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
蛋白质分子印迹论文综述

电化学聚合
直接在电极传感器的 识别元件的表面进行 MIPs的制备
传感器
荧光探针
是否有一种荧光修饰基团 可以标记在蛋白质上,进 行,通过信号的转换,将 模板蛋白的响应信号进行 放大和优化。
ECL
是否需要将羧基罗丹 明与ECL相结合,是仿生传感器 人工酶催化剂 抗体模拟酶 药物手性拆分 药物控制释放 药物筛选 …
蛋白质分子印迹
手性药物分离 农残痕量分析 小分子、离子 金属离子 分 子 印 迹 模板 多数有机物… 蛋白质
多肽
大分子 相比于小分子 分子印迹的快 速发展,蛋白 质等大分子的 研究却显得有 些停滞了 病毒 DNA…
存在的一些困难
Why?
蛋白质分子的尺寸
Problem
功能基团及构象的复杂性
蛋白质的溶解性
发展/Development
电聚膜?在线检测?更低的检出限? 更好的稳定性?
To be continue..
将蛋白暴露部分的一小段多肽序列作为 模板分子进行印迹, 得到的材料不仅能 识别这段序列, 还能与整个蛋白相结合。
抗原决定簇(Epitope imprinting)
印迹模材 核-壳结构微球 两亲性印迹纳米粒 印迹纳米丝
表面分子印迹(Surface imprinting)
溶胶-凝胶 金属配位
3D整体印迹(Bulk imprinting)
以多孔阳极氧化铝膜为结构模板合成表面印迹纳米丝
核-壳结构微球/纳米粒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grafted on polysaccharide microsphere surface by the sol-gel process for protein recognition.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实现高选择性分子识别的有效手段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方法,它基于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其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分子识别是在复杂混合物中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分子的过程。
传统上,分子识别主要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补充。
然而,由于目标分子与其他分子相似性较高,一些具有相似结构和性质的分子也会被识别为目标分子,导致识别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印迹技术应运而生。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基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共价或非共价交联,构建出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材料。
这种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分为三步:模板分子的选择与固定、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共聚合、除模获取印迹空位。
首先,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与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单体相结合。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一起聚合,形成聚合物。
最后,通过去模板的方式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留下与目标分子分子结构特异性相匹配的空位。
3.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分子印迹聚合物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复杂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分离,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5.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子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以化学反应为手段,将所需的分子直接印在高分子材料上,从而使其获得分子识别功能。
本文将从分子印迹技术的定义、原理、分类、应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究。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定义与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的制备方法,结合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及交联剂,通过化学交联反应的手段,制备具有目标分子选择性识别特性与固定能力的高分子材料。
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是一种具有分子识别特异性的功能材料,能够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反应,其分子识别机理主要基于模板分子与单体共价结合,使高分子材料具有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功能。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根据制备方法和目标分子的性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和共价分子印迹技术。
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包括自组装分子印迹技术和表面印迹技术,其制备过程主要基于模板分子与单体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和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
共价分子印迹技术则以共价键为主,主要包括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研磨共聚分子印迹技术和交联优化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等。
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加入适当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直接制备分子印迹体,而研磨共聚分子印迹技术是将模板分子和其他反应物一起研磨搅拌,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使反应物进行共聚合,而交联优化共聚分子印迹技术则是在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交联优化剂,以优化高分子材料的交联度和合成条件,从而使分子印迹体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1、分子识别材料分子印迹技术的最主要应用是制备分子识别材料,其制备的分子识别材料可以用于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分离科学、纯化和制备纯化药物等方面。
《分子印迹材料综述1300字》

分子印迹材料综述1分子印迹材料简介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ting Technique,MIT)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起源于人类自然免疫科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分子印迹技术已逐渐地走向了成熟;该技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当一个模板的分子和其他聚合物的单体在一定环境下发生聚合反应时,该处理过程就会被"记忆"了下来,当通过一些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手段将其他移除,聚合物中就产生了一个与其模板分子的空间结构性质相匹配的空穴,该个空穴在一定的环境下对其他模板的分子将可以表现为一个选择性识别的特征。
通过该印迹技术制得的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molecular impriting poltmers , mips ),即所谓的分子印迹材料;制备各种分子印迹的聚合物时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成分:模板分子、功能性的单体、交联剂、引发剂、致孔剂,在经历聚合、洗脱后等操作步骤后制得分子印迹材料。
