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4d621ca2cc58bd63186bdcb.png)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
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陶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陶健](https://img.taocdn.com/s3/m/73dc19661eb91a37f1115cad.png)
●(本栏目编辑:曹敏)财政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陶健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
目前西方众多经济学者中,由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因素不同,使得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出现多流派的观点。
如果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的角度,一般可以将货币政策传导分为货币渠道(包括利率途径、汇率途径以及资产价格途径等)和信用渠道两个主要途径,进而也就形成了“货币观”和“信用观”两种观点。
“货币观”最早被西方经济学者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传统的金融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都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仅仅是通过“货币途径”完成的(前者是货币价格-利率途径,后者是货币数量途径)。
该观点认为,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将银行贷款归为债券的一种,而且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投资水平和产出。
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主流,但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金融市场假设上,忽视了实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金融市场自身的结构缺陷。
“信用观”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提出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均衡信贷配给理论(JosephE.Stiglitz与AndrewWeiss,1981)和CC-LM模型(BernankeB.S与AlanS.Blinder,1998)。
该观点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证券、银行贷款三种形式,认为银行贷款是特殊的,债券不能与之相互替代,货币政策是通过信用影响局部投资水平,进而影响产出。
但是信用渠道也存在局限性:信用渠道影响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外部融资来经营,而大企业的自我融资能力较强,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对于大企业没有显著的影响。
二、西方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一)量化货币政策1、叙述性方法(NarrativeApproach)叙述性方法是指从中央银行实行的货币政策的历史事件中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松紧态势,例如Romer夫妇(1989)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的会议记录中找出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点并认定为外生的货币政策,这些时点又被称为“罗默日期”(RomerDates)。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3e229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6.png)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092d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3.png)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引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的规则构造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利率规则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理论和模型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
一、布雷维曼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理论布雷维曼(Taylor, 1993)于1993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即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利率时应该参考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变化情况。
具体来说,泰勒规则可以表述为:i = r* + π + 0.5(π-π*) + 0.5(y-y*)i表示利率,r*表示实际利率的长期均衡值,π表示当前通货膨胀率,π*表示目标通货膨胀率,y表示产出水平,y*表示潜在产出水平。
这一规则构造理论指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来调整货币政策利率,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布雷维曼提出的泰勒规则构造理论在货币政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后续许多学者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各种改进和扩展,使得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丰富。
二、过去几十年对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模型发展厄尔斯特(Erceg, Henderson & Levin, 2017)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动态规划模型,用来描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在该模型中,中央银行通过观测经济的基本变量,不断地更新其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估计,然后根据泰勒规则来调整货币政策利率,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这种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了货币政策利率规则的构造和实施过程。
史蒂文斯(Stevens, 2003)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动态均衡模型,用来解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的形成和演化。
《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915d8b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1.png)
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研究数字货币时,国外学者将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归类为数字货币。
Monia Milutinovi (2018) 强调系统概念,将比特币定义为电子货币系统。
Hileman G (2017) 分析行为动机的比特币用户。
他们认为使用比特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新用户数量尚不清楚,他们更多地将其用作可转换资产。
Elbahrawy A(2017)通过分析比特币用户的动机,讨论虚拟货币的背景,讨论比特币用户与非用户的对比,将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软件平台和社区,研究结果显示和个人文化价值观有关。
同时,它考察了比特币如何影响货币、技术、政府和社会结构。
Hayes A(2017)对以下每日数据进行了基于时间的分析:从2009年到2014年。
通过对比特币价格形成驱动因素的序列分析可知,吸引比特币的指标是比特币价格的最强驱动因素,其次是市场力。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发展不能决定长期。
长期的比特币的价格。
只要比特币的价格主要是投机投资所致,比特币就无法作为标准货币进行竞争。
英国研究公司一直走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前沿。
Time, bank bank, Ben bank, Ben Breadbent(2016)表示,随着法定数字货币与实际汇率的提高,支付体系显著改善,法定数字货币已成为主流监管货币,并逐渐恶化,这是负面的。
在数字货币的影响方面,在货币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对数字货币的定义不同,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代表Larsen A(2018)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一笔交易对某一事件使用电子支付系统时,传统纸币逐渐被取代,如果这一空间发展到一定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发生逆转。
