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发表时间:2011-07-12T11:15:22.3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黄治富
[导读] 本文就如何“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易于动笔。
黄治富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程寨乡中学 564600
摘要本文就如何“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仅供参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改革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学习关系到学生的整个语文素养的提高。鉴于农村中小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作文中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感而发,无情可抒”等问题,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就如何“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仅供参考。
一、贴近生活,转变“临时编造”为“日积月累”
生活是一部无字之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为写作打下基础。叶圣陶先生也作了这样形象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如何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勤于积累呢?
1、感受生活,就是要深入自然、社会,亲身感受。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数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见闻、认识和感想,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基于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走进社区看社会;走进田间看农业;走进果园看瓜果;走进企业看创新;走进农家看变化;走进商店看市场;走进自然看山水;走进公园看美景等。
2、引导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积蓄在于多动脑、勤动笔。从作文内容来说又是多方面的,有生活、知识、思想认识的积蓄等。一旦胸中有了这些积蓄,写起来就会如行云流水。
(1)生活的积累,对中小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比较浅显,可以指导他们多向农民、工人、商人、干部等了解情况,也可向书本、电视、电影等了解情况。
(2)知识的积累,写作非一日之功。如词汇、成语、修辞、文章体裁技巧等应用,也是要长期的积累,如背古诗名言,对写作的语汇、语法、章法等都会有好处。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好作品读多了不仅积累了作文素材,也积累了作文的章法。(3)思想认识的积累,从文章阅读和生活素材积累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通过点拨美文的构思立意,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学会诚信做人、遵纪守法等,这样不仅学生写的文章有主题思想,也可教育别人,也将对他们自身的道路成长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培养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除了积累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1、构建展示平台。将学生优秀习作展示在班级或学校的专栏中,供同学们欣赏,以此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将“精品”推荐到校刊或报刊上发表。
2、积极鼓励参赛。在各种征文比赛中,通过“贵在参与”、“人生难得几回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敢于“亮剑”。当学生参赛获奖后及时在班上表扬鼓励,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积极鼓励学生多写。一方面引导学生启动多种感官,对生活进行观察、分析、感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无拘无束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文章,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及时地和别的同学交流。
三、打破常规,变“模式化作文”为“个性化作文”
过去的作文教学,有两种突出倾向:一是强调写作普遍化知识的学习,二是所谓代言式写作,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以致造成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这两种写作取向的共同特点是远离了学生生活,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独特感悟。
1、选择最佳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说明观察事物,跟选取的角度有关。不同的角度会导致认识深浅不一,文章写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个性化写作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独辟蹊径,在共性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见解、个性手法,个性的语言,体现出文章的新颖性。
2、挖掘足够的深度。我们平时看报纸、读杂志、听讲话大部分未留下什么印象,就是因为这些文章只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云亦云。而一篇文章或一次讲话有了新思想的火花,就如闪电划过升空,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
3、增加一定的容量。“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是古人写作的一个原则。但如果从词语使用的角度来讲,“疏”则常常一览无余,平淡无奇。“密”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质地的词语要维持足够的密度,包容别人不常发现的多条信息。克服简单的文字重复,克服文章中道理和内容平淡地重复别人说的话,用新奇来满足读者对美感的个性需求。因此,学生平时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多方面、多方位采集写作内容。
4、语言描绘自如准确。字、词、句、修辞、章法等运用自如,写作就应当将你要写的对象精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来。这就需在认真、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因此平时要多课外阅读,多多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
四、革故鼎新,变“教师改文”为“学生自己改文”
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了自己改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经验告诉我们,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改文的关系呢?
1、师生情感交融。如果说,学生作文是敞开心扉,吐露心声,那么教师指导学生改文就是“解读心灵”。教师不能把学生的作文看着是一份作业,要把它看成是一段故事,一次经历、一种感受、一个启发、一丝心语,与学生心心相连,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感受,以至产生共鸣,得到升华。
2、通过点评改文。在批改学生作文中,主要采取如下“三种点评”让学生改文。一是诱导式点评。针对作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去修改。二是分析式点评。既点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又要分析不足的原因,还要点出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三是商讨式点评。教师多用“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