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作者:————————————————————————————————日期: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专业:金融学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目标

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耿强,樊京京(2009)研究表明通过建立 VAR 模型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认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效果,必经途径是推动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市场化。贺思文(2014)认为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应当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规范再贴现管理制度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高培亮(2015)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在数量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工具的创新;在价格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再贷款利率和央行发行利率等政策性利率的作用。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认为价格型工具调控下,通胀预期偏差对经济有正面影响,而数量型工具调控时有负面影响;短期内,数量型工具能更有效遏制通胀,长期看,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应更显著。研究表明,央行应有针对性的搭配不同政策工具,构建基于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标和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提高政策的可信性和可测性,实现对通胀预期的有效引导与调控。王去非、易振华、陈一希、项燕彪(2015)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这种非对称影响因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异;价格工具是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较好工具;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合理搭配是应对需求拉动型通胀时较好的选择;而当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时,价格工具能够很好地促进产出增长,但当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出现时,需要数量工具相应的调整。鲁婧(2007)认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有效性的思路是首先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运用,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型向间接型、总量型向结构型、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明确分工的同时协调搭配。王君斌、郭新强、王宇(2013)认为是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更能有效的调控产出和通胀且不易引发经济波动;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政策应更多盯住通胀。赵伟、朱永行、王宇雯(2011)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经济体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还是货币需求层面、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以及总需求相对名义利率水平的弹性系数相关,而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诸变量(包括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冲击、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等)无关;当经济体的所受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市场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且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效果较小时,则货币当局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

反之,则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卢庆杰(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张翠微(2008)认为为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在充分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适时引入了新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新兴市场国家则不断拓展收回流动性的工具组合。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卢成杰(2003)认为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服务不应只注重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扩大需求的目的,对我国而言更重要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周光友、邱长溶(2005)认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贾炳汉(2004)认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失效的,利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利率变动 1 个百分点,仅能引起 GDP 增长 0.4 个百分点。林朝颖、黄志刚、杨广清(2014)认为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存在风险传导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会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对小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大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陈静(2013)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与否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再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最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孙明华(2004)认为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孙志贤(2005)认为目前我国影响央行独立性,进而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事安排受制于政府、决策过程并非由央行掌控以及多重目标的要求使央行实际丧失了目标独立性,同时财政赤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