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与氧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与氧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早产儿;氧疗

早产儿(premature infant)是指胎龄在26~37周(即196~259天)的活产婴儿。由于早产儿不同正常新生儿,各项器官发育尚不完善,且胎龄越小,发育程度越差。尤其是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通气和换气功能存在障碍,容易导致患儿缺氧,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就必须予以氧气治疗,以吸入氧气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缺氧,尽量保证存活。

1 早产儿的特点早产儿大部分体重小于

2 500 g,全身较多脏器发育尚未成熟,其器官发育程度与其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发育程度越差。特别是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而导致患儿缺氧。且胎龄小于32周的极低体重儿易发生肺透明膜病(HMD)且生后2~3日又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故经常出现缺氧,呼吸困难,往往需要氧疗。

2 早产儿的氧气治疗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救治早产低体重儿,就有必要给予部分早产儿一定量的氧气吸入才能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缺氧,维持生命,如尼尔逊儿科所述[1]:“每一个婴儿必须接受

任何对于维持生命和神经机能所必需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同时早产儿吸氧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发生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e,ROP)及氧中毒(oxygen toxicity)。

2.1 合理用氧即用氧指征。患儿存在缺氧表现,这时应注意患儿意识状态、肌张力、腱反射,有无抽搐以及呼吸暂停,瞳孔反应和脑电图变化。一般指征为临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发绀、呼吸困难,动脉氧分压(PaO2)50 mm 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85%。

2.2 氧疗方法常压氧疗:(1)鼻导管给氧,导管插入鼻腔0.5~1 cm,湿化瓶水温45 ℃,氧流量为0.3~0.6 L/min。(2)面罩给氧,氧流量为1~1.5 L/min。(3)头罩给氧,氧流量5~8 L/min。(4)高压氧疗法(hyperbaric oxyern therapy,HBOT)是在2~3个大气压的特殊高压氧舱内吸纯氧。常压氧疗采用一定氧流量持续长时间供氧至患儿缺氧症状消失,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治疗、抢救,不像HBOT受环境限制,无发生加压或减压不当所致气压伤、减压病等情况,使用范围广泛,例如HBOT禁忌的肺部感染、频繁抽搐、颅内出血等均可继续治疗。缺点: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每增加1 L/min,吸入氧浓度(FiO2)即增加10.0%,但如果患儿经口呼吸,则可导致氧疗效果不佳,难以控制FiO2,面罩吸氧则能较好控制FiO2,但是吸入气中FiO2升高,血氧分压也升高,肺血内氧分压与血内分压成正比,肺泡内氧分压也增高,血中的氧自由基也随之增多,可能导致氧中等的发生。总的来说,常压氧疗缺点是氧在组织和器官的弥散距离,氧储备量还小于HBOT,不易到达远离毛细血管的细胞中

去,对脑缺氧、脑水肿、肺水肿的疗效,及迅速纠正组织器官缺氧,以及治疗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核黄疸等症时不如HBOT[2]。

2.3 给氧浓度及时间一般以30%~40%为宜,缺氧情况如发绀消失,呼吸正常,循环良好,PaO2在50~80 mm Hg或TcSO2在90.0%~95.0%,可以停吸氧。但如果体重小于 1 000 g,可持续至24 h,一般小于72 h最好。部分新生儿吃奶发绀可在婴儿吃奶后吸氧数分钟。控制氧浓度,维持一定程度的缺氧可以兴奋呼吸中枢,早日建立自身呼吸功能,原则供氧浓度不宜过高,能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神经机能需要就行。尽量采用常压下间歇给氧,能低浓度不用中、高浓度,能短时间不长时间给氧。

2.4 氧疗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皮肤颜色、唇色、呼吸频率和类型,以及有无抽搐。加强对PaO2、TcSO2的监测,控制在PaCO2 35~45 mm Hg,PaO2 50~80 mm Hg,TcSO2 90.0%~95.0%。同时要考虑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可能性,检查视网膜血管反应,若其直径变细,则可能氧浓度过高,要适当降低吸氧浓度[3]。

3 氧疗的风险及防治氧疗可以维持和抢救生命,提高存活率,但也不可避免带来危害,引起ROP和氧中毒。

3.1 早产儿视网膜病 Terry[4]最先报道,称为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lasia,RLF),是一种纤维增生性视网膜病变,1984年正式称早产儿视网膜病[5]。近年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特征是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生成,导致视网膜变性、脱离、并发白

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重症致盲。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两种学说,血管因子学说和氧中毒学说。Waldoe[1]对ROP的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是ROP发病的根本原因,且其严重程度与胎龄和出生体重成反比关系。胎儿视网膜血管开始从视盘逐渐向周边生长,至足月时才能达到颞侧周边部,在妊娠足月前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存在着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低氧环境下,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块,条索块进一步管道化而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吸入高氧时,梭形细胞遭到损害,刺激血管增生,从视网膜内长到其表面,再深入玻璃体中。同时伴有纤维组织膜生长,在玻璃体前、晶状体后形成纤维膜,膜收缩将周边视网膜拉向眼球中心,重症出现视网膜脱离。并且高浓度氧可使视网膜血管反射性收缩,并致视网膜缺血性损伤,自由基损伤也同时发生,在组织修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促白细胞生长因子等造成血管过度增生,最后导致多血管纤维化[6]。但是亦有学者发现未吸氧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亦患ROP。治疗上早期多用激光治疗,疗效良好,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如果视网膜脱离,治疗恢复视力的可能性甚微。所以ROP早期诊断,尽早治疗是关键。对接受40.0%以上氧浓度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要警惕视网膜病的发生。吸氧时间过长是发生ROP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二。意大利ROP多中心研究小组认为早产儿吸氧60天才具有ROP发生的价值[7]而Kellner [8]则把吸氧时间超过30 d作为ROP筛查标准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吸氧超过14 d的早产儿应提高警惕,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