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毛诗序》的文学观

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的本质

“情志”伴随情感的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的、带有必然性的“志”,变成偶然性的、个体性的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的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接受。

2、教化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看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看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的王道之治。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美刺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依据《毛诗》及注释者的理解,美与刺有许多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的。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温柔敦厚,诗教也。”形成温和含蓄的抒情特征。

二、司马迁文论

1、发愤著书说

①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体写作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的先河。

②苦难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悲愤痛苦的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的意蕴,这种建立在体验之上的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的魅力,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

③揭示出创作的意义——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统一。司马迁通过阐述古代圣人的写作动机,指出古代的圣贤所以发愤著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认为,历史上许多文人的创作都是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就将文章写作的动力归结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不仅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愤,使个人的生命意志得以延续。

2、对屈原的肯定性评价

肯定屈原的“怨”与“直谏”。司马迁将屈原创作《离骚》与人的天性相联系,认为人之疾痛惨怛必然呼天喊地。《离骚》中的怨愤是符合人性的,无可厚非的。屈原正道直行而受到小人的馋悔发而为《离骚》,具有最美的价值,是产生深挚感人艺术魅力的前提。

三、王充文论

1、对文学功能的深化认识——劝善惩恶说

“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异笔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文学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真诚无伪的基础上。

2、“真美”论——对文学内容的要求

①述实事,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②辨真理,解释世俗之疑,辩照是非之理,使后进晓见然否之分。③抒真情,文学夸张,一概否定。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文质并重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四、魏晋玄学文论——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

王弼认为只有遗弃外在的物象与语言,才能直击本体。“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在存意,得意而

忘象。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言之筌也。”引用庄子用鱼和筌,兔和蹄的关系说明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犹如捕捉鱼和兔时用的工具一般。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之尽言,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里更加辩证地提出,只有忘象才能得意。

王弼的思想对魏晋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产生了变革的意义,“言意之辨”被引入审美领域,对文学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五、曹丕文论

1、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他强调批评要反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提出“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既要审查自己的才能,更要全面了解别人,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避免文人相轻的通病。“审己以度人”体现了建安时代曹魏集团知人善任的人物品评精神,是对入学文学批评观念的修正。

2“文气”说——气:天然禀赋,才情气质,文以气为主,风格由气决定。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个性气质,而不是指性行范畴,它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不同的气调风格,他所说的气兼有内外合一的蕴涵。

3、文体论

曹丕《典论·论文》首次对汉魏六朝的文体论,做出了新的阐释。他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并非反对文学的教化,但是他认为要分清不同文体承担的功用,它们各有所思与所重,不能一概而论。就发挥政教而言,奏议、书论与铭诔也许作用更大,诗赋则适合于情性所发,吟咏所至。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基本划清了当时和后世通行的广义的文学体裁和两汉所说的诸子、六艺类的界限。

4、文章“不朽”说

曹丕《典论·论文》中还对传统的文学价值作了重大的突破,对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他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的生命可以世代延续,文学创作是延续个人生命的寄托。

曹丕认为1)自觉为文,是因为感到生死问题的严峻,希冀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绝2)他所说的“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乃是为了将自己的独立人格熔铸在文学作品中,他感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强调文章可以传载人的生命精神,超轶时间而流布后世。

六、陆机文论

1、文学创作论(文思的来源、构思想象的特点)

文思来源于观察万物、品德学问修养、学习先人的文章

构思:创作前要保持良好的虚静心态,学习先圣的经典。创作开始时表现出缘物起情的特点。“其始也,皆收视返听,耽思旁讯”。在构思的第二阶段,作者借助于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使形象和情感清晰化,“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在想象展开的过程中,语言的定位与表现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它使情感受到定位意象获得生成。

2、文体论——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把文体分为十体。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与曹丕相比,陆机更强调文体的情感性与形式美。曹丕提出“诗赋欲丽”,陆机则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把形式的美丽与情感的表达融合起来。曹丕说“铭诔尚实”,陆机却主张“诔缠绵而凄怆”,认为诔的特点是情感的哀怨缠绵,突出了诔这种文体的抒情特征。

3、论创作灵感——应感之会

陆机对灵感心理总结了这样几个特点1)它在涌来时呈现一种情感腾跃、思路清晰的心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2)这种灵感的开塞是没有规则可循的,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心理“藏若景灭,行犹响起”3)“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虽然灵感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但是本人却是无能为力的。陆机认为这种灵感的产生与运行是天机的表现,可见,对灵感心理的开塞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强行为之。

七、刘勰文论《文心雕龙》

1、文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