2分子印迹材料的特点分子印迹材料主要特点是传统免疫生物学进一步研究发展而成起来,其不仅继承了传统免疫学理论中抗体的特异性强、选择性高的诸大优势,分子印迹材料还同时使其具有抗体抵抗恶劣自然环境的冲击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领域范围广等诸多优势,被普遍研究利用推广到了分子生物工程、临床生物医疗、食品生产加工、环境质量监控等诸多行业当中。
1.4分子印迹传感器1.4.1 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简介分子印迹传感器主要是指将分子印迹物( MIPs )制备成分子印迹膜的材料作为标记物的辨认元件,并修饰在传感器的表面所制备而成的传感器,当目标分子与MIPs 的印记孔结合时,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其物理或化学性能输出特定的电学、光学信号,通过对这些电学、光学信号进行监测分析可以达到对检测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1.4.2 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种类依据监测信号的不同,分子印迹传感器可以分为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质量敏感传感器,其中电化学传感器又分为电容传感器、电导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位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又分为荧光传感器和冷光传感器。
环境污染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

环境污染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也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环境污染所引发的问题有很多,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在这些环境污染中,有些污染物是难以检测和鉴定的,因而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更为隐蔽且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名为“分子印迹技术”的新型技术。
本文将从该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英文名为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指的是一种基于分子自组装的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
其利用化学方法,将目标分子与模板分子共同经历聚合反应后,从高分子材料中去除模板分子,形成目标物分子特异性的空位结构,以此实现对目标物分子的高效分离、富集和检测。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分子材料中诱导目标分子与模板物质的作用,形成由目标分子的基团和模板分子的基团组成的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主要通过自组装反应构成,使得目标分子和模板分子结合到一起,经过配合剂的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材料,并在去模板后,在材料中留下一定的目标分子特异性的空位结构,让目标分子能够与之相互作用并排斥与其不相关的分子,从而达到分离、富集和检测目标分子的目的。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具有真正分子识别能力的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的分子构型与目标分子构型相似,因此具有选择性、特异性和重现性。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效、特异且灵敏的分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环境监测方面,它可以检测一些难以检测和鉴定的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
在医药领域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体外识别和定位靶分子,从而实现体内疾病诊断和治疗。
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深入研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致癌物、重金属、农残等,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属分子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特定的模板分子的作用下,使得单体在形成聚合物时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到模板分子,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广泛,并已成为各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下面将介绍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1.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探究分子印迹技术应用的基础——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是该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选择单体、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三个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陆续开展了有关单体、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的选择和配比、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等一系列方面的研究工作。
例如,功能单体的选择是影响聚合物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人员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发现与自由基反应较缓慢的、含有双键官能团的单体与模板分子配比在1:2,丙烯酸为促进剂,可以获得良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此外,近期开展了很多新型功能单体的设计,如双馏分子(DLM)单体、离子液体(IL)功能单体等,其中的官能团与模板分子的作用力较大,可以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识别性。
其次,关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性能表征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常用的性能表征方法包括形貌表征、组成表征和性能表征等。
形貌表征方面,近年来已经发展出了各种表征手段,例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
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结构。
组成表征方面,涉及到化学分析、热分析等方法,诸如元素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
性能表征方面,包括对分子印迹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能力的比较、动态弥散光谱(DLS)和表面等电点(pHIEP)等的表征,以及对印迹聚合物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表征。