代表Gandal N(2016)的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取消了电子货币,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存在,但其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监管方面,很多国家都是根据本国情况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Peter Twomey(2018)认为应该尽快修改现有的比特币监管立法。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变化综述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变化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26604d5acfa1c7aa00cc9f.png)
目
录
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
渠道变化所面临的问题
启示与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
2004年以前:外汇占款是主渠道
央行的资产项目重心以外汇储备为主。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上 出现的持续双顺差,为了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央行采取了无条件无限制买入外汇的措施,导致 我国基础货币持续增发。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 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 2012年:逆回购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 主力工具
“正回购+逆回购”的政策组合成功替代了 “央票+存准率” 的政策组合,逆回购一跃成为 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力工具,此前曾频繁使用的存 款准备金率调整已经被束之高阁。2012年以来, 央行开始频繁使用正回购、 逆回购这种短期的 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对资金面进行调节。当外汇占 款负增长、市场流动性持续紧张之时,央行屡屡 通过逆回购的方式释放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
2、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结构与公开
市场业务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人民银行的主要资产是国外资产,而处于第二位的是对银 行金融机构贷款,持有的政府债券比重极少,不到总资产的 4%,从而制约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发行央行
票据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
币。 2. 用新印钞票,回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 据,对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再贴现,以及偿付外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文献综述》论文2700字】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文献综述》论文2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b74404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c.png)
货币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以各种政策措施,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统筹调整,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其实质是国家根据各时期的不同经济状况采取松、紧或适度的趋向。其工具体系可分为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和补充性工具,一般性的有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选择性的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补充性的包有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俞小羽(2019)认为有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数量型包括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价格型包括利率工具、汇率等。
近些年,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价都存在上涨趋势过快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为解决这一棘手难题,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接连出台和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管控作用。
(一)关于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机理的研究综述(二)关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 Nhomakorabea格的影响综述
国内外学者们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及其他分析方法,研究房地产价格会受货币政策的何种效应影响,其研究成果如下: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方法,国外学者GUPta等人(2012)借助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以美国的房地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受到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会更激烈。BeatriCe等人(2013)运用MS-VAR模型,观察研究并分析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行业,发现货币政策和房地产的价格,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关系,在牛市下,房价受到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更加猛烈。Robstad(2018)通过贝叶斯结构的VAR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变动会诱发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国内学者许远明等人(2016)借以MST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与房价的非线性关系,其中货币政策的具体机制为货币量、市场利率、信贷余额和汇率,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谭政勋和刘少波(2015)借助SVAR模型,认为货币政策能对房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但其前提是要除去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谭政勋和王聪借以SVAR模型,认为货币政策能调节控制房地产价格,但我国的房价变动受到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是直接的。郑超英(2017)用VAR模型,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房价的变化情况,得出货币供应量增多,房价也会随之上升。华炎和张敏新(2019)通过VAR模型,分析2008-2017年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发现M2对房价产生助推效用,长期贷款利率与房价具有明显的遏制作用,且M2对房价产生的影响会比长期贷款利率大。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d0bf3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a.png)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货币国际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国际化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6606e4cc7931b764ce1511.png)
货币国际化理论文献综述1货币国际化理论对于国际货币的含义,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
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1971)的定义,对国际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
他认为:作为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于直接的货币交换以及两个其他货币之间间接交换的媒介货币,也被官方部门用于外汇市场干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
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并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汇率盯住的驻锚)。
作为价值储藏,他被私人部门选择为金融资产运用时,如表示非居民持有的债券、存款、贷款价值。
官方部门拥有国际货币和其它计价的金融资产作为储备资产。
