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人格在上
梁衡
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
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
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
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
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
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
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
一是外貌,包括体格、姿色,这主要来源于先天。
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这是靠后天的修炼。
三是人格,这完全是一种独立于“貌”与“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
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呈,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
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
雷锋,论貌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③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
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④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
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部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格魅力将大大超越其人其事本身的意义。
毛泽东转战陕北,拄一根柳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底下来去的那种从容;周恩来长年日理万机,内挤外压,那种无私无怨的大度;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拍案力争的骨气,这些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精神的冲击波和辐射力。
我们还可以由此而上溯到辛亥义士林觉民在狱中与妻写绝笔书的慷慨;戊戌义士谭嗣同坐等清廷来拘捕,愿为变法做流血第一人的自豪;文天祥宁死不叛,丹心万代的正气,等等。
这些都是做人之格,他们都是我们民族史上的灿烂明星。
就是国外也有如布鲁诺那样宁肯捍卫科学而甘愿被教会处以火刑的英雄。
他们的主要业绩仅仅是因为做成了某一件事吗?不是。
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具体业绩时过境迁,反倒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们所昭示的人格力量,人格的光芒却因时日的检验而愈显强大而永远照耀在我们身旁。
当我们数典寻祖时,要感谢这一串串巨星为我们划出的精神轨迹。
这时我们才真正地感觉到精神变物质是这样的具体,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
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
不可想象,当历史长河中缺了这些人格坐标后,就如同缺了许多改朝换代、惊天动地、里程碑式的大事。
当我们书写政治史、军事史、科学史,或从事文学创作,记录故事,塑造人物时,我们不该忘掉这一条隐隐存在又熠熠闪光的主线。
⑤事实证明,不但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社会学更是人学。
当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业有所成时,他可能是一位功臣。
而当一个人只要在人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他就是一个好人。
这时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圣人。
这样的人历史所能奉献给我们的大约几十年或数百年才会有一个。
但为人而求全,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最基本的还是先从人格做起,心诚则灵,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先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
(选自梁衡《觅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改)
1.作者在本文中阐述了人格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人格超越于外貌和知识技能的原因在于哪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使论证很有说服力。
B.第④段运用了排比、比喻、设问、对偶,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C.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D.文章首先论述了什么叫人格,然后论证了人格的意义,最后号召我们做人先从人格做起。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①与西方科学家在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中勇于亮出自己相比,某些中国科学家显得过于冷静。
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特别提到:以自然科学家的言论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只有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的言论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零!韩启德呼吁:我们科技工
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科学家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光荣。
②我一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家的智慧。
【A】我们国家当年想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只花了短短一段时间,罗布泊的上空就升起了蘑菇云;后来希望拥有人造卫星,科学家憋着劲狠干几年,卫星一颗颗冲上了天空;最近一些年,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嫦娥卫星绕月飞行。
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
③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似乎只对科研项目有热情,却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
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支撑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
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什么利益都没有。
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风险程度也大不一样。
做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利益丰厚;没有取得成果,也不会损失什么。
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呢,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可能会挨网民的板砖;在真相大白之后,不挨网民骂了,却会遭到某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
换句话说,一个科学家没有公共精神,他的生活也许风平浪静;一旦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他的日子就可能不再安定。
然而,我们一些科学家恰恰忽视了一点:社会需要理性精神,一个科学家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会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作用,一步步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
⑤科学家以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杰出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这种才华,他就没有资格享有科学家可以享受的一切;但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善良、更加正义、更加温暖。
【B】如果说,专业技能是科学家的一只翅膀的话,公共精神则是他们的另一只翅膀,缺少其中一只,就无法在岁月的深处翱翔。
(选自2010年11月30日《联谊报》,有删改)
1.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请从两方面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B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缺乏不惧流俗的勇气。
B.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是因为缺乏利益。
C.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风险程度一样大。
D.科学家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
(三)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
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
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壳的容积。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
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
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
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
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
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
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
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
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
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
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
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
细想,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吗?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思维习惯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
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
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
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壳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崔宇
①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可是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②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倘若施用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卡尔就是这样一个被毁的天才。
少年卡尔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
最初,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学习大学数学,11岁大学毕业。
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
父亲更是一心想他早日成名。
然而不久,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
最后,曾经的天才做了办事员,
远远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③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
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④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画师,当幼小的徐悲鸿要求学画时,父亲温和地拒绝了:“要想成为一个画家,先要好好读书。
”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终成一代大师。
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先了解孩子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节选自《家长的革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有改动)
1.作者认为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有何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第②段是怎样论述作者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出“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其中“合适”的意思是,依据“孩子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B.教育孩子的道理跟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一样,要让其自然成长。
C.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强调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
D.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的原因是,父亲“一心想他早日成名”。
第四章议论文阅读
(一)
1.(1)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
(2)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
(3)人格是信念,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2.A解析:主要使用比喻论证。
3.示例一:成绩差的同学,应该认识到学习是有差异的,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不断进步,不丧失自己的自信心,培养永不放弃的精神。
示例二:人际交往差的同学,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消除自己的自卑心,培养自己勇敢的精神。
示例三:家境贫穷的孩子,应该认识到贫穷不是错,养成良好的心态,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
1.(1)没有利益;(2)风险很大。
2.A处:具体论证了“中国科学家具有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或:中国科学家是有智慧的)”,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B处: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家既需要专业技能又需要公共精神,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3.C解析:原文是“大不一样”。
(三)
1.A: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B:引用卡耐基的话C:举例论证D: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2.A解析:B项是不会变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C项错在“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D项不是“不懂得坚持”,而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3.不能,本文阐述的观点是遇到困难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而所给事例侧重表现勤奋刻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四)
1.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
2.首先,以万物的生长规律作比喻,论证不当的教育会偏离培养的轨道。
然后举卡尔的事例从反面加以证明。
3.A解析:B项缺少“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C项是道理论证;D项原因是“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