2. 分子印迹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1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适应性和特异性,因此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资料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目录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1)[摘要]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2)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4)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5)2.2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8)2.3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2.4 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9)2.5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0)3.总结 (11)参考文献 (12)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工具,旨在培育或制备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高度选择性分子。
该技术在药物检测、生物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学中抗体结合原理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它使用人工合成的分子代替天然的抗体。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聚合物、功能材料或生物大分子作为母体,添加布满功能单体的“模板”分子进行聚合。
在反应结束后,去除模板分子,留下结构上对应的“印迹”位点。
从原液或标准答案中筛选出可高度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聚合物大分子,其分子结构中包含有针对目标分子的固定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并选择性地分离目标分子。
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板分子的选择和与该模板分子相应的交联单体的选择。
在这一阶段,分子印迹聚合物需要被打造成在相同条件下多次差不多的合成成果。
因此,在合成聚合物时,要列出药物、毒物或肽段分子的性质和性质之间的变异范围。
第二阶段是单体与模板的洗脱。
在这一阶段,可以使用地刺橙、导体薯等溶剂来洗脱模板分子。
这些溶剂通常是与水失去平衡,而且是不相容的。
第三阶段是印迹聚合物的筛选、制备和性能评估。
在此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以确定印迹聚合物的最佳运行条件。
此过程中的关键是判断功能单体与可用的世界性的选择性。
另外,聚合物分离的纯度和分离结果的结果也需要考虑。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药物检测和分析中。
在药物检测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毒品、药物和化合物,从而帮助控制药品滥用和城市污染。
例如,根据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开发出针对多种药物的检测系统。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在生物检测领域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各种生物分子。
例如,它可以用于蛋白质、抗体、细胞和细胞表面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目录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1)[摘要]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2)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4)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5)2.2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8)2.3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2.4 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9)2.5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0)3.总结 (11)参考文献 (12)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
这个三位空穴可以选择性的重新与印迹分子结合,即对印迹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功能。
这个三维空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单体的种类是由印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
[1]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1.3.1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出不同的MIPs,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二是识别专一性,即MIPs是根据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三是实用性,即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相比拟.但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又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很长的使用寿命.[4]1.3.2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1)预组装法(pre-organized approach)——共价键作用在共价键法中,印记分子和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生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聚合物进一步在化学条件下打开共价键使印迹分子脱离。
功能单体一般采用小分子化合物。
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
共价键法主要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聚合物,如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扁桃酸、芳香酮、二醛、三醛、铁转移蛋白、联辅酶及甾醇类物质图2 共价法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2)自组装法(self-assembly approach)——非共价作用非共价法即把适当比例的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生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荷转移作用、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此法主要用于下列物质的分离中:染料、二胺、维生素、氨基酸衍生物、多肽、肾上腺素功能药物阻抑剂、茶碱、二氮杂苯、核苷酸碱基、非甾醇类抗感染药萘普生和苄胺等。
图3 非共价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3)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杂化该法实际上是把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的方法,其制备过程如图4所示。
首先,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形成印迹分子衍生物(单体-印迹分子聚合物),这一步相当于分子预组装过程,然后交联聚合,使功能基固定在聚合物链上,出去印迹分子后,功能基留在空穴中。
当印迹分子重新进入空穴中时,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不是以共价键结合,而是以非共价键结合,如同分子自组装。
图4 牺牲空间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4)金属螯合作用金属离子与生物或药物分子的螯合作用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结合和断裂均比较温和的特点,故有望应用于分子印迹中。
