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借鉴一些国家的改革经验,我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持谨慎态度,釆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产物,它对融资效率的提高、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建设、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的形成、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在为商业银行带来众多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众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根据商业银行规模界定的诸多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资本金数量、网点分布情况、工作人员数量等指标进行衡量,国内通常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界定为大型商业银行,将除此之外的银行类经营机构界定为中小型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迫近使得利率变动的频率增加并且变动呈不规则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并且其利率风险管理的任务也会更加艰巨。但是目前对上述形势下中小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程度的差异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2.1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研究
麦金农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不仅是因为其资本匮乏,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扭曲的金融市场降低了资本利用效率,进而抑制了经济增长。此外,他还对金融抑制的危害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年,在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究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阐述了其理论,该理论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大致相同。上述两本著作的出版使得“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
马西森(1980)认为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应该将放松利率管制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实际利率达到均衡利率的水平。根据他的理论模型,得出人为压制利率水平将会使储蓄率减少,难以使利率达到市场均衡水平,因此,对存在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减少对金融活动的人为干预,放松利率管制。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步骤上,马西森反对激进式的
改革进程,指出应该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
斯蒂格利茨等(1997)结合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情况,对放松金融管制和加强政府干预的行为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问题,从而导致银行资产风险的加大。在对麦金农理论批判吸收后,斯蒂格利茨等发展出了金融约束论,该理论指出管理当局应该对利率进行适当的约束,使实际利率水平保持正值但低于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为民间部门尤其是金融机构创造租金机会,提供有效激励机制。
2.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相关研究
2.1.1国外相关研究
Harper Ian R,Scheit T (1992)釆用标准技术对放松利率管制前澳大利亚的银行风险和潜在利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银行的系统风险并没有因为利率管制的放松而受到影响,此外,该检验结果不支持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的澳大利亚的银行在放松利率管制之前获得超额利润的观点。
Wright David M,Houpt James V (1996)分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对各种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的可靠性进行比较,认为对于没有异常或复杂资产特征的金融机构而言,相对简单衡量方法能够可靠地计量其利率风险。
Senay Agca(2005)研究探讨了在包含长期结构的HJM模型中,如何运用传统的风险测量方法和免疫策略对利率风险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免疫策略及投资组合策略是更有效的利率风险度量手段。
Raj Aggarwal,B. Philip Jeon , Xinlei Zhao (2006)对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韩国的银行股票价格长期和短期利率风险的波动情况分阶段进行研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研究一基于大型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1976-1981年金融自由化的第一个阶段,该国银行的股本回报对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利率变动均敏感;在1989-1999年金融自由化的最后阶段,该国银行的股本回报仅仅与不可预期的短期利率变动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长期利率变动和可预期的短期利率变动无关。
Gloria M. Soto(2009)通过对西班牙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利率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现正相关的因素有银行规模、衍生工具活动、总资产以及利率风险贷款的比例等,而存款与总
资产的比率与利率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
Au Yong, Hue Hwa,Faff Robert, Chalmers Keryn (2009)对亚太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发展水平与市场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其衍生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与长期利率风险(LTIR)正相关,与短期利率风险(STIR)负相关。
2.1.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国内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持久性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吕耀明、林升(1999)首先对放松利率管制的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利率水平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改革对商业银行及其利率风险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利率波动将会加大商业银行收益风险、潜在选择权风险、法律风险和体制风险等,并给出了应当上述利率波动所带来风险的对策。
李焰(2000)开篇先阐述了银行类经营机构的利率风险及其资产负债管理,然后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1996-1999年8家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经营主体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度不够,调控缺口的能力较差,对利率波动反映不敏感,风险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利率波动中面临的风险较大,该研究给商业银行应对利率波动所引发的风险起到了警示作用。
黄金老(2001)首创性地提出了利率市场化风险分类的新标准,依据该标准将其划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并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提出了具有建树性的意见,例如,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加强风险识别,建议监管机构兼用弹性和标准化的利率调控机制等。
邵付军(2004)针对利率波动所引发的风险,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和持续期缺口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多个国家放松利率管制以后的实际利率进行经验论证和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利率水平必然会上升。
叶纯顾(2005)根据我国利率管制不断放松的现状,结合美国的改革经验,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所必须的五个步骤,对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