化的叙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余华对传统规范程序的陌生化处理,使他的小说获得自由表述的身份;以超凡脱俗的先锋叙事完成了对传统叙事的颠覆。
陌生化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新鲜体验,深深的吸引着读者的阅读。
余华叙述了一个个完全陌生的令人战栗的世界。
他彻底的、灰色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之后有一种:光明中存在黑暗,文明中存在阴暗,邪恶、冷漠仿佛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三
那么余华的作品中为什么会注重细部描写及陌生化叙事呢?我们从四个
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首先,童年的影响。
在余华小的时候,经常被母亲关在家里,而的哥哥又时常欺负他,他反抗,与哥哥对打,却又常被哥哥打败,家庭的暴力使作者的内心异常地敏感,形成以别样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态度。
敏感导致了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达——细部描写。
别样的眼光使他看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以采用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其次,个人经历。
余华的父亲是位医生,他经常去医院玩,常常睡在医院的太平间里,习惯了面对解剖﹑死人。
这些早年的经历使大量的血腥场面能够较其自然的出现在他的作品里。
他自己也从事过医生工作,这一职业也要求细密﹑细心﹑注意力集中,以致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尤其事细部描写。
再次,余华在细部方面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比较深远,余华自己也说过,川端康成作为我的老师的几年中,使我学会了细部描写。
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相互攻击,友情﹑亲情的磨灭使他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人性的可悲。
一切是那么陌生、可怕。
文革的这段经历使对生活的陌生感深深地植入作者的脑海。
余华精妙的细部描写和陌生化的叙事风格,令读者折服,它也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写作。
他陌生化的描写方法,打破了人们机械的、习以为常的条件反
射。
使读者对现实中熟悉的事物进行重新的观察﹑思考,使我们的心情能够冷静下来,以全面客观的目光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
但是余华的这种陌生化描写往往写出的是人类的那种愚昧、无知、野蛮、粗鲁以及肮脏,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常规性的伦理规范的颠覆,人情原来如此冷漠,人类原来如此残忍,阅读了大量的对人类劣根性的描写,那么我们会问,生活在这种社会中人活着还有什么希望?还有什么意义?对未来,希望缺乏光明性的关照,对人类理想、激情缺乏应有的人道关怀,这使得余华的作品褪色不少。
参考文献:
[1]余华.黄昏里的男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
[2]余华.余华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
[3]余华.战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
[5]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M].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
[6]江南.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7]雷达: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5)
[8]邓大琥.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J].研究者·文学教育,2007(7).
[9]王委艳.论余华小说的陌生化叙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10]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谢辞
经过几个月的查资料、整理材料、写作论文,今天终于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最后的谢辞了,想了很久,要写下这一段谢词,表示可以进行毕业答辩了,时光匆匆飞逝,想想在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自己在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申朝晖老师,因为论文是在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申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申老师大量的心血。
申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论文的初稿进行仔细批阅,指正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她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
申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申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克服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困难。
在此,谨向申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申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
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各位老师、同学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
(共计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