Hartmsn(1998)认为一国货币被发行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人或机构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记帐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时,该国货币国际化就开始了。
由于商品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多数工业化国家的货币目前在某种手续上都国际化了。
然而,这些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只有少数几种货币执行着多重私人和官方的职能。
而由于交易成本和网络外溢效应的存在,可能只有一种主要的国际货币执行着比其它国际货币大得多的职能,蒙代尔(2003)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式倍数被其他地模仿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5a68e06c85ec3a86c2c55c.png)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074e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8.png)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发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分别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理论、模型发展、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政策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最后在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该研究能够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理论、模型发展、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政策启示、研究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理论及其模型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货币政策利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构造规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经济金融体系运行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之下,各国中央银行不断探索和调整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理论和模型发展,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货币政策利率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还能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相关理论与模型的综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货币政策利率作为中央银行在调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工具之一,其构造和规则对经济状况和货币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构造理论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制定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思路和取向,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对模型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构造的认识,并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提供更可靠的模型基础。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82ed548336c1eb91a375d62.png)
20 0 8年 第 7期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世美
内容提 要 : 文从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定义 的不 同观 点 着手 . 别从 货 币政 策理 论 有效 性 和 实施 有效性 两个 该 分 方 面对 国外和 国 内已有的研 究成果 进行 了梳 理 . 且得 出 了一般 性 结论 : 币政 策理 论 有 效性认 为货 币政 策 并 货 在 长期 内影响 价格 而对真 实产 出没 有 影响 , 短期 内对 经济 具有持 续 的影 响 ; 币政 策 实施 有效 性 案例研 究表 货 明 紧缩的货 币政 策具 有显 著效 果 , 而大量 的模 型 实证 研 究得 出的结论 不一 。最后根 据研 究现状指 出现 有研 究 的缺 陷并提 出进一 步研 究展 望 。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货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 的理解在于货币政策 的最终 目标 是 什么 上 。货 币政策 最终 目标一般 体现在 稳定 物价 、 促进 经济增 长 上 。如货 币 主义认 为 , 通货 膨胀不 是 唯
一
货 币政策 的 有效性 问题从 属 于 短期 宏 观经 济 波动 理
的最终 目标 . 货币政策虽然对长期真实产量没有重
入 .货币政策在 国家宏 观经济调控 中处于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我 国货 币政策 的有效性 问题 日益因此 对货币政策有 效
性 的内涵做 出明确界定 ,并对有关货 币政策有 效 性理 论研究 和实 证研究 的观 点进行 区分 和梳 理 .
不 同学者在 研究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问题 时 . 由于 强
行. 引导社会资金 的合理流动 , 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 性 , 利实现 其预定 的调 控 目标 。这 种对货 币政策 有 顺 效 性 的界定 强调 的是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方面 . 实上 已 事 经假定了货币政策本质上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 关键在于货币政策 当局如何适 时、 适度地选择
浅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浅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ce55085901020207409c32.png)
浅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摘要: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同属国家的需求治理政策,可据宏观经济调控请求入行合理搭配。
萦绕着这个课题,海内外不管在理论的钻研上还是在现实政策的应用上,1直存在争议。
重点对于我国执行人民币2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后两大政策有效搭配的文献入行综述。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绩效政策搭配1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如何应用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以实现1国经济稳定发铺是宏观经济学的首要钻研领域,也是学界长时间论争的焦点议题之1。
海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
应用各种模型以及实证法子,对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入行了深进钻研。
1、国外钻研情况经济学文献对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钻研始于二0世纪三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1汉森模型)。
依据该模型,希克斯以及汉森等钻研患上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当然在短时间能够影响产出,然而从长时间来望,对于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了入步价格之外。
以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于开放经济的钻研。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一九五一)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题目,即“米德冲突”。
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应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理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
而支出转换政策包孕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入行结构性调剂,使需求结构在海内需求以及净出口之间维持恰当的比例,从而首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一九五二一最先提出了将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工具联络在1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
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最少具有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互相影响。
