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摘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 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陈腐观念, 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念, 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 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本文主要从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历史局限性来阐述。

关键词:师夷制夷背景内涵局限性

一、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1794~1857年)是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21岁时随父入京。先治王学,后转向汉学,再改为常州今文学,师承于刘逢禄。33岁时,魏源作了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幕僚,后又转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帮办盐务。贺、陶也是湖南人,对魏源尤有提携之力。借此机缘,魏源又与江苏巡抚、福建人林则徐相识。贺、陶、林均是朝廷中务实的封疆大吏,他们的变革思想都对魏源有所影响。人们常把魏源的历史贡献归于他把林则徐遭遇重创时未竞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将其开眼看世界的风气予以发扬光大,出色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和增订工作。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产生

包括荆楚在内的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转型,从19世纪中叶以后缓慢开始。从世界近代化的历程来看,西方国家是先有文化的变革,然后产生经济技术的变革,由此走上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情形与此相反。它未能在传统社会的母体中,依靠自身力量获得新生的动力,及时步入近代社会,而是在外敌压境时,一次次被迫抗争、失败、再作抗争。由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国人在外来挑战面前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救图存。此种由环境而生的后果自然是缺少思想文化的准备,因此,物质层面的变革就要先于思想文化的变革,即使是向西方学习,首先看到的也是其文化的外壳——坚船利炮。外来的近代文明与炮舰一道裹挟而入,使中国人如大梦初醒。在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群中,一个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就是生于“荆楚之南”的魏源。

还在鸦片战争之前,魏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危机已经有所认识。他指责官僚集团昏蒙自私,毫无理想,“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

而外,不知人才为何物;所陈诸上者,无非肤琐不急之谈,纷饰润色之事;以宴安鸩毒为培元气,以养痈贻患为守旧章,以缄默固宠为保明哲。”只有改变旧习才能保证当今政权的稳固。他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当然,魏源的变革思想并未从时代投下的巨大阴影中走出,他觉察到儒学传统文化的衰败,却不曾怀疑儒学正统的永恒,于是他断言:“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也。”他不敢想象现有的制度和伦理道德也应当变革。

在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作一些枝节上的更新和变革,是魏源的一贯思想。此外,他还重视“用”,“道存乎实用,志在措正施行。”他在贺长龄幕府时,代为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全书收集清朝180年来朝野上下654人的“经世”名篇,包括政事、文教、刑律、河工、盐政等方面的内容。魏源因此也有了“经世之略”的声誉。他本人提出的种种兴利除弊的改革,也无不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明示。仅是关于水利、漕运和盐务方面的文章,他就写有《筹河篇》、《畿辅河渠议》、《湖广水利论》、《湖北堤防议》、《筹漕篇》、《海运全案序》、《海运全案跋》、《道光丙戌海运记》以及《筹鹾篇》等。他在漕粮海运和创行票盐等方面的成功筹划,均为疆吏陶澍、贺长龄所采纳。

当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时,魏源革除弊政的思想很自然就面向新的形势。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的同一月,魏源完成了《圣武记》14卷。他在前十卷中,逆向考察了清朝曾经拥有过的军事上的辉煌战绩,对王朝的兴衰作出反思,后四卷又对练兵、整兵、筹饷和应敌御夷详作论述。正是在这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以夷制夷”、“以夷攻夷”和“以夷长技御彼长技”的对英策略,给读者以较大影响,以致“索观者众,随作随刊”。

“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一个完整的主张,是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的。就在《圣武记》成书的同年十二月,魏源又完成了《海国图志》50卷。以后几经增补,至咸丰二年(1852年)成100卷本。这本书是受两广总督林则徐之托,以林氏的译稿《四洲志》为底本,加上魏源在广东搜集的西洋资料、中国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中的史料编纂而成。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指通过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而更深次方面,它包含的总对策和具体办法有一下几点:

第一, 发展工业。魏源认识到要使中国像西方一样有“船坚炮利”, 则需要发展自己民族的工业,“置造船厂一, 火器局一, 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 分携西洋工匠至粤, 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橐师, 司教行船演炮之法, 如钦天监夷官之例, 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

第二, 发展海运。魏源亲眼目睹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在海上霸道, 认识到发展航海运输, 无论对国家经济、军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义。他曾经辅佐江苏巡抚陶澍, 针对当时漕粮官运、运河堵塞, 建议改官运漕粮由海商运输。这件事在当时对突破海禁、破除官运漕粮垄断, 发展海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金融业。基于鸦片贸易, 使“夷烟蔓宇内, 货币漏海外”, 造成白银外溢, 国库空虚, 魏源提出允许商民开矿, 并按照西法铸造银钱, 以充实国库。

第四, 开展对外贸易。魏源支持林则徐提出的“互市”政策, 认为应该允许中外商民互易货物, 互通有无, 在平等基础上公开进行贸易, 但有些货物可视情况禁止, 鸦片则必须坚决禁止。

第五,发展商业。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国”,“自意大里裂为数国, 教虽存而富强不兢, 于是佛郎机、英吉利代兴, 而英吉利尤炽, 不务行教而专行贾, 且佐贾以行兵, 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以至于“盖四海之内, 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 无不睥睨相度, 思睃削其精华。”“语金生粟死之训, 重本抑末之谊, 则食先于货; 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 则货又先于食。”

第六, 推行民主制度。他介绍瑞士的情况说:“至于朝纲, 不设君位, 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 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 不力王侯”, 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他称赞美国的宪章“可垂奕世而无弊”。认为英美的议会体制体现了“公”和“周”。

第七, 建立、发展情报部门。魏源认为夷敌之所以能把清王朝打败, 除了军事实力的悬殊外,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那就是夷敌“建英华书院, 延华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