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_甄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甄玉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

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表现物象与体现寓意顾此失彼的问题。为此,译者可

以把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交融起来,传达文化意象的整体含义,实现目标语和源语的和谐翻译。翻译过程中应视具体语境,或采取归化的原则,或采取异化的原则,或采用归化或异化兼顾注释的原则。

[关键词]

广西文化艺术精品文化意象

异化

归化交融

[中图分类号]

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0)10-0136-04

[收稿日期]2010-06-15

[基金项目]2009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326)

[作者简介]甄玉(1971-),女,广东台山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2010年第10期广西社会科学

NO.10.2010

(总第184期)

GUANGXI SHEHUI KEXUE

(Cu m ulatively ,NO.184)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 )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s )就是寓“意”于“象”或借“象”寄“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思想的客观物象,“物象(Physical Image )与寓意(Connotation )是意象(Image )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以象的物质载体承载内涵丰富多样的主观的意。意象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新质,它既不是单独的象、单独的意,也不是象与意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既有象的外在表现,又有意的内在情韵,二者和谐统一而成意象。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中用“琼瑶”这种美玉来比喻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

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英语谚语One sick sheep

infects the whole flock 意为“一只病羊搞坏整个羊

群”。谚语中意象词语One sick sheep “一只病羊”,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整体中一个不好的某事或某物”,与汉语谚语“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2]。但由于不同地域、民族、政治、宗教、风俗的差异,非该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听到、看到某个物象,很难联想到其特定寓意。因此,文化意象这种地域性、特定性、二元性的特点对翻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译其文,即物象,而且要传其神,即寓意,否则容易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丢失,导致目标语言的观众不能理解、欣赏原文化意象蕴涵的美,甚至产生误解。

二、重构文化意象

钱钟书先生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3]文化意象不断出

136

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面对相同的物象,可能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而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事物对另一个民族而言可能毫无文化意义。即使是对同一意象,不同的民族赋予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鹅在中国文化里是纯洁、美丽的象征,而在英美文化里,鹅却指代傻子、笨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仅仅找对应词做到字面意义的对等,就很可能导致文化意象的错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认真研究和解读源语,把源语意象融于译语文化中,进而不断调整和重构出最接近源语文化的意象,实现源语文化的准确传达。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You’ve Got Mail这一片名原意为“你有一封邮件”。译者把原名译成了《电子情缘》,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情缘”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源语文化意象在译入过程中出现缺失时,应进行有效的重构。

三、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的问题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如铜鼓、壮锦、瑶绣等。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要使更多的国外人士了解并喜爱这五彩缤纷、博大精深的广西文化艺术精品,翻译工作尤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中常常采用某种文化意象,常见的文化意象包括人名、民族名、地名、节日名、戏曲名等。无论是哪一种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都应该力求既表现其物象,又体现其寓意。例如,主要分布于广西桂北地区的彩调,“由于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劳动人民中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因此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地方剧种”[4],“彩”是其物象,“调”为其寓意。有人把彩调译为Caidiao,也有人译为Colour Tone,前者的不足之处是导致目标语言观众只见物象,不知其寓意;后者的缺点是把彩调进行直译,虽然体现出一定含义,但是不见物象,寓意也不清楚。此外,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5]“侗族大歌”如果译为big songs,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令目标语言的观众只知字面意思,不见其物象,让国外友人看了可能会想:大歌,这是多大的歌?其实“大”寓意参与唱歌的人数众多,“歌”是其物,和合唱类似,翻译时,“大歌”可作为物象保留,再加上“合唱”,即Dage Choir。

以上两种尴尬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文化意象的二元性,即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两方面意义,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力求保持二者的平衡与和谐,使目标语受众尽可能地理解、欣赏源语的文化意象蕴涵的两种美,即物象美和寓意美。为此,译者可以把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交融起来,取其长,去其短,传达文化意象的整体含义,实现目标语和源语的和谐翻译。文化特有意象的直译或者转换即异化或归化,各有所长,翻译过程中应视具体语境,或采取异化的原则,或采取归化的原则,或采用归化或异化兼顾注释的原则。

四、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一)异化策略:只见物象,不知寓意

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6]。多数读者都有接受文化差异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包容和尊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最大化地把原语的文化意象忠实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使读者能够全面完整地品味原语文化意象的内涵和底蕴。例如,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扫帚扫得干净或新官上任三把火)。“新扫帚扫得干净”忠实地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象。如果译成“新官上任三把火”,不仅牺牲了原语的文化意象,也无法把原语的文化韵味传递出来。原语是强调新的扫帚好用,其言外之意是新东西比旧东西好。而“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文化意象则是强调新人上台,其言外之意是一种短暂的改变。

甄玉/论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