蒙代尔(MundeB,一九六0)提出了入1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1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施铺最大影响力以及拥有尽对于上风的目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分析论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a784a6680203d8ce2f246a.png)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分析论文一、文献综述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润滑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
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
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
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61933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8.png)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文献综述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8cc92661eb91a37f1115c9d.png)
笫 2 期 3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I O M TO N
o金融之 窗。
科技信息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文献综述
王 特
f 北京 师范 大学 中国 北京 1 0 7 ) 0 8 5
【 摘 要 】 随着 由次 贷危 机 引发 的 全球 金 融海 啸 在世 界 各 国的 蔓延 , 们 再 一 次清 醒 地 认 识 到 目前 国 际货 币体 系的缺 陷 。 国际 货 币体 系 伴 人 应 当怎 样 向前 发 展 . 国政 府 官 员与 学 者之 间存 在 很 大 争议 , 各 本文 在 总 结 不 同 改革 方 案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 自己的 一 些 想 法 。 提 【 键 词 】 际货 币体 系 ; 陷 ; 革 关 国 缺 改
行 印 发世 界货 币来 作 为 控 制 世界 货 币供 给 的 ~ 种 手 段 , 国 都 实行 绝 各 对 的 固定 汇 率 制 。如 果货 币 长期 地 按 固 定 汇 率 挂 钩 在 一起 , 么走 向 那 国 际货 币体 系 , 指 各 国 政 府 为 了解 决 国 际经 济交 往 中对 于 国 际 共 同 货 币就 变 得 非 常 容 易 。 最 终 目标 就 是 走 向一 个 世界 范 围 的货 币 是 其 货 币 的需 要 。 涉及 国际 货 币 流 通 的各 个 方 面 , 括 国际 支 付 原 则 和 汇 区 。 对 包
1 国 际 货 币 体 系 的 概 述
率 制 度 、 际 收支 的调 节 机 制 、 国 国际 储 备 供 应 与 管 理 等, 国 际 范 围 内 在 以 上 改 革 方 案 都 是 针 对 牙 买 加 体 系 形 成 以来 国际 货 币体 系 中存 做 出 的制 度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e47f17c281e53a5802ffc5.png)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文献综述
货 币政 策 区域 效 应 的文 献 综 西 安 陕
70 6 ) 10 1
【 摘 要 】 本文通过 对货 币政策 区域效应现 有文献 的梳理 、 分析和总结, 发现货 币政 策统一性 要求与其 区域层 面偏差的矛盾尤为 突出, 如何协调货 币政策统一性和区域性 的要求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 实证研 究方面, 型选择 、 在 模 指标选取 、 数据处理等都有待 于进一步规范 和 改善 ; 个 国 家具 有 不 同的 经 济特 征 , 于我 国的 货 币政 策 区域 效 应 需 要 结合 本 国 国情 开展 有 针 对 性 的 研 究 。 各 对 【 关键词 】 货 币 政策 ; 区域效应 ; 货 币区; A 最优 V R模 型
一
言, 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会在政策效果上产生差异 , 至会 对部分地区 甚
、
1 最优 货 币 区理 论 、
对于货币统一 性的理论研究基础是最优货 币区理论 ( p l n C t - O t I l u— iU I rnyA ̄ ) ec r 。传统的最优 货 币区理论 发展 的重 要 特点 是强调 单 标 a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 指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 大的国家而
2 货 币政 策 产 生 区域 效 应 的主 要传 导 渠 道 、
国内外对货 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 即研 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 进而损害整 体宏观经济 目标 的实现。列货 币政 方面寻找原因 , 究货 币政策主要 通过何种 渠道 最终对 各地区经 济 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突破 了传统的着重从宏观总量角度分析货 雨政策效 产生差异 性影响 。不同学派对货币政策区域 效应的原因分析都可 以归 应的研究体 系 , 将各地区的异质性( e mgni ) H | eet 纳入研究货 币政 策对 结为对货 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的解释 。 e y () 1 利率渠道。传统 的凯恩 斯主义理论认 为货币政策 影响经济活 经济运行影响的分析框架中。货币政策 的统 一性和全局性难 以充 分体 现区域经济的结构 性差异 , 如何协调货 币政策的统 一性及具 政策效 应 动的传导过程是经由利率和有效需 求的变 动完成的。货币政策通过利 率渠道产 生区域 效应 , 现在 各区域 产业 结构对 利率 敏感性 的不 同。 体 的区域差异性 , 足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 的难题 。 制造业/ I业相对服务业 、 农业 对利率吏为敏感 。因此 , 近年来 , 最优货币区( piu utny' e) O t m C r c A a 理论的发展以及欧洲 许多研究表明 , m e r 经济货币联盟( enmcadM nt yU i , M ) E oo i n oe r n n E U 的正 式启动和欧 元 如果一个区域的工业等利率 敏感性较高产业 的产 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 a o 则货 中 如果一个 的诞生 , 了国外学者对货 币政策 区域 效应 的研究热 潮。改革开 放 例较大 , 币政策 击对该区域 的影响 就相对 较大。此外 , 推动 地区有较高的资本/ 产出比 , 那么货 币政策在该地 区就有相对较强的影 以来 , 中国经济在 高速增 长 的同时 , 各地区 的经 济发展 差异也 日益 扩 微 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采取 了局 部推进的非均衡改革 战 响力。因为预期利率的变化对于 高投资地 区采 讲是很 重要的 , 小的 利率变动都将较大地影响到资金成本 的变动。 略, 实施 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 梯度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 , 国黎体 经 我 () 2 汇率渠道 。汇 率作为 货币在 国际市 场上 的价格 , 在开放 经济 济的同质性逐渐被地区差异性替代 , 间经济发 展呈现非均钠性 , 区域 由 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汇率水平 , 而改变本 国的贸 易条件 , 终改变 进 最 此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 越采越 受关 注。国内学者对我 国经济 中 , 产 出水平 。当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导 致实际利率 上升时 , 大量的外 国资 发展的异质性及由此引起的货 币政策区域 效应的研 究才 刚刚起 , 本会流入本国 , 而准动本 币升值 , 国商品相对 外国 商品更贵 , 从 本 因而 且研究时间不长 , 主要成果均 出现在最近两三4。 本国的出口减少 , 最终导 致总产 出下降。如果各 区域 出口部门的 重要 理 论 基 础 性不同 , 货币政策 通过汇 率婆遒 的影响就会不 同。出 口额 占地区产 值
结构性货币政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2b842de998fcc22bcd10dcb.png)
文献综述: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高速度增长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从以往的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更加注重注重效率和质量的方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国经济也在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变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我国现存的货币政策工具从以往的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变,由传统的货币政策向国际上流行的结构性货币工具转变。
