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
目录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
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
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
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
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
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
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
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
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
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
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
参考文献 (5)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这句话提出了恭、敬、忠三个字。
还有一句话: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是仁,提出了宽、信、敏、惠四个字,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
孔子首先从如何培养家庭亲情和建立家庭秩序开始入手,如果家庭里人际之间有亲情和秩序,那么就可以推广到社会。
“仁者爱人”,由爱家人到其他人。
“仁爱”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1.2墨家“兼爱”的内涵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存在“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交相亏贼”,只顾自己,自私自利。
墨子把这叫“别”,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叫“别士”,只顾自己不顾全国的君主叫“别君”。
“别”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消除,办法是“兼以易别”:“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所谓“兼”,是相互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强调相互的义务,与物质利益相联系。
墨子说:“仁人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
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想。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忙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
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想,目的都是让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
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认为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
从时间、空间而言,爱是没有时空限制,无论是对大区域、小区域的人,或是此方、他方之人,亦或是过去、现在、未来世的人,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为对全人类的普遍之爱。
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儒家将“仁爱”的根本归于对“赋予”生命的父母的感恩和报答,把血缘亲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基础,视之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论依据,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儒家将“亲亲”进一步延伸,由爱自己的父母出发推及爱他人的父母,由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出发推及爱他人的兄弟姐妹,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之爱。
墨子的“兼爱”显现的是视人如己,爱别人犹如爱自己的生命平等思想,不论阶级、贵贱,普遍无有差别地博爱。
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孔子的儒家把和平或者说亲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要,或者说是人的本性所使然。
之所以人类需要亲和,儒家认为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孔子说:“仁者爱人”,弘扬关爱精神,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延伸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与交谊。
墨子认为安定社会,治平天下,“兼相爱”是济世良方。
若天下人都能“兼相爱”,爱人和爱自己一样,那么,也就没有不孝不慈了,也就没有盗贼了,也就没有大夫乱家,诸侯相攻了。
天下乱事都没有了,天下就安定了,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人人相爱,人人互利,祸篡怨恨之事,均无从发生,那么天下才可以大治。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是爱有差等,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下》)。
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
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墨子·藤文公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把别人看成自己,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几分,爱别人也几分,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几分,爱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是对宗法道德和等级制度的一种否定,一种突破。
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儒家在对“仁”的阐发上,将“仁”作为道德的本源,并以“仁”统摄“孝悌忠信”等伦理原则和外在的礼仪规范; “仁”以人为目的,认识到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对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力量表现出了高度的确信。
它既具有“爱”“不忍”等自然情感方面的涵义,同时作为道德理念,这一范畴又上到了道德本体“道”的高度。
正是在后一意义上,“仁”常常与“道”相通。
“仁”在内涵上的这种双重性,使它既能够向下落实,又可以向上提升,既不拘泥于具体情感又免于玄虚空幻,从而充分表现出了“仁”作为道德理念的内在张力和独特理论魅力。
墨家倡扬“爱利万民,爱利百姓”。
墨家的“兼相爱”常与“交相利”相提,即“兼相爱,交相利”并论。
墨子认为人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须先关爱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须先利益他人,利人是利己的必经之路,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他人的利益实现过程中。
墨子为了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爱与利结合,借着主动的先爱他人,从而达到人人互爱、互利的境界,使得墨家的兼爱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儒家的“仁爱”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
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墨家则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
墨家认为,人民穷困不堪,死亡相继,天下异常混乱。
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争夺的政治局面又进一步造成人民的穷困和死亡。
因此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
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
他认为只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的社会。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针对现代世界正在遭遇的个人主义危机,儒家仁爱伦理是以家庭为基点的角色伦理学,有益于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
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益于人类理解“民胞物与”的原理,有益于人类发挥自制之心,创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
墨家鉴于战争导致人类私欲的泛滥,生存问题淹没平时所遵行的道德规范,是以要人们正视问题,了解现象发生的本因——不相爱,然后再提出解决的方法——兼爱。
儒家之仁爱乃为涵养人心、人性,终至天人合一之境,而非一来即高举着普天下同等的爱以见其理想之高。
因此我们对墨子兼爱的积极补救方法应该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内涵,即“兼爱”必须在道德、心性上立根基,同时必须教人如何去除私心、私欲,进而引发人的道德自觉的产生。
因为我们知道一旦人们能去除私心、私欲,则这私心、私欲自然也就不足为祸。
同时更让人自觉“爱”之可贵,“爱”之应该,唯有如此之爱,在德性上才能日有所进,久而久之则爱所带来的社会也必将是祥和的社会。
综上所述,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两者均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消弭各种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各自的思维视觉和有效的解决路径。
通过对他们核心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以小见大,引导人们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
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激发我们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东方出版中心.1996
[2] 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
[3] 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