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技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技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讲解技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讲解技能类型
3、能够对微格教学中的讲解技能进行合理的评价
讲解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口头语言及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一个好的讲解能够揭示事物的联系、本质及规律、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上的疑难以及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1.讲解结构的完整性
讲解结构是指教师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讲解全过程的统筹规划和设计。

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指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点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的规律及各部分讲解内容的逻辑关系,设置一系列清楚的问题,使讲解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方法简洁,结构严谨。

2. 语言结构的条理性
语言结构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解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表述流畅,思路清晰,突出学科性和科学性。

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语言要准确、发音清晰、结构完整、注意科学性;语言要形象、生动;讲解语言应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讲解语言的节奏感。

3.知识的普遍联系性
在讲解中教师要把前后知识之间、学科之间、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讲解出来,教师在讲解中明确这些联系,有助于学生很好的地建构起知识网络,牢固的掌握知识。

4.思维的共同性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教师要把自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等手段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不仅仅是把教师传递的信息简单的接收下来,同时还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

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会影响教师讲课的思路,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同时干着两件事:既要输出信息,又要接收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

5.学生的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唱独角戏,要求学生静静地听,学生的思维处于独立的内部思维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参与教学,参与成为
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的基本形式。

讲解的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6.获得反馈
"获得反馈"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得对方反馈评价信息。

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态度以及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部署、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对学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明确差距、端正方向,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相长"是反馈的结果,教和学双方互相反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课堂上各种因素的作用,所备的课、教师的预想,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

教师通过课堂上及时的反馈,可以及时对自己教学进行修正。

二、讲解技能的类型
1.叙述性讲解
教师有条理地向学生叙述科学事实或事件的过程,如生物课堂中的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生产过程,物质结构及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叙述说明。

案例展示:《练习使用显微镜》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前,先让学生对照教材了解显微镜的各个结构,然后回答教师指
示的部分结构,并由教师对显微镜的结构作系统的讲解,待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有一定的认
识后,紧接着引导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一、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
镜。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二、对光(1)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紧接着让
学生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

运用这种方法讲解的要求:条理清楚,对于过程的顺序、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具体的交代。

语言宜节奏舒缓,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

最后要总结归纳,以使学生对事件、现象建立整体的认识。

2.描述性讲解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鲜明、逼真地再现人物、事件、景物状态和情景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生物学教学中,有关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知识需要用描绘的方式讲解;描绘要抓住主要特征。

案例展示: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鱼是水中生活的动物,用鳃呼吸;身体呈流线型,能够减少在水中前进的阻力;有五种鳍: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及尾鳍,前面四种能够维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鱼主要是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

运用这种方法讲解的要求:语言条理清楚,语言丰富带有感情色彩。

用生动活泼的词语、声调以及表情、手势的辅助等,把事实、事件、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语调、语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紧扣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

3.解释性讲解
教师用简洁、严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的原因等进行说明的一种讲解方式。

案例展示:
骨内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种成分。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等,使骨柔软。

据科学测定,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中不同成分的含量会出现变化,骨的硬度和弹性也会有所改变。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内无机物含量不足2/3,有机物含量超过1/3,所以骨柔韧,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

成年人的骨无机物含量约2/3,有机物含量约1/3,所以骨坚固而且有弹性。

老年人的骨无机物含量超过2/3,所以骨的硬度大弹性小,容易发生骨折。

运用这种方法讲解的要求:语言精练,有较强的针对性,一针见血的道出问题的实质。

解释有时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使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问题。

有时也可以用反正法,使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问题。

解释要实事求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概念和认识。

4.归纳法讲解
归纳法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概念、理论等的重要途径。

实施过程是:
a、提供感性材料
b、分析综合认识本质
c、概括抽象形成概念
d、练习运用、巩固概念
e、进行分析和泛化
案例展示:生态系统的概念
首先给学生提供三则感性材料: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在校园里观察的睡莲、马
蹄莲和鲫鱼等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假如把睡莲和马蹄莲移栽到沙漠上,把仙人掌搬到池塘里,把鲫鱼放到海里,把带鱼放到池塘里,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然后通过学生回答分析总结出,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它的生活环境就要死亡;2、通过幻灯片播放草原上的部分生物,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这些生物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然后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3、为了发展畜牧业,就要把牧场种好,可是有些鸟偏偏要吃牧草的种子。

怎么办呢?有人在内蒙古草原把人工草的试验区用网罩起来。

可是过一段时间后,草的叶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总结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然后将以上三个例子归纳起来,说明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而且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生态系统。