自从2013年以来,我国在借鉴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操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连推出了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补充抵押贷款(PSL)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等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这些货币政策工具较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注重精准性操作和定向操控,能够根据市场上流动性需求的多少进行精准调控,即可进行大调也可进行微调,也为中央银行预留了更广泛的操作空间,从宏观上使得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变得更加温和。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已久,其主要目的在与解决2008年以来金融以后实施的货币宽松政策产生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的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各国结合本国经验纷纷推出了多种类型结构性货币政策,以此来重新疏通货币利率传到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时间较长,西方学者这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工具效果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研究的兴起直到近些年才开始,因为结构性货币政策才刚刚推出不到六年,因此国内学者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下面开始介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
因为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我国应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王倩,路馨,曹廷求(2013)从借贷便利类货币以及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等对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信贷行为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实行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系统内部的流动性水平,促使银行对实体经济发放贷款。
经济危机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的文献综述
![经济危机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3cc63feefdc8d376ee3226.png)
陈德伟 (0 3 2 0 )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 国19 — 0 1 9 3 20 年货 币政策作用 的非对 称性 问题 进行实证 研究 。结果 表明 :我 国货 币冲击的紧缩 效应 大于扩张 效应 ,紧 缩的货 币政策 能够有 效地 抑 制 经 济 增 长 , 而 扩 张 的货 币政 策 却 无 法 显 著 地 摆 脱 经 济 的 恶 性 衰退 。 二 、 危 机 中不 同 货 币 政 策 手 段 的 有 效 性 危机 时国家采取 的措施 同正常 时期的渐进措 施很类似 。一 般国家采取的措施多为利率措 施和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 。 1 、利率 措施 经历危机 的国家在经济 衰退 的条 件下 ,一般 会采取 降低利 率刺激经济发展 。而相反 的例子 出现 在美 国上世 纪大萧条 中,
2 0 、D p r 0 2 o r e R u i i 0 6 ) 。他 们 认 为 0 2 u o ,2 0 、N u i l o b n ,2 0 等
资产价 格反映 了通胀信 息 ,因此 应该对此 作出反应 。货 币政策 不仅 要立足于眼前 ,也要关注 长远 的经济 发展 。他们 还认 为, 市场本身是复杂 的,但是不应 当不作为 。 2 、实 证 分 析 实 证 分 析 的争 论 主 要 在 于 货 币政 策 在 短 期 和 长 期 内的 有 效 性 。弗里德曼和施 瓦茨 ( 9 3 16 )、托 宾 ( 9 0 1 7 )、斯托克和 沃 森 ( 9 9 以及 卡 沃 ( 9 2 18 ) 19 )均 认 为 货 币供 应 量 的 变 化 对 短 期 产 出 的 波 动 会 产 生 影 响 。而 伯 南 克 ( 9 6 18 )运 用 结 构 向量 自回 归V R 型研 究发现贷 款的冲击对于总需求有很大影响 高 云峰 A模 (06 2 0 )运用协整 检验S E M n C 模型对 我国1 9 — 0 5 9 4 2 0 年阶段性货 币需求的稳定性 问题展开研 究,分析 结果显示 ,货 币需求 、国 民收入 、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 间存在协 整关系,基于EM 型的 C模 短 期G a g r r n e 因果检验 ,支持利率和货 币政策最终 目标 之间短期 均 衡关系 的存在 。但伊万斯 ( 9 9 1 9 )指 出,货 币供应量在 短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作者:————————————————————————————————日期: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专业:金融学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
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
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目标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
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
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
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耿强,樊京京(2009)研究表明通过建立 VAR 模型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认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效果,必经途径是推动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市场化。
贺思文(2014)认为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应当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规范再贴现管理制度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高培亮(2015)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在数量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工具的创新;在价格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再贷款利率和央行发行利率等政策性利率的作用。
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认为价格型工具调控下,通胀预期偏差对经济有正面影响,而数量型工具调控时有负面影响;短期内,数量型工具能更有效遏制通胀,长期看,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应更显著。
研究表明,央行应有针对性的搭配不同政策工具,构建基于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标和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提高政策的可信性和可测性,实现对通胀预期的有效引导与调控。
王去非、易振华、陈一希、项燕彪(2015)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这种非对称影响因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异;价格工具是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较好工具;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合理搭配是应对需求拉动型通胀时较好的选择;而当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时,价格工具能够很好地促进产出增长,但当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出现时,需要数量工具相应的调整。
鲁婧(2007)认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有效性的思路是首先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运用,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型向间接型、总量型向结构型、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明确分工的同时协调搭配。
王君斌、郭新强、王宇(2013)认为是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更能有效的调控产出和通胀且不易引发经济波动;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政策应更多盯住通胀。
赵伟、朱永行、王宇雯(2011)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经济体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还是货币需求层面、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以及总需求相对名义利率水平的弹性系数相关,而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诸变量(包括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冲击、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等)无关;当经济体的所受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市场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且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效果较小时,则货币当局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反之,则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