Y.Fujii等研究了Co2+的配合物对于N-苄基-D,L-缬氨酸的光学拆分,结果表明:分离因子很高,可以实现较好的拆分。
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该MIPs应用于色谱分离时传质很慢,难以实际应用。
利用金属螯合作用还可以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吸附,已用于印迹的金属离子主要有Zn2+、Cu2+、Ni2+,常用的功能单体主要有1-乙烯基咪唑、乙烯多胺等。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由于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优越的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识别专一性(recognition)和广泛实用性(practicability)等特点,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技术、固相萃取技术、模拟酶催化、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技术等诸多领域。
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色谱分析,主要是样品的前处理(分离、提纯、浓缩)和手性物质的分离。
2.1.1样品前处理Sellergren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以合成的戊咪(pentamidin,一种抗原虫菌药)为模板的印迹聚合物,该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完成了对生物液体试样尿中的戊咪的提取、纯化和浓缩,使之达到能够被直接检出的浓度。
Zander等人以尼古丁作为模板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分析口香糖中所含的尼古丁及其氧化物时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在选择性上明显优于C18吸附剂和没有印迹反应的同种聚合物。
迄今为止,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固定相色谱对分析样品进行前处理的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
目前的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固定相色谱完全能运用于分析式样的分离纯化和浓缩工作。
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不同的物质,不同的溶剂(极性、非极性)其吸附条件和洗脱条件迥异,尚没有找到一个普适性的规律。
其二,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化合物种类多,但多数工作都集中在分离方法的建立,而对分离机制的研究涉及较少。
归结起来,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
其三,对于解决印迹分子在印迹聚合物中残留这一问题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特别对于痕量分析。
2.1.2用于手性拆分分子印迹技术在色谱手性分离中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所研究的拆分对象包括羧酸、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药物等手性化合物。
Kempe等人用非共价键分子L -mandelic acid作为模板分子进行分子印迹固定相的手性拆分。
Hosoya等人用高效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胺类物质N-(3,5-dimitrobenzoyl) –methy-l-benzylamine 。
Lin等人用印迹柱分离了Phenylalanine、Phenylglycine、Tyrosine等多种氨基酸。
Kempe等人则分别用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大量的氨基酸衍生物。
同时Kempe等人还分离了Cbz -Ala-Ala-OMe肽类物质。
Schweitzl等人用毛细管电色谱分离了药物Ropivacaine。
颜流水等人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经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毛细管整体柱,该柱对咖啡因具有高度选择性。
2.1.3用于膜分离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薄膜, 即分子印迹膜,不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 而且便于操作、易于放大, 能耗低 ,能量利用率高 ,被看作" 绿色化学" 的典型。
分子印迹膜分离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和农业等方面都有应用。
Ronald 等首次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膜 ,研究了溶剂组分、薄膜形态与结合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控制膜厚度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者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颗粒均匀的纳米微粒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其吸附选择性。
Li 等用两步共聚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M IPN s), 用 T EM 和 F T-IR 对其表征,形状规则的纳米微球能均匀分散到有机溶剂中,比传统的印迹聚合物有更高的键合容量和选择性。
目前 ,在膜分离技术中应用的超滤、微滤及反渗透膜等都不能实现单个物质的选择性分离, 而MIP 膜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
M IP 膜不仅特异识别能力强, 而且比一般生物材料更稳定, 抗恶劣环境能力强, 在传感器和生物活性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2.1.4用于环境痕量分析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除草剂、雌性激素、杀虫剂等,这些痕量物质经 M IPs 吸附富集处理后, 可用色谱法检出。
Yang 等合成了双酚 A 印迹聚醚砜( PES)微球, 用液液分离技术检测双酚A( BPA)。
PES 微球是带有表层的多孔结构, 表层下面是指状结构。
BPA 印迹微球在水中的容量为 19 ~ 42 μ m ol/g , 键合量和选择性系数均随着溶液中BPA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以 1 , 4-丁烯的醇/水为介质可增强 BPA 的识别能力。
此外,随着原料 PES 中 BPA 量的增加 , 特异性结合位点增多,识别能力增强,用电荷转移和空穴理论解释了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含其它有机物的酒中BPA 的识别机理。
Gudrun 等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 2 , 4 , 6-TN T 聚合物微球,对模板的去除率大于 99. 7 %, 对模板的吸附量每小时达到 150pg/g-M IP 。
Kubo 等合成的印迹聚合物能选择性分离羟基多氯联苯的结构类似物 , 并用该聚合物直接从混合物中分离甲状腺激素的活性成分。
利用 M IPs 的高选择性和亲和性, 能有效解决环境试样体系复杂、预处理手续繁杂等难题 ,在环境痕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5用于分离/富集金属离子最初的 MIPs 大都在有机溶剂中制备和应用,故离子印迹的发展受到限制。
近年来,以重金属离子为模板的离子印迹技术引起人们的兴趣。
Jiang等用表面印迹法合成了新型Ni( Ⅱ) 离子印迹氨基硅胶吸附剂,并用于选择性萃取水中微量 Ni( Ⅱ)离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测得印迹和非印迹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分别是12. 61 和 4. 25 m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