然后播放湖泊生态系统的幻灯片,让学生分析一个湖泊为什么能够称作一个生态系统?再让学生分析一个池塘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让学生举例自己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都具有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道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5.演绎法讲解
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以提供概念、定义或原理等开始,然后再举例进行论证。

实施过程是:
a、提供抽象概念
b、阐明术语
c、举出实例
d、学生举例运用
e、分化、泛化(深化概念)
案例展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回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通过“植物对空气
湿度的影响”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然后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然后一步一步向学生阐明概念中“在一定地域内、生物、环境”等相关术语,然后举例分析,如湖泊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运用,将概念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最后总结出所有生态系统的实质:都具有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


6.类比法讲解
在讲解复杂的概念、原理、定理等概括性知识的时候,由于学生难于理解,所以选择一个与复杂概念相似的较为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概念或事例,学生通过对简单概念或事例的理解、分析得出概括性的认识。

然后,再用这种认识分析(类比)复杂的概念或原理,从而得出结论,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复杂的概念或原理。

案例展示:活化能的概念
在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节内容中,活化能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整个化学反应比作驾车翻越一座高山,加热加压相当于给汽车加大油门,而用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一条穿山隧道,也就是汽车翻山所需要的能量降低了,这个能量在化学反应中叫做活化能。

三、设计技能和方法
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讲解技能类型的程序是讲解设计的依据。

1、讲解设计的内容
(1)讲解教学目标设计
每一个讲解内容都应是教材中、学生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求。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编写的时候,最好写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2)讲解内容结构设计
讲解的内容要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既是对知识内容的合理组合和解析,又是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

根据讲解内容知识的性质讲解的程序如下: 事实性知识讲解的程序
提出问题——提供事实材料(叙述、描述)——提示要点——核查理解
●概念性知识讲解的程序
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指导分析——综合概括——巩固运用——分化泛化
案例展示:
[引入] 大家见过鱼,吃过鱼,也可能养过鱼,那么什么是鱼呢?
[实例分析] 要认识什么是鱼,需要分析一下鱼的特点。

鱼有什么特点呢?鱼是动物,在水中生活,有鳞、鳍和尾,用腮呼吸。

例如海中的黄花鱼,河、湖、池塘中的草鱼,供人玩赏的金鱼等都有上述特点。

(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
[分化] 鲸是鱼吗?鲸在水中生活,有鳍和尾,但用肺呼吸,不是鱼。

(提供感性材料)鳄是鱼吗?鳄水陆两栖,有鳞,无鳍,用肺呼吸,也不是鱼。

(提供感性材料)[泛化] 泥鳅是鱼吗?泥鳅在水中生活,有鳍和尾,无鳞,用鳃呼吸,它是鱼。

(提供感性材料)
[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用鳃呼吸是鱼特有的属性,在水中生活且有鳞、鳍和尾是鱼的一般属性。

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鱼是有鳞、鳍和尾,并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

演绎法:提出概念——分析概念——事例论证(正反事例)——巩固运用——分化泛化案例展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的讲解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选择透过性是指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有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有些不能自由通过。

他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甘油、胆固醇等都可以通过细胞膜,而葡萄糖、氨基酸等却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类比法:选择简单概念——分析简单概念——类比复杂概念——巩固运用——分化泛化(3)讲解语言设计
讲解语言包括教学语言的基本构成: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等。

讲解语言设计的重点是:
●何时用描述性语言,何时用叙述性语言
●何时使用强调,是音量变化、语调变化、语速的变化还是身态语的变化
●何时使用沉默,沉默的作用,沉默的时间
●语言与身态语、板书、多媒体的结合等
●语汇的选择和运用
(4)普遍联系设计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
●学科之间知识联系设计
●学科内知识联系设计
(5)学生思维指导设计
讲解中指导学生思维的设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语言配合板书有条理地讲解
●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归纳、演绎等)引导学生形成概念、规律,认识事物
●针对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认识的模糊点等提出问题进行强化
●使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或媒体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使讲解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6)学生参与讲解设计
设计讲解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按讲解的线索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以多种媒体辅助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视、听)活动
●为使内容易于理解,讲解中适当的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活动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为有效地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展示活动等(7)讲解总结设计
一般可以在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讲解结束时,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简明地交代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

四、评价指标
四等级的讲解技能评价标准
在实际进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我们还需要一张评价量表对整个微格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下表可用于小组成员互评及自评。

讲解技能训练评价量表
微格教室:注:自评姓名处标※
自主训练题
初中:
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内容特点,设计一份训练“讲解技能”的教案。

高中:
根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内容特点,设计一份训练“讲解技能”的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