卢庆杰(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
张翠微(2008)认为为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在充分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适时引入了新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新兴市场国家则不断拓展收回流动性的工具组合。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卢成杰(2003)认为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服务不应只注重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扩大需求的目的,对我国而言更重要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周光友、邱长溶(2005)认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贾炳汉(2004)认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失效的,利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利率变动 1 个百分点,仅能引起 GDP 增长 0.4 个百分点。
林朝颖、黄志刚、杨广清(2014)认为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存在风险传导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会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对小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大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
陈静(2013)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其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与否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再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最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孙明华(2004)认为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
孙志贤(2005)认为目前我国影响央行独立性,进而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事安排受制于政府、决策过程并非由央行掌控以及多重目标的要求使央行实际丧失了目标独立性,同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政策性贷款导致的倒逼机制削弱了央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苏亮瑜(2008)认为中央银行选择盯住货币供应量具有相对合理性。
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供应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好地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盯住目标的数量调控。
常海滨、徐成贤(2007)认为区域贸易和资金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效应,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相互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
建议建立综合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货币政策体系。
胡冬梅(2008)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较弱,各种传导途径在我国都行不通。
张成祥(2012)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趋于多元化,不同的传导渠道确实在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发挥着作用。
但这些渠道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导效率的减损,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路妍(2004)认为应通过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及加速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张辉、黄泽华(2011)认为(1)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著;(2)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3)利率管制是利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传导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刘金叶(2010)认为从宏观总量的角度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显著,而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
四、货币政策效果张友昌、方阳娥(2007)认为由于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难以发挥作用。
因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渠道存在渠道收缩和阻滞问题,在经济繁荣或过热时期,信贷渠道又过度扩张,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王燕(2007)认为应该针对区域经济金融差异现状实施区域化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要考虑各地区的传导效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和全国总体金融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各区域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人文条件、经济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状况、信贷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努力疏通货币政策在西部地区的传导渠道,以促进信贷资金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分配,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2006)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别,是造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别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着力于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张学勇,宋雪楠(2011)认为中国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偏重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日本货币政策更加基于银企密切的关系,而欧洲则偏重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于带动经济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效果在各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黄武俊(2010)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渐由数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最终目标应确定为以稳定物价为单一目标,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国际协调因素。
穆争社(2010)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应当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张翔,何平、马菁蕴(2014)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后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被更缓慢的释放,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使得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
张鑫鑫(2014)认为要将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缩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差异,使货币政策传导工具在各个区域都能有效的传达货币政策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